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二十五 (1)
卷第二十五 (1)
1. 卷第二十五
2. 水穀痢方一十首
病源水穀痢者,由體虛腠理開,血氣虛,春傷於風,邪氣留連在肌肉之間,後遇脾胃大腸虛弱,而邪氣乘之,故為水穀痢也,脾與胃為表裡,胃者脾之府也。為水穀之海,脾者胃之臟也,其候身之肌肉,而脾氣主消水穀,水穀消,其精化為榮衛,以養其臟,充實肌膚,大腸,肺之腑也。
為傳道之官,化物出焉,水穀之精化為血氣者,行於經脈,其糟粕行於大腸也,肺與大腸為表裡,而肺主氣,其候身之皮毛,春陽氣雖在表,而血氣尚弱,其飲食居處,運動勞役,血氣虛者,則為風邪所傷,客在肌肉之間,後因脾胃氣虛,風邪又乘虛而進入於腸胃。
其脾氣弱者,不能剋制水穀,故糟粕不結聚,而變為痢也,又新食竟取風,名為胃風,其狀惡風頭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飲不下,腹脹形瘦,腹大失衣則䐜滿,食寒則洞泄,洞泄者,痢無度也。
若胃氣竭者,痢絕即死,診其脈小,手足寒,難療也,脈大手足溫,易療也,下白沫,脈沉則生,浮則死,身不熱,脈不懸絕滑大者生,懸澀者死,以藏期之也,脈絕而手足寒,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脈緩時小結者生,洪大數者死,懸絕而澀者死,細微而澀者生,緊大而滑者死,得代絕脈者不死。
養生方云: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又云:五月勿食未成核果及桃李,發癰癤,不爾,發寒熱,變黃疸,又為泄痢。
(出第十七卷中)
廣濟療赤白水穀冷熱等痢方。
地榆(六分),白朮(五分),赤石脂(七分研),厚朴(六分炙),乾薑(六分),熟艾(四分),龍骨(七分),甘草(四分炙),黃連(十分),烏梅(六分熬),人參(六分),當歸(五分)
上十二味搗篩為末,蜜丸以米飲汁服二十丸如梧桐子大,日三服,加至三十丸。(出第四卷中)
集驗論黃帝問曰:人若溏泄下痢者,何也。對曰:春傷於風,夏生溏泄,腸澼久風,亦為溏泄也。
又療熱水穀下痢。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阿膠(炙各二兩),梔子(三十枚),烏梅(二十枚),黃柏(一兩)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再服神良。(備急同肘後名烏梅湯療熱下䘌)
又方
黃連(一升金色者),陳米(五合)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肘後文仲同並出第四卷中)
刪繁療中焦熱水穀下痢。藍青丸方。
藍青(汁三升),黃連(八兩),黃柏(四兩),阿膠(五兩),白朮,地榆,地膚子,烏梅肉(各三兩)
上八味搗篩為散,用藍汁和,微火上煎取可為丸,丸如杏子大,飲進三丸。(出第四卷中)
白話文:
水穀痢的病因
水穀痢這種病,是因為身體虛弱、皮膚毛孔鬆開,血氣不足。春天感受風邪,邪氣停留在肌肉之間,後來遇到脾胃和大腸虛弱,邪氣就趁虛而入,所以導致水穀痢。脾和胃是相表裡的,胃是脾的府(倉庫),是容納水穀的地方;脾是胃的臟(主要器官),主宰身體的肌肉。脾的功能是消化水穀,水穀消化後,精華轉化為營養物質,滋養臟腑,充實肌肉皮膚。大腸是肺的府,是傳導排泄的器官,將身體不需要的物質排出。水穀的精華轉化為血氣,在經脈中運行,糟粕則通過大腸排出。肺和大腸也是相表裡的,肺主管氣,在皮膚毛髮上有所表現。春天的陽氣雖然在體表,但血氣還比較虛弱,如果飲食、居住、運動勞累不注意,血氣虛弱的人就容易被風邪侵襲,停留在肌肉之間。後來因為脾胃氣虛,風邪就趁虛進入腸胃。脾氣虛弱的人,無法消化水穀,所以糟粕不能結成固體,就會變成腹瀉。另外,剛吃完飯就吹風,會形成「胃風」,症狀是怕風、頭部多汗、胸膈堵塞不通、吃不下東西、肚子脹、身體消瘦、腹部脹大、不穿衣服就覺得肚子脹滿、吃寒冷食物就會拉肚子,腹瀉不止。如果胃氣衰竭,腹瀉停止就表示人快要死了。
水穀痢的脈象和預後
診斷脈象如果脈微弱,手腳冰冷,就難以治療。脈象洪大,手腳溫暖,就容易治療。大便排出白色泡沫,脈象沉就表示人還活著,脈象浮則表示人快死了。身體不發熱,脈象不虛弱,滑大就表示人還活著,虛弱澀滯就表示人快死了,這都是用來判斷病情預後的。脈搏消失但手腳冰冷,如果經過一段時間脈搏恢復且手腳溫暖就表示人還活著,如果脈搏沒有恢復就表示人快死了。脈象緩慢時有間歇就表示人還活著,脈象洪大快速就表示人快死了。脈象虛弱澀滯就表示人快死了,脈象細微澀滯則表示人還活著,脈象急促滑大就表示人快死了。出現間歇脈搏卻又恢復跳動就表示人不會死。
養生之道
秋季三個月,要保持平和的心態,天氣開始轉為急躁,地面開始變得明朗,要早睡早起,和雞一樣作息,保持心情安寧,來適應秋天的肅殺之氣,收斂神氣,使秋天的氣候平穩,不要讓慾望外放,保持肺氣清淨。這是順應秋天的氣候,養護收斂之氣的方法。如果違背這個原則就會傷害肺,冬天就會發生腹瀉。另外,五月份不要吃還沒成熟的核果和桃李,否則會生癰瘡癤子,不然就會發寒熱,變成黃疸,也會導致腹瀉。
治療水穀痢的藥方
廣濟方:
地榆(六分)、白朮(五分)、赤石脂(七分,研磨)、厚朴(六分,炙)、乾薑(六分)、熟艾(四分)、龍骨(七分)、甘草(四分,炙)、黃連(十分)、烏梅(六分,熬)、人參(六分)、當歸(五分)。
將以上十二味藥搗成粉末,用蜂蜜做成藥丸,像梧桐子那麼大,用米湯送服二十丸,每天三次,可以增加到三十丸。
集驗論:
黃帝問:人如果拉稀腹瀉是什麼原因?
答:春天受風邪,夏天就容易拉稀腹瀉,腸道受風邪時間長了,也會導致拉稀腹瀉。
治療熱性水穀痢的藥方:
- 黃連阿膠湯:
黃連、阿膠(炙)各二兩,梔子(三十枚),烏梅(二十枚),黃柏(一兩)。將以上五味藥切碎,用水七升煮到剩二升半,分兩次服用,效果很好。
- 又一方:
黃連(一升,金黃色的),陳米(五合)。將以上二味藥用水七升煮到剩二升,分兩次服用。
刪繁方:
- 藍青丸:
藍青汁(三升),黃連(八兩),黃柏(四兩),阿膠(五兩),白朮、地榆、地膚子、烏梅肉各(三兩)。將以上八味藥搗成粉末,用藍青汁調和,用小火熬煮到可以做成藥丸的程度,做成杏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丸。
崔氏方:
乾薑(三分),雞蛋(二枚),小豆(二百粒,炒香),黃連(三分)。將乾薑、小豆、黃連三味藥搗成粉末,放入雞蛋黃和雞蛋白中,攪拌均勻,用小火炒熟到可以做成藥丸的程度。一次服用五十丸,像小豆大小,早上用飲用水送服,病好了就停止服用。
文仲方:
- 治療盛夏過熱導致水穀痢,腸鳴腹瀉,一次拉五六升水的方子:
黃連(去毛)、厚朴各(三兩)。將以上二味藥切碎,用水三升煮到剩一升,一次性服用。
必效方:
- 治療水穀痢:
小豆(一升,煮熟),臘(二兩,煮熟)。將以上三味藥混合,一次性服用,很快就會好。
- 又一方:
棕櫚皮(燒成灰)。將棕櫚皮研成粉末,用水調服三方寸匕。
古今錄驗方:
- 治療熱性水穀下痢:
黃連,阿膠(各二兩),梔子(二十枚)。將以上三味藥切碎,用水七升煮到剩二升,分三次服用。
- 又一方:
黃連、當歸、甘草(炙)各(二兩),酸石榴皮(三兩)。將以上四味藥切碎,用水三升煮到剩一升半,分三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