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十八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八 (7)

1. 服湯藥色目方一十九首

千金風毒之氣,入人體中,脈有三品,內外證候相似,但脈有異耳。若脈浮大而緩,宜服續命湯兩劑應瘥;若風盛宜作越婢湯加朮四兩;若脈浮大而緊轉快者,宜服竹瀝湯;若病人脈微而弱,宜服風引湯兩劑應瘥。此人脈多是因虛而得之,若大虛短氣力乏,可其間作補湯,隨病冷熱而用之;若未愈,更服竹瀝湯;若病人脈浮大而緊快,此是三品之中最惡脈也。

脈或沉細而快者,此脈正與浮大而緊者,同是惡脈,浮大者病在外,沉細者病在內,治亦不異,但當消息以意耳,其形尚可,而手腳未及至弱,數日之中,氣上便終,如此之脈,往往有人得之。無一存者,急服竹瀝湯,日服一劑,切要湯勢常令相及,勿令半日之中空無湯也,此湯竹汁多服之,若不極熱,輒停在胸心,更為人患,每服當使極熱。

若服竹瀝湯得下者必佳也,若己服三劑竹瀝湯,病及脈勢未折,而若腹脹滿,可以大鱉甲湯下之,湯勢盡而不得下,可以丸藥助湯令得下,下後更服竹瀝湯,趣令脈勢折,氣息料理便停,得服三十二物八風散佳。又初得病,便摩野葛膏,日再,頑痹腳弱都愈,乃止,若服竹瀝湯,脈勢折如未病時,氣力轉勝,腳故未能行,體力充足。

然後漸微行步,病重者瘥後半年,始能扶人行耳,既覺脈及體內差,但當勤服八風散,勿以腳未能行,輕加余療,余療末必得益,更生諸惡,失此諸療也。猥人邊亦勿行野葛膏,有人聞竹瀝湯,即云恐傷腰腳者,即勿與療。宜知此法,人無受八性者,不可醫故也,不為疑者說,此之謂也。

竹瀝湯有三首,輕者服前方,重者次第服後方,此風毒乃相注易病人。宜將空缺服小金牙散,以少許塗鼻孔耳門,病困人及新亡人喜易人,強健人宜將服之。亦以塗耳鼻,乃可臨近亡人及視疾者,絳囊帶一方寸匕,男左女右臂上,此散毒服宜從少始。(金牙散方在第十二卷中)

病人唯宜服赤小豆飲,冬服側子金牙酒,續命湯療風毒病初得,似天行毒病,而脈浮緩終不變快,此不療,或數日而死,或十日而死,或得便不識人,或發黃,或發斑,或目赤,或下部穿爛,或腿膝穿漏者。此最急得之,即先服續命湯一劑,須服葛根湯麻黃湯下之。若故不折,更與續命湯兩三劑必瘥,此病太急,令湯勢相接,不可使半日缺湯,即便殺人。

又第一竹瀝湯,療兩腳痹弱,或轉筋,皮肉不仁,脹起如腫,按之不陷,心中惡,不欲食,或患冷方。

甘草(三兩炙),秦艽(一兩),葛根(一兩),附子(二枚炮),黃芩(一兩),麻黃(一兩去節),防己(一兩),杏仁(五十枚),防風(一兩半),升麻(一兩),茯苓(三兩),細辛(一兩),竹瀝(五升),桂心(一兩),乾薑(一兩)

白話文:

服湯藥色目方十九首

千金風毒侵入人體,脈象有三種,內外症狀相似,但脈象不同。脈浮大而緩,服用續命湯兩劑即可痊癒;若風盛,則用越婢湯加朮四兩;脈浮大而緊且轉快,服用竹瀝湯;脈微弱,服用風引湯兩劑即可痊癒。此病多因虛弱所致,若極度虛弱,氣短力乏,可在服藥期間服用補湯,根據病情寒熱調整;若未痊癒,再服用竹瀝湯;脈浮大而緊快,這是三種脈象中最嚴重的。

脈沉細而快,與脈浮大而緊同屬惡脈,浮大者病在外,沉細者病在內,治療方法相同,但需根據病情調整用藥。症狀尚可,但手腳略微虛弱,數日內病情加重,此種脈象致死率很高,需立即服用竹瀝湯,每日一劑,務必讓藥效持續不斷,不可讓藥效中斷;竹瀝湯需充分加熱,若不夠熱,會停滯於胸腔,加重病情,每次服用都要加熱至極熱。

服用竹瀝湯後能瀉下者預後良好。若已服用三劑竹瀝湯,病情和脈象未見好轉,且腹脹滿,可用大鱉甲湯瀉下;若藥效盡而未瀉下,可用丸藥輔助瀉下,瀉下後再服用竹瀝湯,使脈象好轉,呼吸平順,然後服用三十二味八風散。初期發病,可每日擦拭野葛膏兩次,頑固痹症、腳弱均可痊癒後停用。若服用竹瀝湯後,脈象恢復如常,氣力增強,但腳仍不能行走,體力恢復後,可慢慢行走。病情嚴重者,痊癒後半年才能扶著人行走。若感覺脈象和身體狀況有所好轉,應繼續服用八風散,不可因腳不能行走而輕易嘗試其他療法,以免適得其反。體質虛弱者不宜使用野葛膏。有人聽說竹瀝湯會傷及腰腳,則不宜服用。需了解,此法不適用於體質虛弱者。對於不疑慮此法者,才可施治。

竹瀝湯有三種配方,病情輕者服用第一方,病情重者依次服用後方。此風毒會互相傳染。空閒時可服用少量小金牙散,少許塗抹鼻孔和耳門。體弱者和新喪者容易感染,強壯者亦可服用並塗抹耳鼻,可預防感染。用一方寸匕的絳囊裝盛小金牙散,男性佩帶於左臂,女性佩帶於右臂,服用此散藥需從少到多。(小金牙散方在第十二卷中)

病人宜服用赤小豆飲,冬天服用側子金牙酒。續命湯用於治療風毒初期,類似天行毒疫,但脈象浮緩始終不轉快,則此法無效,可能數日或十日內死亡,或神志不清,或發黃,或發斑,或目赤,或下身潰爛,或腿膝潰爛。此病極為危急,需立即服用續命湯一劑,需用葛根湯、麻黃湯輔助瀉下。若病情未見好轉,再服用續命湯兩三劑,必能痊癒。此病極為危急,務必使藥效持續不斷,不可半日斷藥,否則會危及生命。

此外,第一種竹瀝湯可治療兩腳痹弱,或抽筋,皮膚麻木,腫脹如腫塊,按之不陷,心煩惡心,不想吃東西,或畏寒。

藥方組成:甘草(三兩,炙)、秦艽(一兩)、葛根(一兩)、附子(二枚,炮)、黃芩(一兩)、麻黃(一兩,去節)、防己(一兩)、杏仁(五十枚)、防風(一兩半)、升麻(一兩)、茯苓(三兩)、細辛(一兩)、竹瀝(五升)、桂心(一兩)、乾薑(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