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十八 (10)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八 (10)

1. 服湯藥色目方一十九首

又紫雪療腳氣毒遍內外,煩熱,口中生瘡,狂易叫走,及解諸石草熱藥毒發,邪熱卒黃等。瘴疫毒癘,卒死溫瘧,五屍五注心腹諸疾,絞刺切痛,蠱毒鬼魅,野道熱毒,小兒驚癇百病最良方。

黃金(百兩),寒水石(三斤),石膏(三斤),磁石(三斤),滑石(三斤),玄參(一斤),羚羊角(五兩屑),犀角(五兩屑),升麻(一斤),沉香(五兩),丁子香(一兩),青木香(五兩),甘草(八兩炙)

上十三味。以水一斛,先煮五種金石藥,得四斗,去滓後納八物,煮取一斗五升,去滓,取硝石四升,芒硝亦可。用朴硝精者十斤投汁中,微炭上煎,柳木簞攪勿住手,有七升,投在木盆中,半日欲凝,內成研硃砂三兩細研麝香當門子五分納中攪調,寒之二日成霜雪紫色,病人強壯者,一服二分,當利熱毒,老弱人或熱毒微者,一服一分。

以意節之,合得一劑,支十年許用,大神妙,不用余,論腳氣病經服石藥發熱毒悶者,服之如神,水和四分,服勝三黃湯十劑,以後依舊方用麝香丸,下腳氣,或熱脹曾用,不如金牙散良,忌海藻菘菜生血物等。

又金牙散方。此方並要。

金牙(研),曾青(研),礬石(研尼裹燒半日),丹砂(研),雄黃(研),朴硝(研),寒水石(研),代赭(研),龍骨(研),犀角(屑),獺肝(炙),鸛骨(炙),貍骨(炙),巴豆(去心皮熬),大黃,野葛皮(炙各三分),牛黃(別入),麝香(別研),升麻,桂心,附子(生用去皮),鬼臼,鬼督郵,黃環,鳶根(本草有鳶尾此云鳶根即是用鳶尾之根也),青木香,牡蠣(熬),蘇合香(研別入),常山,茯苓,黃耆,知母,龍膽(各二分),露蜂房,玉支,茵草(一本作茵芋),鬼箭羽,徐長卿,石長生,蜀漆,當歸,桔梗,白薇(各一分),蜈蚣(一枚炙),蜴蜥(一枚炙),蕪青(炙),地膽(炙),亭長(炙各三十九枚),椒(四十九枚汗)

上四十九味。合搗為散,以湯如桃李許,和散三分匕,或如棗核服之。常患者日再服,平患取利,吐者服四分匕;若以絳袋裡方寸匕三匕帶之。闢諸惡厲,忌食生冷蘆筍生蔥菜豬肉冷水醋物陳臭生血等物,合藥用臘月王相日,勿令積汙風見之,以臘紙裹得二年用。此藥能冷熱,能虛實,說其功效,卒不盡矣。

凡服藥散酒丸等,但所服者眾,蒙效者寡或五藏證候不同,七情有所乖舛,分兩參瘥,冷熱有異。故陶隱居云。醫者意也,古之所謂良醫,蓋以其意量而得其節,是知療病者皆意出當時,不可以舊方醫療。今之人或異於此,病勢少與,方題似便,即以和合病機,未察診候宜然。

大同小異,致令乖舛,實取危殆如之何。又云:代無良醫,枉死者半,此之一言,深可悲也。凡患腳氣者,雖苦虛羸,不得多服補藥,服之臚脹非瀉不瘥,但益虛羸也。唯冬月得用補藥,如冬月仍患氣不除者,亦不得服,可斟酌此。大都患氣尋常須微利,但不得大利益虛耳,凡腳頑至冬則定者多,所以然。

白話文:

紫雪

這個藥方可以用來治療腳氣病,當毒素蔓延到全身內外,引起煩躁發熱、口生瘡瘍、狂躁不安甚至亂跑時;也可以解各種礦物、草藥引起的熱毒發作,以及突然出現的黃疸等症狀。還能治療瘴氣、疫病等毒性疾病,突然死亡的瘟疫,間歇性發熱的瘧疾,五種屍體病變、五種傳染病引起的心腹疾病,絞痛、刺痛,蠱毒、鬼魅作祟,野外感染的熱毒,以及小兒驚風等各種疾病,效果非常好。

藥方組成:黃金(100兩),寒水石(3斤),石膏(3斤),磁石(3斤),滑石(3斤),玄參(1斤),羚羊角屑(5兩),犀角屑(5兩),升麻(1斤),沉香(5兩),丁香(1兩),青木香(5兩),炙甘草(8兩)。

以上十三味藥材,先用水一斛(古代量器,約十斗)煮五種礦石類藥材,煮到剩四斗時,去除藥渣,再加入剩餘八種藥材,繼續煮到剩下一斗五升,去除藥渣,取硝石四升(也可用芒硝代替)。將朴硝(精製過的)十斤投入藥汁中,用微弱的炭火煎煮,用柳木製的攪拌器不停攪拌,直到剩下七升時,倒入木盆中,靜置半天使其開始凝固,再加入研磨好的硃砂三兩、細研的麝香少許,攪拌均勻,放置兩天使其凝固成紫色霜雪狀。體質強壯的病人,一次服用二分(古代的量度單位),可有效去除熱毒;體質虛弱或熱毒輕微的病人,一次服用一分,用量可根據具體情況調整。

此藥方可製作一份,可使用十年左右,效果極佳。對於患有腳氣病,服用礦物藥後出現發熱煩悶症狀的患者,服用此藥有如神助。用少量水調和四分藥粉服用,效果勝過服用十劑三黃湯。之後可以使用麝香丸來治療腳氣,或熱脹,但不如金牙散效果好。服藥期間,忌食海藻、菘菜等生血的食物。

金牙散

此藥方非常重要。

藥方組成:金牙(研磨)、曾青(研磨)、礬石(研磨後用泥包裹燒半天)、丹砂(研磨)、雄黃(研磨)、朴硝(研磨)、寒水石(研磨)、代赭(研磨)、龍骨(研磨)、犀角(磨成屑)、獺肝(炙)、鸛骨(炙)、狸骨(炙)、巴豆(去心皮熬)、大黃、野葛皮(炙,以上各三分)、牛黃(另外加入)、麝香(另外研磨)、升麻、桂心、附子(生用去皮)、鬼臼、鬼督郵、黃環、鳶根(即鳶尾的根)、青木香、牡蠣(熬)、蘇合香(研磨另外加入)、常山、茯苓、黃耆、知母、龍膽(以上各二分)、露蜂房、玉支、茵草(一說茵芋)、鬼箭羽、徐長卿、石長生、蜀漆、當歸、桔梗、白薇(以上各一分)、蜈蚣(炙,一枚)、蜥蜴(炙,一枚)、蕪青(炙)、地膽(炙)、亭長(炙,以上各三十九枚)、椒(四十九枚,用汗液泡製)。

以上四十九味藥材,合在一起搗成散劑。每次取如桃李大小的藥散,用湯水調和三分匕(古代的量度單位)服用,或如棗核大小服用。經常發病的患者,每日服用兩次,對於普通病症,服用後達到排毒效果即可。若出現嘔吐,則服用四分匕。也可以用絳色袋子裝入約一寸見方的藥散三匕隨身攜帶,可以辟除各種邪惡的疫病。服藥期間,忌食生冷、蘆筍、生蔥、豬肉、冷水、醋、腐敗食物以及生血的食物。配製此藥,宜在臘月的王相日進行,不要讓藥物沾染污穢或吹到風。用臘紙包裹好,可保存兩年。此藥能治療寒熱虛實等各種疾病,功效難以盡述。

凡是服用藥散、酒劑、丸劑等,雖然服藥的人很多,但真正見效的人很少。可能是因為五臟的病症不同,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有失調,藥物的劑量有差異,藥性的寒熱也有不同。所以陶隱居說:“醫生最重要的是掌握意,古代的良醫,都是憑藉意去衡量、把握分寸”。由此可知,治療疾病的關鍵在於醫生當時的判斷,不能拘泥於舊有的藥方。現在的人,有時只看病症稍有相似,藥方名稱好像對症,就隨意使用,不仔細診斷病情,以致出現偏差,導致嚴重的後果。陶隱居又說:“現今缺乏好的醫生,導致一半的病人枉死”,這句話令人深感悲哀。凡是患有腳氣病的患者,即使身體虛弱,也不能過多服用補藥,服用補藥會導致腹部脹滿,必須用瀉藥才能治癒,反而會加重虛弱。只有在冬天可以使用補藥,如果冬天仍然患病且氣不順,也不宜使用補藥,需要仔細斟酌。總的來說,患有腳氣病,通常需要輕微地瀉下,但不宜過度瀉下導致虛弱。一般來說,腳氣頑固到冬天會有所好轉,這是普遍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