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1)

1. 卷第三

2. 天行病發汗等方四十二首

《病源》,夫天行時氣病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者,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從立春節後,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人有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於冬時,伏寒變為溫病也;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一名時行傷寒,此是節候有寒傷於人,非觸冒之過也。

若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小輕也。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也。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小微也。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然得時行病,一日在皮毛,當摩膏火灸愈;不解者,二日在膚,可法針,服解肌散,汗出愈;不解,三日復發汗,若大汗則愈,不解者止,勿復發汗也;四日在胸,服藜蘆丸,微吐之愈,若病固,服藜蘆丸不吐者,服赤小豆瓜蒂散吐之即愈,視病者尚未了了,復一法針之,當解;不愈者,六日熱已入胃,乃與利湯下之愈,百無不如意,但當諦視節度與病耳。若食不消病,亦與時行病,俱發熱頭痛,食病當速下之,時行病當待六七日下之。

時行病始得,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熱在胃外而下之,則熱乘虛便入胃,然病要當復下去之,不得留於胃中也。胃若實熱,致此為病,三死一生,此輩皆多不愈,胃虛熱入爛胃也。其熱微者赤斑出,劇者黑斑出,赤斑出者五死一生,黑斑出者十死一生,但論人有強弱、病有難易,功效相倍耳。病者過日,不以時下之,熱不得泄,亦胃爛斑出矣。

若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言語與人不相主當者,勿以火迫之,但以豬苓散一方寸匕,水和服之,當以新汲冷水令強飲一升,若一升半可至二升,益佳,以指刺喉中吐之,隨手愈,不即吐者,此病輩多不善,勿強與水,水停即結心下也,更當以余藥吐之,皆令相主當者,不爾必危。若此病不急以豬苓散吐解之者,其死殆速矣,亦可先以去毒物及法針之,尤佳。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清旦初起,以左右手交互從頭上挽兩耳,舉,又引鬢髮,即流通,令頭不白、耳不聾。又摩手掌令熱,以摩面,從上下二七止,去汗氣,令面有光。又摩手令熱,從體上下,名曰干浴,令人勝風寒時氣,寒熱頭痛,百病皆愈。又時氣病,一日太陽受病,太陽為三陽之首,主於頭項,故得病一日,頭項腰脊痛。

又時氣二日,陽明受病,陽明主於肌肉,其脈絡鼻入目,故病二日,內熱鼻乾不得眠。夫諸陽為表,表始受病皮膚之間,故可摩膏火灸,發汗而愈。

白話文:

天行病發汗等方四十二首

天行病是因時令氣候反常引起的疾病。春天該溫暖卻反常寒冷,夏天該炎熱卻反常涼爽,秋天該涼爽卻反常炎熱,冬天該寒冷卻反常溫暖,這些都是不合時令卻出現了異常氣候,因此一年四季都有這種病,而且症狀相似,這就是時行之氣導致的疾病。

立春之後,如果沒有大的寒潮或冰雪,卻有人出現壯熱症狀,這是因為春天陽氣初生,冬天伏藏的寒邪轉化為溫病。從春分到秋分之間,如果出現暴寒,就是時行寒疫,也叫時行傷寒,這是因為節氣寒冷傷害人體,而非外感風寒。

三月或四月出現暴寒,此時陽氣還弱,被寒邪所傷,發熱症狀較輕。五月或六月,陽氣旺盛,被寒邪所傷,發熱症狀就重。七月或八月,陽氣衰弱,被寒邪所傷,發熱症狀又較輕。這種病和溫病、暑病相似,但治療方法卻不同。

患上時行病,第一天病邪在皮毛,可用推拿、膏藥、火灸治療;如果不好轉,第二天病邪在皮膚,可用針灸,服用解肌散,使之汗出而愈;如果仍不好轉,第三天再發汗,如果大汗淋漓則痊癒,如果還是不好轉,就停止發汗;第四天病邪在胸,服用藜蘆丸,輕微催吐而愈;如果病重,服用藜蘆丸不吐,就服用赤小豆瓜蒂散催吐,如果病情還不明顯,再針灸一次,應該就會好轉;如果仍不好轉,第六天熱邪已入胃,就用瀉下湯藥治療。總之,要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和節氣來治療。食滯引起的發熱頭痛,要立即瀉下;時行病則要等到六七天再瀉下。

時行病初期,第一天病邪在皮、第二天在膚、第三天在肌、第四天在胸、第五天入胃,入胃後才可以瀉下。如果熱邪還未入胃就瀉下,熱邪會乘虛而入胃,雖然病症需要瀉下治療,但不能讓熱邪停留在胃中。如果胃本身就有實熱,再得此病,則十死九生,多半難以痊癒,因為熱邪會腐蝕胃部。熱邪輕者,會出現紅色斑點;重者,會出現黑色斑點。出現紅色斑點者,十死一生;出現黑色斑點者,十死一生,但也要考慮病人體質強弱和病情輕重,療效會有所不同。如果病情延誤,不按時瀉下,熱邪不得發洩,也會導致胃部潰爛,出現斑點。

如果得病沒有發熱,只是神志不清,煩躁不安,言語行為反常,不要用火攻,只用豬苓散一錢,用水調服,再喝一大碗(約一升,甚至一升半或兩升更好)新汲冷水,用手指刺激喉嚨催吐,隨即痊癒;如果不能立即嘔吐,這種病人大多病情嚴重,不要強迫其喝水,水停留在體內會導致心下結塊,要用其他藥物催吐,直到症狀恢復正常,否則很危險。如果這種病不緊急用豬苓散催吐,很快就會死亡。也可以先清除毒物,再針灸,效果更好。

湯熨、針灸、藥石治療,另有專門的方劑,以及補養、宣導的方法,附在後面。

《養生方》中導引法說:清晨起床,用左右手交替從頭頂捋至耳後,再捋鬢髮,使氣血通暢,可以防止頭髮早白、耳朵變聾。再搓熱手掌,按摩面部,從上到下按摩二七次,去除汗氣,使面容光澤。再搓熱手掌,從上到下按摩全身,叫做乾浴,可以預防風寒時氣,治療寒熱頭痛,百病皆癒。時行病,第一天太陽經受病,太陽經是三陽經之首,主管頭項,所以第一天得病,頭項腰脊疼痛。

第二天陽明經受病,陽明經主管肌肉,經脈絡鼻入目,所以第二天得病,內熱鼻乾,不能入睡。諸陽經都在體表,體表首先受病,所以可以用推拿、膏藥、火灸,發汗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