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八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八 (4)

1. 石發熱風頭痛心煩寒熱方三首

論曰:五行五臟,皆互相生,肝雖處中而為臟首,位在甲乙,懷養懷仁,故應春而王也,為心之母,餘臟循而次生焉,心為王,主身神毅而無纖不察,四臟為四鄙。四鄙有憂,王必懷憂,四臟和平。則王有悅,悅則營衛不錯,憂則經絡患生心不受邪。

白話文:

原文論述:

五行五臟互相滋生,肝臟雖然位於中間,卻是五臟之首,五行屬木,對應甲乙,富有仁愛之心,因此應於春天而稱王。肝臟為心臟之母,其他臟腑依序而生。心臟為君王,統領身體的神志,細心觀察一切,四臟就如同國家的四境。

四境若有憂愁,君王必然憂慮;四臟安和,君王便喜悅。喜悅則氣血運行順暢,憂愁則經絡受損,心臟就不易受到外邪侵擾。

所病者為憂樂能致也,肺為風府,施於太穹,為呼吸之門,氣息之道也,諸臟紊亂,氣息皆形,誰能出不繇戶耳,若熱風盛,心憂即頭痛,若過憂即心煩,熱盛必寒,寒盛必熱,倚伏之道。足可明焉,皆繇風狂邪熱之謂也。但平風熱,抑狂邪,營衛自然通泰也。

白話文:

生病的原因是憂慮過度和快樂過度造成的。肺是風的總管,位於人體最高處,是呼吸系統的門戶,也是氣息流動的通道。如果臟腑失調,氣息就會出現異常。誰能不經過門戶而外出呢?如果熱風太盛,心一憂愁就會頭痛,如果過度憂愁就會心煩。熱盛一定會轉化為寒症,寒盛一定會轉化為熱症,這是相互轉化的規律。這一切都可以從風、邪熱導致的病症中得到證明。只要平息風熱,抑制邪熱,營衛系統自然就會恢復通暢。

療熱如火燒,頭痛心煩悶,乍寒乍熱,胸中熱,嘔逆方。

升麻前胡甘草(炙),黃連(各二兩),黃芩生地黃(各三兩),枳實(炙),梔子仁,栝蔞(各一兩),豉(五合綿裹)

白話文:

升麻、前胡、炙甘草、黃連(各 100 克),黃芩、生地黃(各 150 克),炙枳實、梔子仁、栝蔞(各 50 克),豆豉(5 杯,用棉布包裹)

上十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忌如常法。

又療食訖,心煩悶眩,心下胸中不安方。

茵陳(四兩),大黃(二兩),梔子仁(二十枚)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服,取瘥。

又療頭疼欲裂方。

當歸二兩,清酒一升煮取六合,飲至再服。

2. 石發口瘡連胸面及身上心痛方一十四首

論曰:夫人癢者為虛,痛者為實,在表為虛,在裡為實,心肺虛熱沖胸,口乾,干久乃成瘡生膿則癢矣,自然虛極,非是實也。臟者,藏也,為不能含藏陽氣,使陽氣妥出發則日虛,若獨肝家有風,即木氣搏心故痛,亦非真心痛,若真心痛,只得半日而死,為心不受邪故也。

白話文:

討論說:人會癢是因為虛弱,會痛是因為體內實熱,在體表感覺癢是因為虛弱,在體內感覺痛是因為實熱。心肺虛熱上沖到胸部,導致口乾舌燥,時間久了就會形成潰瘍化膿,這時候就會感覺癢了,這是因為虛弱達到了極點,並不是實熱。臟器是指內藏,是因為不能夠將陽氣包藏起來,使得陽氣外洩,就會越來越虛弱。如果只有肝臟有風氣,就會導致木氣衝擊心臟而產生疼痛,這也不是真正的真心臟痛。真正的真心臟痛,只能存活半天,這是因為心臟不受邪氣侵擾的緣故。

療乳石熱發,頭痛心痛,胸脅脹滿,寒熱,手足逆冷,或口生瘡爛,或乾嘔惡聞食氣,氣上欲絕,久虛者方。

前胡,芍藥,黃芩大黃甘草(炙各二兩),大棗(二十枚擘)

白話文:

前胡、芍藥、黃芩、大黃、甘草(各兩錢,先烤過)、大棗(二十顆去核掰開)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若堅實,加茯苓二兩,若胸滿塞,加枳實一兩炙,若吐逆,加乾薑二兩,若口燥,加麥門冬二兩,增減以意量之,忌如常法。

白話文:

將六味藥材切成小塊後,加入八碗水煮沸,熬煮至剩三碗,分成多次服用。 如果感覺體內實熱堅硬,可以加入兩錢茯苓。 如果胸中感覺堵塞,可以加入一錢炙過的枳實。 如果感覺嘔吐不適,可以加入兩錢乾薑。 如果口乾舌燥,可以加入兩錢麥門冬。 可以根據需要調整藥材的劑量,忌諱照常法服藥。

又療食失度,口中發瘡,漱之湯方。

黃芩(三兩),升麻,甘草(炙各二兩),石膏(五兩碎)

白話文:

黃芩(90 克),升麻(60 克),甘草(炙製,60 克),石膏(五兩,研碎)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冷含漱口,吐卻,日十數過,瘥止。

又療口瘡方。

子柏(四兩),龍膽(三兩),黃連(二兩),升麻(一兩)

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別取子柏冷水浸,投湯中,令相得,絞取汁,稍稍含之,取瘥,忌如常法。

又若熱發腹內,胸悉有瘡方。

升麻(二兩),烏梅(十枚),黃芩,黃連,栝蔞,甘草(炙各一兩)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半,去滓含之,咽亦不妨。

又療體赤熱煩悶,口中瘡爛,表裹如燒,痛不能食方。

黃芩(三兩),梔子仁(二十一枚),香豉(二升),大黃(二兩)

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服。

又塗飛雪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石膏(二兩碎),黃芩(三兩),芒硝(四兩)

白話文:

麻黃(120 克,去除節部) 石膏(60 克,搗碎) 黃芩(90 克) 芒硝(120 克)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去滓內生雞子白二枚及芒硝,攪令勻,以拭瘡上,取瘡瘥即止。

白話文:

將上四種藥材切碎,加入八升水熬煮成四升,過濾掉藥渣,放入兩個生的雞蛋清和芒硝,攪拌均勻後,用來擦拭傷口,傷口癒合後即可停止使用。

又療熱不散,體生細瘡,並熱不止方。

黃連,芒硝(各五兩)

上二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內硝,以拭瘡上,取瘥為限。

又療紫石發動,惡寒壯熱,口舌乾焦方。

烏豆(二兩)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令稀稠得所如餳,去豆下蜜二合,更一兩沸,以匙抄細細含之,如腹中鳴轉欲利即停,得利即瘥,忌熱食,陳臭物。(千金翼治發背癰疽)

白話文:

用上一味藥材,加四升水煮,煮到稀稠度像稠粥一樣,去掉豆子,加入兩合蜂蜜,再煮沸一兩次。用湯匙舀起來,小口小口含著,直到肚子裡發出咕嚕聲,並有想拉肚子的感覺,就停止服用。拉完肚子後,病就會痊癒。忌食熱的食物和陳舊發臭的食物。(《千金翼治發背癰疽》)

又療石氣發熱,身體微腫,面生瘡方。

升麻,葳蕤(各六分),黃芩,紫雪(各八分湯成下),甘草(炙),犀角(各四分),梔子(十四枚)

白話文:

升麻、葳蕤各6克,黃芩、紫雪各8克(煮沸後將藥取出),甘草(經過炙烤的)、犀角各4克,梔子14顆

上七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內雪分服之,以飛雪湯塗之即瘥。(千金翼同)

又療體卒熱生瘡,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五兩去心),豉(二升),桂心,人參(各二兩),甘草(三兩炙),蔥白(一斤)

白話文:

麥門冬(250克,去核)、豉(1升)、桂心、人參(各100克)、甘草(150克,炙烤過)、蔥白(500克)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服之,忌如常法。

又療表裡俱熱,身體生瘡,或發癰癤,大小便不利方。

芒硝(湯成下),黃芩,知母,甘草(各二兩),梔子仁(二七枚),大黃(四兩)

白話文:

芒硝(用於瀉下),黃芩,知母,甘草(各兩),梔子仁(二十七粒),大黃(四兩)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下芒硝,分服,忌如常法。

又療兩鼻生瘡熱癢,內亦熱,兼頭痛方。

麥門冬(去心),知母,澤瀉,甘草(炙各二兩),粳米(五合),竹葉(切一升),小麥(二升)

白話文:

麥門冬(去掉中間的芯),知母,澤瀉,炙甘草(以上各兩),粳米(五合),竹葉(切成一升),小麥(兩升)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半煮竹葉小麥,取九升去之,內諸藥煮,取四升去滓,分服,日三夜一,忌如常法。

又療生瘡,熱氣奔胸方。

豉(一升),蔥白(切),梔子仁(各十四枚)

上三味,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去滓,分服之,忌如常法。

又療石熱發,煩熱滿脹,及體生瘡,兼氣力弱方。

黃芩,芒硝,麥門冬(各二兩),大黃(三兩),梔子(十四枚),甘草(一兩炙)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