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二 (15)
卷第二 (15)
1. 傷寒下痢及膿血黃赤方一十六首
又豉薤湯,療傷寒暴下,及滯利腹痛方。
豉(一升),薤白(一把寸切)
上二物,以水三升,煮令薤熟,漉去滓,分為再服,不瘥復作。
又蕙草湯,療傷寒除熱止下利方。
蕙草(二兩),黃連(四兩),當歸(二兩)
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得二升,適寒溫,飲五合,日三。忌豬肉冷水等物。
又療傷寒下利脈微,足厥冷,通草湯方。
通草(一兩),乾薑(一兩),枳實(四兩炙),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炮令裂破)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適寒溫,飲五合,日三,不瘥稍加至七合。忌豬肉。(並出第三十卷中)
小品犀角湯,療熱毒下黃赤汁,及赤如腐爛血,及赤滯如魚腦,腹痛壯熱,諸藥無效方。
黃柏(一兩半),黃芩(一兩半),白頭翁(一兩),黃連(二兩),當歸(一兩),牡蠣(一兩半熬),犀角(屑半兩),艾葉(半兩),石榴皮(一兩半),桑寄生(一兩),甘草(一兩炙)
上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出第六卷中古今錄驗同)
集驗療傷寒後下利膿血,柏皮湯方。
黃柏(二兩),黃連(四兩),梔子仁(十四枚擘),阿膠(一兩炙)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納膠令烊,溫分再服。忌豬肉冷水。(範汪同出第二卷中)
千金翼熱利下重,白頭翁湯主之方。
白頭翁(二兩),黃柏(三兩),黃連(三兩),秦皮(三兩切)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服一升,不愈更服。忌豬肉冷水。(範汪同出第十卷中此張仲景傷寒論方)
崔氏療傷寒後赤白滯下無數,阮氏桃花湯方。
赤石脂(八兩冷多白滯者加四兩),粳米(一升),乾薑(四兩冷多白滯者加四兩切)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服一升,不瘥復作,熱多則帶赤,冷多則帶白。(千金翼方不同加減稍別傷寒論千金範汪同張仲景傷寒論煮湯和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服)
又療傷寒熱利,黃連丸方。
黃連(三兩去毛),當歸(三兩),乾薑(二兩),赤石脂(二兩切)
上四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服三十丸,日三,叔尚書以療熱痢,是歲傳與東都當方諸軍營,及夏口戍人發者數千餘人,余時亦復用之,亦佳,但時用之,不及諸湯速耳,當服百丸許乃斷。忌豬肉冷水。(並出第一卷中)
張文仲陶氏傷寒下利,豉薤湯方。
豉(一斤綿裹),薤白(一握),梔子(十四枚擘破)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分三服,小品云,此方主溫毒,及傷寒內虛,外熱攻腸胃,下黃赤汁,及如爛肉汁,並去赤滯,下伏氣腹痛諸熱毒,悉土之,水四升,先煮梔子薤白令熟,納豉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備急方同)
白話文:
傷寒下痢及膿血黃赤方一十六首
又 豉薤湯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傷寒引起的突然腹瀉,以及伴隨腹痛的痢疾。
- 材料:淡豆豉(一升),薤白(一把,切成一寸大小)
- 做法:將上述兩味藥材,加入三升水煮,煮到薤白熟透,過濾掉藥渣,分兩次服用。如果沒好轉,可以再服用一次。
又 蕙草湯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傷寒發熱,以及止住腹瀉。
- 材料:蕙草(二兩),黃連(四兩),當歸(二兩)
- 做法:將上述三味藥材切碎,加入六升水煮,煮成二升,調整到適宜的溫度,每次飲用五合,一天三次。忌食豬肉和冷水等食物。
又 通草湯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傷寒引起的腹瀉,同時伴隨脈搏微弱、手腳冰冷的症狀。
- 材料:通草(一兩),乾薑(一兩),枳實(四兩,炙過),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炮製到裂開)
- 做法:將上述五味藥材切碎,加入六升水煮,煮成二升,調整到適宜的溫度,每次飲用五合,一天三次。如果沒好轉,可以稍微增加到七合。忌食豬肉。
小品犀角湯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熱毒引起的腹瀉,排出黃色或紅色的汁液,或者像腐爛血一樣的血便,或者像魚腦一樣的紅色黏液,同時伴有腹痛、高燒,以及其他藥物治療無效的情況。
- 材料:黃柏(一兩半),黃芩(一兩半),白頭翁(一兩),黃連(二兩),當歸(一兩),牡蠣(一兩半,熬製過),犀角(屑,半兩),艾葉(半兩),石榴皮(一兩半),桑寄生(一兩),甘草(一兩,炙過)
- 做法:將上述十一味藥材切碎,加入八升水煮,煮成三升,分三次服用。忌食豬肉、冷水、海藻和菘菜。
集驗 柏皮湯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傷寒後,出現腹瀉膿血的症狀。
- 材料:黃柏(二兩),黃連(四兩),梔子仁(十四枚,擘開),阿膠(一兩,炙過)
- 做法:將上述四味藥材切碎,加入六升水煮,先煮黃柏、黃連和梔子仁,煮成二升,過濾掉藥渣,然後加入阿膠融化,溫熱分兩次服用。忌食豬肉和冷水。
千金翼 白頭翁湯 這個方子是千金翼記載,用來治療熱性痢疾,裡急後重的症狀。
- 材料:白頭翁(二兩),黃柏(三兩),黃連(三兩),秦皮(三兩,切碎)
- 做法:將上述四味藥材切碎,加入七升水煮,煮成二升,過濾掉藥渣,分兩次服用,每次一升。如果沒好轉,可以繼續服用。忌食豬肉和冷水。
崔氏 桃花湯 這個方子是崔氏記載,用來治療傷寒後,出現赤白痢,次數頻繁的症狀。
- 材料:赤石脂(八兩,如果以白色黏液為主,則增加四兩),粳米(一升),乾薑(四兩,如果以白色黏液為主,則增加四兩,切碎)
- 做法:將上述三味藥材,加入一斗水煮,直到米熟,過濾掉藥渣,服用一升。如果沒好轉,可以繼續服用。熱性症狀明顯,則以紅色為主;寒性症狀明顯,則以白色為主。
又 黃連丸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傷寒引起的熱性痢疾。
- 材料:黃連(三兩,去除毛鬚),當歸(三兩),乾薑(二兩),赤石脂(二兩,切碎)
- 做法:將上述四味藥材搗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丸子,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一天三次。據說叔尚書用這個方子治療熱痢,當年傳到東都各軍營和夏口戍守的人,數千人服用後有效。我當時也用過,效果也不錯,只是效果不如湯藥快,需要服用一百丸左右才能止住。忌食豬肉和冷水。
張文仲 豉薤湯 這個方子是張文仲和陶氏記載,用來治療傷寒引起的腹瀉。
- 材料:淡豆豉(一斤,用棉布包裹),薤白(一握),梔子(十四枚,擘破)
- 做法:將上述三味藥材,加入五升水煮,煮成二升半,過濾掉藥渣,溫熱分三次服用。小品方記載,這個方子主要治療溫毒,以及傷寒引起的體內虛弱,體表發熱,侵犯腸胃,導致排出黃色或紅色的汁液,或者像腐爛肉汁一樣的血便,以及消除紅色黏液,降伏體內邪氣,治療腹痛等各種熱毒症狀。將四升水,先煮梔子和薤白直到熟透,然後加入淡豆豉,煮成二升,分三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