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十九 (18)
卷第十九 (18)
1. 灸用火善惡補寫法一首
張仲景云:四肢者,身之支幹也,其氣繫於五臟六腑,其分度淺薄,灸之不欲過多,須依經數也,過謂余病則宜依之。若腳氣不得拘此例,風毒灸之務欲多也,依此經數,則卒難愈疾,小品論灸有八木火,明堂論灸有補寫之法;若能依之,應有道理,八木之火,凡灸用松木火則難愈,柏木火則瘡多汁,橘木火則傷皮,桑木火則肉枯,棗木火則髓消,竹木火則傷筋,多壯則筋縱,枳木火則陷脈漬,榆木火則傷骨,多壯則骨枯。
凡八木之火,皆不可用也,火用陽燧之火,其次用䃈石之火,天陰則用槐木之火,陽燧是以火珠向日下,以艾於下承之,便得火也,䃈石似玉堅。以此石擊實鐵即火出,仍以極爛榆木承之即得,亦用艾取之。此是匈奴取火法,今胡人猶爾,灸有補寫者,甲乙經云,用灸補者,無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灸寫者,疾吹其火,拊其艾,須其火滅也。此言以口炊艾炷令疾滅,即是寫也。
不吹聽自滅者,即補也,小品又云。黃帝曰:灸不過三分,是謂從穴。此言作艾炷,欲令根下闊三分也。若滅此則不覆孔穴,不中經脈,火氣不行,不能除病也,若江南嶺南寒氣既少,當二分為準,燧小不得減一分半也,嬰兒以意減之。凡灸瘡得膿增壞,其病乃出,瘡不壞則病不除矣。
甲乙經云:灸不發者,灸故履底熨之。三日即發也,甚宜解此,又近有蘇恭善醫此疾,馳名於上京,顯譽於下邑,換腳氣方卷論,方則信為指南,敘灸亦未成膠柱,乃云毒氣如賊出,何必要在大門,腹背手足皆須灸也,愚謂灸痛風毒所攻腹,則引賊入室,如何令賊出門特宜知之,不可輕脫。若手指疾悶,灸無妨也。
(出第一卷中)
白話文:
張仲景說:四肢是身體的枝幹,它們的氣血與五臟六腑相連。四肢的經絡分佈較淺薄,所以用艾灸不宜過度,必須依照經脈的穴位次數來進行。如果艾灸過度,反而會造成其他疾病,這時就應該按照經脈的運行方式來治療。但是,對於腳氣病則不能拘泥於這個原則,因為風毒引起的腳氣,艾灸反而要多一些,如果依照一般經脈的次數來灸,疾病很難痊癒。
《小品方》中提到艾灸的用火有八種木材,而《明堂經》則有關於艾灸的補瀉之法。如果能夠掌握這些方法,應該是有道理的。八種木材的火,如果用松木燃燒的火來艾灸,病很難好;用柏木的火,傷口會有很多汁液;用橘木的火,會損傷皮膚;用桑木的火,會使肌肉乾枯;用棗木的火,會使骨髓消減;用竹木的火,會傷到筋,艾灸太多次會使筋鬆弛;用枳木的火,會使血管塌陷積水;用榆木的火,會損傷骨骼,灸太多次會使骨頭枯槁。
以上八種木材的火,都不應該用來艾灸。艾灸最好用陽燧(一種取火的鏡子)取來的火,其次用䃈石(一種堅硬的石頭)的火,如果陰天就用槐木的火。陽燧是利用火珠在太陽下聚焦光線,在下方放置艾絨,就可以取得火。䃈石很像玉,質地堅硬,用這種石頭敲打鐵塊就能產生火花,用極為乾爛的榆木接住火花就能取火,然後再用艾絨引燃。這是古代匈奴人取火的方法,現在一些胡人也這樣做。
艾灸有補瀉之分,《甲乙經》說,用艾灸來補益的,不要吹滅火焰,要讓它自然熄滅;用艾灸來瀉的,要快速吹滅火焰,用手輕拍艾炷,讓火熄滅。這表示用口吹艾炷讓它快速熄滅,就是瀉法。
不吹任由火焰自然熄滅的,就是補法。《小品方》又說,黃帝說:「艾灸不要超過三分,這才算是對準穴位。」這裡說的艾炷,要讓它的根部寬約三分,這樣火才能覆蓋穴位,不會偏離經脈,火氣才能運行,才能夠去除疾病。如果江南、嶺南這些地方寒氣較少,可以以二分為標準,即使艾炷較小也不能少於一分半。嬰兒可以根據情況酌情減量。一般來說,艾灸後如果傷口化膿潰爛,病邪才能排出,如果傷口不潰爛,病就不會好。
《甲乙經》說:「艾灸如果沒有起效,可以用艾灸的工具在腳底熨燙。」三天就能起效,這個方法很值得了解。最近有一位叫蘇恭的醫生,很擅長醫治這個疾病,在上京和地方都很有名望,他改寫了腳氣病的治療方法,他的方子可謂指南針,但是他對艾灸的闡述卻沒有理解透徹,他認為毒氣就像小偷一樣,沒有必要一定要從大門排出,身體的腹背、手腳都應該艾灸。我認為,如果因為風毒攻擊腹部而進行艾灸,就像引小偷入室一樣,怎麼能讓小偷出門呢?這一點特別需要注意,不可輕忽。如果手指出現疾病,艾灸是沒有問題的。
(出自第一卷)
2. 雜療腳氣方一十五首
千金防風湯,療肢體虛風,微經內發熱,肢節不隨,恍惚狂言,來去無時,不自覺悟,南方支法存所用多得力,溫和不損人,為勝於續命越婢風引等湯,羅廣州一門南州人士常用,亦療腳弱甚良方。
防風(三兩),麻黃(三兩去節),秦艽(三兩),獨活(三兩),當歸(三兩),遠志(二兩去心),木防己(二兩),甘草(二兩炙),人參(二兩),黃芩(二兩),升麻(二兩),芍藥(二兩),石膏(一兩碎),麝香(二分),生薑(二兩),半夏(二兩洗)
上十六味切。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一服一升,初服厚覆取微汗,亦當三兩行下,其間相去如人行十里久更服,有熱加大黃二兩。先有冷心痛疾者,倍當歸,加桂心三兩,去大黃。忌海藻菘菜羊肉餳。(一方有白朮出第七卷中)
千金翼青丸主腳氣皮肉身體諸風方。
烏頭(一兩),附子(三兩炮),麻黃(四兩去節),加枳實(四兩炙)
上四味搗篩,蜜和丸梧子,酒服五丸,日三。忌豬肉冷水,如生用烏頭附子,服如麻子五丸。(出第十六卷中)
必效曰楊皮酒,主腳氣偏廢,及主一切風,緩風手足拘攣並效方。
取白楊東南面皮,去地三尺以上,去蒼皮,勿令見風,細切。熬令黃赤色,即止,納不津器中,以酒浸隨皮多少,每令酒浸皮二三寸,乃以泥封,冬月二七日,春夏一七日開飲,晝二夜一,隨性多少,有酒氣為度,得脊口為佳,病可者飲至一石。若重者乃至兩石,以瘥為度,酒唯須不灰,其白楊不得取丘塚者,服每日一兩行鴨溏利。
(蘇恭文仲備急同出第三卷中)
蘇恭療諸氣方。
杏仁(一百二十枚),大棗(六十枚去皮核),香豉(三百粒熬令乾)
上三味。先搗豉,次搗杏仁,次搗棗,令極熟,取如彈丸大,含之,細細嚥之。忌如藥法,此方雖少,深有效驗。
又凡腳氣內須服藥攻擊,外須膏摩火灸發泄等,並是腳氣之要。若有攣急及有不仁之處,不問冬夏常用膏,摩之,冶葛膏療江南風毒。先從手腳上腫痹,及上頸痹,及面,卻入腹即殺人。宜用此膏摩之方。
冶葛(二兩),蛇銜(二兩),犀角(二兩屑),烏頭(二兩),桔梗(二兩),茵芋(二兩),防風(三兩),蜀椒(二兩),乾薑(二兩),巴豆(三十枚又方云二兩去心皮),升麻(二兩),細辛(二兩),雄黃(半兩),鱉甲(一兩炙)
上十四味細切。以酒四升漬藥一宿,以不中水豬膏五斤,以煎藥於微火上,三上三下,令藥色變黃,勿令焦黑,膏成。絞去滓,乃下之,攪令調和,以摩病上。忌豬肉冷水生菜莧菜蘆筍等。(一方有石南白芷為十六味千金無茵芋細辛有莽草丹參躑躅花)
又療風痹,手足疼弱,鼠漏惡瘡毒,所有腹內絞痛,百病摩之皆愈方。
白話文:
雜療腳氣方一十五首
以下是一些治療腳氣的古代方劑:
千金防風湯 此方治療肢體因虛風引起的發熱、關節疼痛、神志恍惚、胡言亂語等症狀,南方醫師常用,療效溫和,比續命湯、越婢加朮湯等更優。尤其適合治療腳部虛弱。
藥材:防風三兩、麻黃三兩(去節)、秦艽三兩、獨活三兩、當歸三兩、遠志二兩(去心)、木防己二兩、甘草二兩(炙)、人參二兩、黃芩二兩、升麻二兩、芍藥二兩、石膏一兩(碎)、麝香二分、生薑二兩、半夏二兩(洗)。 將以上十六味藥材切碎,加水一斗三升,煎煮至四升,每次服用一升,服用後蓋被取微汗。藥效發揮時間約為步行十里左右。若有發熱,可加大黃二兩;若有畏寒、心痛,則加倍當歸,並加桂心三兩,去除大黃。忌食海藻、菘菜、羊肉、餳。
千金翼青丸 此方主治腳氣引起的皮肉、身體各部位的風症。
藥材:烏頭一兩、附子三兩(炮製)、麻黃四兩(去節)、枳實四兩(炙)。將以上四味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丸,每日三次,用酒送服。忌食豬肉和冷水。生用烏頭、附子,每次服用五丸。
必效楊皮酒 此方主治腳氣引起的肢體偏廢及各種風症,緩解手足拘攣。
取白楊樹東南面的樹皮,去地表三尺以上的樹皮及粗糙的樹皮,避免接觸風,切碎後熬煮至黃赤色,停止加熱,放入乾淨容器中,用酒浸泡,酒的量需能浸沒樹皮二三寸。用泥土封好,冬季浸泡十四天,春夏浸泡七天後即可飲用,白天服用兩次,晚上服用一次,服用量根據個人情況而定,以有酒味為度,飲用至脊椎處最佳。病情較輕者,可飲用一石;病情較重者,可飲用兩石,以痊癒為度。酒必須沒有灰燼,白楊樹皮不可取自墳墓附近。每日服用後,以鴨蛋清利便。
蘇恭療諸氣方
藥材:杏仁一百二十枚、大棗六十枚(去皮核)、香豉三百粒(熬乾)。將香豉先搗碎,然後搗碎杏仁和大棗,直至充分搗爛,製成彈丸大小的藥丸,含服,慢慢嚥下。忌食與藥物相克的食物。此方雖簡單,但療效顯著。
附註: 治療腳氣,內服藥物攻邪,外用膏藥、火灸等方法發散邪氣,是治療腳氣的关键。 若有肢體攣縮或麻木不仁等症狀,不論冬夏都應使用膏藥塗抹。
冶葛膏 此膏藥治療江南地區風毒引起的腫脹,從手腳開始,向上蔓延至頸部、面部,最終進入腹部則危及生命。因此,宜用此膏藥塗抹。
藥材:冶葛二兩、蛇銜二兩、犀角二兩(屑)、烏頭二兩、桔梗二兩、茵芋二兩、防風三兩、蜀椒二兩、乾薑二兩、巴豆三十枚(或二兩,去心皮)、升麻二兩、細辛二兩、雄黃半兩、鱉甲一兩(炙)。 將以上十四味藥材切碎,用酒四升浸泡一夜,加入不含水分的豬膏五斤,以文火煎煮,三次煎煮,直至藥色變黃,避免焦糊,製成膏藥。過濾掉藥渣,攪拌均勻,塗抹患處。忌食豬肉、冷水、生菜、莧菜、蘆筍等。
文中提到的一些方劑也包含其他藥材,例如白朮、石南、白芷、莽草、丹參、躑躅花等,但因原文未完整呈現,故略去細節。 所有這些方劑都屬於古代醫方,現代人使用需謹慎,最好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