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十八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八 (4)

1. 論善能療者幾日可瘥

又云:舒兩足坐,散氣向湧泉可三通,氣徹到始收,右足屈卷,將兩手急捉腳湧泉挽足踏手,手挽足踏,一時取勢,手足用力,逆氣向下三七。不失氣數尋去腎中冷氣,膝冷腳疼。又云:一足屈之,足指仰,俟急,一足安膝頭,散心兩足跟,出氣向下,一手拓膝頭,向下急捺,一手向後拓席,一時極勢,左右亦然二七,去膝痹疼急。

又云:一足踏地,一足向後,將足解谿安腨上,急努國手,偏相向後側身如轉,極勢二七,左右亦然。去足疼痛痹急腰痛。(出第十三卷中)

吳氏竊尋蘇長史唐侍中徐王等腳氣方,身經自患三二十年,各序氣論,皆有道理。具述灸穴,備說醫方,咸言總試。但有效驗,比來傳用,實愈非虛,今撰此三本,勒為二卷,色類同者,編次寫之,仍以朱題蘇唐徐姓號,各於方論下傳之門內以救疾耳。

蘇長史論曰:腳氣之為病,本因腎虛,多中肥溢肌膚者,無問男女,若瘦而勞苦,肌膚薄實,皮膚厚緊者,縱患亦無死憂。一瘥以後,又不可久立蒸濕等地,多飲酒食麵,心情憂憒亦使發動。晉宋以前,名為緩風。古來無腳氣名,後以病從腳起,初發因腫滿。故名腳氣也,又有不腫而緩弱,行卒屈倒,漸至不仁,毒氣上陰攻心便死。

急不旋踵,寬延歲月耳,然則緩風毒氣,得其總稱矣。近來諸醫,多宗小品所說,粗為詳悉,而因循舊貫,頗為膠柱,肘後單略,時有可依。集驗亦遵小品胡洽陶公微在梗概,並非身以經患,不能原始要終也。今略述病有數種,形證不同,一人經病三十年,中便數發,每發差異,為療亦殊,前用經效,後用便增,一旬之內,變候不等,未能深達,往往致斃,固不可先方救後發也。

鄙年二十許時,因丁憂得此病,三十年中,已經六七度發每發幾死,後發時大況雖同,三分論之,二分有異,依舊用差方療。不復有效,更張乃瘳耳,一分同者,毒氣除後,手足緩弱,頑痹不仁。服側子金牙酒,往往得瘥。此酒腳氣之要也,余無以加,痿蹙不能動者服之,指期取起,二分異者,毒氣入腹,冷熱不同,已經投藥,虛實亦異,或補或瀉,須臨時變革也。

按小品集驗腳氣脈三種,以緩脈為輕,沉緊為次,洪數者為下,自三十年凡見得此病者數百,脈沉緊者多死,洪數者並生,緩者不療自瘥,大況如此。療之違法,雖輕亦殆,療之得理,雖重可生也,凡腳氣為疾,不同余病,風毒不退,未宜停藥,比見病者皆以輕疾致斃,或以病小則言疾自愈,廢藥不服,或已服藥而患末退,諸藥病相違,乃改為他療,皆自取危殆,如之何,略述所知,以示同病者。

蘇凡腳氣病多以春末夏初發動,得之,皆因熱蒸情地憂憒,春發如輕,夏發更重,入秋少輕,至冬自歇,大約如此,亦時有異於此候者,近入京以來,見在室女及婦人,或少年學士得此病者,皆以不在江嶺,庸醫不識,以為他病,皆錯療之,多有死者,風氣毒行,天下遍有,非獨江嶺間也。

白話文:

論善於治療者幾天可以痊癒

有人說,舒展雙腿坐著,讓氣散發到腳底的湧泉穴,可以做三次,等到氣完全通達後再收功。然後將右腳彎曲,用兩手迅速抓住腳底的湧泉穴,並將腳用力踩在手上,同時手用力拉腳,兩者同時用力,讓氣向下運行,做三次七下。這樣可以尋找並驅除腎臟中的寒氣,治療膝蓋冰冷、腳部疼痛。

還有人說,將一隻腳彎曲,腳趾向上翹起,當感到繃緊時,將另一隻腳放在彎曲腳的膝蓋上,將心放鬆,兩腳跟對齊,呼氣時將氣向下沉,一手按住膝蓋向下用力按壓,另一手向後按住坐墊,同時用力,左右腳交替進行,各做兩次七下。這樣可以治療膝蓋的麻痹和疼痛。

另外還有一種方法,將一隻腳踩在地上,另一隻腳向後伸,將腳踝抬高放在小腿肚上,然後用力扭動身體,向後側轉動,做到極限,左右交替進行,各做兩次七下。這樣可以治療腳部疼痛、麻痹、腰痛。

吳氏私下研究蘇長史、唐侍中、徐王等人的腳氣病方,自己也曾患病二、三十年,他們關於氣的理論都很有道理。他們詳細敘述了灸穴,並說明了治療方法,都說經過試驗有效。這些方法流傳至今,確實有效,並非虛假。現在我將這些方法整理成兩卷,將同類方法編在一起,並以紅色字體標示蘇、唐、徐的姓名,放在各自的方論下,用來幫助人們治病。

蘇長史認為,腳氣病的病因是腎虛,多發生在肥胖的人身上,無論男女。如果瘦弱且勞苦,肌肉不厚實,皮膚緊繃的人,即使患病也沒有死亡的危險。病癒後,也不可久站在潮濕悶熱的地方,不能多喝酒、吃麵食,心情煩悶也會引發此病。晉朝和宋朝以前,這種病被稱為「緩風」。古代沒有「腳氣」這個名稱,後來因為這種病從腳開始,初期發病時會腫脹,所以稱為「腳氣」。還有一種是不腫脹但會感到虛弱無力,行走時突然跌倒,逐漸感覺麻木,毒氣向上侵犯心臟就會導致死亡,這會很快發生。但如果病情較緩,也可能會拖延數月甚至數年。因此,「緩風」這個名稱概括了此病的毒氣。

近來的醫生,大多遵循《小品方》的說法,雖然比較詳細,但還是因循舊例,不夠靈活。《肘後方》中雖然也有一些簡便的方法可以參考,但《集驗方》也只是遵循《小品方》,而且胡洽、陶弘景等人並沒有親身經歷過這種病,所以不能了解其根本。現在我來簡單描述一下此病的幾種類型,它們的症狀各不相同。我自己患病三十年,反覆發作,每次發作的症狀都有差異,治療方法也不同。之前用過的有效方法,之後再用效果就會變差,十天之內,病情變化不定,難以完全掌握,所以往往會導致死亡,因此不能用之前的方子來治療後來的發病。

我二十多歲時,因為服喪而得了這種病。三十年中,已經發作過六七次,每次都幾乎要死。後來發作時,雖然大體情況相同,但細分來看,有兩部分不同。如果再用之前的有效方子治療,就沒有效果,必須更換新的方法才能痊癒。其中相同的部分,是指毒氣消除後,手腳會感到虛弱、麻木。服用附子、金牙酒往往可以痊癒,這種酒是治療腳氣病的重要藥物,再也沒有更好的了。對於虛弱無力、無法動彈的人,服用此酒指日可待就能好轉。不同的部分,是指毒氣侵入腹部,症狀的寒熱不同,已經服用的藥物和虛實情況也不同,有時需要補,有時需要瀉,必須根據當時的情況改變治療方法。

根據《小品方》、《集驗方》的記載,腳氣病的脈象有三種:緩脈為輕,沉緊為次,洪數為下。我三十年來見過數百個患此病的人,脈象沉緊的多數死亡,脈象洪數的反而能活下來,脈象緩的,不治療也能自癒。大體情況就是這樣。治療方法不對,即使是輕症也會危險;治療方法正確,即使是重症也能活下來。凡是腳氣病,與其他疾病不同,風毒沒有消退,就不宜停藥。我見過很多患者因為病情輕微而喪命,有的人認為小病可以自癒,就停止服藥;有的人服藥後病情沒有消退,就認為藥不對症,轉而尋求其他方法,這些都是自取滅亡。我把我知道的這些簡單地描述出來,希望可以給同病的人一些參考。

總之,腳氣病多在春夏之交發作,發病的原因多是因潮濕悶熱的環境、精神憂鬱等。春天發病較輕,夏天發病較重,秋天稍微減輕,冬天就自然停止。大體情況就是這樣,但有時也會有與此不符的情況。近來,來到京城後,我發現有些閨閣女子、婦人、少年學士也得了這種病。因為他們不在嶺南地區,庸醫不認識此病,以為是其他疾病,就進行錯誤的治療,導致很多人死亡。風邪毒氣在天下各地都有,並非只有嶺南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