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六 (6)
卷第六 (6)
1. 三焦脈病論二首
刪繁論曰:夫三焦者,一名三關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亂。下焦名走哺,合而為一,有名無形,主五臟六腑往還神道,周身貫體,可聞不可見,和利精氣決通水道息氣脾胃之間,不可不知也,凡上焦三管反射者,通三焦名中清之腑也,別號玉海水道出屬膀胱合者雖合而不同,上中下三焦同號為孤之腑也,而營出中焦,衛出上焦。
白話文:
《刪繁論》中記載:三焦又稱三關,上焦稱為三管,反射中焦稱為霍亂,下焦稱為走哺。它們合而為一,有名無形,主管五臟六腑間的運轉和氣血運行,貫通全身,可以感應到但無法看見。它們協調精氣,疏通水道,平衡脾胃之間。不可不知道的是,上焦三管反射者,是通達三焦的,稱為中清之腑,別號玉海。水道通往膀胱,雖然合為三焦,但各有不同。上中下三焦合稱為孤腑,而營氣由中焦而出,衛氣由上焦而出。
(營者是絡脈之氣道衛者是經脈之氣道也)上焦如霧,(霧者霏霏起上也)起於胃上管並咽以上,貫膈布胸中,走腋,循足太陰之分而行還注手陽明,上至舌,下注足陽明,常以營衛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日夜五十周身,周而復始,大會於手太陰,手少陽也,主心肺之病,內而不出,人有熱則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手,皆不循衛氣之道而出,蓋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故不得循其道,此氣剽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其道,名曰:漏泄。
白話文:
(營氣是絡脈中的氣道,衛氣是經脈中的氣道)上焦像霧氣一樣,(霧氣從胃的上方升起)從胃的上部和咽喉以上開始,穿過橫膈,分佈在胸中,經過腋下,沿著足太陰經的路線運行,返回手陽明經,向上到達舌頭,向下流入足陽明經,通常營氣和衛氣一起運行在陽經上25度,運行在陰經上也25度完成一圈,一日一夜繞全身50周,周而復始,在大會於手太陰經和手少陽經,主管心肺疾病,(這些氣)內行不出,人體有熱時,飲食下胃,這些氣還沒停下,汗水就出來了,或者從臉上出來,或者從背上出來,或者從身上、手上出來,都不按照衛氣的路線出來,這是因為外感風邪,內部腠理開泄,毛孔張開,衛氣被引走,所以不能循著其路線。這些氣性情暴躁,快速滑行,遇到開的地方就衝出來,所以不能走其本來的路線,因而叫做:漏泄。
其病則肘掌痛,食先吐而後下,氣不續胸膈間厭悶,所以飲食先吐而後下也,寒則精神不守,泄下便利,語聲不出,若實則上絕於心若虛則引氣於肺。(出第四卷中千金同)
白話文:
得了這種病,就會肘部和手掌疼痛,吃東西先吐出來再拉肚子。氣喘不過來,胸中隔閡難受。所以吃東西會先嘔吐後拉肚子。受寒的話,精神不振、會腹瀉、說話聲音低弱。如果腸胃實熱,會感到胸口堵塞。如果腸胃虛寒,會引氣入肺。
千金論曰:三焦病者腹脹氣滿,少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為水,留則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於脈,取委陽少腹病腫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太陽大絡,視其結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三焦脹者,氣滿在皮膚,殼殼然而不堅手少陽之脈,是動則病耳聾,煇煇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
白話文:
《千金要方》記載:得了三焦病的人,腹部脹滿,小腹部特別堅硬,小便困難,憋得急,小便失禁就是水氣,憋在體內就脹氣,徵兆在足太陽經之外,主要脈絡在太陽經和少陽經之間,也會反映在脈象上。取委陽穴治療小腹腫痛,小便困難,邪氣在三焦,配合取足太陽經主要脈絡,觀察其浮脈與手厥陰經小絡脈相連而且血瘀的,就是三焦脹氣,氣滿在皮膚下,摸起來鬆鬆的,但又不結實。手少陽經的脈絡,如果脈動過度,就會得耳聾的病,臉色發紅,咽喉腫痛是氣機引起的病,出汗,眼睛銳利,眼眶疼痛,臉頰疼痛,耳後、肩部、肘部和手腕的外側都疼痛,小指和無名指不能活動,都會導致這些病症。
寒則留之,熱則疾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出第二十卷中)
白話文:
遇到寒氣,就用留針法治療;遇到熱氣,就用疾針法治療;遇到陽氣下陷,就用灸法治療。如果脈象不強不弱,就按照經絡循行的路線取穴治療。如果脈象強盛,人迎脈的幅度是一寸脈的一倍;如果脈象虛弱,人迎脈的幅度反而比一寸脈小。
2. 上焦熱及寒吐痢腸鳴短氣方九首
刪繁療上焦實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出面背身中皆熱,名曰漏氣,通脈瀉熱,澤瀉湯方。
白話文:
減輕上焦的實熱症狀,食物進入胃部,其氣息未定,汗水從臉部、背部和身體中間流出,稱為漏氣,疏通經脈、瀉去熱氣,使用澤瀉湯方。
澤瀉(二兩),生地骨皮(五兩),甘草(一兩炙),半夏(二兩洗),石膏(八兩),柴胡(三兩),茯苓(三兩),生薑(三兩),竹葉(切五合),人參(二兩),桂心(一兩),蓴心(一升)
白話文:
澤瀉:100 克 生地骨皮:250 克 炙甘草:50 克 半夏(洗淨):100 克 石膏:400 克 柴胡:150 克 茯苓:150 克 生薑:150 克 竹葉(切碎):250 毫升 人參:100 克 桂心:50 克 蓴心:500 毫升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餳醋生蔥。(千金同)
白話文:
將以上十二種藥材切碎,用一斗水煮,熬至剩三升藥液,分三次服。服用期間應忌食海藻、菘菜、羊肉、酸醋和生蔥。(《千金要方》中記載相同)
又療上焦熱,腹滿而不欲食,或食先吐而後下肘脅攣痛,麥門冬理中湯方。
白話文:
另外治療上焦有熱、腹部脹滿且不想吃東西,或者吃了東西先吐後拉,手肘和肋骨疼痛,可以用麥門冬理中湯方。
生麥門冬(一升),生薑(四兩),白朮(五兩),甘草(二兩炙),人參(三兩),茯苓(二兩),橘皮(三兩),竹茹(一升),生薑根(一升),蓴心(五合),葳蕤(三兩),廩粟(一升)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大醋桃李雀肉等。(千金同)
白話文:
- 生麥門冬:一升
- 生薑:四兩
- 白朮:五兩
- 甘草(炙):二兩
- 人參:三兩
- 茯苓:二兩
- 橘皮:三兩
- 竹茹:一升
- 生薑根:一升
- 蓴心:五合
- 葳蕤:三兩
- 廩粟:一升
又療上焦氣不續,胸膈間厭悶,所以飲食先吐而後下,半夏理中續膈破寒湯方。
白話文:
治療上焦氣息不順,胸膈之間有悶塞的感覺,因此飲食會先嘔吐出來再往下瀉,使用半夏理中續膈破寒湯。
半夏(半升制),生薑(四兩),麻黃(三兩去節),前胡(三兩),澤瀉(三兩),竹葉(一升),細辛(三兩),枳實(三兩炙),杏仁(三兩去皮尖)
白話文:
半夏(半斤,經過處理) 生薑(四兩) 麻黃(三兩,去掉節) 前胡(三兩) 澤瀉(三兩) 竹葉(一斤) 細辛(三兩) 枳實(三兩,烤焦) 杏仁(三兩,去皮尖)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羊肉餳生菜等物。
又療上焦熱,牽肘攣心痛,喘咳短氣,動而好唾潤肺止心痛大棗湯方。
白話文:
將九種藥材切好,用九升水煎煮,熬至剩三升藥汁,過濾掉藥渣,分三次服用。忌食羊肉、甜食和生冷蔬菜等食物。
另外治療上焦熱症,引發手肘抽筋和心痛,呼吸急促且氣短,活動時容易咳嗽並產生痰液,有潤肺和緩解心痛作用的大棗湯處方。
大棗(三十枚),杏仁(三兩去皮尖),人參(三兩),紫菀(二兩),葳蕤(三兩),麥門冬(三兩去心),百部(三兩),通草(三兩),石膏(八兩),五味子(一兩),羊腎(三枚去膏),麻黃(三兩去節)
白話文:
紅棗(30 顆) 杏仁(300 公克,去皮去尖) 人參(300 公克) 紫菀(200 公克) 葳蕤(300 公克) 麥門冬(300 公克,去心) 百部(300 公克) 通草(300 公克) 石膏(800 公克) 五味子(100 公克) 羊腎(3 顆,去脂肪) 麻黃(300 公克,去節)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五合,去滓,下蜜三合,生薑汁三合,淡竹瀝三合,更上火煎取三升,分三服。
又療上焦虛寒,精神不守,泄下便利,語聲不出,茯苓安心湯方。
白話文:
將以上十二種中藥材切片,加入一斗水煮沸,熬製成二升五合的藥汁,去掉藥渣,加入三合蜂蜜、三合生薑汁、三合淡竹瀝,重新煎煮到三升藥汁,分三次服用。
茯苓(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三兩),桂心(一兩),遠志皮(三兩),甘草(二兩炙)
白話文:
茯苓(150克),人參(150克),乾薑(150克),桂心(50克),遠志皮(150克),甘草(100克,炒過)
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生蔥醋物海藻菘菜等物。
又療上焦虛寒,腸鳴下利,心下痞堅,半夏瀉心湯方。
白話文:
將以下六味藥材切好,用九升水煎煮至剩三升,過濾掉藥渣,分三次服用。忌食生蔥、醋、海藻、菘菜等食物。
另外,治療上焦虛寒、腸鳴腹瀉、心下痞滿堅硬,使用半夏瀉心湯的處方。
半夏(五兩洗),黃芩(三兩),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乾薑(三兩),黃連(一兩),桂心(三兩)
白話文:
半夏(五兩,洗淨晾乾) 黃芩(三兩) 炙甘草(三兩) 人參(三兩) 乾薑(三兩) 黃連(一兩) 桂心(三兩)
上七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海藻菘菜餳羊肉生蔥豬肉冷水。(此仲景半夏瀉心湯方本無桂心有大棗十二枚出第四卷中)
千金療上焦虛寒,短氣語聲不出,黃耆理中湯方。
白話文:
將以上七味藥材,用九升水煮沸,取三升藥液,去掉渣滓,分三次服用。
服用時忌口:海藻、菘菜、大麥、羊肉、生蔥、豬肉和冷水。(註:此仲景半夏瀉心湯方原方中沒有桂心,而有十二枚大棗,出自第四卷)
黃耆(二兩),桂心(二兩),丹參(四兩一作人參),桔梗(三兩),乾薑(三兩),五味子(三兩),茯苓(三兩),甘草(三兩炙),杏仁(四兩去皮尖),芎藭(二兩)
白話文:
黃耆(80公克),桂心(80公克),丹參(160公克,一說為人參),桔梗(120公克),乾薑(120公克),五味子(120公克),茯苓(120公克),炙甘草(120公克),杏仁(160公克,去皮尖),芎藭(80公克)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絞去滓,溫分三服。忌海藻菘菜豬肉生蔥大醋。(刪繁同)
又療上焦冷,下痢,腹內不安,食好注下,黃連丸方。
白話文:
將以下的藥材十味切好,用九升水煎煮,煎至剩三升藥汁,過濾掉藥渣,分三次溫服。忌食海藻、白菜、豬肉、生蔥和濃醋。
另外治療上焦虛寒,下痢,腹部不適,飲食後易腹瀉的黃連丸處方如下。
黃連(八兩),乾薑(四兩),櫸皮(三兩),烏梅肉(八兩),附子(四兩炮),桂心(一兩),芎藭(三兩),黃柏(三兩),阿膠(四兩炙)
上九味末之,白蜜和為丸,如梧子大,飲下二十丸,加至三十丸。忌豬肉冷水生蔥等。(刪繁同)
白話文:
黃連(400公克),乾薑(200公克),櫸木皮(150公克),烏梅肉(400公克),附子(200公克,經炙),桂心(50公克),川芎(150公克),黃柏(150公克),阿膠(200公克,經炙)
又療上焦閉塞乾嘔,嘔而不出,熱少冷多,好吐白沫清涎吞酸,厚朴湯方。
白話文:
此外,治療上焦受阻而乾嘔,嘔吐不出東西,發熱少,怕冷多,喜歡吐出白色泡沫狀的清口水和吞嚥酸水,使用厚朴湯方。
厚朴(四兩炙),吳茱萸(五合),人參(三兩),茯苓(四兩),桔梗(三兩),生薑(八兩),玄參(三兩),芎藭(四兩),白朮(四兩),附子(三兩),橘皮(三兩去赤脈)
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絞去滓,分三服。忌豬肉桃李雀肉大醋。(刪繁同出第二十卷中)
白話文:
**厚樸:**4 兩,烘焙後使用
吳茱萸: 5 合
人參: 3 兩
茯苓: 4 兩
桔梗: 3 兩
生薑: 8 兩
玄參: 3 兩
芎藭: 4 兩
白朮: 4 兩
附子: 3 兩
橘皮: 3 兩,去除紅色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