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九 (1)

1. 明堂序

夫明堂者,黃帝之正經,聖人之遺教,所注孔穴,靡不指的。又皇甫士安,晉朝高秀,洞明醫術,撰次甲乙,並取三部為定,如此則明堂甲乙,是醫人之秘寶,後之學者,宜遵用之。不可苟從異說,致乖正理,又手足十二經,亦皆有俞,手足者陰陽之交會。

白話文:

明堂經是黃帝流傳下來的重要經典,是聖人留下的醫學寶典,書中的穴位記載非常精確。晉朝的名醫皇甫士安,醫術高超,編撰了《明堂甲乙經》,將三部明堂經統合為一部,成為醫家必備的珍貴醫書。後世的醫學從業者應該遵循它的教導,不要輕易相信其他不同的說法,避免偏離正確的醫理準則。此外,人體的手足十二經脈也有相應的俞穴,手足是陰陽交匯之處。

血氣之流通,外勞肢節,內連臟腑,是以原明堂之經,非自古之神解,孰能與於此哉,故立經以言疾之所由,圖形以表孔穴之名處,比來有經而無圖,則不能明脈俞之會合,有圖而無經,則不能論百疾之要也。由是觀之,書之與圖不可無也。又人形不同,長短異狀,圖象參差,差之毫釐,則孔穴乖處,不可不詳也。

白話文:

血氣流通,外部遍佈四肢,內部連接臟腑,因此探討原明堂經絡,若非有神靈指點,誰能理解至此呢?所以制定經絡學說來解釋疾病的成因,繪製圖形來表示穴道的名稱和位置。近年來有人只記載經絡學說卻沒有繪製圖形,就無法清楚說明經脈與腧穴的會合交接;有人只繪製圖形卻沒有記載經絡學說,也無法論述各種疾病的要點。由此可見,經絡學說和圖形是不可或缺的。此外,每個人體型不同,長短粗細有別,所繪製的圖像必須參差變化。如果差之毫釐,就會導致穴位位置錯位,因此必須詳細描繪清楚。

今依准甲乙正經,人長七尺五寸之身。(千金方云七尺六寸四分)今半之以為圖,人長三尺七寸五分。(千金方云三尺八寸二分)其孔穴相去亦半之,五分為寸,其尺用古尺,其十二經脈,皆以五色作之,奇經八脈,並以綠色標記。諸家並以三人為圖,今因十二經而盡圖人十二身也。

白話文:

現在根據基準的甲乙正經,人的身身長度為七尺五寸。(《千金方》記載為七尺六寸四分)現在將其對半,得到一個人身長為三尺七寸五分。(《千金方》記載為三尺八寸二分)各個穴位之間的距離也對半,五分為一寸,所用的尺度為古尺。十二條經脈都用五色製作,八條奇經均用綠色標示。各家都用三個人來製圖,現在根據十二條經脈,將十二個人的完整身體繪製出來。

經脈陰陽,各隨其類,故湯藥攻其內,以灸攻其外,則病無所逃,知火艾之功,過半於湯藥矣,其針法古來以為深奧,今人卒不可解,經云,針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若欲錄之,恐傷性命,今並不錄針經,唯取灸法,其穴墨點者,禁之不宜灸,朱點者灸病為良,其注於明堂圖。

白話文:

經脈分為陰陽,各依其屬性。因此,湯藥用於治療內部,而艾灸用於治療外部,這樣疾病無處可逃。瞭解艾灸的功效,它超過湯藥一半以上。至於針灸之法,古人認為深奧難懂,現代人更是難以理解。經典中說,針灸可以殺死活人,不能救活死人。如果我想要記錄針灸,恐怕會傷及生命,所以我不記錄針灸之法,只取艾灸之法。其中標有墨點的穴位,禁止艾灸。標有朱點的穴位,艾灸可以治療疾病。有關穴位的詳細說明,請參閱明堂圖。

人並可覽之,黃帝素問擿孔穴原經脈,窮萬病之所始,九卷甲乙及千金方甄權楊操等諸家灸法。雖未能遠窮其理,且列流注及旁通,終疾病之狀爾。

白話文:

人們可以閱讀黃帝的《素問》,摘錄穴位原理和經脈,探究各種疾病的起源,並閱讀九卷《甲乙經》和孫思邈的《千金方》,以及甄權、楊操等人的灸法。儘管人們還不能深刻地領悟其中的道理,但可以整理出疾病的具體症狀和影響,以便於治療。

2. 論邪入皮毛經絡風冷熱灸法

素問岐伯曰,夫邪之客於形,必先入於皮毛,留而不去,入於孫絡,又留而不去。入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於五臟之次也。如此則療其經,今邪客於皮毛,入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溢於大絡,而生奇病焉。(出第二卷中)

白話文:

岐伯回答素帝:「邪氣侵犯身體,一開始會進入皮膚和毛髮,停留在那裡而不離開,然後進入皮下脈絡(孫絡),又停留在那裡而不離開。再進入經絡,與五臟相連,散佈到腸胃,導致陰陽失調,五臟受傷。這是邪氣從皮膚和毛髮進入五臟的過程。如果這樣,就要治療經絡。現在邪氣停留在皮膚和毛髮,進入皮下脈絡,停滯而不離開,導致閉塞不通,無法進入經絡,溢出到大脈絡,從而產生奇病。」(摘自《素問》第二卷)

夫五臟六腑精靈之氣,順脈而出,附經而入,終而復始,如環無端,若越其數者,則傷脈而損經,變為異病也。

岐伯曰,凡欲療風,則用火灸,風性浮輕,色或赤或白,癢多者,風熱也,寒性沉重,色或青或黑,痛多者,寒也。濕性萎潤,色黃鮮,瘀痹多者,濕也,此三種,本同而末異也,風為百病之長,邪賊之根,一切眾病,悉因風而起也,欲灸風者,宜從少以至多也,灸寒者,宜從多以至少也。至多者,從三壯五壯七壯,又從三十五十七十壯,名曰從少至多也。

白話文:

岐伯說:凡是想要治療風病,就用艾灸的方法。風的性質輕浮,顏色或紅或白,如果瘙癢較多,是風熱的表現;風的性質沉重,顏色或青或黑,如果疼痛較多,是風寒的表現。濕邪的性質黏膩潤澤,顏色發黃,如果出現瘀滯和麻痺等症狀,是濕邪的表現。這三種風邪,本質上相同,但具體表現不同。

其中,風邪是百病之源,邪惡之根本。各種疾病,都因風邪而起。艾灸風邪時,應該從少到多逐漸增加壯數。而艾灸寒邪時,則應該從多到少逐漸減少壯數。所謂的「從少至多」,指的是從三壯、五壯、七壯,逐漸增加到三十壯、五十壯、七十壯。

灸寒濕者,宜從多以至少也,從七十五十三十,又從七百五百三百,名曰從多以至少也。灸風者,不得一頓滿一百,若不灸者,亦可以蒸藥熨之,灸寒濕者,不得一頓滿千,若不灸亦可蒸藥熏之,風性浮輕則易散,故從少而至多也。寒性沉重則難消,故從多而至少也。

白話文:

用艾灸治療寒濕,應從多到少施灸,比如從75、50、30壯逐漸減少。

用艾灸治療風症,一次不可超過100壯。若不能施灸,可用藥物蒸煮或熨熱患處。

用艾灸治療寒濕,一次不可超過1000壯。若不能施灸,可用藥物燻蒸患處。

風的性質浮而輕,容易消散,所以艾灸劑量應從少到多。

寒的性質沉而重,不易消散,所以艾灸劑量應從多到少。

論疾手足腹背灸之多少及補瀉八木火法

楊操音義云,凡手足內脈,皆是五臟之氣所應也。手足外脈,皆是六腑之氣所應也,四肢者,身之支幹也,其氣繫於五臟六腑出入,其灸疾不得過頓多也。宜依經數也,若頓多血脈絕於火下,而火氣不得行,隨脈遠去也。故云三壯五壯七壯者,經曰,乃更添灸,以瘥為度,其手足外皆是陽脈也,不得過於二壯。

白話文:

楊操在《音義》中說,所有手足內脈都與五臟之氣相應。所有手足外脈都與六腑之氣相應。四肢是身體的枝幹,它們的氣息與五臟六腑的出入相連。給四肢施灸時,不能過於頻繁,應該按照經絡上的穴位數目施灸。如果施灸過多,血脈會被火氣燒絕,火氣無法運行,只能沿著經脈遠去。因此,所謂「三壯、五壯、七壯」,是指在施灸時逐步增加灸量,以治癒疾病為度。手足外側都是陽脈,施灸時不能超過兩壯。

腹中者,水穀之所盛,風寒之所結,灸之務欲多也,脊者身之梁。太陽之所合,陰陽動作,冷氣成疾,背又重厚,灸之宜多。經脈出入往來之處。故灸能引火氣,凡灸皆有補寫,補者無吹其火,須炷自滅,寫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至滅也,其艾炷根下,廣三分,長三分,若減此不覆孔穴,不中經脈,火氣不行,亦不能除病也。

白話文:

腹部是容納食物和水分的地方,容易受風寒侵襲,因此艾灸時需要多施灸。脊椎是身體的主幹,太陽經在此交會,陰陽氣血在此運行。若因受寒而生病,背部又厚又硬,此時也宜多灸。

經脈是氣血出入往來的通道。因此,艾灸可以引導火氣。艾灸分為補灸和瀉灸:

  • 補灸:不要吹滅艾灸的火,讓艾炷自然燃盡。
  • 瀉灸:快速吹滅艾灸的火,讓艾絨傳遞熱力,直到火完全熄滅。

艾灸時,艾炷的底部寬度和長度都應為三分。如果小於這個尺寸,就無法覆蓋住穴位,也不能貫通經脈,火氣無法運行,也就無法祛除疾病。

凡灸忌用松柏桑棗竹柿楓榆八木,以用灸人,害人肌肉筋脈骨髓,可用陽燧火珠,映日取火,若陰無火,鑽槐木以菊莖延火,亦可䃈石以艾蒸之,取火用灸,大良,又無此,宜以香油布纏及艾莖,別引取火,則去疾不傷人,筋骨皆欲得觸傷,其痛根瘡若不壞。則病不除也,甲乙丙捲雲,灸則不發者,炙故履底令熱好熨之,三日即發也,得發則病愈矣。

白話文:

進行艾灸時禁止使用松柏、桑棗、竹、柿、楓、榆等八種木材。這些木材用於艾灸會損害人體肌肉、筋脈、骨髓。

可以使用陽燧火珠,在陽光下取火。如果天陰沒有太陽,可以摩擦槐木,用菊花莖引火,也可以用艾草蒸熱石頭,取火進行艾灸,效果很好。

如果沒有這些材料,可以用香油布包住艾草,再用其他火源引火,這樣可以治病而不傷人。

筋骨都需要觸及傷處,如果疼痛和瘡口沒有破壞,則疾病無法痊癒。

如果艾灸後沒有起效,可以將艾絨敷在布上加熱,然後反覆熨燙患處,三天後就會起效。起效後,疾病就會痊癒。

3. 不宜灸禁穴及老少加減法

甲乙經

頭維,下關,承光,腦戶,氣衝,脊中,伏兔,乳中,地五會,風府,泉腑,喑門,天府,經渠,白環輸,鳩尾,迎香,石門(女子),絲竹空,承泣,耳門,人迎,瘛脈,少商,尺澤,陰市,陽關(甲乙經),少海,小海,睛明,關衝

白話文:

頭部:

  • 頭維:頭頂正中
  • 下關:頭兩側後方的凹陷處
  • 承光:後腦勺偏下方的凹陷處
  • 腦戶:頭頂中央的凹陷處
  • 氣衝:後腦勺正中偏上的凹陷處

頸部:

  • 脊中:後頸椎下方的凹陷處
  • 伏兔:後頸椎兩側的肌肉隆起處
  • 乳中:鎖骨中間的凹陷處

胸部:

  • 地五會:兩乳頭連線中點下的凹陷處
  • 風府:後頸髮際正中偏上的凹陷處
  • 泉腑:左右肩胛骨連接處的凹陷處
  • 喑門:喉結兩側的凹陷處
  • 天府:胸骨上窩的凹陷處

上肢:

  • 經渠:拇指指甲外側緣
  • 白環輸:食指指甲外側緣
  • 鳩尾:中指指甲外側緣
  • 迎香:鼻孔兩側的凹陷處
  • 石門(女子):鎖骨上窩正中
  • 絲竹空:鎖骨上窩靠近胸骨的凹陷處
  • 承泣:眼下方的凹陷處
  • 耳門:耳垂和臉頰連接處
  • 人迎:喉結兩側外側的凹陷處

下肢:

  • 瘛脈:足大拇指指甲外側緣
  • 少商:足小指指甲外側緣
  • 尺澤:肘橫紋上5寸
  • 陰市:小腿內側靠後方,膝蓋下1寸
  • 陽關(甲乙經):小腿前側,膝蓋下8寸
  • 少海:小腿後側,腳踝上3寸
  • 小海:腳踝內側旁開2寸
  • 睛明:大拇指指甲根部旁邊的凹陷處
  • 關衝:中指指甲根部旁邊的凹陷處

上三十二穴並禁不宜灸(千金甄權楊操同出第三卷中)

凡灸有生熟候,人盛衰及老少也,衰老者少灸,盛壯肥實者多灸。

凡孔穴皆逐人形大小,取手中指頭第一節為寸,男左女右。又一云三寸者,盡一中指也。

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氣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氣也。(出第三十七卷中)

黃帝問曰:凡灸大風大雨大陰大寒灸否,既不得灸,有何損益,岐伯答曰:大風灸者,陰陽交錯,大雨灸者,諸經絡脈不行,大陰灸者,令人氣逆,大寒灸者,血脈蓄滯,此等日灸,乃更動其病,令人短壽,大風者,所謂一復時,不可加火艾。大寒者,所謂盛冬凌辰也,大雨者,但雨日即不得,雖然有卒得,又逢大雨,此止可灸之,大陰者,謂諸雲霧恝合。

白話文:

黃帝問道:在狂風暴雨、極寒天氣時,是否可以艾灸?如果不能灸,會產生什麼影響?

岐伯回答道:

  • **大風時灸:**陰陽失衡,會加重病情。
  • **大雨時灸:**經絡不通,會導致氣血瘀滯。
  • **極寒時灸:**會使血脈凝滯,阻礙血液運行。
  • **狂風和極寒時期:**是不可以艾灸的,會使病情惡化,縮短壽命。
  • **大雨時灸:**一般情況下是不行的,但如果突然發病,又遇上大雨,可以適當灸之。
  • **大陰時灸:**指天氣陰沉、霧氣瀰漫時,也不宜艾灸。

凡人初患卒得,終是難下手,經云當其盛也,慎勿衰傷即是初得重病之狀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