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二十二 (2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二 (22)

1. 舌論一首

刪繁舌者主心,小腸之候也。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善用機衡,能知五味,凡有所啖,若多食鹹,則舌脈凝而變色,多食苦,則皮藁而外毛拔,多食辛,則舌筋急而枯乾,多食酸,則舌肉腆而唇揭,多食甘,則舌根痛而外發落。又曰: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

此五味,納合五臟之氣也。若臟熱則生瘡,唇揭赤色,若腑寒則舌本縮,而口噤唇青寒,宜補之,熱宜瀉之,不寒不熱,依腑臟調之。

白話文:

舌頭是心和小腸的反應區。正常的舌頭重量約為十兩,長七寸,寬二寸半。舌頭具有靈活的調節功能,能夠分辨各種味道。如果吃太多鹹味食物,舌頭的脈絡就會凝滯變色;吃太多苦味食物,舌頭的表皮會乾枯,外面的細毛也會脫落;吃太多辛辣味食物,舌頭的筋會變得緊張乾燥;吃太多酸味食物,舌頭的肌肉會腫脹,嘴唇會外翻;吃太多甜味食物,舌根會疼痛,外面的毛髮也會脫落。

另外,心臟喜歡苦味,肺臟喜歡辛辣味,肝臟喜歡酸味,脾臟喜歡甜味,腎臟喜歡鹹味。

這五種味道分別與五臟的氣息相互配合。如果臟腑有熱,就會長瘡,嘴唇會外翻並呈現紅色;如果臟腑有寒,舌根會收縮,嘴巴會緊閉,嘴唇會發青發冷,應該用補的方法治療。如果有熱,應該用瀉的方法治療。如果既不寒也不熱,就應該根據臟腑的情況來調理。

2. 舌本縮口噤方二首

刪繁療舌小腸腑寒應舌本縮,口噤唇青,獨活解噤膏方。

獨活,芎藭(各三兩),天雄(一兩炮),防風(一兩),蜀椒(二合),莽草(十葉),細辛,桂心(各一兩),苦李根皮(三兩),豬肪(二升)

上十味㕮咀,綿裹,以苦酒一升淹漬一宿,以豬肪微火煎之,去滓膏成,凝以綿裹少許,口含於舌下壓之,取瘥。日三度易之。此方甚良。

又生艾葉薄法。

無生艾葉者,取乾者搗之,以水淹一升已來,熟搗以帛塗之,於寒處上封裹之,以瘥為度。

白話文:

方劑一:獨活解噤膏

這個方子是治療因為小腸虛寒,導致舌根萎縮,嘴巴緊閉,嘴唇發青的狀況。

藥材包含:獨活、川芎(各120克),炮製過的天雄(40克),防風(40克),蜀椒(約12克),莽草(十片葉子),細辛、桂心(各40克),苦李根皮(120克),豬油(約360毫升)。

製作方法:將以上十種藥材切碎,用棉布包好,用約200毫升的苦酒浸泡一個晚上。然後加入豬油,用微火熬煮,去除藥渣,將剩餘的油脂凝固成膏狀。使用時,取少量膏體,用棉布包好,含在舌頭下面,壓住舌根。一天更換三次,直到痊癒。這個方子效果很好。

方劑二:生艾葉薄敷法

如果沒有新鮮的艾葉,可以用乾燥的艾葉搗碎,加入約200毫升的水浸泡,再搗成泥狀,用布塗在患處,在寒冷的地方敷上。敷到痊癒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