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十九 (16)
卷第十九 (16)
1. 炙腳氣穴名
陽陵泉(二穴在膝外側骨下宛宛陷中是也),絕骨(二穴在足外踝上骨絕頭陷中又云一尺是也),風市(二穴平立垂手當中指頭髀兩筋間是也黃帝三部針灸經無風市二穴此處恐是環銚風市疑其別名未詳所出),崑崙(二穴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是也),陽輔(二穴在絕骨前半寸少下是也徐云明堂無絕骨名有陽輔二穴在膝蓋下外側三寸傍廉骨當小指兩筋間是也黃帝三部針灸經丙卷陽輔二穴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前三分與此不同),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三寸是也),條口(二穴在上廉下二寸是也),下廉(二穴在條口下一寸是也),太衝(二穴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是或云一寸半),犢鼻(二穴在膝蓋上外角宛宛中是也一云膝下黃帝三部針灸經丙卷犢鼻二穴在膝臏下骭上俠解大筋中),膝目(二穴在膝蓋下兩邊宛宛中是也黃帝三部針灸經無膝目二穴),曲泉(二穴在膝內屈文頭是又云從三里上度一寸五分又橫向脛二寸當脈中是也黃帝三部針灸經丙捲曲泉二穴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者中屈膝而得之),陰陵泉(二穴在膝下內側輔骨下宛宛中是蘇徐同),中都(二穴在陰陵泉三陰交中間是蘇一名太陰穴黃帝三部針灸經中郄一名中都在內踝上七寸䯒骨中央),三陰交(二穴在內踝上三寸是蘇徐云名太陰也),復溜(二穴在內踝上二寸是蘇徐云名曰外命黃旁三部針灸經復溜無外命之別名),少陽維(二穴在內踝後一寸動筋中是徐同),太陰(二穴在內踝上八寸骨下陷中是徐同),太陰蹺(二穴在內踝下向宛宛中是黃帝三部針灸經並同人腧穴經並無少陽維太陰太陰蹻三穴名),委中(二穴在膝後屈中央是徐蘇同),承筋(二穴在腨當中陷中是徐蘇同),承山(二穴在足腨腸下分肉間陷中是徐蘇同),湧泉(二穴在腳心中是蘇徐同)
上件穴並要,不可㧾能灸其穴,最要者有三里,絕骨承筋,大沖,崑崙,湧泉,有患者可灸,又謹按明堂制,當以立為正,取穴必須直立,膝臏骨坐立便即移動不定,故宜立取之。其寸取病人中指上節為一寸,若取尺寸有長短,取穴必不著,又按秦承祖華佗等取穴,並云三指四指為準,取三里穴四指,指闊六分,四六二十四,只闊二寸四分,取穴如何得著,黃帝為本諸說,並不可信。(徐同)徐論。
患腳氣體皆春發夏甚,秋輕冬歇。大法春秋宜灸,冬差可行,夏都不可灸,既瘡敗又不得覆,風冷因入,反更增疴,冬時血凝,又逆天理,急不得已,無藥物處可灸一二要穴,不可遍身多灸。腳氣病大論毒從下上,亦有從上向下者,或云灸上毒氣便上,謬矣,比見毒氣攻處,疼痛如刺,隨病即灸,火徹便瘳,不拘上下。
白話文:
腳氣病穴位灸療
陽陵泉穴(左右各一,位於膝蓋外側下方骨頭凹陷處)、絕骨穴(左右各一,位於腳踝外側突起骨頭上方凹陷處,也有說法是一尺高的地方)、風市穴(左右各一,雙手自然下垂,中指指尖對應大腿兩條肌肉之間的凹陷處,但有說法此處並非正穴,可能是環跳穴的別名)、崑崙穴(左右各一,位於腳踝外側突起骨頭後方與腳跟骨之間的凹陷處)、陽輔穴(左右各一,位於絕骨穴前方半寸稍下方,另有說法是在膝蓋外側下方三寸處,靠近骨頭邊緣,對應小指兩條肌肉之間,此說法與前不同)、上廉穴(左右各一,位於足三里穴下方三寸處)、條口穴(左右各一,位於上廉穴下方二寸處)、下廉穴(左右各一,位於條口穴下方一寸處)、太衝穴(左右各一,位於腳大拇指與第二腳趾相連的骨頭後方二寸或一寸半處)、犢鼻穴(左右各一,位於膝蓋上方外側凹陷處,也有說法是在膝蓋下方,對應脛骨上方兩條肌肉之間的凹陷處)、膝眼穴(左右各一,位於膝蓋下方兩側凹陷處)、曲泉穴(左右各一,位於膝蓋內側彎曲處的頂端,也有說法是從足三里穴往上量一寸五分,再橫向脛骨二寸,對應動脈搏動處,也有說法是膝蓋內側輔骨下方,大筋與小筋之間的凹陷處,屈膝時可摸到)、陰陵泉穴(左右各一,位於膝蓋下方內側輔骨下方的凹陷處)、中都穴(左右各一,位於陰陵泉穴與三陰交穴的中間,又名太陰穴,另有說法中都穴是在內踝骨上方七寸,脛骨中央)、三陰交穴(左右各一,位於內踝骨上方三寸處,又名太陰穴)、復溜穴(左右各一,位於內踝骨上方二寸處,又名外命,但有說法復溜穴沒有外命這個別名)、少陽維穴(左右各一,位於內踝骨後方一寸的跳動的肌肉中)、太陰穴(左右各一,位於內踝骨上方八寸,骨頭下方的凹陷處)、太陰蹺穴(左右各一,位於內踝骨下方,凹陷處)。委中穴(左右各一,位於膝蓋後方彎曲處的中心)、承筋穴(左右各一,位於小腿肚子的中間凹陷處)、承山穴(左右各一,位於小腿肚子下方肌肉分開處的凹陷處)、湧泉穴(左右各一,位於腳底中心)。
以上這些穴位都很重要,可以通過艾灸來治療。其中最重要的有:足三里穴、絕骨穴、承筋穴、太衝穴、崑崙穴、湧泉穴。有腳氣病的人可以艾灸這些穴位。另外,取穴時要以站立姿勢為準,因為坐姿或躺姿會讓膝蓋骨位置移動,取穴就不準確了。取穴時一寸的標準,是以病人中指第一指節的長度為一寸。如果取穴尺寸有偏差,就會取不到準確的穴位。有人說,秦承祖、華佗等取穴是以三指或四指寬度為準,但是這樣計算,足三里穴的寬度只有二寸四分,顯然不準確。所以黃帝所說的取穴方法不可信。
腳氣病通常在春天發病,夏天最嚴重,秋天減輕,冬天停止。按照一般規律,秋天和春天適合艾灸,冬天也可以進行,夏天絕對不能艾灸。因為夏天皮膚容易潰爛,艾灸後又不能覆蓋傷口,寒風入侵反而會加重病情。冬天血液凝固,艾灸違背天理。如果實在沒有其他藥物,可以灸一兩個重要穴位,但是絕對不能全身大量艾灸。腳氣病主要病因是毒素從下往上走,也可能從上往下。有人說灸上面,毒氣會往上走,這是錯誤的說法。毒氣攻擊的部位會出現刺痛,這時隨即艾灸,可以很快治癒,不論毒氣在上在下。
凡是毒氣所衝的地方,就像強盜要出來一樣,找到穴位就可以排出。風邪入侵也是如此。這些都是經過驗證的,絕對不會有錯。
蘇恭說:腳氣病剛發作時出現抽筋,可以艾灸承山穴和承筋穴。嘔吐呃逆,可以艾灸湧泉穴。如果從頭到背疼痛,發冷發熱像瘧疾一樣,或者腰痛,可以艾灸委中穴。頭項背部疼痛,或者全身疼痛,可以隨疼痛的地方艾灸,不必拘泥於正穴。
如果腳氣病嚴重發作,從腰部以上都不可以針灸,因為這樣會把邪氣引向上方,導致死亡。等病情緩和後,有殘留的病症,可以艾灸,但只有冬天可以艾灸,春夏不宜。風市穴以下的部位都適合艾灸。
如果邪氣上衝到心臟,無法消退,可以馬上灸手心三七壯,邪氣就會消退。如果還沒消退,感到胸悶,可以喝熱豆豉酒來幫助。如果還是不行,就服用一升溫熱的牛尿,直到排泄順暢,可以服用三到五次。
如果灸了腳部,胸中還是氣滿胸悶,可以灸間使穴五十壯,位置在手掌橫紋後方,也有說法是三寸處,兩條肌肉之間。
如果胸中氣散,但心下出現脈搏跳動很強烈,並且向下傳導到大腿,讓人感到心慌、心悸,可以用手按壓小腹下方兩側,靠近大腿根部的斜紋處,如果發現脈搏跳動,就在跳動的地方灸三七壯。灸完後,再灸背部的足三里穴二十壯,引導氣往下走。
如果心腹氣順了,但兩邊大腿外側連到膝蓋處感到悶痛,可以灸膝眼穴七壯,位置在膝蓋骨頭下方相連處,肌肉外側的凹陷處。如果之後再次發作,可以再灸三壯。
一般人即使沒有腳氣病,但是如果大腿和膝蓋感到疼痛、悶脹,艾灸這些穴位也會馬上見效。這些穴位非常重要,但是不能針刺,也不宜多次艾灸,最多只能灸七壯。
如果腳趾頭感到痠痛悶脹,漸漸往腳背蔓延,可以灸腳趾頭正中,指甲和肉交界處三壯,即可治癒。
如果大腳趾或小腳趾旁邊感到疼痛悶脹,感覺裡面有脈搏像流水一樣,往大腿和腹部流竄,可以在疼痛的腳趾旁邊灸三壯,即可治癒。
唐代醫家認為,如果手指關節疼痛,稍微往手臂蔓延,可以在手指間的疼痛處灸七壯,即可治癒。
如果胸中氣滿,已經灸了腿部穴位,也吃了湯藥,但氣還是無法下降,感到煩躁、急迫想死,可以灸兩個腳底中心凹陷處各七壯,氣就會下降。這個穴位非常重要,但不能多次艾灸,只能在非常緊急的時候灸七壯。以上這些艾灸方法都經過驗證,灸後可以很快見效。所以將它們記錄下來,以供參考。艾灸的同時不能停止服用湯藥,藥物攻克體內,艾灸疏導體外,就像打開門驅趕強盜一樣,這樣更容易將邪氣排出。如果關起門來驅趕強盜,強盜沒有出路,反而會傷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