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二十二 (2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二 (21)

1. 口瘡久不瘥方二首

千金療口瘡不瘥,入胸中生瘡,三年以上不瘥方。

薔薇根濃煮汁,含之,又稍稍咽之,三日三夜瘥,冬取根,夏取莖葉。

又方

以角蒿灰塗之,一宿知,二宿瘥,勿咽汁,取瘥為度。

又論云:凡患口瘡及齒,切禁油麵酒醬醋膩,干棗,瘥後七日斷之彌佳。若不久慎,尋手即發,發而更療,其瘥稍遲,慎之慎之。薔薇根角蒿為口瘡之神藥,人皆不知之。

白話文:

治療口瘡很久都沒好的兩個處方:

第一個處方:出自《千金方》,治療口瘡沒好,甚至擴散到胸腔內部生瘡,而且三年以上都沒好的情況。

使用薔薇根,濃煎煮成汁液,含在口中,並慢慢吞下一些,三天三夜就會痊癒。冬天取用根部,夏天取用莖葉。

第二個處方:

用角蒿燒成灰,塗抹在患處,一個晚上就能見效,兩個晚上就能痊癒。切記不要吞下汁液,痊癒後即可停止使用。

另外,還有說明:凡是患有口瘡或牙齒疾病,一定要禁食油炸食物、麵食、酒類、醬油、醋、油膩食物和乾棗。痊癒後最好再禁食七天,這樣更好。如果不久加注意,很快又會復發。復發後再治療,痊癒的時間就會比較慢,要謹慎小心。薔薇根和角蒿是治療口瘡的神藥,但很多人都不知道。

2. 口吻瘡方四首

病源足太陰為脾之經,其氣通於口,足陽明為胃之經,手陽明為大腸之經。此二經並夾於口,其腑臟虛,為風邪濕熱所乘,氣發於脈,與津液相搏,則生瘡,常濕爛有汁,世謂之肥瘡,亦名燕口瘡。(出第三十卷中)

千金療口吻瘡方。

楸白皮及濕貼之,數易取瘥。

又方

掘經年葵根欲腐者彌佳,燒灰以敷之。

又方

白楊枯枝鐵上燒一頭,取熱塗之。本方云療燕吻

又方

以新炊飯了,甑唇及熱熨之三十下,三兩度瘥止。

白話文:

口吻瘡方四首

這個病的原因是,足太陰脾經的氣脈通向口部,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也都在口部交會。如果這些臟腑虛弱,就會被風邪、濕熱侵襲,氣血在脈絡中運行時,與津液互相搏擊,就會產生瘡。這種瘡通常濕爛且有汁液,世俗稱之為肥瘡,也叫燕口瘡。

治療口吻瘡的藥方,出自《千金方》

用楸樹白色的樹皮濕敷在患處,勤換幾次就可以痊癒。

又一方

挖取放置多年的葵花根,越腐爛效果越好,燒成灰後敷在患處。

又一方

把乾燥的白楊樹枯枝放在鐵上燒,燒熱一頭後塗抹患處。這個藥方據說可以治療燕吻瘡。

又一方

用剛煮好的飯,趁著蒸籠邊緣還熱的時候,用它熨燙患處三十下,重複兩三次就可以停止發作而痊癒。

3. 口乾燥方五首

刪繁療口熱乾燥,甘草丸方。

甘草(六分炙),人參(六分),半夏(六分洗),烏梅肉(六分),棗膏(十分)

上五味,搗篩四味,棗膏相和,入蜜丸如彈子,含之瘥。(千金同分兩小異)

千金療口乾,除熱下氣方。

石膏(五合碎)

上一味,以水三升,煎取二升,入蜜二升,煮取二升,去滓,稍稍含咽之,瘥止。

又口乾方。

豬肪脂雞子大,擘納醋半升漬一宿,絞汁服之,取瘥為度。

又方

酸棗一升(去核),酸石,榴子(五合),乾葛(三兩),烏梅(五合去核),麥門冬(四兩去心,覆盆子(三合),甘草(炙),栝蔞(三兩)

上八味搗,以蜜丸含如棗核大,潤為度。

張文仲主口乾方。

干棗肉(三兩),甘草(炙),杏仁,烏梅(二兩)

上四味搗,以蜜和丸如棗核含,以潤瘥止。

白話文:

口乾燥方五首

甘草丸

用炙甘草、人參、洗過的半夏、烏梅肉各六分,再加棗膏十分。把前四味藥材搗碎過篩,和棗膏混合,加入蜂蜜做成彈珠大小的藥丸。口乾時含一顆,就會痊癒。(這個方子和《千金方》的劑量有些微不同)

千金療口乾方

用搗碎的石膏五合,加入三升水煎煮,煮到剩下二升時,加入二升蜂蜜,再煮到剩下二升。濾掉藥渣,慢慢含服咽下,口乾的症狀就會停止。

又一口乾方

取豬脂肪像雞蛋那麼大一塊,切開後放入半升醋中浸泡一晚,然後擠出汁液服用,直到口乾痊癒為止。

又方

酸棗一升(去核)、酸石榴子五合、乾葛三兩、烏梅五合(去核)、麥門冬四兩(去心)、覆盆子三合、炙甘草、栝蔞三兩。將以上八味藥材搗碎,用蜂蜜做成棗核大小的藥丸,口乾時含服,直到潤澤為止。

張文仲主口乾方

用乾棗肉三兩、炙甘草、杏仁、烏梅各二兩,將以上四味藥材搗碎,用蜂蜜混合做成棗核大小的藥丸含服,直到口乾痊癒。

4. 口臭方九首

千金療口中臭方。

桂心,甘草,細辛,橘皮(各等分)

上四味搗篩,以酒服一錢匕,瘥止為度。

又方

甘草(五兩),芎藭(四兩),白芷(三兩)

上三味搗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三十日口香。

又方

濃煮細辛含之,久卻吐,甚良。

又方

橘皮(五分),桂心(三分),木蘭皮(四分),芎藭(六分一云棗四十個)

上四味搗篩,以酒服方寸匕,日再服。(一方無芎藭亦可以棗丸含化)

又方

大豆熬令焦,以醋沃,取汁含之。

又方

細辛,豆蔻

上二味等分,搗末煮,含之甚良。

又方

梔子,甘草(炙各三分),細辛(五分),桂心(二分),芎藭(四分)

上五味搗篩,蜜丸,食後服七丸,日再瘥止。

又方

芎藭,白芷,橘皮,桂心(各四分),棗肉(八分)

上五味,搗篩四物,以蜜和棗肉為丸,食後服十丸,又含之,以差為度,此方甚驗。

古今錄驗療口臭方。

甘草(二兩炙),細辛(二兩末)

上二味,臨臥,三指撮以酒服之。甚良。(千金同)。

白話文:

口臭方九首

第一方:

將桂心、甘草、細辛、橘皮各取等份,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用酒送服一小匙,直到口臭消失為止。

第二方:

將甘草五兩、芎藭四兩、白芷三兩,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用酒送服一方寸匕(古代量具,約為現代一湯匙),一天三次,服用三十天後口氣會變得清新。

第三方:

濃煎細辛,含在口中一段時間後吐掉,效果很好。

第四方:

橘皮五分、桂心三分、木蘭皮四分、芎藭六分(也有說法是用棗子四十顆),將以上四味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用酒送服一方寸匕,一天服用兩次。(另一個說法是不用芎藭,改用棗子製成丸藥含化。)

第五方:

將大豆炒至焦黑,倒入醋浸泡,取汁液含在口中。

第六方:

將細辛和豆蔻各取等份,搗碎成末後煎煮,用來含漱,效果很好。

第七方:

梔子、炙甘草各三分、細辛五分、桂心二分、芎藭四分,將以上五味搗碎過篩成粉末,用蜂蜜做成丸藥。每次飯後服用七顆,一天兩次,直到口臭消失。

第八方:

芎藭、白芷、橘皮、桂心各四分,棗肉八分。將前四味搗碎過篩,然後用蜂蜜將棗肉和藥粉混合做成丸藥。每次飯後服用十顆,也可以含在口中,直到口臭消除為止,這個方子非常有效。

古今錄驗療口臭方:

炙甘草二兩,細辛末二兩,臨睡前,用三個手指頭捏取少許藥粉,用酒送服,效果很好。(與《千金方》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