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八 (2)
卷第三十八 (2)
1. 石發熱嗽沖頭面兼口乾方六首
論曰:五臟之尊,心雖為王,而肺最居其上也,肺為華蓋,覆其四臟,合天之德,通達風氣,而肺母火也,性慣受溫而惡寒,心火更炎,上蒸其肺,肺金被火傷,則葉萎倚著於肝,肺發癢即嗽,或因石增熱,心肝虛弱,不能傳陽至下焦,遂被正陽俱躋,變成嗽矣。或為發背,或作癰頭也,夫言惡寒則何以知也。
肺主皮毛,皮毛遇寒即慄而粟起,其肺嗽亦萎倚著肝而成病,亦由木能扣金興鳴也,凡如此,先食養肺,抑心肝虛熱,和其腎即愈矣。
療石發,熱沖頭面,兼口乾嗽方。
生麥門冬(去心),葳蕤,石膏(各三兩碎),生地黃汁(七合),蔥白(一握和須),乾葛(四兩),豉心(三合)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如常法。
又療熱嗽方。
取生豉漬汁溫之,才免冷食,服訖即臥,勿令入腰中故也,以意消息之。
又天門冬煎,主定肺氣,去風熱,明目,止嗽喘粗血腥,乳石發冷而補之方。(通按天冬性冷而能補病虛熱者宜服)
天門冬汁(一升),生地黃汁(二升),生薑汁(二合),杏仁(五合去皮尖研如膏),白蜜(八合),牛酥(五合),款冬花,升麻,百部根,紫菀,麻黃(去節各二兩),甘草(四兩炙)
上十二味切,以水八升煮麻黃,去沫下諸藥煎,取二升,去滓澄濾,銅器中微火煎,去半,下天門冬等汁,次第下之,煉成煎,取一匙含咽之,日三五度取瘥,忌如常法。
又療上氣肺熱,呼嗽沸唾方。
麥門冬(十分去心),杏仁(三十枚去皮尖研),貝母,生薑(各六分切),石膏(八分碎),黃芩(五分),甘草(炙),五味子,白朮(各四分),淡竹葉(切一握),白蜜(一匙)
上十一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內蜜,分服。若須利入芒硝。
又療肺脹氣急,呀嗷喘粗,眠臥不得,極重恐氣即絕,紫菀湯方。
紫菀(六分),甘草(炙),茯苓(各八分),檳榔(七枚碎),葶藶子(三分熬末之)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
又宜服丸,主上氣呀嗽不得臥,臥即氣絕方。
蕓薹子,葶藶(熬各十二分),馬兜苓(十顆),紫菀,人參,杏仁(去皮尖),皂莢(去皮子炙),白前,甘草(各六分炙),漢防(己八分)
上十味搗篩,蜜和丸如桐子大,服十丸至二十丸,增減量之。
白話文:
[石發熱嗽沖頭面兼口乾方六首]
理論: 五臟之中,心臟雖然是君主,但肺臟的位置最高。肺就像華蓋一樣覆蓋著其他四臟,與天道相合,能通達風氣。肺屬性為金,是火的母親,習慣溫暖而厭惡寒冷。如果心火過於旺盛,向上蒸騰肺部,導致肺金受損,肺葉就會萎靡不振,依附於肝臟。肺部發癢就會引起咳嗽,有時因為體內有結石導致熱象加重。心肝虛弱,無法將陽氣輸送到下焦,正陽之氣就會上逆,變成咳嗽。嚴重時可能發展為背部癰腫或頭部膿瘡。那麼,如何知道是畏寒呢?
肺主管皮膚和毛髮,當皮膚毛髮遇到寒冷時就會起雞皮疙瘩。肺的咳嗽也是因為萎靡不振依附於肝臟而引起的,這也是因為木能夠克制金的緣故。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先用食物調養肺部,抑制心肝的虛熱,調和腎臟,這樣就能痊癒。
治療結石引起的發熱,熱氣上沖頭面,同時口乾咳嗽的方劑:
- 麥門冬(去心)、玉竹、石膏(各三兩,搗碎)、生地黃汁(七合)、蔥白(連須一小把)、葛根(四兩)、豆豉心(三合) 以上七味藥切碎,用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禁忌事項如常。
又一治療熱性咳嗽的方劑:
取新鮮的豆豉汁溫熱後服用,剛好不冷即可,服用後立即臥床休息,不要讓藥力進入腰部。根據情況適當調整。
天門冬煎,主要安定肺氣,祛除風熱,明目,止咳喘,化痰,適用於結石引起的發冷並能滋補的方劑。(一般來說,天門冬性寒,適合治療虛熱的病症)
- 天門冬汁(一升)、生地黃汁(二升)、生薑汁(二合)、杏仁(五合,去皮尖,研成膏狀)、白蜜(八合)、牛酥(五合)、款冬花、升麻、百部根、紫菀、麻黃(去節,各二兩)、甘草(四兩,炙) 以上十二味藥切碎,先用水八升煮麻黃,去掉浮沫,然後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取二升,去渣過濾。將藥汁倒入銅器中,用小火慢慢熬煮,直到剩下一半。再放入天門冬等藥汁,依次加入,煉成膏狀。每次取一勺含在口中慢慢咽下,每天三到五次,直到痊癒。禁忌事項如常。
又一治療肺熱導致氣喘,咳嗽,咳出痰液的方劑:
- 麥門冬(十分,去心)、杏仁(三十枚,去皮尖,研磨)、貝母、生薑(各六分,切片)、石膏(八分,搗碎)、黃芩(五分)、甘草(炙)、五味子、白朮(各四分)、淡竹葉(切碎,一小把)、白蜜(一勺) 以上十一味藥切碎,用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放入蜂蜜,分次服用。如果需要通便,可以加入芒硝。
又一治療肺脹,呼吸急促,喘息,無法平臥,病情極其嚴重,擔心會因氣息衰竭而死亡的紫菀湯方:
- 紫菀(六分)、甘草(炙)、茯苓(各八分)、檳榔(七枚,搗碎)、葶藶子(三分,炒後研末) 以上五味藥切碎,用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兩次服用。
又一宜服用的丸劑,主要治療氣喘咳嗽,無法平躺,一躺下就氣絕的方劑:
- 蕓薹子、葶藶子(炒,各十二分)、馬兜鈴(十顆)、紫菀、人參、杏仁(去皮尖)、皂莢(去皮子,炙)、白前、甘草(炙,各六分)、漢防己(八分) 以上十味藥搗成粉末,用蜂蜜調和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到二十丸,可以根據情況增減用量。
2. 石發兼虛熱痰澼乾嘔方五首
論曰:凡人有五臟,合則脾胃為水穀之府,且國府足谷,則足食足兵也。人胃足食,則營衛不厥,若人能食則能悅也。陰陽和平,有何患乎,若服食之人,皆增於熱,失時不食,則胃口乾焦,胃口乾焦,則土不足,或因飲酒水,而食少變為痰結,酒水流下,迎令上升,下焦無陽,即陽虛也,中腑無谷,上焦漸炎,致陽嘔噦,經曰,陽數即嘔吐,又曰嘔噦發下焦之間,此之義也,可以破痰結,通水穀,填胃腑,則無咎也,夫通填之義,不可虛其虛,實其實,歧伯曰,瀉虛補實,神去其室,他臟皆仿此。
療因飢空腹飲酒飲水,食少痰結心頭乾嘔方。
枳實(三兩炙),梔子仁(一兩),香豉(半升),大黃(二兩別浸)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忌如常法。
又療結熱澼,心下腫,胸中痞塞,嘔逆不止,雁肪湯方。
雁肪(一具),甘草(炙),當歸,桂心,芍藥,人參,石膏(各二兩碎),桃仁(三十枚去皮尖),大棗(二十枚擘),大黃(二兩)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雁肪,取汁一斗煮諸藥,取五升,去滓分服,無雁肪,以雁肉,無雁以鴨代之,雞亦得。
又療嘔不止,不下食方。
薤白(一握),橘皮(一兩),豉(半升),麥門冬(二兩去心),粟米(一合)
上五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細細服之,瘥止。
又療熱發,胸中痰醋,乾嘔煩熱方。
半夏(洗),白薇(各一兩),乾薑(一兩),甘草(半兩炙)
上四味切,以苦酒五升,煮取三升,分服,夫苦酒能令石朽爛,故用之。
又療數振動,煩悶嘔逆,人參湯方。
人參,甘草(炙),栝蔞,麥門冬(去心各二兩),黃芩,蘆根(各一兩)
上六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四服瘥止。
白話文:
[石發兼虛熱痰澼乾嘔方五首]
理論闡述:
人體有五臟,它們協調運作,其中脾胃如同儲存水穀的倉庫。如果國家的糧倉充足,那麼就有足夠的糧食和士兵。同樣地,如果人體的胃能正常攝取食物,那麼營氣和衛氣就能正常運轉,人就能保持愉悅。陰陽調和,自然不會有疾病產生。然而,如果人們過食溫熱的食物,或者沒有按時進食,就會導致胃口乾燥焦渴。胃口一旦乾燥焦渴,就表示脾胃虛弱。有些人可能因為飲酒過多或者喝水過多,導致食量減少,進而產生痰液積結。酒水往下流動,卻又反過來向上衝,造成下焦陽氣不足,這就是陽虛的表現。中焦脾胃沒有食物,上焦就會逐漸產生熱象,導致嘔吐。正如醫書所說,陽氣太過就會導致嘔吐,嘔吐也常發生在下焦。這就是這些病理的含義。此時應該化解痰結,疏通水穀的通道,填補胃的空虛,這樣才能解決問題。疏通和填補的原則,就是不能讓虛弱的更虛弱,強壯的更強壯。醫書上說,瀉掉虛弱的,補益強壯的,會導致精神散失,其他臟腑也是同樣的道理。
治療因飢餓空腹飲酒飲水,食量減少,痰液積結於心口導致乾嘔的藥方:
枳實(炒過的三兩),梔子仁(一兩),香豉(半升),大黃(二兩,另外浸泡)
將以上四味藥切碎,加入六升水煎煮,取二升藥汁,分兩次服用。其他禁忌如同一般方法。
治療因結熱導致胸腹痞塞,心下腫脹,胸中悶塞,嘔吐不止的雁肪湯藥方:
雁脂肪(一具),甘草(炙過的),當歸,桂心,芍藥,人參,石膏(各二兩,搗碎),桃仁(三十枚,去皮尖),大棗(二十枚,剝開),大黃(二兩)
將以上十味藥切碎,先用一斗二升水煮雁脂肪,取汁一斗,再用此汁煮其他藥材,煎取五升,去藥渣後分次服用。如果沒有雁脂肪,可以用雁肉代替;沒有雁肉,可以用鴨肉代替,雞肉也可以。
治療嘔吐不止,難以進食的藥方:
薤白(一把),橘皮(一兩),豆豉(半升),麥門冬(二兩,去心),粟米(一合)
將以上五味藥切碎,加入三升水煎煮,取一升藥汁,去藥渣後慢慢服用,痊癒即停止。
治療因發熱導致胸中痰液停滯,乾嘔煩熱的藥方:
半夏(洗過的),白薇(各一兩),乾薑(一兩),甘草(炙過的,半兩)
將以上四味藥切碎,加入五升苦酒(古代釀造的酒)煎煮,取三升藥汁分次服用。苦酒有腐蝕堅硬物的作用,所以可以用來治療這種疾病。
治療頻繁震顫,煩悶嘔吐的「人參湯」藥方:
人參,甘草(炙過的),栝樓,麥門冬(去心,各二兩),黃芩,蘆根(各一兩)
將以上六味藥切碎,加入四升水煎煮,取二升藥汁,分四次服用,痊癒即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