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二十二 (4)
卷第二十二 (4)
1. 耳鳴方六首
病源腎氣通於耳,足少陰腎之經,宗脈之所聚,勞動經血,而血氣不足,宗脈則虛,風邪乘虛隨脈入耳,與氣相擊,故為耳鳴,診其右手脈寸口,名曰氣口以前脈。浮則為陽,手陽明,大腸脈也,沉則為陰,手太陰,肺脈也,陰陽俱虛者,此為血氣虛損,宗脈不足,病苦耳鳴嘈嘈,眼時妄見花,此是肺與大腸俱虛也,左手尺中,名曰神門,其脈浮為陽,足太陽,膀胱脈也,虛者,膀胱虛也,腎與膀胱合病,苦耳鳴,忽然不聞,時惡風,膀胱虛,則三焦實也,膀胱為津液之府。若三焦實,則克消津液,克消津液,故膀胱虛也,耳鳴不止,則變成聾。
(出第二十九卷中)
廣濟療耳鳴,塞耳丸方。
巴豆(二枚去皮熬),桃仁(去皮熬二枚),松脂(大豆許)
上三味搗作二丸,綿裹塞耳中。
又療耳鳴沸鬧方。
吳茱萸,巴豆(去皮熬),乾薑,石菖蒲,磁石,細辛(各一分)
上六味搗末,以鵝膏和少許,以綿裹塞耳中,以鹽五升,布裹蒸之,以熨耳門,令其暖氣通入耳內,冷復易之,如此數用,瘥後常以亂髮卷以塞耳中,慎風。
肘後療耳中常鳴方。
生地黃截斷塞耳,日十易之,以瘥,一云紙裹,微火中煨之用良。(出第四卷中)
千金療耳鳴聾方。
當歸,細辛,防風,附子,芎藭,白芷(各六銖)
上六味末之,以雄鯉魚腦和煎,三上三下,膏香,去滓以棗核許塞耳中,以綿裹之,魚腦用六合,微火煉之。
又方
通草,細辛,桂心(各三分),菖蒲(四分),附子(一分),礬石(一分),當歸,甘草(各二分),獨活(六分),蔥涕(半合)
上十味搗末,以白鵝膏半合旋旋和,以綿裹棗核大塞耳中,日三取瘥。忌如常。
又療耳聾,鳴如流水聲,久不治成聾方。
生烏頭淨洗,削如棗核大以塞耳中,日一易之,三日愈,亦療癢及卒風聾。(並出第六卷中)
白話文:
耳鳴的六種治療方法
病因是腎氣與耳朵相通,足少陰腎經是經脈匯聚之處。勞累過度導致經血虧損,氣血不足,經脈就虛弱。風邪就會趁虛隨著經脈進入耳朵,與氣相衝擊,所以會產生耳鳴。診斷時,觀察右手寸口(氣口以前)的脈象,脈象浮是陽,屬於手陽明大腸經;脈象沉是陰,屬於手太陰肺經。如果陰陽脈象都虛弱,這表示氣血虛損,經脈不足,病患會感到耳鳴不斷,眼睛時常出現幻影,這是肺與大腸都虛弱的表現。觀察左手尺中(神門)的脈象,脈象浮是陽,屬於足太陽膀胱經,脈象虛表示膀胱虛弱。腎臟與膀胱一起生病,會感到耳鳴,突然聽不到聲音,同時怕風。膀胱虛弱,則三焦會過於旺盛。膀胱是負責津液輸布的臟腑,如果三焦過於旺盛,就會消耗津液,津液被消耗,所以膀胱會虛弱。如果耳鳴不止,就會變成耳聾。
(出自《外台秘要》第二十九卷)
廣濟治療耳鳴的塞耳丸
巴豆(去皮炒過,兩枚),桃仁(去皮炒過,兩枚),松脂(如大豆般大小)
將以上三味藥搗成兩個丸子,用棉花包好塞入耳中。
又一個治療耳鳴嘈雜的方法
吳茱萸,巴豆(去皮炒過),乾薑,石菖蒲,磁石,細辛(各一分)
將以上六味藥搗成粉末,加入少許鵝油調和,用棉花包好塞入耳中。再用五升鹽,用布包好蒸熱,熨在耳朵附近,讓熱氣進入耳內,冷了就換。如此多次使用,病好之後,用亂髮卷起來塞住耳朵,避免吹風。
《肘後備急方》中治療耳中常鳴的方法
用新鮮的生地黃截斷後塞入耳中,一天換十次,直到痊癒。另一種說法是用紙包起來,稍微在火中烤一下再用,效果更好。(出自《肘後備急方》第四卷)
《千金方》中治療耳鳴耳聾的方法
當歸,細辛,防風,附子,芎藭,白芷(各六銖)
將以上六味藥磨成粉末,用雄鯉魚的腦髓調和煎煮,煮沸三次後取出,去掉藥渣,讓藥膏有香味。取棗核大小的藥膏塞入耳中,用棉花包好。魚腦髓用六合,用小火煉製。
又一個治療耳鳴耳聾的方法
通草,細辛,桂心(各三分),菖蒲(四分),附子(一分),礬石(一分),當歸,甘草(各二分),獨活(六分),蔥涕(半合)
將以上十味藥搗成粉末,用半合白鵝油慢慢調和,用棉花包好做成棗核大小塞入耳中,一天換三次,病癒為止。禁忌事項和一般情況相同。
又一個治療耳聾,聽起來像流水聲,久治不癒會變成耳聾的方法
用新鮮的生烏頭洗淨後,削成棗核大小塞入耳中,一天換一次,三天就能痊癒。也可以治療耳癢和突然發生的耳聾。(都出自《千金方》第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