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2)

1. 天行病發汗等方四十二首

又時氣病三日,少陽受病,少陽脈循於脅,上於頸耳,故得病三日,胸脅熱而耳聾也。三陽經絡始相傳,病未入於臟,故可汗之而愈。

又時氣四日,太陰受病,太陰為三陰之首,是知三日以後,諸陽受病訖,即傳之於陰,而太陰受病焉。其脈主於咽嗌,故得病四日,腹滿而嗌乾,其病在胸膈,故可吐而愈也。

又云:夫得病四日,毒在胸膈,故宜取吐。有得病二三日便心胸煩滿,此為毒氣已入,或有五六日以上,毒氣猶在上焦者,其人有痰實故也,所以復宜取吐也。

又時氣病五日,少陰受病,少陰脈貫腎絡肺,繫於舌本,故得病五日,口熱舌乾,渴而引飲,其病在腹,故可下而愈。

又時氣病六日,厥陰受病,厥陰脈循陰器、絡於肝,故得病六日,煩滿而囊縮也,此為三陰三陽俱受病,毒氣入於腸胃,故可下而愈。

又時氣病七日,法當小愈,所以然者,陰陽諸經傳病竟故也,今病不除者,欲為再經病,再經病者,謂陰陽諸經重受病也。

又時氣病八九日以上不解者,或是陰陽諸經重受於病,或已發汗吐下之後,毒氣未盡,所以病不能除,或一經受病,未即相傳,致使停滯,累日病證不改者,故皆當察其證候而治之。(並出第九卷中。士弱氏曰,七日傳經盡,再傳經必七日,蓋剝復之義耳)

《廣濟》天行壯熱,煩悶發汗。麻黃湯方。

麻黃(五兩去節),葛根(四兩),梔子(二七枚擘),蔥(切一升),香豉(一升綿裹)

上五味㕮咀。以水八升,先煮麻黃、葛根三兩沸,去沫,納諸藥,煎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為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五六里,更進一服。不利,覆取汗,後以粉粉身,忌風及諸熱食。(出第一卷中)

《肘後》療天行一二日。麻黃解肌湯方。

麻黃(一兩去節),升麻(一兩),甘草(一兩炙),芍藥(一兩),石膏(一兩碎,綿裹),杏仁(三十枚去尖、雙仁),貝齒(三枚末)

上七味,細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覆取汗,汗出則愈,便食豉粥補虛也。忌海藻、菘菜。(《千金》同)

又方

麻黃(二兩),黃芩,桂心(各一兩),生薑(三兩)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忌生蔥。(張文仲同)

又葛根解肌湯方

葛根(四兩),芍藥(二兩),麻黃(一兩去節),大青(一兩),甘草(一兩炙),黃芩(一兩),石膏(一兩碎),大棗(四枚擘),桂心(一兩)

上九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相次服之。覆取汗,瘥。忌海藻、菘菜、生蔥、炙肉等。(張文仲同)

又療二三日以上至七八日不解者。可服小柴胡湯方。

柴胡(八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炙),黃芩(三兩),生薑(三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白話文:

又說時疫病發病三天,是少陽經受到病邪侵襲。少陽經脈循行於脅肋,向上到達頸部和耳朵,所以發病三天後,會出現胸脅發熱和耳聾的症狀。這是因為三陽經脈開始互相傳遞病邪,病邪尚未進入內臟,所以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癒。

又說時疫病發病四天,是太陰經受到病邪侵襲。太陰經是三陰經的首經,由此可知,三天以後,各陽經都受到病邪侵襲後,就會傳到陰經,而太陰經首先受病。太陰經脈主導咽喉,所以發病四天後,會出現腹部脹滿和咽喉乾燥的症狀。病邪停留在胸膈部位,所以可以通過催吐來治癒。

又說:發病四天,病邪停留在胸膈部位,所以適合催吐。有的病患發病兩三天就感到心胸煩悶脹滿,這是因為病邪已經侵入。有的病患發病五六天以上,病邪仍然在上焦(胸膈),這是因為病人體內有痰積聚的緣故,所以仍然適合催吐。

又說時疫病發病五天,是少陰經受到病邪侵襲。少陰經脈貫穿腎臟,連繫於肺,並繫於舌根,所以發病五天後,會出現口中發熱、舌頭乾燥、口渴想喝水的症狀。病邪停留在腹部,所以可以通過攻下瀉藥來治癒。

又說時疫病發病六天,是厥陰經受到病邪侵襲。厥陰經脈循行於陰部,連繫於肝臟,所以發病六天後,會出現煩躁脹滿和陰囊收縮的症狀。這是因為三陰三陽經脈都受到病邪侵襲,病邪進入腸胃,所以可以通過攻下瀉藥來治癒。

又說時疫病發病七天,按理說病情應該會稍微好轉,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陰陽各經的病邪傳遞都已經完成。如果現在病情沒有好轉,表示將會再次經歷病邪傳遞,再次經歷病邪傳遞指的是陰陽各經再次受到病邪侵襲。

又說時疫病發病八九天以上還沒有好轉,可能是陰陽各經再次受到病邪侵襲,也可能是在發汗、催吐或攻下後,病邪沒有完全清除,所以病情沒有解除。或者,也可能是某經受到病邪侵襲後,沒有立即傳遞到其他經脈,導致病邪停滯,累積多日,病情沒有改變,所以都應該仔細觀察病症,根據情況進行治療。(以上內容出自第九卷中。士弱先生說,病邪傳遍各經需要七天,再次傳遍各經也需要七天,這就像剝卦和復卦的道理。)

《廣濟方》記載,時疫病出現高熱、煩悶,可以發汗。使用麻黃湯。

麻黃(五兩,去節),葛根(四兩),梔子(二十七枚,擘開),蔥(切碎,一升),香豉(一升,用布包好)

以上五味藥材,搗碎。用水八升,先煮麻黃、葛根,煮沸兩次後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剩二升五合,過濾去除藥渣。分三次服用,每次服用的時間間隔約為人行走五六里的距離。如果沒有效果,再次服用,取汗,之後用藥粉撲身,避免吹風和吃熱食。(出自第一卷中)

《肘後方》記載,治療時疫病一兩天的方法,使用麻黃解肌湯。

麻黃(一兩,去節),升麻(一兩),甘草(一兩,炙),芍藥(一兩),石膏(一兩,搗碎,用布包好),杏仁(三十枚,去尖、雙仁),貝齒(三枚,磨成粉末)

以上七味藥材,切碎,用水三升,煎煮至剩一升,一次性服用。服用後取汗,出汗後就會好轉,之後可以食用豆豉粥來補充虛弱。忌吃海藻、菘菜。(《千金方》相同)

另一個方子:

麻黃(二兩),黃芩,桂心(各一兩),生薑(三兩)

以上四味藥材,切碎,用水六升,煎煮至剩二升,分三次服用。忌食生蔥。(張文仲方同)

又一個葛根解肌湯方:

葛根(四兩),芍藥(二兩),麻黃(一兩,去節),大青(一兩),甘草(一兩,炙),黃芩(一兩),石膏(一兩,搗碎),大棗(四枚,擘開),桂心(一兩)

以上九味藥材,切碎,用水五升,煎煮至剩二升,分三次溫服,依次服用。服用後取汗,病癒。忌吃海藻、菘菜、生蔥、炙烤的肉等。(張文仲方同)

又治療兩三天以上到七八天還沒好轉的病症,可以服用小柴胡湯。

柴胡(八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炙),黃芩(三兩),生薑(三兩),半夏(半升,洗淨),大棗(十二枚,擘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