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 (1)

1. 療瘧方二十一首

病源夏日傷暑,秋必病瘧,瘧病之發以時者,此由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常大會於風府,其明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此所以日作稍益晏者也,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尾骶,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注於伏膂之脈,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盤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白話文:

在炎熱的夏季受暑,秋季必定會患瘧疾。瘧疾發作有一定的時間規律,是因為邪氣停留於後腦勺(風府),沿著脊柱向下傳播。人體的衛氣每天晚上都會聚集在風府,隔天就會下降一節。因此,瘧疾發作的時間會逐漸延後,這是因為邪氣先停留於脊背。邪氣到達風府時,皮膚毛孔會打開,邪氣就會趁機進入體內,引起瘧疾發作。這也是瘧疾發作的時間越來越晚的原因。邪氣從風府外出後,每天下降一節。

在第25天到達尾骨,第26天進入脊椎內,並聚集在腹部的伏膂脈。邪氣沿著伏膂脈向上移動,在第9天從肚臍旁的缺盤穴出來。由於邪氣每天都在上升,所以瘧疾發作的時間也會越來越早。

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搏於五臟,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蓄積乃作,夫衛氣每至於風府,則腠理乃發,發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今衛氣日下一節,則其氣之發也,不當風府,其日作者奈何,曰,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故邪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於背者,氣至背而病,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風之與瘧也,相與同類,而風獨常在也,而瘧得以時休者,何也,由風氣留其處,瘧氣隨經絡沉以內搏,故衛氣應乃作,陽當陷而不陷,陰當升而不升,為邪所中,陽遇邪則蜷,陰遇邪則緊,蜷則惡寒,緊則為慄,寒慄相搏,故名曰瘧,弱則發熱,浮乃汗出,旦中旦發,晚中晚發,夫瘧其人形瘦,皮必粟起,問曰,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愈,月盡解。(出第十一卷中)

白話文:

間歇性發作的瘧疾,是由邪氣侵入五臟,橫行於表裡之間。邪氣深入,行走緩慢,不能隨著衛氣一起運行,也不能全部發散出去。因此,邪氣會逐漸積聚,形成間日瘧疾。

衛氣每到風府穴時,腠理就會開張。開張時,邪氣就會入侵,引起疾病發作。現在衛氣的運行比平常慢一天,所以它到風府穴的時間並不一致。那麼,那些每天發作的瘧疾是怎麼回事呢?

這種情況下,邪氣停留在頭頸部和脊椎部位。由於虛實不同,邪氣侵襲的部位不同,所以無法與衛氣在風府穴相會。

因此,邪氣在頭頸部的,衛氣到頭頸部時發病;在背部的,衛氣到背部時發病;在腰椎的,衛氣到腰椎時發病;在手腳的,衛氣到手腳時發病。衛氣所在的地方,與邪氣相合,就會發作。

所以說,瘧疾發作沒有固定的部位,衛氣發散的部位,一定是腠理開張的地方;邪氣侵襲的部位,也就是發病的部位。

瘧疾和風邪有相似之處,但風邪總是存在,而瘧疾卻可以間歇性發作。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風邪滯留於體表,而瘧氣則循著經絡深入體內。衛氣應對瘧氣的入侵而運行,但因為邪氣阻礙,陽氣不能正常下降,陰氣不能正常上升。

陽氣遇邪則蜷縮,陰氣遇邪則緊縮。蜷縮則惡寒,緊縮則發抖。寒顫相加,所以稱為瘧疾。瘧疾發作時,虛弱則發熱,浮動則出汗。早晨發作的,中午時分就停止;晚上發作的,半夜時分就停止。

患瘧疾的人體形消瘦,皮膚上會起粟粒狀突起。

有人問,瘧疾每隔一天發作一次,應該在十五天後痊癒。如果沒有痊癒,會在月底消失。

廣濟療瘧常山散方。

常山(五分),升麻(二分),蜀漆(一分)

白話文:

  • 常山:5 份
  • 升麻:2 份
  • 蜀漆:1 份

上三味搗篩為散,一服二錢匕,和井花水煮米半合,頓服少間則吐,吐訖則瘥。忌生蔥生菜及諸果子生冷油膩等物。

白話文:

將上方的三種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大小的量,與井水煮半合米,全部一次喝下。過一會兒就會吐出來,吐完後就痊癒了。但是要注意忌口,不要吃生蔥、生菜以及各種生冷油膩的食物。

又療瘧常山湯方。

常山(三兩)

上一味切,以漿水三升,浸經一宿,煮取一升,欲發前頓服之,後微吐瘥止。忌生蔥生菜。(近效療瘧間日或夜發者張文仲備急同並出第一卷中)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切碎,用三升米湯浸泡一晚,然後煮沸並取一升藥湯。在瘧疾發作前一小時服用,之後會略微嘔吐,即可痊癒。忌食生蔥和生菜。

張仲景傷寒論辨瘧病師曰,夫陰氣孤絕,陽氣獨發,而脈微者,其候必少氣煩滿手足熱而欲嘔也,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在心臟,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瘦脫肉。又辨瘧脈,夫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之瘥,弦遲者溫藥愈,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浮大者吐之瘥,脈弦數者風疾也,以飲食消息之。

白話文: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談到瘧疾時說:如果是陰氣孤立無援,陽氣獨自發作,而脈搏微弱的,其症狀一定是氣短、煩躁、手足發熱、想嘔吐,稱為「癉瘧」。如果只有發熱而沒有畏寒,可能是邪氣在心臟,外散在肌肉之間,會讓人消瘦掉肉。

辨別瘧疾的脈象:瘧疾的脈象通常是弦脈,其中弦脈跳動得較快的多為發熱,弦脈跳動得較慢的多為畏寒,弦脈細而緊的服瀉藥就能痊癒,弦脈遲緩的用溫補藥就能治好,弦脈緊的可以用發汗法或針灸治療,浮大脈吐出來就能治癒,弦脈快而多的則屬風疾,應以飲食來調理。

又辨瘧歲歲發至三歲,發連日發不解者,以脅下有痞也,療之不得攻其痞,但虛其津液,先其時發汗,其服湯已,先小寒者,漸引衣自覆,汗出小便利則愈,瘧者病人形瘦皮上必粟起。

白話文:

另外,辨別瘧疾,每年發作到第三年,發作連續好幾天且不消退的,是因為肋骨下有痞塊,治療時不能攻打痞塊,只能虛耗體液,提前發汗。服完藥後,如果感覺有點冷,就逐漸蓋上衣服,汗出後稍解小便就可以痊癒。瘧疾患者的身材瘦弱,皮膚上一定會起粟粒狀的斑點。

又問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瘥者,當月盡解也,如期不瘥當云何,師曰,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宜急療之,大鱉甲煎方。

白話文:

有人詢問,瘧疾發作於每月初一,理應在十五日痊癒。但如果到了十五日仍未痊癒,就會在月底痊癒。如果到了月底還未痊癒,該怎麼辦?老師回答說,這會形成結塊,叫做「瘧母」,應該趕快治療。治療方法是煎煮大鱉甲。

鱉甲(十二分炙),烏扇(三分),黃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婦(三分熬),乾薑(三分),大黃(三分),芍藥(五分),桂心(三分),葶藶(二分熬),石葦(二分),厚朴(三分炙),牡丹皮(五分),瞿麥(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洗),人參(一分),䗪蟲(五分熬),阿膠(三分炙),蜂窠(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炙),桃仁(三分去皮尖熬)

白話文:

龜甲(12 分,烤熟) 烏扇葉(3 分) 黃芩(3 分) 柴胡(6 分) 鼠李(3 分,煮沸) 乾薑(3 分) 大黃(3 分) 芍藥(5 分) 肉桂心(3 分) 葶藶(2 分,煮沸) 石葦(2 分) 厚朴(3 分,烤熟) 牡丹皮(5 分) 瞿麥(2 分) 紫葳花(3 分) 半夏(1 分,洗淨) 人參(1 分) 䗪蟲(5 分,煮沸) 阿膠(3 分,烤熟) 蜂巢(4 分,烤熟) 赤硝(12 分) 蜣螂(6 分,烤熟) 桃仁(3 分,去皮和尖端,煮沸)

上二十三味末之,取鍛灶下土一斗,清酒一斛五升,浸土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下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忌莧菜生蔥胡荽羊肉餳等物。(千金有海藻大戟虻蟲無赤硝鼠婦用鍛灶灰一斛)

白話文:

上述二十三味藥材研成細末,取乾淨竈下土一斗,清酒一斛五升,將竈下土浸泡在清酒中,待清酒減半時,將鱉甲放入其中煮到溶化如膠漆,過濾出汁液。將所有藥材加入汁液中煎熬製成丸劑,每個丸劑大小如梧桐子。空腹服用七丸,每日三次。忌食莧菜、生蔥、香菜、羊肉、餳(一種發酵食品)等食物。(千金方中有海藻、大戟、虻蟲,但無赤硝、鼠婦。使用鍛竈灰一斛。)

又瘧發渴者,與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方。

柴胡(八兩),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三兩炙),生薑(三兩)栝蔞根(四兩)

白話文:

柴胡(400 克) 黃芩(150 克) 人參(150 克) 大棗(12 顆,切開) 甘草(150 克,烘烤過) 生薑(150 克) 栝樓根(200 克)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經心錄療勞瘧並出第十五卷中)

白話文:

將上方列出的七種藥材切碎,加入 12 升水煮沸,煮到只剩下 6 升時濾去藥渣,再繼續煎煮到剩下 3 升。溫熱後每次服用 1 升,每天服用 3 次。服用期間忌食海藻和菘菜。(出自《經心錄》的第十五卷,用於治療勞累導致的瘧疾)

肘後療諸瘧方。

青蒿(一把)

上一味,以水一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備急張文仲同)

又方

鱉甲(三兩炙)

上一味搗末,酒服方寸匕,至發時令服,三服兼用火炙,無不斷者。忌莧菜。

又方

牛膝莖葉一把切,以酒三升漬一宿,分三服,令微有酒氣不即斷,更作,不過三服止。(文仲備急集驗同並出第一卷中)

白話文:

將牛膝的莖葉一把切碎,用三升黃酒浸泡一夜,分三次服用。服用時,應保持體內有微量的酒氣,切勿間斷。如果需要,可以按照這種方法再製作服用,但總次數不可超過三次即可痊癒。(文仲備急集驗中第一卷也有記載)

深師療瘧膈痰不得吐,宜吐之,常山烏梅湯方。

烏梅(半兩),桂心(半兩),芫花(半兩),豉(五合綿裹),半夏(半兩),常山(半兩)

白話文:

烏梅(15克),桂心(15克),芫花(15克),豉(250克,用棉布包裹),半夏(15克),常山(15克)

上六味切,以酒三升,水四升,合煮取二升,分三服,必得吐,一方取三升。忌生蔥羊肉餳生菜。(一方無半夏常山)

白話文:

取上等六味藥材切片,用酒三升、水四升一起煮,煮成兩升。分三次服下,服藥後一定會嘔吐。另一種做法是取三升藥液。服用期間忌食生蔥、羊肉和餳生菜。(另有記載中不含有半夏和常山這兩味藥材)

療瘧丸神方。

人參(三分),鉛丹(三分),天雄(十分熬)

白話文:

人參:三錢 鉛丹:三錢 天雄:十錢,熬製出汁

上三味搗合下篩蜜和,初服二丸如梧子大,臨發服二丸,中當溫熱,四肢淫淫痹為知,服藥忌飽飯,食瘧斷後食如常,萬不失一。(備急文仲同)

白話文:

把上三味藥搗碎後過篩,和蜂蜜混合。第一次服兩顆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瘧疾發作時再服兩顆。服藥後應該感到身體溫暖,四肢微微出汗。服藥忌諱在飯後服用,瘧疾斷後飲食可恢復正常。無一例外地有效。

又療瘧,撩膈湯方。

常山(三兩),甘草(三兩炙),松蘿(二兩),烏梅(十四枚),黃芩(二兩),瓜蒂(十四枚)梔子仁(十四枚擘)

白話文:

常山(150克),甘草(150克,炙過的),松蘿(100克),烏梅(14粒),黃芩(100克),瓜蒂(14粒),梔子仁(14粒,劈開過的)

上七味切,以酒二升漬一宿,明旦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生蔥生菜菘菜等。

又瘧結實積熱,煩擾迷冒,寒熱但多,綿惙困篤,常山大黃湯方。

常山(三兩),甘草(三兩炙),前胡(二兩),大黃(三兩)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下大黃,煎取三升,分澄令冷,初服七合,中服八合,比欲發服九合,王文州大子因瘧危困服此皆愈。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等。

白話文:

將上述四種藥材切片,用一斗水煮沸,取三升半濃汁,再加入大黃繼續煎煮,取三升濃汁。放置冷卻後分成三等分,一開始服用七分之一,中期服用八分之一,快要發作時服用九分之一。王文州的兒子曾因瘧疾發作虛弱垂危,服用此方後都痊癒了。服用此方期間忌食海藻、菘菜、生蔥、生菜等。

又療瘧醇醨湯方。

生薑(三兩),烏梅(三七枚擘一方十四枚),甘草(三兩炙),桂心(二兩),常山(三兩),蘘荷根(三兩)

白話文:

生薑(180克),烏梅(18枚,敲碎成14塊),甘草(180克,炙烤過),桂心(120克),常山(180克),蘘荷根(180克)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曰醇,未發時須頓服,更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曰醨,至發不斷,復頓服甚良,別方說發日平旦服醨一升,以醇著頭邊,若欲發便服醇,神良,二說不同也。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出第二十二卷中)

白話文:

將六味中藥切碎,用六升水煮,取一升濃汁稱為「醇」,在未發病時一次服完。再用三升水煮,取一升濃汁稱為「醨」,煮到藥力發作不止時,再一次服完,效果很好。另一種方法說,發病當天清晨服用醨一升,將醇放在牀頭。如果要發作,就服用醇,效果神妙。兩種說法不同。忌食海藻、白菜、生蔥和生菜。(出自第二十二卷)

千金麻黃,療瘧湏發汗方。

麻黃(四兩去節),大黃(四兩),栝蔞(四兩),甘草(一兩炙)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未發前食頃服,臨發更服,服後皆覆取汗。忌海藻菘菜。(集驗同出第十卷中)

白話文:

將以上四種藥材切碎,加水七升,煎煮至剩兩升半,分成三次服用。在發作前一小時服用,發作前再度服用,服用後均蓋被發汗。忌食海藻、菘菜。(出自《集驗方》第十卷)

千金翼療瘧病醫不能救者方。

以繩量病人腳,圍繞足跟及五指一匝訖,截斷繩取所量得繩置項上,著反向背上當繩頭處中脊骨上灸三十壯,則定,候看復惡寒,急灸三十壯則定,比至過發一炊,久候之,雖飢勿與食,盡日,此神驗,男左足女右足。(出第十八卷中)

白話文:

用繩子沿著病人的腳量一圈,從腳後跟繞過腳趾,量好後截斷繩子。把量好的繩子掛在脖子上,反方向轉到背上。在繩頭接觸脊椎骨的地方灸三十壯,(病情)就會穩定。觀察他是否還會復發惡寒,如果(復發)馬上再灸三十壯,病情就穩定下來了。等到一頓飯的時間過後,再等等,即使他餓了也別給他吃東西。等到一天過去了,(病情)就會有奇效。如果是男性,用左腳量;如果是女性,用右腳量。(出自《靈樞經》第十八卷)

崔氏療瘧,會稽賴公常山湯方。

常山(三兩),石膏(八兩碎綿裹),甘竹葉(一把切),糯米(一百粒)

白話文:

常山(150 克) 石膏(400 克,用棉布包裹搗碎) 甘蔗葉(一把,切碎) 糯米(100 粒)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明旦欲服,今晚漬於銅器中,露置星月下高淨處,橫刀其上,嚮明取藥,於病人房門前,於銅器里緩火煮取三升,分三服,日欲出一服,臨發又一服若即定,不須後服,取藥滓石膏裹置心上,餘四分置左右手足心甚驗。忌生蔥生菜。(出第四卷中)

白話文:

將上列四種藥材切碎,用八升水浸泡。第二天早上要服用時,前一天晚上將藥材泡在銅器中,放在露水和月光下淨高的地方,橫刀於其上。第二天早上拿取藥物,在病人的房間門口,用銅器小火煎煮,取三升藥水,分成三劑服用,每天服用一劑。在即將發病時服用一劑,如果病情穩定,後續就不必再服。將煎過的藥渣用石膏包好,敷在心窩上,剩下的藥渣分成四份敷在左右手腳心。此法驗證有效。忌食生蔥生菜。(出自藥方第四卷中)

備急華佗常山桂心丸,神良方。

甘草(炙),常山,大黃,桂心(各四分)

上四味末之,蜜和,平旦服如兔屎,每欲發服六丸,飲下之,欲服藥時,先進少熱粥良。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文仲同出第二卷中)

白話文:

將以上四種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調和,在清晨服用時,將它搓成像兔子糞便一樣大小的藥丸,每次發病時服用六丸,用溫熱的稀粥送服。在服藥前,先喝一些溫熱的粥。服用此藥時忌食海藻、菘菜、生蔥和生菜。(摘自《文仲醫書》第二卷中)

延年療瘧,常山丸方。(裴右庶送)

常山(四分),青木香(四分南者),蜀漆(一分),牡蠣(二分煅),大黃(二分),烏梅肉(一分熬),丹砂(二分研),豉(二分熬),知母(二分),鱉甲(二分炙),麻黃(一分去節)

白話文:

常山(四份) 青木香(四份,取自南方) 蜀漆(一份) 牡蠣(二份,煅製) 大黃(二份) 烏梅肉(一份,熬製) 丹砂(二份,研磨) 豉(二份,熬製) 知母(二份) 鱉甲(二份,炙烤) 麻黃(一份,去除節點)

上十一味搗篩,蜜和為丸,丸如梧子,未發前粥飲服五丸訖,微吐後,須臾任食,至欲發更服十丸。忌莧菜生血物生蔥生菜油膩。(崔氏同)

白話文:

上面列出的十一種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製成丸子,大小如梧桐籽。症狀發作前,用粥送服五粒丸子。稍微嘔吐後,過一會兒可以隨意進食。當症狀即將發作時,再服十粒丸子。忌食莧菜、生血物、大蔥、生菜、油膩食物。(崔氏的方劑與此相同)

又療瘧丸方。

常山(三兩),甘草(二分炙),知母(四分)

上三味搗篩,蜜和為丸,丸如梧子,未發前飲服十五丸,臨發服十五丸,得快吐則愈。忌海藻生蔥生菜菘菜。(並出第十五卷中)

白話文:

把上方的三種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做成丸子,大小像梧桐果子。在發病前服用 15 丸,發病時服用 15 丸。及時嘔吐就能痊癒。服用期間忌食海藻、生蔥、生菜、大白菜。(原文出自《千金方》第 15 卷)

必效療瘧,雞子常山丸方。

雞子一枚,斷開頭,出黃及白令盡,置小鐺子中,又取常山細末,量滿前空殼,又傾鐺子中,又量白蜜還令滿殼,復傾鐺子中,三味同攪,微火煎之,勿停手,微冷可丸則停,丸如梧子,如病人午時發,巳時服三十丸,欲至發時,又服三十丸,用飲汁下,欲吐任吐,亦如前服訖,更不發者,不須服,服後禁脂膩油麵生菜瓜果七日,此方敕賜喬將軍服之立效。(小品崔氏文仲延年支家備急並同)

白話文:

取一個雞蛋,敲開頭部,將蛋黃和蛋白都倒出來倒乾淨。把雞蛋殼放入小鍋中,再取適量常山粉末,填滿雞蛋殼,倒入小鍋中。再取適量白蜜,再次填滿雞蛋殼,倒入小鍋中。將三種材料攪拌均勻,用小火煎煮,不停地攪拌。稍微放涼後可以搓成丸子,就停止加熱。丸子大小如梧桐子。如果患者在中午發病,則在下午三四點的時候服用30丸。在預計發病前,再次服用30丸。用湯汁送服,如果想吐就隨意吐出來。按照上述方法服用後,不再發病的,就不需要再服用了。服用後七天內禁止食用油膩食物、麵條、生菜、瓜果等。此方是御賜給喬將軍的,他服用後立竿見影。(出自《小品崔氏文仲延年支家備急並同》)

又療瘧不瘥,虎骨常山丸方。

虎頭骨(炙),常山,甘草(炙),鱉甲(炙),烏梅(熬),葳蕤,白薇,升麻,茯苓,石膏(研),知母,麥門冬(去心),豆豉(熬),地骨白皮

白話文:

虎頭骨(烤過) 常山 甘草(烤過) 鱉甲(烤過) 烏梅(煮過) 葳蕤 白薇 升麻 茯苓 石膏(研磨成粉末) 知母 麥門冬(去掉中間的芯) 豆豉(煮過) 地骨皮(剝去外皮)

上十四味各等分,合搗,蜜和丸如梧子大,未發前日晚空肚服二十丸,至發日平旦服四十丸,如人行十里,食白粥一碗,欲發時亦服三十丸,三日內慎生冷,萬無一觸,不吐自瘥,魏右史處得云奇效。忌海藻菘菜大酢生蔥生菜莧菜。

白話文:

這十四味藥材各取等量,一起搗碎,用蜂蜜調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在發病的前一天晚上,空腹服用二十丸;到發病當天早上,空腹服用四十丸,休息片刻,食用一碗白粥;快發病時,再服用三十丸。在服藥的三天內,注意避免食用生冷食物、海藻、菘菜、濃醋、生蔥、生菜和莧菜。這是魏右史從某處取得的藥方,據說效果很好。

又療瘧,常山酒方。

常山(一兩切),獨頭㖦(一顆去根莖橫切),糯米(一百粒),烏豆(一百粒),清酒(一升)

上五味,病未發前一日,以酒浸藥於碗中,以白紙一張覆之,碗上橫一刀,欲發時三分飲一分,如未吐更服一分得吐則瘥。忌生菜生蔥。(並第一卷中)

白話文:

服用這五種藥材,在發病前一天,將藥材浸泡在碗中的酒中,用一張白紙覆蓋在碗上,在白紙上橫著劃一刀。當發病的時候,每十分鐘服用三分之一的藥酒,如果沒有嘔吐,再服用三分之一的藥酒。如果嘔吐了,就痊癒了。忌食生菜和生蔥。(引自《第一卷中》)

古今錄驗療瘧豉心丸方。

香豉(五合熬令色變),常山(二兩),大黃(三分),附子(二分炮)

上四味搗篩,蜜和丸,服如大豆十丸,當勿食,比至發來,令服三十丸,瘧不止,亦可至四十丸,瘧必止,若膈上有停痰,欲吐聽之,若腹中實,欲下亦無妨,常有驗。忌生蔥生菜等。(楊孔思方出第四卷中)

白話文:

將以上四種藥材搗碎篩細,用蜂蜜和成丸子,服用時像黃豆一樣大,每次十丸。服用後しばらく飲食,直到發作前服用三十丸。如果瘧疾沒有好轉,可以服用至四十丸,瘧疾一定會好。如果胸膈有痰,想吐就吐出來。如果腹中實熱,想拉肚子也不要忍耐。此方屢試不爽。忌食生蔥、生菜等。(出自楊孔思方第四卷中)

烏梅丸,療瘧,無問溫瘴痰瘧,悉皆主之方。

烏梅肉(二兩),常山(二兩),鱉甲(二兩炙),香豉(二兩),蜀漆(二兩生用),人參(一兩),肉蓯蓉(二兩),桂心(二兩),知母(二兩),桃仁(二兩去尖皮別搗如稀餳)

白話文:

  • 烏梅肉:2 兩
  • 常山:2 兩
  • 鱉甲:2 兩(炙熱後使用)
  • 香豉:2 兩
  • 蜀漆:2 兩(生用)
  • 人參:1 兩
  • 肉蓯蓉:2 兩
  • 桂心:2 兩
  • 知母:2 兩
  • 桃仁:2 兩(去除尖皮並搗成泥狀)

上十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桐子,空心以酒飲任下三十丸,忌生蔥生菜莧菜海藻菘菜。(一方有升麻甘草各二兩為十二味)

白話文:

將上述十種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時以酒送服三十丸。食用期間應避忌生蔥、生菜、莧菜、海藻和菘菜。(另一種藥方中加入二兩升麻和甘草,總計十二種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