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八 (1)

1. 乳石發動熱氣上衝諸形候解壓方五十二首

論曰:夫乳石之性,緩而且速,能悍風寒,逐暑濕,導經脈,行飲食之氣,在陰即補其不足。在陽即能發其炎,陰盛陽虛,則二儀亢位,所以炎上腑之受邪。則表熱氣隔,至陰之伏也,脈形陽浮而數,陰伏而沉,理之於經,自然通泰,若灸之於孫絡,即血脈遄流,或全抑之,則乖於石性,理而兼助,則表裡周營,若遇小發,可自勞力按摩,不可即治,熱不已者。別法隨事擇用解散方。

白話文:

中醫論述:

乳石這種藥物的性質,作用緩和卻又迅速。它可以驅趕風寒,消除暑濕,疏通經絡,促進飲食的消化吸收。它作用於陰虛時可以補不足,而作用於陽虛時可以激發陽氣。如果陰氣過盛而陽氣虛弱,那麼陰陽二氣就會失調,導致上焦的腑臟受邪氣入侵。這時,會出現表證發熱、氣隔不暢,以及陰氣內伏的症狀。從脈象上看,陽脈浮而數,陰脈沉伏不顯。按照經脈的理論,此時應自然暢通。如果在太陽經的絡脈處使用灸法,血脈就會迅速流動。但是,如果完全抑制乳石的藥性,就會違背它的特性。如果合理使用並輔助調理,那麼它就能周流表裡,發揮作用。如果遇到病情較輕的發作,可以在家裡勞動按摩,暫時不用治療。如果發熱持續不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用相應的清熱散結的方劑。

療寒熱胸中塞,面腫,手足煩疼,是鍾乳發,宜服生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四兩去心),豉(三升綿裹),蔥白(切半斤)

白話文:

生鮮麥門冬(四兩,去除中心),黃豆(三升,用棉布包裹),大蔥(切半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體氣熱是客熱,當自漸加衣物,雖似惡,加之後必佳,忌如常法,此方甚良(千金同)

白話文:

將前三味藥材放入八升水中煎煮,取三升藥液分次服用。如果身體發熱是外來的熱氣,應逐漸增加衣物保暖,即使一開始感覺不舒服,但隨後一定會好轉。不要忌諱如常規方法。這個方子非常有效。(《千金方》中也有記載)

又壓丹石發方。(天台山國清師所敷用)

杏仁(一百枚去皮尖)

上一味,以水一升於盤中研之,絞取汁令盡,以白麵二升用杏仁汁溲作餺飥。還以杏仁汁煮,務令極熟,其病者量性多少啖之,令盡訖,又取美酒數升煮十餘沸,候熱訖,病者量性多少飲之,徐令盡,蓋覆安臥,初覺心悶,頃間四體輕虛,一服三年不發,大效。

白話文:

將上一味藥材放入一升水中研磨,擠出所有汁液,加入兩升白麵用杏仁汁和成麵糰。再用杏仁汁把麵糰煮熟,讓病人根據自己的體質食用,直到用完。再取數升美酒煮沸十幾次,待酒溫熱後,讓病人根據自己的體質飲用,慢慢喝完全部。蓋上被子,安靜地躺著。一開始會感到心窩發悶,一會兒後全身會感到輕快虛浮。服用一次,三年之內不會發病,效果顯著。

又療乳石發方。

甘草(炙),麻黃(去節各一兩)

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半升和清酒半升,其患者先須火邊灸,熱徹欲汗,承熱服令盡,蓋衣臥,須臾大汗即瘥。(千金翼同)

白話文:

將上兩味藥材切碎,加入三升水煮至只剩半升,再加入半升清酒。患者服用前,先在火爐邊灸,灸到出汗。趁熱喝下藥液,蓋上被子躺下。不久後,大汗淋漓,症狀即可痊癒。(《千金翼方》)

又若因食倉米臭肉動乳方。

必須蔥豉湯細細服之,五六度,即瘥。(千金翼同)

又食飲損者方。

於蔥豉湯中加當歸一兩煎之,去滓分服即瘥,若未,可即服蘆根湯。(千金翼同)

白話文:

在蔥豉湯中加入當歸一兩,煎煮後去除渣滓,把湯汁分成幾次服下,就會痊癒。如果沒有痊癒,可以立即服用蘆根湯。

又若已服安和藥,仍不退者,此小觸動,服蔥豉等湯不解者,可服蘆根湯解壓之方。

白話文:

如果已經服用了平穩情緒的藥物,情況仍然沒有好轉。這時候身體受到了輕微的觸動,服用蔥豉等湯劑也不能緩解,可以使用蘆根湯來解壓。

蘆根,地榆,五加根(各一兩)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服之即解(千金翼同)

又若得時氣,冷熱不調動乳者,皆是寒熱所致,其狀似瘧。久久不療,損人性命,縱服湯藥,必終難瘥,宜作生熟湯浴之方。

白話文:

如果得了時令之氣,冷熱不調導致沒有乳汁,這些都是寒熱造成的,症狀像瘧疾。如果長期不治療,會損害人的生命,即使服用湯藥,也難以痊癒。建議採用生熟湯浴之法。

以大器盛湯,若大熱投少冷水,即於湯中坐勿動,須臾百節開,寒熱之氣皆從毛孔中出,變作流汗,若心中熱悶者,還服少許熱湯即定,久乃出湯,以衣被覆蓋睡,豁然平復,如患太重者,不過三兩度即瘥。(千金翼同)

白話文:

用一個大容器盛放熱湯,如果湯很燙,倒入少量冷水。然後,坐在湯中不要動。不一會兒,全身的關節就會感到舒展,寒熱之氣都會從毛孔中排出來,變成流汗。如果心中感到悶熱,可以再服一些熱湯就能安定下來。過了一會兒再從湯中出來,用被子蓋住身體睡覺,很快就能恢復正常。如果病情較重,不過兩三次就能痊癒。(摘自《千金翼方同)

又解一切石發方。(瞤珎法)

胡豆(半升)

上一味搗,研之以水八合,絞取汁飲之,即瘥,虛弱人半升,中平以意量之。

大黃丸方。

大黃(五兩搗末),大麻子(五兩熬勿令焦待冷於簸箕中以手挼去皮取仁研如膏)

白話文:

大黃(250 克,搗成粉末)、大麻子(250 克,煮熟但不要烤焦。冷卻後放入簸箕中,用手搓掉外皮,取出裡面的仁,研磨成糊狀)。

上二味合治令勻,以蜜和丸如梧子大,以湯飲下十丸至二十丸,以宣利為度,此方甚妙,通陽壅秘,服之尤良,忌如常法。

白話文:

將上兩種藥材混合均勻,用蜂蜜和成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用湯水送服,每次服 10 到 20 丸,直到氣血通暢為止。這個方子非常有效,能疏通陽氣,改善便祕。服用此方尤佳,忌用一般方法服藥。

華陀薺苨湯,療石毒卒發者,慄慄如寒,或欲食,或不欲食,若服紫石英發毒者,亦熱悶昏昏喜臥,起止無氣力,或寒,皆是腑臟氣不和所生,療之方。

白話文:

華陀的薺苨湯,是用來治療石毒突然發作的。患者會發抖像著涼一樣,有時想吃東西,有時不想吃。如果服用紫石英後發作,還會感到發熱、昏昏沉沉、喜歡躺著,起來或走動時沒有力氣,或者發冷,這些都是臟腑氣血不調和引起的。以下是治療此病的方法。

薺苨(四兩),甘草,藍子(各一兩),茯苓黃芩(各二兩),蔓菁子(一升),人參(一兩)芍藥(二兩)

白話文:

薺菜(4 兩),甘草、藍子(各 1 兩),茯苓、黃芩(各 2 兩),蔓菁子(1 升),人參(1 兩),芍藥(2 兩)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蔓菁子,取八升,去滓內余藥煎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若虛弱倍人參,若氣上加茯苓薺苨一兩,甚良,(千金翼云若體寒者倍人參減黃芩若氣上倍茯苓加薺苨一兩)

白話文:

將上列八味藥材切碎,用一斗水煮蔓菁子,煮到剩八升後,濾去渣滓,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取三升,再濾去渣滓,分三次服用,每天三次。

如果體質虛弱,可加倍人參。 如果氣上衝,可加茯苓和薺苨各一兩。 (《千金翼》記載:如果身體虛寒,加倍人參,減少黃芩;如果氣上衝,加倍茯苓,並加入薺苨一兩。)

應楊州所得異故單蔥白湯藥,療沉體中數年或更發宜服之方。

蔥白(一斤切)

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服盡,未定,更作服之,至三劑即瘥止。

又療乳石發,樊尚書傳,蕭亮常服良驗,余因熱重盛,切慮不安,遍於李虔祐率更吳升諾議處求解法,亦稱此味奇絕方。

白話文:

此外治療乳石發作,根據尚書樊遜的記載,蕭亮長期服用此方,效果很好。我因為熱毒較重,十分焦慮不安。遍訪了李虔祐、吳升等名醫,共同商討解決方法,大家也都稱讚此方藥效奇特。

甘草(二兩炙),生犀角(一兩牛屑),葳蕤(三兩)

上三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服甚效。

又方

烏豆(二升)

上一味,以水九升,煮取五升,去滓,以銅缽重湯煮,取一升,每服一匙,盡即瘥,未定更作佳。

又若盛熱發方。

取無灰酒煮三五沸,承稍熱服之,以布手巾兩個,浸水以拓熱處,取瘥為妙,更互用之。

又療諸乳石發動,口乾寒熱,似鬼神為病方。

麥門冬(八分去心),五加皮,犀角(屑),黃芩(各四分),葳蕤(四兩),梔子(四分),升麻(四兩),大黃(五分),芍藥(四分),大青,甘草(炙各三分),苦參(六分)

白話文:

麥門冬(去中心8錢),五加皮,犀角(碾成粉末),黃芩(各4錢),葳蕤(4兩),梔子(4錢),升麻(4兩),大黃(5錢),芍藥(4錢),大青,甘草(炙,各3錢),苦參(6錢)

上十二味搗篩,密丸,食後以蜜水服十四丸,漸加至二十丸,日再,以意加減。(千金翼同)

又療諸石發熱困苦方。

豬脂(五合成煉者),芒硝(四分),蔥白(五合切),豉心(三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蔥豉,取一升二合,去滓下豬脂芒硝,分三服,未瘥再服。(千金翼同)

又療石發,熱盛充實,四體煩滿,脈急數,大小便赤澀,升麻湯方。

升麻,黃柏黃連,甘草(炙各三兩),黃芩(四兩),芍藥(六兩),白鴨通(五兩),竹葉(切一升),梔子(十四枚),豉(一升),大黃(三兩)

白話文:

升麻: 三兩

黃柏: 三兩

黃連: 三兩

甘草 (炙): 三兩

黃芩: 四兩

芍藥: 六兩

白鴨通: 五兩

竹葉 (切碎): 一升

梔子: 十四顆

豉: 一升

大黃: 三兩

上十一味切,以水二斗煮竹葉鴨通,取一斗一升,去滓澄清,取一斗,內諸藥,煮取四升,去滓分三服,若上氣者,加杏仁五合,滿加石膏二兩。(千金同)

白話文:

將上述 11 味藥材切片,用 4 公升水和竹葉、鴨蛋一起煮。煮沸後取 2.2 公升的湯汁,過濾去除雜質。再取 2 公升的湯汁,加入藥材,繼續煮到剩 800 毫升。過濾去除雜質後,分三次服用。如果出現上氣症狀,可以加入 100 克杏仁。加滿的話,可以再加入 90 克石膏。(千金要方記載)

又常防備熱發法方。

麥門冬(三兩去心),甘草(一兩),人參(二兩)

上三味搗篩,蜜和丸如彈丸,一日服三丸甚良。(千金翼同)

三黃湯,折石熱,通氣,泄腸胃,解肌方。

大黃(三兩別漬),黃芩(二兩),梔子(一七枚),甘草(二兩炙),豉(一升),麻黃(一兩去節)

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麻黃,去上沫,下諸藥煎,取三升半,下大黃三五沸,去滓分服,得利以瘥止。(千金翼同)

白話文:

將六味藥材切好,加入九升水煮麻黃,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取三升半藥液,加入大黃煎煮三四次,去除渣滓後分次服用。腹瀉後即可停止服用。

又方

黃芩(二兩),豉(五合綿裹),蔥白(五合),梔子(二七枚)

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分服,三劑瘥止。(千金翼同)

又療石發,身熱如火燒,黃芩湯方。(靳邵法)

黃芩(三兩),枳實(二兩炙),厚朴(炙),栝蔞,芍藥(各一兩),梔子仁(十四枚),甘草(炙一兩)

白話文:

黃連(60克),枳實(40克,炮製後),厚朴(炮製後),栝樓(20克),芍藥(20克),梔子仁(28顆),甘草(20克,炮製後)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如常法。(千金翼同)

又療熱氣結滯,經年數數發方。

胡荽(半斤五月五日採陰乾如此物可先收貯備之)

上一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服,未瘥更作服。春夏取葉,秋冬取根莖用。

又療膈上熱方。

柴胡,黃芩,甘草(炙),茯苓,麥門冬(去心),枳實(炙),生地黃(各三兩),竹葉(切一升)

白話文:

柴胡、黃芩、炙甘草、茯苓、去心麥門冬、炙枳實、生地黃(各120克),竹葉(切成1000毫升)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服。

又方

取河中石不限多少,燒令赤,投小便一大升,候冷頓服之良。

又方

寒水石長含,以瘥為度。

又方

取黃連水漬,服一升最良。

又療心下煩熱悶,內熱不安,冷石湯方。

冷石(半兩細研之)

上一味,以水攪如白飲,頓服,不瘥更作。

又去石毒,麻黃方。

麻黃(二兩去節),甘草(二兩炙),豉(一升綿裹)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之。

豬膏湯,解大散方。

豬膏(二兩烊之),豉(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豉,取汁一升,內豬膏,服七合,日三,服石人飲食宜清冷,不宜熱。熱即氣擁痞石,唯酒一種須熱也。(千金翼同)

白話文:

以上兩種藥材,用三升水煮豆豉,取出一升湯汁,加入豬油,一天三次,每次服七合。服用石人時,飲食應清淡,不宜進食熱性食物。熱性食物會導致氣體鬱積,加重石人的症狀,但酒是一種例外,需要溫熱。

又療乳石發,如寒熱狀似瘧方。

前胡(半升),黃芩,甘草(炙),生薑知母(各三兩),牡蠣(熬),石膏(各六兩),大棗(二十枚擘)

白話文:

半升前胡、三兩黃芩、炙三兩甘草、三兩生薑、三兩知母、熬製過的六兩牡蠣、六兩石膏、擘開的二十枚大棗。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分為四服,取瘥為度,此方甚良。

又療胸背頭中游熱,補虛方。

黃耆,芍藥(各三兩),甘草(炙),桂心(各一兩),茯苓,人參,石膏,生乾地黃,生薑麻黃(去節),麥門冬(去心各二兩),大棗(三十枚擘),竹葉(切一升)

白話文:

黃耆、芍藥(各 120 公克) 甘草(經過炙烤)、桂心(各 40 公克) 茯苓、人參、石膏、生乾地黃(各 80 公克) 生薑、麻黃(去除節的部分)、麥門冬(去除心)(各 80 公克) 大棗(30 顆,劈開) 竹葉(切碎,一升)

上十三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取一斗,去滓下諸藥煎,取三升,去滓分服之。(一方無茯苓有大黃)

又療石發,諸藥療不瘥方。

以硝石含之效。

又方

若熱盛,可向冷地臥,腰下以厚物薦之,腰以上令薄,使受稍似涼即起,不得過度。

三黃丸,療虛熱氣壅不通方。

黃連,黃芩(各三兩),大黃(二兩)

上三味搗篩,蜜丸,以湯飲下十五丸至二十丸如梧子,以利即瘥。

又療精神如失,氣攻上,骨熱方。

柴胡,升麻,黃芩,澤瀉(各三兩),淡竹葉(切一升),生地黃(切二升),干藍,芒硝(各二兩)

白話文:

柴胡,升麻,黃芩,澤瀉(各 120 克),淡竹葉(切碎 1500 毫升),生地黃(切碎 3000 毫升),幹藍,芒硝(各 80 克)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服,取利止,忌如常法。

又療石熱將行,體微筋嗇,郎此方從叔汾州刺史河東公口受此法,余久服石,每服此飲,頗甚為效方。

茱萸,葳蕤(各一兩),豉心(一升),蔥白(一握)

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減半,分服。

又療服諸藥石後,或熱不禁,多向冷地臥,又不得食諸熱面酒等方。

五加根皮(二兩)

上一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候石發之時便服,未定更作服。

又療諸石盛熱不除,心腹滿,小便赤,大便不利,吐逆氣衝胸,口焦乾,目赤重熱,三黃湯方。

黃連,芒硝(各二兩),甘草(炙),大黃(一兩),黃芩(三兩)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芒硝,分服,以利為度,甚良妙。

又療天行丹石發動,上下擁隔不通,頭痛,口苦不能食立效方。(醴泉杜主薄傳)

白話文:

另有治療流行性瘟疫的丹石發作、上下不通、頭痛、口苦、不能進食的立竿見影的藥方。(出自《醴泉杜主薄傳》)

木香紫葛紫參玄參丹參,苦參,人參,石膏,代赭,細辛,桂心,獨活,蓯蓉,乾薑,齊鹽,吳藍(各一分),巴豆(二分去皮心熬)

白話文:

青木香、紫竹葉、紫參、玄參、丹參、苦參、人參、石膏、代赭石、細辛、桂心、獨活、蓯蓉、乾薑、鹽、吳藍(各一份)

巴豆(兩份,去皮,取內仁熬汁)

上十七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有患服三丸,強者服五丸,余即量與之,以飲下,得快利三兩行即瘥,忌如常法。

白話文:

將以上十七種藥材搗碎過篩,加入蜂蜜製成像梧桐子大小的丸劑。如有需要,服三丸;身體強壯者服五丸。其餘則根據情況服用。服藥後以溫水送服,很快就能通便三兩次,病情即可痊癒。忌口事項與一般疾病相同。

又療石發,內有虛熱,胸中痞滿,外風濕不解,肌肉拘急方。

香豉(一升),梔子(十四枚),蔥白(一握),黃芩(二兩)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豉五六沸,去豉內藥煮,取三升,分三服之,不止更為之。(千金翼同)

又療熱腫初起,始欲作癰,便宜服升麻湯方。

升麻,大黃,黃芩,芍藥,枳實(各二兩),甘草(炙),當歸(各一兩)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腫即消散,如熱加黃芩三兩。(千金翼同)

淡竹葉湯方。

淡竹葉(切一升),茯苓,白朮,甘草(炙),枳實(炙),梔子,人參(各一兩),大黃(二兩),黃芩(三兩)

白話文:

淡竹葉(切一升)、茯苓、白朮、炙甘草、炙枳實、梔子、人參(各一兩)、大黃(二兩)、黃芩(三兩)

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以瘥止。

又療服散不得力,食不下,飲酒解散,輒嘔吐,七味三黃湯方。

豉(五合綿裹),梔子(十四枚),枳實(八分炙),甘草(炙),前胡,大黃(各一兩),芒硝(二兩)

上藥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

增損竹葉湯,解散下氣方

黃連,麥門冬(去心),竹葉(切),人參(各二兩),枳實(炙),梔子(各一兩),甘草(炙),茯苓(各二兩)

白話文:

黃連、麥門冬(去除核)、竹葉(切碎)、人參(各 2 兩)、枳實(烤焦)、梔子(各 1 兩)、甘草(烤焦)、茯苓(各 2 兩)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之,瘥止。

又療心忪熱煩悶如火氣上方。

石膏(八兩),茯神,葳蕤,黃芩(各四兩),橘皮五味子,干藍,麻黃(去節),甘草(炙),犀角屑(各二兩),杏仁(去皮尖),梔子(各三兩)

白話文:

石膏(512 克),茯神,葳蕤,黃芩(各 256 克),橘皮,五味子,幹藍,麻黃(去節),甘草(炙),犀角屑(各 128 克),杏仁(去皮尖),梔子(各 192 克)

上十二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之,瘥止。

又療虛勞,下焦虛熱,骨節煩疼,肌肉急,內痞,小便不利,大便數而少,吸吸口燥,少氣,折石熱方。

大麻仁(五合研),豉(二升)

上二味,以水四升合煮,取一升五合,分三服,三劑即止。(千金翼同)

又療內熱結不除,或更服散,或以飲酒冷食澡洗猶不解,或腹脹頭痛,眼眶疼,或先有癖實不消,或連飲不食,或時作心痛,服此湯皆愈方。

白話文:

此外,用來治療內熱積結不消退的情況,有些人服用散劑,有些人用飲酒、食冷飲或冷水沐浴,但仍未見效。有些人會伴有腹脹、頭痛、眼眶痛;有些人之前已有食積不消;有些人連續喝水也無法進食;有些人會間歇性心痛。服用此湯後,這些情況都能得到改善。

甘草(炙),黃芩,大黃(各二兩)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翼同)

又散熱,白鴨通湯方。

白鴨通(五升以沸湯二斗半淋之澄清取一斗),麻黃(四兩去節),豉(二升),冷石(一兩)梔子仁(二十一枚),甘草(炙五兩),石膏(三兩碎)

白話文:

  • 白鴨湯 (1 升沸水與 2.5 升白鴨湯混合,過濾後取 1 升)
  • 麻黃 (120 公克,去除節點)
  • 豉 (2 升)
  • 冷石 (30 公克)
  • 梔子仁 (21 枚)
  • 生薑 (150 公克,烤製)
  • 石膏 (90 公克,粉碎)

上七味切,以鴨通汁煮,取六升,去滓內豉煮三沸,一每服五合,若覺冷,小便利潤,其閒若熱猶盛,小便赤促,服之不限五合,宜小小勞,漸漸進食,不可令食少,但勿頓多耳。(千金同)

白話文:

將上述七種藥材切片,用鴨肉湯煮沸,約取六升湯汁,過濾去除渣滓,加入豆豉煮滾三次,每次服用約五合(約100-125毫升)。如果覺得身體發冷,小便通暢滋潤,但熱感仍然嚴重,小便發紅且急促,則不限於服用五合,可以適量增加。適當進行輕微活動,並逐漸增加進食量,不要刻意減少飲食,但也不要一次吃太多。

又下氣除熱,前胡湯方。

前胡,黃芩,甘草(炙),茯苓(各二兩),梔子仁,枳實(炙),大黃(各一兩),杏仁(六十枚去尖皮),生薑(三兩切)

白話文:

前胡、黃芩、甘草(炒過的)、茯苓(各兩) 梔子仁、枳實(炒過的)、大黃(各一兩) 杏仁(六十顆,去掉尖端) 生薑(三兩,切片)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服。

又麻黃湯,下氣解肌折熱方。

麻黃(四兩),黃芩,甘草(炙),石膏(各三兩碎),升麻(二兩),梔子仁(一兩)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分三服之。

又療服升麻湯內解外不解者,宜此麻黃湯方。

麻黃(去節),升麻,大黃,黃芩,石膏(各三兩碎),甘草(一兩炙),梔子仁(三合)

上七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服之瘥止。

又療腹中無妨,直患虛汗方。

澤瀉,知母,石膏(各二兩碎),當歸,甘草(炙),人參,桂心,黃芩,茯苓(各三兩),麥門冬(三兩去心),竹葉(切三升)

白話文:

澤瀉:2兩,切碎 知母:2兩,切碎 石膏:2兩,切碎 當歸:3兩 甘草(炙):3兩 人參:3兩 桂心:3兩 黃芩:3兩 茯苓:3兩 麥門冬:3兩,去心 竹葉:3升,切碎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取一斗,去滓下諸藥煮,取四升,分服瘥,忌如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