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二十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四 (4)

1. 癰疽方一十四首

素問曰:寒氣客於經絡,血凝滲澀不行,擁結為癰疽也,不言熱之作也,其後成癰,又陽氣湊集,寒化為熱,熱盛則肉腐為膿也,又以酢和蜂蛤灰塗之,干即易,瘥即止。

凡腫根廣一寸以下名癤,一寸以上名小癰。如豆粒大者,名皰子,皆始作急服五香連翹湯下之,數劑取瘥止。(並出第二十三卷中)

廣濟療癰疽排膿散方。

黃耆(十分膿多倍),青小豆(一分熱口乾倍),芎藭(三分肉不生倍),芍藥(三分痛不止倍),白蘞(三分有膿不合倍),栝蔞(三分若渴小便利倍),甘草(三分炙)

上七味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不利。忌海藻、菘菜、熱面魚蒜等。(千金同一方無白蘞甘草)

又療發癰疽排膿散方。

人參(二兩),當歸(二兩),桂心(二兩),芎藭(一兩),厚朴(一兩炙),甘草(一兩炙),防風(二兩),白芷(二兩),桔梗(一兩)

上九味搗篩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二服,不利。若瘡未合,常服之。忌生冷、菘菜、海藻、生蔥蒜。(並出第五卷中)

劉涓子療癰疽,先宜敷大黃食肉膏,方在發背部。千金方食惡肉散,後用大黃附子等十物者乃是,次兌膏方。

當歸,芎藭,白芷(各二兩),烏頭(一兩),巴豆(二十枚去皮),松脂(二兩),豬肪(二分)

上七味㕮咀,納膏中,微火合煎三沸已,納松脂,攪令相得,以綿布絞去滓,以膏著綿絮兌頭,大瘡雖深,兌之膿自出,就兌盡,即生善肉,瘡淺者不足兌。著瘡中日三,惡肉盡即止。

又療癰疽發壞出血,生肉黃耆膏方。

黃耆(一兩),芍藥(一兩),當歸(一兩),大黃,芎藭,獨活,白芷,薤白,生地黃(各一兩)

上九味切,豬膏二升半,煎三上三下膏成,絞去滓,敷兌瘡中,摩左右,日三。文仲同。(並出第四卷中)

又療癰疽瘡,生肉黃耆膏方。

黃耆,細辛,生地黃,蜀椒,當歸,芍藥,薤白,白芷,芎藭,丹參(各一兩),豬膏(一升半臘月者),甘草,蓯蓉,獨活,黃芩(各一兩)

上十五味,以苦酒一升二合,夏月漬一宿,冬月二宿,微火煎三沸,煮酒氣盡成,敷之。

又療癰疽始作便壞,熱毒發瘡膏方。

羊髓(一兩),甘草(二兩),胡粉(五分一法五兩),大黃(一兩),豬膏(二升)

上五味切,合膏髓煎二味烊,納甘草大黃,三上三下,絞去滓,內胡粉,絞令調和,敷瘡上,日五度。

又療癰疽已潰白芷摩膏方。

白芷,甘草(各二分),烏頭(三分),薤白(十五挺),青竹茹(雞子大一枚)

上五味切,以豬膏一升,合煎白芷黃,膏成絞去滓,塗瘡四邊。勿著瘡中。(並出第五卷中)

深師內塞散,療癰疽潰漏,血脈空竭方。

黃耆,細辛,芍藥,薏苡仁,白芷,瞿麥(各二兩),赤小豆(七兩),乾地黃,人參,防風(各二兩)

白話文:

癰疽方一十四首

《素問》說:寒氣侵入經絡,導致血液凝滯、運行不暢,瘀積結塊就會形成癰疽。這並沒有提到熱邪的作用。之後形成癰,又因為陽氣聚集,寒氣轉化為熱,熱到極盛就會使肌肉腐爛化膿。可以使用醋和蜂蛤灰調和塗抹,乾了就更換,痊癒就停止。

凡是腫塊根部寬度在一寸以下的稱為癤,一寸以上的稱為小癰。像豆粒大小的稱為皰子,這些在剛開始出現時,應該立即服用五香連翹湯來瀉下,服用幾劑直到痊癒為止。(以上內容出自第二十三卷)

廣濟療癰疽排膿散方

黃耆(如果膿多就加倍用量),青小豆(如果發熱口乾就加倍用量),芎藭(如果肉不生長就加倍用量),芍藥(如果疼痛不止就加倍用量),白蘞(如果有膿不癒合就加倍用量),栝蔞(如果口渴小便不利就加倍用量),甘草(用炙過的,三分)。

將以上七味藥材研磨成散劑,用酒調服,每次服用一指甲蓋的量,每日三次,如果沒有排便不用擔心。忌食海藻、白菜、熱麵條、魚、蒜等。(《千金方》中記載的同一方子,沒有白蘞和甘草)

又療發癰疽排膿散方

人參(二兩),當歸(二兩),桂心(二兩),芎藭(一兩),厚朴(用炙過的,一兩),甘草(用炙過的,一兩),防風(二兩),白芷(二兩),桔梗(一兩)。

將以上九味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用酒調服,每次服用一指甲蓋的量,每日兩次,如果沒有排便不用擔心。如果瘡口沒有癒合,可以持續服用。忌食生冷食物、白菜、海藻、生蔥蒜。(以上內容出自第五卷)

劉涓子治療癰疽,應該先敷大黃食肉膏,這個方子在治療背部癰的內容中有。在《千金方》中,有食惡肉散,後來使用大黃附子等十種藥材的是,再用兌膏。

當歸,芎藭,白芷(各二兩),烏頭(一兩),巴豆(二十枚,去皮),松脂(二兩),豬油(二分)。

將以上七味藥材稍微搗碎,放入膏藥中,用微火煎煮三次沸騰後,加入松脂,攪拌均勻,用棉布過濾掉藥渣,將藥膏塗在棉絮上敷在瘡口,即使瘡口很深,膿也會自行流出,膿液排盡後,就會長出新的好肉,瘡口淺的就不需要使用此法。將藥膏敷在瘡口,每天三次,直到惡肉長盡為止。

又療癰疽發壞出血,生肉黃耆膏方

黃耆(一兩),芍藥(一兩),當歸(一兩),大黃,芎藭,獨活,白芷,薤白,生地黃(各一兩)。

將以上九味藥材切碎,放入二升半豬油中煎煮,煎煮三次提起,三次放下,成膏後,過濾掉藥渣,敷在瘡口,左右摩擦,每天三次。文仲也使用相同的方法。(以上內容出自第四卷)

又療癰疽瘡,生肉黃耆膏方

黃耆,細辛,生地黃,蜀椒,當歸,芍藥,薤白,白芷,芎藭,丹參(各一兩),豬油(一升半,用臘月的),甘草,蓯蓉,獨活,黃芩(各一兩)。

將以上十五味藥材,用一升二合苦酒浸泡,夏天浸泡一夜,冬天浸泡兩夜,用微火煎煮三次沸騰,煮到酒氣散盡,就變成藥膏了,用來敷在瘡口。

又療癰疽剛開始發病就潰爛,熱毒引發瘡的膏方

羊髓(一兩),甘草(二兩),胡粉(五分之一的量,一說用五兩),大黃(一兩),豬油(二升)。

將以上五味藥材切碎,將膏和髓一起煎煮到融化,再加入甘草和大黃,煎煮三次提起,三次放下,過濾掉藥渣,加入胡粉,攪拌均勻,敷在瘡上,每天五次。

又療癰疽已經潰爛,使用白芷摩擦的膏方

白芷,甘草(各二分),烏頭(三分),薤白(十五根),青竹茹(雞蛋大小的一塊)。

將以上五味藥材切碎,放入一升豬油中一起煎煮,煎到白芷變黃,藥膏製成後過濾掉藥渣,塗抹在瘡口的周圍,不要塗在瘡口中。(以上內容出自第五卷)

深師內塞散,治療癰疽潰爛漏膿,血脈空虛的方子

黃耆,細辛,芍藥,薏苡仁,白芷,瞿麥(各二兩),赤小豆(七兩),乾地黃,人參,防風(各二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