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 (2)

1. 五臟及胃瘧方六首

病源肺病為瘧者,乍來乍去,令人心寒,寒甚則熱發善驚如有所見,此肺瘧證也,若人本來語聲清雄,忽爾不亮,拖氣用力,方得出言,而反於常人,呼共語,直視不應,雖曰未病,勢當不久,此則肺病聲之候也,察病觀疾,表裡相應依源審療,乃不失也。

白話文:

由肺部疾病引發的瘧疾,時常發作,讓人感到心寒,寒冷加劇時會發熱,易受驚嚇,好像看到了什麼東西。這是肺瘧的症狀。

如果一個人原本聲音清亮有力,突然變得聲音低弱,說話需要用氣力,才能發出聲音,而且音調與平時不同,與他人交談時,目光呆滯,不作回應。即使說身體沒有不適,也應當很快會發病。這是肺病影響聲音的徵兆。

診斷疾病時,必須從表到裡,相互對應,根據病源進行治療,纔能有效。

心病為瘧者,令人心煩甚,欲飲清水,多寒少熱,若人本來心性和雅,而忽卒急,反於常倫,或言未訖便住,以手剔腳爪,此人必死,禍雖未及呼曰行屍,此心病聲之候也,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可療者明而察之。

白話文:

患有「心病」的瘧疾患者會心煩意亂,很想喝冷水,較少發熱。如果原本性格溫和文雅的人突然變得暴躁激動,行為異常,或者話還沒說完就突然停住,用手撓腳上的指甲,那麼此人必死。這種情況雖然尚未危及生命,但也可以稱之為「行屍走肉」。對於心病,虛證就補,實證就瀉,如果無法治療,就只能觀察和等待。

肝病為瘧者,令人色蒼蒼然,氣息喘悶戰掉,狀如死者,若人本來少於悲恚,忽爾嗔怒,出言反常,乍寬乍急,言未訖,以手向眼,如有所思,若不即病,禍必至矣,此肝病聲之候也,其人若虛,則為寒風所傷,若實則熱氣所損,陽則瀉之,陰則補之。

白話文:

如果肝臟患有瘧疾,患者會面色蒼白,呼吸急促,身體發抖,就像瀕死之人一樣。如果一個人原本不愛生氣,但突然變得暴躁易怒,說話反常,時而放鬆時而焦慮,話還沒說完就抬手按眼,好像在思考什麼。如果不馬上治療,將會帶來大禍。這就是肝病的症狀。如果患者虛弱,可能是受寒風所傷;如果患者體格強健,可能是熱氣侵襲所致。如果是陽虛,就要瀉熱;如果是陰虛,就要補陰。

脾病為瘧者令人寒則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則汗出,若其人本來少於喜怒而忽反常,嗔喜無度,多言自笑,不答於人,此是脾病,聲之候也,不盈旬日禍必至矣。

白話文:

脾臟發生疾病而導致瘧疾的人,在天氣寒冷時會感到腹中疼痛,天氣炎熱時會腸道鳴響,症狀消失後會出汗。如果這樣的人本來不太容易動怒或喜悅,但突然出現異常,極度生氣或喜悅,絮絮叨叨地自言自語,對別人說話不理不睬,這都是脾臟疾病的症狀。這種情況不會超過十天,就會出現嚴重的後果。

腎病為瘧者,令人悽悽然,腰脊痛而宛轉,大便澀,身掉不定,(素問作目眴眴然)手足寒,若人本來不喜不怒,忽然謇而好嗔怒,反於常性,此腎已傷,雖未發覺,是其候也,見人未言,而前開口笑,還閉口不聲,舉手爪柵腹,此腎病聲之候也,虛實表裡浮沉清濁,宜以察之,逐以療之。

白話文:

患有腎病的人會感到沮喪,腰部和脊椎疼痛且無法轉動,大便乾燥,身體搖搖晃晃。(《素問》中記載為目光呆滯)手腳冰冷,如果一個人原本不常生氣或發怒,卻突然變得暴躁易怒,與平時性格相反,這表示腎臟已經受損,儘管症狀還未明顯,但這是腎病的徵兆。看到其他人時還沒說話,自己就先開始咧嘴笑,接著又閉上嘴不說話,抬起手在腹部抓撓,這是腎病的聲音表現。腎病的狀況應根據虛實、表裡、浮沉、清濁仔細觀察,並根據病情對症下藥。

夫瘧脈者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可下之弦遲者溫藥已,若脈數而緊者可發汗針灸之,脈浮大者不可針灸之,凡瘧先發食頃乃可以療之,過之則失時,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虛嬌切)脥脥然熱止汗出,難已刺郄中出血。

白話文:

瘧疾的脈象通常是弦脈,弦脈跳動頻繁的表示熱性重,跳動緩慢的表示寒性重。弦脈比較細而緊的,可以使用瀉法治療;弦脈跳動緩慢的,使用溫熱藥物治療即可。如果脈象跳動頻繁而緊促,可以使用發汗、針灸的方法治療;脈象浮大則不宜使用針灸。瘧疾一般在進食後發作,這時纔可以進行治療,錯過這個時機就失策了。足太陽經絡上引起的瘧疾,會導致腰痛、頭重,寒氣從背部升起,先發寒後發熱,感覺身體發熱發顫,熱退後出汗,難以痊癒,可以針刺郄穴進行放血治療。

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㑊,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

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洒洒淅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刺足陽明胕上。

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則取之。

足少陰之瘧,令人悶,吐嘔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而處,其病難止。

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小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陰。

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發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刺手太陰陽明。

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刺手少陰。

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

脾瘧者,令人病寒則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陰。

腎瘧者令人洒洒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

胃瘧者,令人且病也,善飢而不能食,食即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並出第十一卷中)

千金療肝邪熱為瘧顏色蒼蒼,戰掉氣喘或熱久勞動如瘧積年不瘥,烏梅丸方。

白話文:

如果因為肝臟的邪熱而得瘧疾,臉色會蒼白,會發抖、氣喘,或是因為長期的勞動而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持續很多年都無法痊癒,可以用烏梅丸方來治療。

烏梅肉(四分),蜀漆(四分),石膏(八分研),鱉甲(四分炙),常山(六分),香豉(一合熬),知母(四分),甘草(三分炙),細辛(三分),苦參(四分),葳蕤(五分)

白話文:

  • 烏梅肉:4 份
  • 生漆(四川產):4 份
  • 石膏:8 份,研磨成粉
  • 鱉甲:4 份,炙烤過
  • 常山:6 份
  • 香豉(發酵的黑豆):1 合,熬煮過
  • 知母:4 份
  • 甘草:3 份,炙烤過
  • 細辛:3 份
  • 苦參:4 份
  • 葳蕤(草藥):5 份

上十一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再,飲下亦得,忌莧菜生菜生蔥海藻菘菜

白話文:

把以上十一種藥材搗碎研粉,用蜂蜜和成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用酒送服十丸,一天兩次。也可以用飲水送服。服用時忌諱吃莧菜、生菜、生蔥、海藻、菘菜。

又療心瘧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多寒少熱者,常山湯方。

常山(四兩),竹葉(切二升),梔子仁(三七枚擘),石膏(五兩碎綿裹),烏梅(三七枚擘),鱉甲(四兩炙),甘草(一兩炙),香豉(一升綿裹),蜀漆(三兩)

白話文:

常山(240 克),竹葉(切碎 1.2 公升),梔子仁(111 顆,分裂),石膏(300 克,用棉布包裹),烏梅(111 顆,分裂),鱉甲(240 克,烤過),甘草(60 克,烤過),香豉(600 克,用棉布包裹),蜀漆(180 克)

上九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忌生蔥生菜菘菜人莧海藻。(刪繁同)

又療脾熱,或渴或不渴,熱氣內傷不泄,轉為脾瘧,令人病寒則腹中痛,熱則腸中鳴,轉汗出,常山丸方。

白話文:

還可以用來治療脾熱,無論是否口渴,熱氣在體內鬱結而無法散發,就會轉變成脾瘧,會導致在天氣寒冷時腹痛,在天氣炎熱時腸鳴,時常出汗。治療方法:常山丸方。

常山(三兩),甘草(半兩炙),知母(一兩),鱉甲(一兩炙)

上四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未發前酒服十丸,臨發又一服,正發又一服。忌生蔥生菜海藻菘菜人莧等。

又療肺熱,痰聚胸中,來去不定,轉為瘧,其狀令人心寒,甚即發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常山湯方。

常山(三兩),秫米(三百粒),甘草(二分炙)

上三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至發時令三服盡。忌生蔥生菜海藻菘菜等。(刪繁同)

又療腎熱發為瘧,令人悽悽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眴眴然,手足寒,常山湯方。

常山(三兩),烏梅(三七枚碎),香豉(八合熬裹),淡竹葉(切一升),蔥白(一握除青令盡)

白話文:

常山(60克),烏梅(37顆,搗碎),香豉(240克,用藥汁熬煮並包裹),淡竹葉(切碎後150克),蔥白(一把,剝去外皮留白)

上五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至發令盡。忌生蔥生菜等。(並出第十卷中)

刪繁療胃腑瘧者,令人善飢而不能食,四肢脹滿氣喘,藜蘆丸方。

藜蘆(一兩),皂莢(一兩去皮子),常山(一兩),巴豆(三十枚去皮熬),牛膝(一兩)

白話文:

  • 藜蘆:1 兩
  • 皁莢:1 兩(去皮)
  • 常山:1 兩
  • 巴豆:30 枚(去皮,熬煮)
  • 牛膝:1 兩

上五味熬藜蘆皂莢色令黃,合搗為末,蜜丸如小豆,旦服一丸,未發前一丸,正發一丸,一日勿食飲。忌野豬肉蘆筍生蔥生菜貍肉等。(六腑唯胃有瘧不可別列故附於後千金同出第六卷中)

白話文:

將藜蘆和皁莢熬煮到像金黃色的湯汁,然後搗碎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小豆大小的丸子。每天早晚各服一丸,正發作時再多服一丸。服用期間不可飲食。忌食野豬肉、蘆筍、生蔥、生菜、貓肉等。(因為只有胃會生瘧疾,所以不另外列出,記載於《千金方》第六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