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二十二 (5)
卷第二十二 (5)
1. 聤耳方一十首
病源耳者,宗脈之所聚,腎氣之所通,足少陰,腎之經也,勞傷血氣,熱乘虛而入於其經,邪隨血氣至耳,熱氣聚則生膿汁,故謂之聤耳。(出第二十九卷中)
廣濟療聤耳癢有膿不止,菖蒲膏方。
菖蒲(一兩),狼毒,附子(炮),磁石(燒),礬石(熬汁盡各一兩)
上五味搗篩,以羊髓和如膏,取棗核大塞耳中,以瘥為度。
又療聤耳膿血出方。
取車轄脂,綿裹塞耳中瘥。(肘後同千金治蟲入耳)
又療聤耳方。
黃連,龍骨,白蘞,赤石脂,烏賊魚骨(各等分)
上五味搗末,以綿裹塞耳中,每著,以綿纏拭之著藥。
肘後療聤耳,耳中痛,膿血出方。
取釜月下灰,吹滿耳令深,日三易之,每換即以篦子去之,然後著藥,取瘥為度。(千金云灶下灰薄耳中)
又方
附子末,以蔥涕和灌耳中,取瘥,單蔥涕亦佳,側臥令入耳中。(出中卷)
又方
桃仁熟搗,以故緋絹裹塞耳中,日三易,以瘥為度。(千金同)
又方
黃連,附子(炮各等分)
上二味搗末,以少許微微吹入耳中,每著藥,先拭惡物,然後吹之。
又方
釜月下墨末,以豬膏和,綿裹納耳中,日再。
集驗療聤耳出膿水散方。
礬石,烏賊魚骨,黃連,龍骨
上四味搗末,以棗核許綿裹塞耳中,日再。
千金療聤耳出膿方。
黃礬石,烏賊魚骨,黃連,赤石脂(各一兩)
上四味搗末,以綿裹棗核大納耳中,取瘥止,日二。(翼方用龍骨無赤石脂出第六卷)
白話文:
[聤耳方一十首]
耳朵的病,是身體經脈聚集的地方,也是腎氣相通的通道。足少陰腎經,是腎的經絡。因為勞累損傷了血氣,熱邪就會趁虛進入腎經,邪氣隨著血氣到達耳朵,熱氣聚集就會產生膿液,所以叫做聤耳。
廣濟治療聤耳癢、流膿不止的菖蒲膏方:
菖蒲(一兩)、狼毒、炮附子、燒磁石、熬汁過的礬石(各一兩)。將以上五種藥材搗碎過篩,用羊髓調和成膏狀,取棗核大小塞入耳中,直到痊癒為止。
又一個治療聤耳膿血流出的方子:
取車軸上的油脂,用棉花包裹塞入耳中即可痊癒。(《肘後備急方》和《千金要方》都記載用此法治療蟲子入耳)
又一個治療聤耳的方子:
黃連、龍骨、白蘞、赤石脂、烏賊骨(各等份)。將以上五種藥材搗成粉末,用棉花包裹塞入耳中,每次塞藥前,先用棉花擦拭乾淨,再塞入藥物。
《肘後備急方》治療聤耳、耳內疼痛、流膿血的方子:
取鍋灶底下月光照不到的灰,吹入耳中,使之充滿,每天更換三次,每次換藥前都用篦子將灰清除,然後再上藥,直到痊癒為止。(《千金要方》說用灶下灰敷在耳朵裡)
又一個方子:
將附子粉末用蔥汁調和後灌入耳中,直到痊癒。單用蔥汁灌耳效果也很好,側躺讓汁液進入耳中。
又一個方子:
將桃仁搗爛,用舊的紅色絲綢包裹塞入耳中,每天更換三次,直到痊癒。(《千金要方》也有相同的記載)
又一個方子:
黃連、炮附子(各等份)。將以上兩種藥材搗成粉末,取少量輕輕吹入耳中,每次用藥前,先擦拭乾淨髒東西,然後再吹入藥粉。
又一個方子:
取鍋灶底下月光照不到的墨灰,用豬油調和,用棉花包裹塞入耳中,每天兩次。
《集驗方》治療聤耳流膿水的散方:
礬石、烏賊骨、黃連、龍骨。將以上四種藥材搗成粉末,取棗核大小用棉花包裹塞入耳中,每天兩次。
《千金要方》治療聤耳流膿的方子:
黃礬石、烏賊骨、黃連、赤石脂(各一兩)。將以上四種藥材搗成粉末,用棉花包裹成棗核大小塞入耳中,直到痊癒停止用藥,每天兩次。(《翼方》使用龍骨,沒有赤石脂,記載在第六卷中)
2. 耳卒疼痛方三首
病源凡患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風入於腎之經也,不治,流入腎則卒然變脊強背直成痙也。若因痛而腫生癰癤,膿潰邪氣歇則不成痙,所以然者,足少陰為腎之經,宗脈之所聚,其氣通於耳,上焦有風邪,入於頭腦,流至耳內,與氣相擊,故耳中痛。耳為腎候,其氣相通,腎候腰脊主骨髓,故邪流入腎,脊強背直。(出第二十九卷中)
肘後療耳卒疼痛方。
蒸鹽以軟布裹熨之,取瘥良。
備急療耳疼痛有汁出方。
熬杏仁令焦黑,搗如泥作丸,以綿裹納耳中,頻易之瘥。
廣濟療耳卒疼痛求死者方。
菖蒲,附子(各一分)
上二味末,以麻油和,以點耳中,立止。(肘後崔氏同)
白話文:
以下為
耳中突然疼痛,病因是風邪侵入腎經。如果不及時治療,風邪會進入腎臟,導致突然出現脊背僵硬、身體抽搐的痙攣症狀。如果因為疼痛而導致耳朵腫脹,甚至化膿長瘡,等到膿液潰破,邪氣散去,就不會引起痙攣。這是因為足少陰腎經是腎氣匯聚的地方,它的氣與耳朵相通。上焦的風邪進入頭部,流到耳朵裡面,與氣相衝擊,所以耳朵會痛。耳朵是腎臟的外在表現,兩者氣機相通。腎臟主宰腰脊和骨髓,因此風邪如果進入腎臟,就會引起脊背僵硬。
以下為三個治療耳朵突然疼痛的藥方:
第一個方子:將鹽蒸熱後用軟布包裹,熱敷在耳朵上,效果很好。
第二個方子,治療耳朵疼痛且有液體流出的情況:將杏仁烤到焦黑,搗成泥狀,做成丸子,用棉花包裹後塞入耳朵,經常更換,可以治好。
第三個方子,治療耳朵突然疼痛到想死的程度:將菖蒲和附子(各取一分)研磨成末,用麻油調和後滴入耳朵,可以立即止痛。(這個方子與《肘後備急方》中崔氏的方子相同。)
3. 耳卒腫方二首
肘後療耳卒腫出腫方。
礬石燒末,以葦管吹耳中,日三四過,或以綿裹塞耳孔內,取瘥。
備急療耳卒腫方。
栝蔞根削可入耳,以臘月豬脂煎之三沸,冷以塞耳中,取瘥,日三作,七日愈,(肘後治卒得風覺耳中恍恍者)
白話文:
治療耳朵突然腫脹的兩個藥方
藥方一:
將白礬燒成粉末,用蘆葦管吹入耳中,一天三到四次。或者用棉花包裹藥粉塞入耳孔內,這樣做就會痊癒。
藥方二:
將栝樓根削成可以放入耳朵的大小,用臘月豬油煎煮三次,冷卻後塞入耳中,這樣做就會痊癒。一天三次,七天可以治好。(這個藥方也適用於突然受到風邪而感到耳朵裡暈眩的情況。)
4. 通耳中膿方二首
廣濟療耳膿水通耳,礬石散方。
吳白礬(八分燒汁盡),麻勃(一分),青木香(二分),松脂(四分)
上四味搗末,先消松脂,後入藥末,可丸如棗核,淨拭以塞耳中,取瘥。
又療通耳膿水出方。
吳白礬(八分燒令汁盡末),紅藍花胭脂(四十枚)
上二味和粉,淨拭耳中,以粉粉之,每拭然後著藥。
白話文:
通耳中膿方二首
第一方,矾石散:
用燒過的白礬(約2.4克,燒到汁液完全蒸發),麻勃(約0.3克),青木香(約0.6克),松脂(約1.2克)。
將以上四種藥材搗成粉末,先將松脂研磨成粉,再加入其他藥粉混合均勻。可以將藥粉搓成棗核大小的藥丸,清潔擦拭耳朵後,將藥丸塞入耳中,病症就能痊癒。
第二方:
用燒過的白礬(約2.4克,燒到汁液完全蒸發並研成粉末),紅藍花胭脂(約40枚)。
將以上兩種藥粉混合均勻,清潔擦拭耳朵後,將藥粉撒在耳中。每次擦拭後都要再敷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