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三 (8)
卷第三 (8)
1. 天行病發汗等方四十二首
鱉甲(二兩炙),細辛(二兩),桂心(二兩),白朮(二兩),生薑(四兩),吳茱萸(一兩),白蘚皮(二兩),附子(一兩半炮),枳實(二兩炙),茵陳(二兩),大黃(三兩切)
上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分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五里進一服。忌生蔥、生菜、莧菜、豬肉、桃、李、雀肉等。
又療天行十日以上,腹微滿,譫語,或汗出而不惡寒,體重短氣,腹滿而喘,不大便,繞臍痛,大便乍難乍易,或見鬼者。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厚朴(半斤炙),陳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切,先以水一斗,煮二味取五升,去滓,納大黃,復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煎令三兩沸,適寒溫,分再服,得下者止,不下更服之。(並出第三卷中,此張仲景《傷寒論》方)
《古今錄驗》八毒大黃丸,療天行病三四日,身熱目赤,四肢不舉,產乳後傷寒,舌黃白,狂言妄語;亦療溫病已後,飛屍遁屍,心腹痛,膈上下不通,癖飲積聚,癰腫苦痛,溫中摩痛上諸毒病方。
藜蘆(二分炙),大黃(三分),硃砂(五分),蜀椒(四分),雄黃(四分研),巴豆(四分去皮,熬),桂心(四分)
上七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麻子大。飲服三丸,當下,不瘥更服。合時勿令婦人、雞、犬見之。忌生蔥、野豬肉、蘆筍、貍肉、生血物。
又牽馬丸,療天行病四五日,下部生瘡,醫所不能療者方。
附子(一枚炮),藜蘆(一兩炙),桂心(一兩),巴豆(一兩去心、皮,熬)
上四味,搗篩,研巴豆如膏,和散蜜丸,如梧桐子。空腹服二丸。熱在膈上不下,飲半升熱飲,投,吐之後下,下部瘡自瘥,神良。病家嘗牽馬買藥,因名牽馬丸,老小半之,以意消息之。忌野豬肉、生蔥、貍肉、蘆筍等物。
又療若六七日熱盛心煩,狂言見鬼者方。
絞人糞汁,飲數合,服良。(出第三卷中)
《近效》療天行三日外,若忽覺心上妨滿堅硬,腳手心熱,則變為黃,不療殺人。秦艽湯方。
秦艽(一兩),紫草(一兩),白蘚皮(一兩),黃芩(一兩),梔子(一兩)
上五味,切,以水一大升半,牛乳一大升,煮取七合,分為二服,老小以意量之,一劑不愈,更吃一劑,試有效。
白話文:
[天行病發汗等方四十二首]
處方一
鱉甲(炙烤過的二兩)、細辛(二兩)、桂心(二兩)、白朮(二兩)、生薑(四兩)、吳茱萸(一兩)、白蘚皮(二兩)、附子(炮製過的一兩半)、枳實(炙烤過的二兩)、茵陳(二兩)、大黃(切好的三兩)。
以上十一味藥材切碎,加水八升煮到剩二升六合,去除藥渣,分成三次服用,每次服用間隔時間約為人走五里的路程。服藥期間忌食生蔥、生菜、莧菜、豬肉、桃子、李子、麻雀肉等食物。
處方二
此處方用於治療天行病十天以上,出現腹部微脹、胡言亂語、或者出汗卻不畏寒、身體沉重、呼吸急促、腹脹喘息、大便不通暢、肚臍周圍疼痛、大便時而困難時而容易、甚至出現幻覺等症狀。此為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厚朴(炙烤過的半斤)、枳實(炙烤過的五枚)、芒硝(三合)。
以上四味藥材切碎,先用水一斗煮厚朴和枳實,煮到剩五升時去除藥渣,再加入大黃,繼續煮到剩二升時去除藥渣,最後加入芒硝,稍微煮沸三下,調整藥湯的溫度,分兩次服用。如果服藥後腹瀉就停止服藥,如果沒有腹瀉就繼續服用。(此方出自《傷寒論》)
處方三
此為《古今錄驗》中的八毒大黃丸,用於治療天行病三四天,出現身體發熱、眼睛發紅、四肢無力、產後傷寒、舌苔黃白、胡言亂語等症狀;也用於治療溫病之後,出現飛屍遁屍(指精神錯亂,似有鬼神附身)、心腹疼痛、胸膈上下不通、癖飲積聚、癰腫疼痛等各種疾病。此方具有溫中、止痛、解毒的功效。
藜蘆(炙烤過的二分)、大黃(三分)、硃砂(五分)、蜀椒(四分)、雄黃(研磨過的四分)、巴豆(去皮熬過的四分)、桂心(四分)。
以上七味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製成丸劑,大小如麻子。每次飲服三丸,應當會腹瀉,如果沒好轉就繼續服用。製作藥丸時,不要讓婦人、雞、狗看到。服藥期間忌食生蔥、野豬肉、蘆筍、貍肉、生血等食物。
處方四
此為牽馬丸,用於治療天行病四五天,下體生瘡,其他醫生無法醫治的情況。
附子(炮製過的一枚)、藜蘆(炙烤過的一兩)、桂心(一兩)、巴豆(去心、皮,熬過的一兩)。
以上四味藥材搗碎過篩,研磨巴豆成膏狀,和藥粉用蜂蜜調和製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空腹服用兩丸。如果熱邪在胸膈之上無法下泄,可以喝半升熱飲幫助服藥,吐過之後就會腹瀉,下體生瘡的症狀自然就會好轉。因為病患經常需要牽馬去買藥,因此得名牽馬丸。此藥老人小孩減半服用,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藥量。服藥期間忌食野豬肉、生蔥、貍肉、蘆筍等食物。
處方五
此處方用於治療天行病六七天,出現發熱嚴重、心中煩躁、胡言亂語、出現幻覺等症狀。
絞出人的糞汁,喝幾合,效果良好。(此方出自第三卷)
處方六
此為《近效》中的方子,用於治療天行病三天以上,如果忽然覺得心上部脹滿堅硬,手腳心發熱,就可能轉變為黃疸,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危及生命。此為秦艽湯方。
秦艽(一兩)、紫草(一兩)、白蘚皮(一兩)、黃芩(一兩)、梔子(一兩)。
以上五味藥材切碎,加水一升半和牛奶一升一起煮,煮到剩七合,分成兩次服用。老人小孩根據情況調整藥量,如果服藥一劑沒有好轉,就繼續服用一劑,應該會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