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四十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十 (5)

1. 溪毒方二十一首

肘後中溪毒論,葛氏云,水毒中人,一名中水,一名中溪,一名中灑,一名水病,似射工而無物,其診法,初得之,惡寒頭微痛,目眶疼,心中煩懊,四肢振焮,腰背骨節皆強,筋急兩膝疼,或熻熻而熱但欲睡,旦醒暮劇,手足逆冷至肘膝,二三日則腹中生蟲,食人下部,肛中有瘡,不痛不癢,不令人覺。

視之乃知耳,不即療,過六七日下部膿潰,蟲上食五臟,熱盛煩毒,汪下不禁,八九日良醫所不能療之,覺得之,急當早視下部,若有瘡正赤如截肉者為陽毒,最急,若瘡如蠡魚齒者,為陰毒,猶小緩,要皆殺人,不過二十日也,欲知是中水,當作數斗湯。以小蒜五升㕮咀,投湯中,莫令太熱,熱即無力。

去滓,消息適寒溫以浴,若身體發赤斑文者是也。其無者非也,當作他病療之。(文仲千金翼備急同)

又療中水毒方。

取梅若桃葉搗,絞取汁三升許,為二服,或干,以水絞取汁極佳。(集驗文仲備急千金同姚云小兒不能飲以汁敷乳頭與之)

又方

取常思草搗,絞汁三升飲之妙,並以綿裹導下部中,日三瘥。(文仲備急同)

又方

搗藍青汁,以少水和,塗頭面遍身令匝。(文仲千金翼備急同)

又方

取蓼一把搗,以酒一升和,絞服之不過三服。(文仲千金翼備急云肘後用梨葉)

又方

取大莓連根

上一味搗作屑服之,亦可投水搗,絞汁飲一二升,並導下部生蟲者,夏月常行,多齎此屑,欲入水浴,先以少屑投水上流,便無所畏,又闢射工,家中雖以器盛水浴,亦常以此屑投水中大佳。(文仲千金翼備急同)

又今東間諸山州縣人,無不病溪毒,每春月多得,亦如京都傷寒之狀,呼為溪溫,未必皆是射工輩爾,亦盡患瘡痢,但寒熱煩疼,不解便死耳,方家療此,用藥與傷寒溫疾頗相似,今復疏其單療於此方。

東向三兩步,即以手左一攪取水,將蒜一把熟搗,以酒漬之,去滓,可飲兩杯當吐,得吐便瘥,此方甚效。

備急療溪毒方。

取五加根燒末,以酒若漿服方寸匕。(肘後文仲備急同)

又方

燒鮫魚皮,以飲服方寸匕,立瘥。

又方

荊葉搗汁飲之佳。(肘後同)

又方

搗柒姑以塗之腰背諸處,柒姑生東間,細葉如蒜狀。

又方

烏蒜一枚搗,以酒和服半升,得吐即瘥,又名烏韭,山中甚多。

又若下部生瘡已決洞者方。

取秫米一升,鹽五升,水一石,煮作麋,坐中即愈。(文仲備急同肘後並同)

又方

取桃葉艾葉搗熟,以水漬之,縱取濃汁,去滓,著盤中坐,有白蟲出瘥。(文仲備急同肘後云取桃皮葉無艾葉)

又方

燒皂莢搗末,以綿裹導之。

又方

以鹽和皂莢末,搗之,綿裹導之。

又方

末牡丹屑,以飲服方寸匕,日三。

又其土俗有療之術方。

初覺,便取溪蒜莃薟桃葉銼一斤,蒸使遍熱,出布席上,解衣臥上,厚覆衣被,大汗良久。出拭之,勿見風則瘥,已五六日恐毒入腹,不可救爾。應先服藥,東間諸山有大木名埋檀,枝葉上似梨,冬不凋,剝取白皮,皮重疊如紙,捶破,煮服一升,日夜六七遍,無生者,預取干之,亦單用茜根白蘘荷根藍青汁並佳若卒無根皮,亦可單用藍汁。

可服之,亦可都合煮取汁漬之,若患腹中痛,恐轉成蠱啖人腹藏者,取豬脂二升熬令燥,水一斗,絞取汁,稍稍服之。(並出第八卷中)

千金療溪毒方。

取大蒜十枚,合皮安熱灰中炮令熱,刀切斷頭,以柱所著毒處。(文仲備急崔氏同)

又方

雄黃,硃砂,常山(各等分)

上三味,五月五日午時使童子搗合之。(出第二十六卷中)

張文仲療溪毒方。

取蓼搗取汁,服一二升,又以塗同匝瘥。

又方

取雄牛膝根一把搗,水酒共一升漬,絞取汁飲之,日三,雄牛膝莖白紫色者是。(出第十卷中)

白話文:

溪毒的論述

葛氏說,水毒侵入人體,也稱為中水、中溪或中灑,或稱水病。這種病症類似射工(一種水中生物)的毒害,但實際上並無生物存在。它的症狀是,剛開始會感到怕冷、頭部稍微疼痛、眼眶疼痛、心中煩躁不安、四肢發熱,腰背和關節都感到僵硬,筋脈抽緊、兩膝疼痛,有時會感到發熱,但又只想睡覺,早上醒來時症狀較輕,傍晚則加重,手腳冰冷直到手肘和膝蓋。過兩三天,肚子裡會生蟲,啃食人體下部,肛門會有瘡,但不痛不癢,讓人難以察覺。

必須仔細觀察才會發現。如果不及時治療,六七天後下部會化膿潰爛,蟲會向上啃食五臟,導致發高燒、煩躁不安,腹瀉不止,到了八九天,即使良醫也無法醫治。如果發現自己得了這種病,一定要儘早檢查下部,若有瘡呈現鮮紅色,像割開的肉一樣,這是陽毒,最為危急;若瘡像蠡魚的牙齒,則是陰毒,病情稍緩,但最終都會致死,活不過二十天。

想知道是否中了水毒,可以準備數斗湯水,將五升小蒜搗碎,放入湯中,水溫不要太熱,太熱就失去藥效。將湯渣濾掉,調整水溫適中,用來沐浴。如果身體出現紅色斑紋,就表示是中了水毒。如果沒有,就不是中了水毒,應按其他疾病治療。(此方出自《文仲千金翼》與《備急方》)

治療水毒的藥方

  • 取梅或桃葉搗爛,擠出約三升汁液,分兩次服用;若用乾葉,則加水擠汁,效果更好。(此方出自《集驗方》、《文仲》、《備急方》、《千金方》,姚氏說,小孩不能喝,可用汁液塗在乳頭上餵食)
  • 取常思草搗爛,擠出三升汁液飲用,效果很好。同時用棉花包裹藥渣塞入下部,一天三次,即可痊癒。(此方出自《文仲》、《備急方》)
  • 將藍青搗爛,加少許水調和,塗抹於頭面和全身。(此方出自《文仲》、《千金翼》、《備急方》)
  • 取一把蓼草搗爛,加一升酒調和,擠汁服用,不超過三次。(此方出自《文仲》、《千金翼》、《備急方》,《肘後方》則用梨葉)
  • 取大莓連根一起搗碎成末服用,也可加水搗爛,擠汁飲用一二升,同時用來治療下部生蟲。夏季時常攜帶此藥末,準備入水沐浴前,先將少量藥末投入水上游,就能避開水毒,也能防止射工的侵害。即使在家中用容器裝水沐浴,也常將此藥末投入水中,效果很好。(此方出自《文仲》、《千金翼》、《備急方》)

溪毒的流行與治療

現在東部山區各州縣的人民,幾乎都患有溪毒。每年春季多發,症狀類似京都的傷寒,被稱為「溪溫」。但並非都是射工之類的毒害,他們也經常患瘡痢,只是寒熱疼痛,若不解毒便會死亡。醫生治療這種病,用藥與傷寒溫病頗為相似,現在特別列出一些單方供大家參考。

  • 向東走三兩步,用左手攪動水,取水。將一把蒜搗爛,用酒浸泡,濾去渣滓,飲用兩杯,應會嘔吐,吐了就會痊癒。此方非常有效。

《備急方》治療溪毒的藥方

  • 取五加根燒成灰,用酒或米湯送服一小匙。(此方出自《肘後方》、《文仲》、《備急方》)
  • 將鮫魚皮燒成灰,用酒送服一小匙,立即痊癒。
  • 搗爛荊葉,擠汁飲用,效果很好。(此方出自《肘後方》)
  • 將柒姑搗爛,塗抹於腰背等處,柒姑生長在東部,葉子細小,像蒜苗。
  • 將烏蒜一枚搗爛,加半升酒調和服用,若能嘔吐就表示有效。烏蒜又名烏韭,山中很多。

治療下部生瘡潰爛的藥方

  • 取一升秫米、五升鹽、一石水,煮成粥,坐在粥中即可痊癒。(此方出自《文仲》、《備急方》、《肘後方》)
  • 取桃葉和艾葉搗爛,用水浸泡,取濃汁,濾去渣滓,倒入盤中,坐在盤中,會有白蟲跑出,即可痊癒。(此方出自《文仲》、《備急方》,《肘後方》說取桃皮葉,無艾葉)
  • 燒皂莢成灰,搗成末,用棉花包裹塞入下部。
  • 將鹽和皂莢末混合搗爛,用棉花包裹塞入下部。
  • 將牡丹屑磨成粉,用酒送服一小匙,一天三次。

民間治療溪毒的方法

  • 剛感覺不舒服時,就取溪蒜、莃薟、桃葉各一斤,切碎後蒸熱,鋪在布席上,脫衣躺在上面,蓋上厚厚的被子,大汗一陣子。出汗後擦乾身體,不要吹到風,就會痊癒。如果過了五六天,恐怕毒已經進入腹部,就難以救治了。應該先服藥。東部山區有一種大樹叫埋檀,枝葉像梨子,冬天不凋謝,剝取白色的樹皮,樹皮重疊如紙,搗碎後,煮一升服用,一天服用六七次。沒有患病的人,可以先取乾樹皮備用。也可單獨使用茜根、白蘘荷根、藍青汁,效果都很好。如果臨時找不到樹根和樹皮,也可以單獨使用藍汁。可以服用,也可以將藥汁煮好浸泡患處。如果腹痛,恐怕轉成蠱病,啃食內臟,就取豬油二升,熬乾後加一斗水,擠出汁液,慢慢服用。(以上皆出自第八卷)

《千金方》治療溪毒的藥方

  • 取大蒜十枚,連皮放在熱灰中煨熱,用刀切開頭部,敷在中毒的部位。(此方出自《文仲》、《備急方》、《崔氏方》)
  • 雄黃、硃砂、常山各等分,於五月五日午時,讓童子搗成粉末混合。(出自第二十六卷)

張文仲治療溪毒的藥方

  • 將蓼草搗爛取汁,服用一二升,同時將藥渣塗抹於患處,即可痊癒。
  • 取一把雄牛膝根搗爛,用水酒各一升浸泡,擠汁飲用,一天三次,雄牛膝莖呈白色帶紫色。(出自第十卷)

2. 沙蝨毒方六首

肘後中沙蝨毒論云,山水間多有沙蝨,其蟲甚細不可見。人入水浴及汲水澡浴,此蟲在水中著人。及陰雨日行草中即著人,便鑽入皮里,其診法,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粟粒,以手摩赤上,痛如刺。過三日之後,令人百節強,疼痛寒熱,赤上發瘡,此蟲漸入至骨。

則殺人,凡在山澗水澡浴畢,熟以巾拭身中數過,又以故帛拭之一過,乃敷粉也,今東間水無不有此,洗浴畢,以巾拭㸁㸁,如甚毛針刺,熟看見處,仍以竹葉抄拂去之,比見嶺南人初有此者,即以茅葉刮去,乃小傷皮膚為佳,乃數塗苦苣菜汁瘥。已深者,用針挑取得蟲子,正如疥蟲,著爪上映光,方見行動也。

挑不得,便就上灸三四炷,則蟲死病除,若止兩三處,不能為害,多處不可盡挑灸,若猶覺惛惛,是其已大深,便應依土俗作方術出之,並作諸藥湯,以俗皆得一二升沙出,沙出都盡乃止,若無方術,痛飲番酒取醉亦佳,如其無,則依此方為療,並雜用前中溪毒射工法急救,七日中宜瘥,不爾,則仍變成溪毒如薤葉大長四五寸,初著,腹脅腫如刺,則破雞拓之,蟲出食雞,或三四數遍,取盡乃止,兼須服麝香犀角護其內,作此療之,彼土有中之者不少,呼此病為㿗(呼故切)沙蟲,吳音名沙作盜護如鳥長尾,盜者,言此蟲能招呼溪氣,東間山行,無處不有其蟲著人肉不痛,不即覺者,久久便生子在人皮中,稍攻人則為瘻,山行宜竹管盛鹽,數視體足,見者以鹽塗之便脫,雜少石灰尤良,亦斷血而闢水溫。

又療沙蝨毒方。

以少許麝香敷瘡上,過五日不瘥,當用巴豆湯服之。一日輒以巴豆一枚,二日二枚,計為數,並去皮心,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盡服之,未瘥,即更可作服之。(文仲備急同)

又方

斑蝥二枚,熬一枚,研末服之,燒一枚令煙絕,末著瘡中。(千金文仲備急同)

又方

取麝香大蒜合搗,以羊脂和著筒中帶之行,大良。(千金同)

刪繁療沙蝨方。

以鹽五合,以水一斗煮一沸,以漬洗瘡。(出第十卷中)

必效療沙蝨方。

初著有赤點如米,以鹽和麝香塗之瘥。

白話文:

關於沙蝨毒的論述,古籍《肘後備急方》記載,山區水域常有沙蝨,這種蟲非常細小,肉眼難以看見。當人們在水中游泳或取水洗浴時,這種蟲就會附著在人身上。陰雨天在草叢中行走也容易被附著。沙蝨會鑽入皮膚,初期症狀是皮膚上出現像小豆、黍米或粟粒大小的紅色斑點,用手觸摸會感到刺痛。三天後,會感到全身關節僵硬、疼痛、發冷發熱,紅點會化膿。沙蝨會逐漸深入到骨頭,可能導致死亡。

因此,在山澗水域洗浴後,要用毛巾仔細擦拭身體數次,再用舊布擦一遍,然後塗上爽身粉。現在東部地區的水域幾乎都有這種蟲,洗浴後要仔細用毛巾擦拭,如果感覺到有如毛髮或針刺的感覺,就要仔細查看,用竹葉將其拂去。嶺南地區的人,如果剛被沙蝨叮咬,會用茅草葉刮去,輕微的皮膚損傷反而更好,然後多次塗抹苦苣菜汁就可以痊癒。如果沙蝨鑽入較深,可用針挑出蟲子,就像疥蟲一樣,放在指甲上迎光看,可以看到它在移動。

如果無法挑出,可以用艾灸在患處灸三四壯,蟲子就會死亡,疾病也會消除。如果只有兩三處被叮咬,不會有大礙,但如果有很多處被叮咬,無法一一挑出或灸治。如果仍然感到昏沉,說明沙蝨已深入體內,應當依照當地風俗的方法治療,並服用各種藥湯。通常都能從體內排出大約一兩升的沙子,直到沙子完全排出才能停止治療。如果沒有當地的方法,可以大量飲用番酒(外國酒)來麻醉自己,也是可以的。如果沒有番酒,就按照這裡的方法治療,並參考以前治療溪毒和射工毒的方法來緊急救治。七天內應該可以痊癒,否則,會轉變成像溪毒一樣的症狀,患處會腫脹,像薤葉一樣大,長四五寸,初期被叮咬時腹部和脅部會腫痛如刺,可以用雞肉敷在患處,蟲子會出來吃雞肉,重複三四次,直到蟲子完全被清除。同時要服用麝香和犀角來保護身體內部。當地很多被這種蟲叮咬的人,把這種病叫做「㿗(hū)沙蟲」。吳地的方言把「沙」稱為「盜護」,像鳥的長尾巴。「盜」的意思是說,這種蟲會召喚溪水之氣。在東部山區行走,到處都有這種蟲附著在人身上,剛開始不覺得疼痛,沒有立即察覺的話,蟲子會在人皮中產子,逐漸侵蝕皮膚就會形成瘻。在山中行走最好帶上裝有鹽的竹筒,經常檢查身體和腳部,發現有蟲就用鹽塗抹,蟲子就會脫落,加入少量石灰效果更好,可以止血並驅除水濕。

以下是一些治療沙蝨毒的藥方:

  1. 用少許麝香敷在瘡上,如果五天後沒有好轉,應該服用巴豆湯。第一天服用一顆去皮去心的巴豆,第二天服用兩顆,以此類推。用三升水煮,取一升服下,如果沒有好轉,可以繼續服用。(出自《文仲備急方》)
  2. 取兩枚斑蝥,一枚煎熬,研磨成粉末服下,另一枚燒至冒煙,將粉末塗在瘡上。(出自《千金方》及《文仲備急方》)
  3. 取麝香和大蒜一起搗爛,用羊脂混合後放入筒中隨身攜帶,效果很好。(出自《千金方》)
  4. 用五合鹽加入一斗水中煮沸,用來清洗瘡口。(出自《備急千金要方》)
  5. 初期被叮咬,出現像米粒大小的紅點時,用鹽和麝香混合塗抹可以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