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五 (3)
卷第五 (3)
1. 溫瘧方五首
病源夫溫瘧與寒瘧安舍,溫瘧得之冬,中於風寒,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出,因遇大暑,腦髓鑠,肌肉消釋,腠理發泄,因有所用力,邪氣與汗偕出,此邪氣先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如是則陰虛而陽盛,盛則病矣,陽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瘧先寒而後熱者,此由夏傷於大暑,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小寒,寒迫之,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病以時作,名曰寒瘧,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亦以時作,名曰溫瘧,夫病瘧六七日但見熱者,溫瘧也。(出第十一卷中)
甲乙經黃帝曰夫瘧皆生於風夏傷於暑,秋為痎瘧。黃帝問瘧先寒而後熱,何也。岐伯對曰: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名曰寒瘧。
又問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對曰: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名曰溫瘧。
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千金作孤)絕,陽氣獨發,即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又曰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寒,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即陽氣大發,邪氣不能出,因遇大暑,腦髓鑠肌肉消釋。(腠理)理髮泄因有所用力邪氣與汗偕出,此邪氣先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如是者陰虛而陽盛,盛則病矣,陽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復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
又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氣逆上,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不寒,熱氣內藏於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銷鑠脫肉,故名曰癉瘧。(出庚卷第七千金同)
廣濟療溫瘧漸漸羸瘦欲成骨蒸常山湯方。
常山(三兩),車前葉(一握),甘草(二兩炙),獼猴骨(三兩炙),烏梅肉(二兩),天靈蓋(一兩燒作灰末),驢糞汁(三合)
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五味,取三升,去滓,下糞汁天靈蓋末分三服,微吐不利。忌生蔥生菜海藻菘菜面黏食等。
又療溫瘧,常山丸方。
常山,烏梅肉(熬),豉,天靈蓋(燒各六分),知母,硃砂,蜀漆,大黃(各四分)
上八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肚以溫酒下二十丸,至三十丸,日三服,並未發前服,不吐利。忌生蔥生菜生血等物。(並出第十卷中)
千金論曰,癉瘧者,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其候也,少氣煩滿,手足熱,欲嘔,熱而不寒,氣藏在心。
又曰,有溫瘧者,其脈如平人,無寒時熱,其候骨節疼煩,時嘔,朝發暮解,暮發朝解,皆白虎加桂心湯主之方。
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石膏(碎一斤),粳米(六合)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米爛,去滓,加桂心三兩,煎取三升,分溫三服,覆令汗,先寒發熱汗出者愈。忌海藻菘菜生蔥。傷寒論云,用秕粳米,不熟稻米是也。(出第十卷中)
備急竹葉常山湯療溫瘧,壯熱微寒溫瘧之候也,壯熱後如覺微寒,或癉瘧依時手足冷,少時便壯熱,亦有手足煩熱乾嘔者,痎瘧先大寒後大熱者,並主之神效,尤宜乳下小兒亦瘥方。
常山(三兩切),淡竹葉(一握),小麥(一升)
上三味,以水五升漬一宿,明旦煮取二升,溫分三服。忌生菜生蔥。(支小品文仲並同出第三卷中)
延年療溫瘧壯熱不能食知母鱉甲湯方。
知母,鱉甲(炙),地骨皮(各三兩),常山(二兩),竹葉(切一升),石膏(四兩碎)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三服。忌蒜豬肉莧菜生蔥生菜。(出第十七卷中)
白話文:
溫瘧的病源
溫瘧和寒瘧的區別在於:溫瘧是因為冬天受到風寒侵襲,寒氣藏在骨髓裡,到了春天陽氣旺盛時,邪氣無法排出。加上遇到盛夏酷暑,導致腦髓受損、肌肉消瘦,皮膚毛孔張開,如果這時又勞累用力,邪氣就會隨著汗液排出。這種邪氣先潛伏在腎臟,然後從體內向外發散,造成陰虛陽盛,陽氣過盛就會發病。當陽氣衰退時,邪氣又會反入體內,導致陽虛,陽虛就會感到寒冷。因此,溫瘧會先發熱,然後轉為寒冷。
而寒瘧是因為夏天受到暑熱侵襲,大量出汗導致毛孔打開,又遇到秋季寒涼的氣候,寒氣侵入皮膚毛孔,加上秋天受風,最終形成疾病。寒氣屬於陰氣,風屬於陽氣,如果先受寒後受風,就會先感到寒冷後發熱,這種發病有規律性的,稱為寒瘧。反之,如果先受風後受寒,就會先感到發熱後轉寒,同樣有規律性,稱為溫瘧。如果瘧疾發病六七天都只有發熱,沒有寒冷,那就是溫瘧。
《甲乙經》中的觀點
黃帝認為瘧疾都是因為夏天受到暑熱侵襲,秋天轉為瘧疾。他問岐伯,為什麼瘧疾會先寒後熱?岐伯回答說,寒是陰氣,風是陽氣,先受寒後受風,所以會先寒後熱,這就是寒瘧。
黃帝又問,為什麼會先熱後寒?岐伯回答說,先受風後受寒,所以會先熱後寒,這就是溫瘧。
如果瘧疾只有發熱而沒有寒冷,這是因為陰氣已經衰竭,只有陽氣獨盛,就會感到氣短、心煩、手腳發熱想吐,這種情況稱為癉瘧。
岐伯還說,溫瘧是冬天受風寒,寒氣藏在骨髓,到了春天陽氣旺盛,邪氣無法排出。加上遇到盛夏酷暑,腦髓受損、肌肉消瘦,皮膚毛孔張開,如果這時又勞累用力,邪氣就會隨著汗液排出。這種邪氣先潛伏在腎臟,然後從體內向外發散,造成陰虛陽盛,陽氣過盛就會發病。當陽氣衰退時,邪氣又會反入體內,導致陽虛,陽虛就會感到寒冷。因此,溫瘧會先發熱,然後轉為寒冷。
岐伯認為,癉瘧是肺部本身就有熱,熱氣充斥全身,導致氣向上逆行,體內氣機鬱滯而無法向外發散。如果這時又勞累用力,皮膚毛孔打開,風寒就會侵入皮膚肌肉之間而發病。發病時陽氣過盛,並且持續不衰退,就會發病。這種熱氣無法到達陰分,所以只有發熱而沒有寒冷,熱氣鬱積在心臟,外在則積於肌肉之間,導致人消瘦脫肉,所以稱為癉瘧。
溫瘧的治療
廣濟療溫瘧常山湯:
此方適用於溫瘧導致身體逐漸消瘦,有發展為骨蒸勞熱趨勢的患者。藥方包括:常山、車前葉、炙甘草、炙獼猴骨、烏梅肉、燒成灰的天靈蓋、驢糞汁。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服用時加入驢糞汁和天靈蓋灰。服用後可能會輕微嘔吐或排泄。忌食生蔥、生菜、海藻、菘菜、黏性食物等。
常山丸:
此方適用於溫瘧。藥方包括:常山、熬過的烏梅肉、豆豉、燒成灰的天靈蓋、知母、硃砂、蜀漆、大黃。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用蜂蜜調和製成丸狀,空腹用溫酒送服,服藥後不應出現嘔吐或排泄。忌食生蔥、生菜、生血等物。
《千金要方》關於癉瘧的論述:
癉瘧是因為陰氣衰竭,陽氣獨盛,症狀是氣短、心煩、手腳發熱、想吐,只有發熱沒有寒冷,熱氣鬱積在心臟。
《千金要方》關於溫瘧的論述:
患有溫瘧的人,脈象與正常人相似,沒有寒冷時也會發熱,症狀是關節疼痛,時常想吐,早上發病晚上好轉,晚上發病早上好轉。可用白虎加桂心湯治療。
白虎加桂心湯:
藥方包括:知母、炙甘草、石膏、粳米。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煮至米爛,去渣,加入桂心再次煎煮。趁熱分三次服用,服藥後蓋被子使其發汗,先寒後熱並有出汗現象者,病即可治癒。忌食海藻、菘菜、生蔥。此方與《傷寒論》中所用的秕粳米、不熟稻米相同。
備急竹葉常山湯:
此方適用於治療溫瘧,症狀是高熱但略帶微寒。如果高熱後感覺到輕微寒冷,或者癉瘧患者出現手腳冰涼後又轉為高熱,也可能出現手腳煩熱、乾嘔等症狀。對於瘧疾先大寒後大熱的情況,此方也有很好的療效。特別適合幼兒服用。藥方包括:常山、淡竹葉、小麥。將以上藥材加水浸泡一夜,第二天煮沸後分三次溫服。忌食生菜、生蔥。
延年知母鱉甲湯:
此方適用於治療溫瘧,高熱不退、無法進食的患者。藥方包括:知母、炙鱉甲、地骨皮、常山、竹葉、石膏。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後分三次服用。忌食大蒜、豬肉、莧菜、生蔥、生菜。
2. 山瘴瘧方一十九首
病源此病生於嶺南帶山瘴之氣也,其狀發寒熱,休作有時,皆由挾溪源嶺瘴溫毒氣故也,其病重於傷暑之瘧矣。(出第十一卷中)
小品療山瘴瘧,陵鯉甲湯南方山嶺溪源瘴氣毒作,寒熱發作無時痿黃腫滿四肢痹弱,皆山毒所為也,並主之方。
陵鯉甲(十片炙千金用十四片),烏賊魚骨(去甲),鱉甲(炙各一兩),常山(三兩),附子(一枚炮)
上五味切,以酒三升漬之一夕,先瘧發前稍稍服之,勿絕藥味,兼以塗身體,斷雜人勿食飲,過時乃得通人進飲食。忌莧菜生蔥生菜豬肉。(千金文仲備急經心錄並同出第六卷中)
千金療乍寒乍熱乍有乍無,山瘴瘧酒方。
常山(三兩),鱉甲(炙),升麻,附子,烏賊魚骨(去甲各二兩)
上五味並切,絹袋盛,以酒六升漬之,小令近火轉之,一宿成,一服一合,比發可數服或吐。忌豬肉生蔥生菜莧菜。(肘後療老瘧久不斷出第十卷中)
備急夫瘴與瘧分作兩名,其實一致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嶺南率稱為瘴,江北總號為瘧,此由方言不同,非是別有異病,然南方溫毒,此病尤甚,原其所歸,大略有四:一山溪毒氣,二風溫痰飲,三加之鬼癘,四發以熱毒。
在此之中,熱毒最重,故所用藥物,須審病源,患瘧瘴之後,特須防瘴而發痢,死不旋踵,所以然者,瘴體先虛,虛不宜痢,又瘴宜冷瘥,痢宜溫斷,斷痢則益瘴,斷瘴則益痢,大率如此,不可不慎,非直藥療,亦須宜加將息取適,若能用一色藥,兼二種病,冷而止痢,溫而斷瘧,最其妙也,如不然,先須斷痢,然後療瘴,瘴緩痢急故也,仍率須作挾毒防之,不得專醫其痢,又服瘴藥,皆在發前,必須平旦空腹服,服藥之後,勿洗手面漱口,勿通外人,勿吃食,勿勞力,既過發時久,小進糜粥,如此將療無不即斷,又當發熱之時,慎勿多飲冷水及多服冷藥,若心下冷結,更是難療,得瘧之後,覆成症癖,亦有即發氣者死不救,若熱渴者豉汁暖服,取足得吐彌善,水煮豉研犀汁與服,兼時進生葛根汁,其大熱盛者,與紫雪如兩棗許大,水和飲之,並燒豬糞人糞,作黃龍湯亦善,各可服三二升,又搗一大鼠絞汁與服,大止熱毒,瘴熱病服此俱效。(其鼠並頭皮五臟等全搗若汁少著少許水和絞亦不難服常用立驗也)
又療瘴瘧服藥後灸法。
灸大椎三四十壯,無不斷,若先寒者,將欲寒,預前以炭火安床下,令背暖,並炙鱉甲末一方寸匕,暖酒和服,至發時令得三服,被覆過時無不斷,此是陶氏法,比欲寒時,但以火炙其背,亦乃即瘥者,縱發亦輕,效驗。
又療瘴瘧,常山丸方。
常山,黃連,豉(各三兩),附子(二兩炮)
上四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梧子,發前空腹服四丸,欲發更服三丸,飲下之,自旦至暮,乃食三日,勿雜食豬肉魚肥膩,及生冷生蔥生菜。(桂廣州家傳已用有效此方兼痢者瘥)
又麻黃散方。
麻黃(去節),常山,杏仁(去尖皮熬),人參,乾漆(熬),甘草(炙),鱉甲(各二兩炙)
上七味作散,平旦空腹溫酒三合服方寸匕,日再,宜七日連服,服後七日不得食雜物,此許仁則五方,元比部云在嶺南服得力大驗。年時常服一劑,按此兼補虛羸者。忌莧菜生蔥生菜海藻菘菜。
又若患瘴熱實兼吐痢者,大黃湯方。
大黃,常山,升麻,甘草(炙各三兩)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發前盡服,別取吐利,此蔣家傳。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
又若瘴熱兼痢苦渴者,烏梅飲方。
烏梅(二十枚取好者擘破)
上一味,以水一大升,煮取一大盞,去梅和一匙蜜,細細啜之,近方驗。(並出第二卷中)
延年蜀漆丸,主嶺南瘴氣發,乍熱乍寒,積勞似瘧,皆主之。
千金翼方云,兼主痎瘧,連年不瘥方。
蜀漆,知母,升麻,白薇,地骨皮,麥門冬(各五分),烏梅肉,鱉甲(炙),葳蕤(各四分),石膏(八分),甘草(三分炙),常山(六分),豆豉(一合熬)
上十三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飲下十丸,日再服,加至二十丸,此方用無不瘥加光明砂一兩,神良。忌海藻菘菜人莧生蔥生菜。(千金亦療勞瘧崔氏千金翼集驗並同出第十七卷中)
救急療瘧瘴癘,經百日或一年以上諸藥不能瘥,進此方無不損者,蜀漆湯方。
白薇,蜀漆,知母,甘草(炙),苦參,升麻,龍膽(各二兩),常山,大黃(別漬後下各四兩),鱉甲(炙),石膏(碎),茯苓,黃芩(各三兩),香豉(二合裹),獨蒜(七顆切),淡竹葉(切一升)
上十六味切,以水一斗漬之,並春酒二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未發前一服,欲至發時又一服,皆溫之,當發日勿見人,在一靜房臥,藥滓置病兒頭邊,仍以藥汁塗手面,過時任出。忌肥膩腥臊滑物生冷海藻人莧大酢菘菜生蔥生菜。
又硃砂丸方
硃砂(光明者),牛膝,常山(各等分)
上三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梧桐子,候瘧發日,平明服七丸,飲下,欲覺發時,更服七丸,當日不斷,更作一服,即瘥。忌生蔥生菜生血物油膩牛肉等。
又敕賜長孫祥極效常山湯方。
常山(八分),橘皮(六分),牡蠣(四分熬),桂心(二分)
上四味搗篩為散,發日平旦酒服一方寸匕,臨發又一匕,發後又一匕,二日不得洗手面,七日忌食雜物,唯藥用酒,余皆斷,或吐或不吐,皆瘥。忌生蔥生菜。
又方
取五六歲兒小便一升,納白蜜二大匙,攪使相得,去白沫訖,即頓服當大吐碧綠痰,然後食,若不得吐,但數小便亦佳,以前兩方吐碧痰外,更吐白沫出後可吃食,不然,瘴氣終不除。
又常山湯方。
常山苗一握(無苗取根五兩代之),獨蒜(七顆),淡竹葉(二握),豉(一合裹),鱉甲(三兩炙)
上五味切,以苦酒三升,煎取一升,臨發隨性多少服之,盡服之訖,當大吐便愈。忌人莧生蔥生菜。
古今錄驗瘴瘧及嶂氣,常山湯方。
常山(三兩細切)
上一味搗碎,虛弱者二兩,蒜七瓣去皮中切,以酒一小升半漬一宿旦去滓,暖服盡,須臾當吐令盡好,過時食,一日不得漱口及洗手面,三七日慎生蔥生菜生冷肉面油膩,若早發者,半夜服,要令吐。(出第四卷中)
近效療瘧瘴,孟補闕嶺南將來極效,常山丸方。
常山,豉(熬),桃仁(去尖皮熬等分)
上三味各搗末,先以豉和桃仁搗如泥,然後下常山末細攪,蜜丸如梧桐子,候欲發前一食時酒下四十丸,須臾更服二十丸,如不瘥更服,遠不過三服,能信用者無不瘥。忌生蔥生菜。
又凡跋涉江山,防諸瘴癘及蟲毒等,常服木香犀角丸方。
青木香,犀角(屑),羚羊角(屑各六分),升麻,玄參,豬苓,檳榔(各十分),鱉甲(炙),甘草(炙各八分),豉(二十分熬)
上十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梧子,酒飲服三十丸,日二服,若體熱即去甘草檳榔,加大黃二十分。忌海藻菘菜。
又主瘧兼痢,無問赤白水穀鮮血瘴皆瘥,黃連犀角丸方。
黃連,犀角(屑),香豉(熬各二兩),龍骨(四兩),牡蠣(二分熬)
上五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梧子,米飲下三十丸,日三服,瘥止。忌豬肉冷水油膩等。
又瘴瘧不瘥,蜀漆丸方。
蜀漆,青木香,升麻,鱉甲(炙),牡蠣(熬),硃砂,豬苓,香豉(各四分),常山,大黃(各八分)
上十味搗篩為末,蜜和為丸,如梧子,米湯下十二丸,日二服,漸漸瘥至平復止。忌人莧油膩陳臭生血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