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一 (6)

1. 用藥分兩煮湯生熟法則一十六首

凡生麥門冬生薑入湯,皆切,三搗三絞取汁,湯成去滓下之,煮五六沸,依如升數,不可共藥煮,一法薄切用之。

凡麥門冬,皆微潤抽去心。

凡麻黃,去節別煮兩三沸,掠去沫,更益水,如本數,乃納諸藥煮之,不爾,令人煩寸斬之,小草瞿麥,五分斬之,細辛白前,三分斬之,膏中細切用之。

凡牛膝石斛等入湯酒,拍碎用之,石斛入丸散者,先以碪捶極打令碎,乃入臼,不爾搗不熟。

凡用桂厚朴杜仲秦皮木蘭皮輩,皆削去上虛軟甲錯,取里有味者秤之,茯苓豬苓,削去黑皮秤,牡丹天門冬巴戟天遠志野葛等,皆捶破去心,紫菀洗去土,戟干乃秤之,薤白蔥白,除責令盡,莽草石南茵芋澤蘭,剔取葉及嫩莖,去大枝,鬼臼黃連,皆除根毛,石葦辛夷,拭去毛,又去心,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用大棗烏梅皆去核,用鬼箭削取羽皮。

凡茯芍藥,補藥須白者,瀉藥唯赤者。

凡菟絲子,湯淘汰去土乾漉,暖酒漬經一宿,漉出曝微白搗之,不盡者更以酒漬之,三五日乃出曝,微干搗之,須臾悉盡,極易碎。

凡甘草厚朴枳實石南茵芋藜蘆皂莢之類,皆炙之,而枳實去欀,藜蘆去頭,皂莢去皮子。

凡椒雲實微熬令汗出,即有勢力。

凡湯丸散,用天雄附子烏頭烏喙側子,皆煻灰炮令微拆,削去黑皮乃秤之,唯姜附湯及膏酒中,即生用,亦削去皮乃秤之,直理破作七八片,半夏熱湯浸洗去上滑,一云十洗四破乃秤之,以入湯,若膏酒丸散,皆煻灰炮之用。

凡巴豆,去心皮膜,熬令紫色,杏仁桃仁葶藶胡麻諸有膏脂藥,皆熬黃,別搗令如膏脂㩢,視之泯泯爾,乃以向成散稍稍下臼中,合研搗令消散,乃復都以輕絹篩之𩞄盡,又納臼中,依法研治數百杵也,湯膏中亦有熬者,雖有生用者並搗破。

凡麥蘗曲末,大豆黃卷澤蘭蕪荑,皆微炒,乾漆熬令煙斷,烏梅入丸散熬之,用熟艾者,先炒細擘,合和諸藥搗之,今細散不可篩者,納散中和之。

凡用諸毛羽齒牙蹄甲龜鱉鮫鯉等甲皮肉骨角筋鹿茸等,皆炙之,蛇蛻皮微炙。

凡用斑蝥諸蟲,皆去足翅,微熬,用桑螵蛸,中破炙之,牡蠣熬令黃色,殭蠶蜂房微熬之。

凡湯中用麝香犀角鹿角羚羊角牛黃,須末如粉,臨服納湯中,攪令調和,服之。

凡丸散用膠,先炙,今通體沸起,燥乃可搗,有不沸處更炙之斷,下湯直爾用之,勿炙,諸湯中用阿膠,皆絞湯畢,納汁中,更上火令烊盡。

凡用蜜,先以火煎掠沫,令色紫黃,即丸經久不壞,掠之多少,隨蜜精粗,遂至大稠,於丸彌佳。

凡丸中用蠟,烊之,投少蜜中攪調以和藥。

凡湯中用飴糠,皆湯成下,諸湯用酒者,皆臨熟下之。

又云,古秤唯有銖兩,而無分名,今則以十黍為一銖,六銖為一分,四分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此則神農之秤也,吳人以二兩為一兩,隋人以三兩為一兩,今依四分為一兩為定,方家有云等分者,皆是丸散,隨病輕重,所須多少,無定銖兩,兩三種或五種,皆悉分兩同等爾。

白話文:

用藥分兩煮湯生熟法則一十六首

凡是使用生的麥門冬、生薑入藥煮湯,都必須切開,搗碎三次,再用布絞取汁液,等到湯藥煮好後,去掉藥渣,再將汁液加入,煮沸五六次即可。份量按照原本的藥方升數計算,不可與其他藥材一起煮。另一種做法是將生薑薄切後使用。

凡是使用麥門冬,都要稍微浸潤後,去除中間的芯。

凡是使用麻黃,都要去除節的部分,另外煮兩三次,撈掉浮沫,再加入跟原本藥量一樣的水,才和其他藥材一起煮。否則,會使人感到煩躁不安。將麻黃切成一寸長的段,小草瞿麥切成五分長的段,細辛、白前切成三分長的段。製作藥膏時,將藥材切細使用。

凡是使用牛膝、石斛等藥材煮湯或泡酒,都要拍碎使用。石斛如果用於製作藥丸或散劑,要先用石砧大力捶打,使之碎裂,再放入臼中搗碎,否則難以搗爛。

凡是使用桂皮、厚朴、杜仲、秦皮、木蘭皮等藥材,都要削去表面的虛軟、粗糙部分,取裡面有味道的部分來秤重。茯苓、豬苓要削去黑色的外皮再秤重。牡丹、天門冬、巴戟天、遠志、野葛等藥材,都要捶破去除中間的芯。紫菀要洗去泥土,戟干才可秤重。薤白、蔥白要去除根部的雜質,使其乾淨。莽草、石南、茵芋、澤蘭,要挑選葉子和嫩莖,去除大枝。鬼臼、黃連都要去除根鬚。石葦、辛夷要擦去毛,並且去除中間的芯。蜀椒要去除沒有開口和已經閉合的果實,大棗、烏梅都要去除核。使用鬼箭,要削取羽狀的表皮。

凡是使用茯苓、芍藥,如果是補藥,要用白色的;如果是瀉藥,則用紅色的。

凡是使用菟絲子,要用水淘洗去除泥土,瀝乾後用溫酒浸泡一晚,瀝出後曬至稍微發白,再搗碎。如果還有未搗碎的,再用酒浸泡三五天,然後取出曬乾,稍微乾燥後再搗碎,很快就能全部搗碎,非常容易。

凡是甘草、厚朴、枳實、石南、茵芋、藜蘆、皂莢等藥材,都要用火烤過。枳實要去除瓤,藜蘆要去除頭部,皂莢要去除皮和子。

凡是花椒、雲實,稍微炒過,使其出汗,這樣藥效更強。

凡是湯劑、丸劑、散劑,使用天雄、附子、烏頭、烏喙、側子等藥材,都要用熱灰煨烤至稍微開裂,削去黑皮後再秤重。只有在薑附湯和藥膏、藥酒中,才使用生的附子,也要削去皮後再秤重,並順著紋理破成七八片。半夏要用熱水浸泡清洗,去除表面的黏滑物質,有一種說法是洗十次,破成四份後再秤重,加入湯藥中。如果是製作藥膏、藥酒、丸散,都要用熱灰煨烤後使用。

凡是巴豆,要去除芯和皮膜,炒至紫色。杏仁、桃仁、葶藶、胡麻等含有油脂的藥材,都要炒黃,另外搗碎成膏脂狀,看起來油亮細滑,再逐漸加入臼中,與其他藥材一起研磨搗碎,使其混合均勻,再用輕絹篩過,除去雜質,然後放入臼中,依照方法研磨搗製數百次。湯藥和藥膏中也有使用炒過的,即使有生用的,也要搗破。

凡是麥芽、神曲、大豆黃卷、澤蘭、蕪荑,都要稍微炒過。乾漆要熬煮到沒有煙。烏梅用於丸散劑時,要炒過。使用熟艾時,要先炒過並撥開成細絲,和其他藥材混合搗碎。無法過篩的細散劑,要直接加入其他散劑中混合。

凡是使用各種毛羽、牙齒、蹄甲、龜鱉、鯊魚、鯉魚等甲殼、皮、肉、骨、角、筋、鹿茸等,都要烤過。蛇蛻皮要稍微烤過。

凡是使用斑蝥等蟲類,都要去除足和翅膀,稍微烤過。使用桑螵蛸,要從中間破開後烤過。牡蠣要烤至黃色。殭蠶、蜂房要稍微烤過。

凡是湯藥中要用麝香、犀角、鹿角、羚羊角、牛黃等藥材,必須研磨成粉末,在快服藥時加入湯藥中,攪拌均勻後服用。

凡是丸劑、散劑中使用膠類,要先烤過,使其完全沸騰起泡,乾燥後才可搗碎。沒有沸騰的地方,要再烤至斷裂。加入湯藥中,可以直接使用,不需要烤。各種湯藥中如果使用阿膠,都要在湯藥煎好後,加入湯汁中,再加熱至完全融化。

凡是使用蜂蜜,要先用火煎熬,撈去浮沫,使其顏色變成紫黃色,這樣做成的藥丸可以存放很久不壞。撈取浮沫的多少,要依照蜂蜜的品質而定,一直煎熬至濃稠,對於藥丸的製作更加有利。

凡是丸劑中需要使用蠟,要將蠟融化,加入少許蜂蜜攪拌均勻,再用來調和藥材。

凡是湯藥中使用飴糖,都要在湯藥煮好後加入。各種湯藥中使用酒,都要在快要煮好時加入。

另外有說,古代的秤只有銖和兩,沒有分這個單位。現在則是以十黍為一銖,六銖為一分,四分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這是神農氏時代的秤。吳國人以二兩為一兩,隋朝人以三兩為一兩,現在按照四分為一兩來定。藥方中提到等分的,都是指製作丸散劑時,依照病情的輕重,以及需要的份量,沒有固定的銖兩,可能兩三種或五種藥材,都按照相同的分量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