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五 (4)

1. 小兒將息衣裳厚薄致生諸癇及諸疾方並灸法二十八首

廣濟療小兒驚癇,體羸不堪,療子母五癇煎方。

鉤藤(二分),知母,子芩(各四分),甘草(炙),升麻沙參(各三分),寒水石(六分),蚱蟬(一枚去翅炙),蜣螂(三枚炙)

白話文:

鉤藤(10 克),知母、苦參(各 20 克),甘草(炒)、升麻、沙參(各 15 克),寒水石(30 克),蟬蛻(1 隻,去翅膀,炒焦)、蜣螂(3 隻,炒焦)

上九味搗篩,以好蜜和薄泔,著銅缽於沸湯上調之,攪不停手,如飴糖煎成,稍稍別出少許,一日兒啖之一枚棗核大,日夜五六過服不妨,五六日兒啖之三枚。一百日兒啖四枚,二百日兒至三百日兒啖五枚,三歲兒啖七枚,以意量之。

白話文:

將上列九味藥材搗碎過篩,加入適量的蜂蜜和稀飯水,放入銅缽中,架於沸水之上,不斷攪拌,就像熬糖漿一樣,煮到粘稠狀,舀出少許。每天晚上吃一粒棗核大小的藥丸,一天服用五到六次,這個分量可以持續五到六天。五到六天後,每天吃三粒藥丸,一百天後每天吃四粒,二百天到三百天每天吃五粒,三歲後每天吃七粒。具體劑量可根據情況酌情增減。

小品云玄中記曰,天下有女鳥,一名姑獲,又名釣星鬼也。喜以陰雨夜過飛鳴,徘徊人村裡,喚得來也,是鳥純雌無雄,不產,喜落毛羽於中庭,置入兒衣中,便使兒作癇必死。即化為其兒也,是以小兒生至十歲,衣裳不可露,七八月尤忌之。

白話文:

根據《小品》的記載,《玄中記》提到,天下有一種母鳥,名叫「姑獲」,又稱「釣星鬼」。牠喜歡在陰雨的夜晚飛鳴,在人村裏徘徊。如果它喊出孩子的名字,孩子就會應聲出來。這是一種純雌無雄的鳥,不會生蛋,喜歡把羽毛掉落在院子的中央,並把羽毛藏進孩子的衣服裡。如果孩子穿上有羽毛的衣服,就會得怪病而死。姑獲也會變成那個孩子的樣子。因此,兒童出生到十歲之前,衣物不能外露,尤其是在七八月份的時候,更要小心。

千金夫癇病,小兒之惡病也,或有不及求醫而致困者,然氣發於內,必先有候,常宜審察其精神,而採其候也,手白肉魚際脈黑者,是癇候,魚際脈赤者熱,脈青大者寒,青細者為平也。

白話文:

癇病是兒童的嚴重疾病,有的來不及求醫而導致危急的狀況。然而,氣發作於體內,必定先有徵兆。平時應仔細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並瞭解這些徵兆:手部發白、魚際穴的脈象發黑,是癇病的徵兆。魚際穴的脈象發紅表示熱證,脈象青色且粗大表示寒證,脈象青色且細小表示平穩。

又(鼻口乾燥大小便不利是癇候),又(眼不明上視喜陽是癇候),又(耳後完骨上有青絡盛臥不靜是癇候脈青大刺之令血出),又(小兒發逆上啼哭面暗色不變是癇候),又(鼻口青時小驚是癇候),又(意氣下而妄怒是癇候),又(身熱小便難是癇候)又(吐痢不止厥痛時起是癇候)又(身熱目時直視是癇候),又(目閉青時小驚是癇候),又(咽乳不利是癇候),又(身熱頭常汗出是癇候),又(目瞳子卒大黑於常時是癇候),又(身熱吐哯而喘是癇候),又(喜欠目上視是癇候),又(臥惕惕而驚手足振搖是癇候),又(身熱目視不精是癇候),又(臥夢笑手足動搖是癇候),又(弄舌搖頭是癇候)

白話文:

  • 此外:
  • 鼻口乾燥,大小便不通暢是癇症的徵兆。
  • 視力模糊,仰視喜歡陽光,是癇症的徵兆。
  • 耳後完骨上有青筋浮現,臥不安穩,是癇症的徵兆,脈搏青大,刺入放血。
  • 小兒突發抽搐,啼哭不止,面色晦暗但無變化,是癇症的徵兆。
  • 鼻口發青,時有小驚厥,是癇症的徵兆。
  • 心氣下沉,脾氣暴躁易怒,是癇症的徵兆。
  • 身體發熱,小便困難,是癇症的徵兆。
  • 嘔吐痢疾不止,厥痛時起時伏,是癇症的徵兆。
  • 身體發熱,目光直視,是癇症的徵兆。
  • 眼睛閉合,時有小驚厥,是癇症的徵兆。
  • 咽乳困難,是癇症的徵兆。
  • 身體發熱,頭部經常出汗,是癇症的徵兆。
  • 瞳孔突然變大變黑,超過平常,是癇症的徵兆。
  • 身體發熱,嘔吐反胃且喘息,是癇症的徵兆。
  • 喜歡打哈欠,目光上視,是癇症的徵兆。
  • 臥牀時警惕不安,驚恐萬分,手腳顫抖,是癇症的徵兆。
  • 身體發熱,目光呆滯,是癇症的徵兆。
  • 臥牀時夢中發笑,手腳搖晃,是癇症的徵兆。
  • 吐舌搖頭,是癇症的徵兆。

以上諸候二十條,皆癇之初也,見其候,便當瓜其陽脈所應灸,瓜之皆重手,令兒驟啼,及足脈絕,亦依方與湯。又直視瞳子動,腹滿轉鳴,下血身熱,口噤不得乳,反張脊強,汗出發熱,為臥不悟,手足瘛瘲喜驚凡八候。癇之劇也,如此非復湯瓜所能救,便當時灸之妙。又小兒驚啼,眠中四肢掣動,變蒸未解,慎不可針灸瓜之。

白話文:

以上提到的20種症狀都是癲癇發作的早期徵兆。當出現這些症狀時,應該立刻灸陽經相應的穴位。灸的時候下手要重,讓孩子哭出來。當足脈消失時,也按照方子給孩子服用湯藥。

另外,如果孩子瞳孔直視不動,腹脹且腹鳴,排便帶血、身體發熱,嘴巴緊閉無法進食,脊椎僵直,身體發汗發熱,昏睡不醒,手腳僵硬發抖、容易受驚,總共有八種症狀。如果癲癇發作嚴重,這些症狀會出現,這時就不能再用湯藥或灸法治療,而應該立即灸治。

另外,如果孩子受到驚嚇而哭泣,在睡覺中四肢抽搐,發熱症狀還未解除,則應小心不要針灸或灸法。

動其百脈,仍因驚成癇也,惟陰癇噤痓,可針灸瓜之,凡灸癇,當先下兒使虛,乃承虛灸之,未下有實而灸者,氣逼前後不通殺人也。

白話文:

刺激他身體的各個脈絡,還是因為驚嚇而發作癲癇,只有陰性的癲癇伴有口不能言、身體僵直的症狀,可以用灼針治療。所有治療癲癇的灼針,都要先讓病人腹瀉將腸胃清空,然後趁著虛弱的時候進行灼針治療。如果病人還未腹瀉,卻進行灼針治療,氣血會阻塞前前後後,就會致命。

又癇平旦發者,在足少陽,黃昏發者,在足太陰。日中發者,在足太陽,夜半發者,在足少陰。人定發者,在足陽明。晨朝發者,在足厥陰。

白話文:

癲癇在早晨發作的,病位在足少陽經。黃昏發作的,病位在足太陰經。正午發作的,病位在足太陽經。半夜發作的,病位在足少陰經。半夜睡覺的時間發作,病位在足陽明經。黎明發作的,病位在足厥陰經。

上癇發時節病所在,視其發早晚,灸其所也。

又五臟之癇,六畜之癇,或在四肢,或在腹內,審察其候,隨病所在灸之,雖少必瘥,若失其要,則為害也。

肝癇之為病,面青,目反視,手足搖。(灸陽明太陰各三炷)

心癇之為病,面赤,心下有熱,短氣息微數。(灸心下第二肋端宛宛中此為巨闕也又灸手心主及少陰各三炷)

脾癇之為病,面黃,腹大泄痢。(灸胃管三壯俠胃管傍各二壯足陽明太陰各二炷)

肺癇之為病,面目白,口沫出。(灸肝俞二壯又灸太陰二炷)

腎癇之為病,面黑,目正直視不搖如屍狀。(灸心下二寸二分三壯又灸肘下動脈各二壯)

膈癇之為病,目反,四肢不舉。(灸風府又灸頂上鼻人中下唇承漿皆隨年壯)

腸癇之為病,不動搖。(灸兩承山又灸足心兩手勞宮又灸兩耳後完骨各隨年壯又灸臍中可五十壯)

2. 上五臟癇證候

又馬癇之為病,張口搖頭,馬鳴欲反折。(灸項風府臍中三壯病在腹中燒馬蹄末服)

牛癇之為病,目正直視,腹脹。(灸鳩尾上及大椎各三壯燒牛蹄灰末服)

雞癇之為病,延頸反折,喜驚自搖。(灸足諸陽各三壯)

羊癇之為病,喜揚目,吐舌。(灸大椎上三壯)

豬癇之為病,喜吐沫。(灸完骨兩旁各一寸七壯)

犬癇之為病,手屈拳攣。(灸兩手心一壯灸足太陽各一壯灸肋戶兩聊頭兩穴各一壯良)

3. 上六畜癇證候

凡(諸反張大人脊下容側手小兒容三指者不可療也),又(若目反上視瞳子動當灸囟中取之法橫度口盡兩吻際又橫度鼻下亦盡兩邊折去鼻度半都合口為度從額上髮際上行度之灸度頭一處正在囟上未合骨中隨手動者是此最要處也),次(灸當額上入髮際二分許直望鼻為正也),次,(灸其兩邊當目瞳子直上入髮際二分許),次(灸頂上回毛中),次(灸客主人穴在眉後際動脈是也),次(灸兩耳門當耳開口則骨解開動張陷中是也),次(灸兩耳上卷耳取之一法當卷耳上頭是也大人當耳上橫三指小小兒各自取其指也),次(灸兩耳後完骨上青脈亦可以針刺令血出),次(灸玉枕項後高骨是也),次(灸兩風池穴在項後兩轅筋外發際陷中是也),次(灸風府當項中髮際亦可與風池三處高下相等),次(灸頭兩角兩角當回毛兩邊起骨是也)

白話文:

如果脊椎兩側完全張開,可以容納成人的手,或能容納小兒的三根手指,則無法治療。

如果眼睛上翻,瞳孔(黑珠)浮動,應灸囟門中。取穴位置:橫量嘴巴寬度,對應兩邊嘴脣交界;再橫量鼻子下方寬度,對應兩邊鼻翼下降的摺痕;將鼻子長度取一半,加上上述兩個寬度,再從額頭髮際向上取穴,灸之。這個穴位非常重要。

其次,灸額頭上入髮際兩分處,正對鼻子。

再次,灸兩邊正對瞳孔向上入髮際兩分處。

再次,灸頭頂漩渦中心。

再次,灸客主人穴,位於眉毛後緣動脈處。

再次,灸兩耳門,在耳孔開合處,骨頭鬆軟塌陷。

再次,灸兩耳上方捲耳,取穴在捲耳上方。成人的位置在耳上橫三指處,小兒按照手指長度取穴。

再次,灸兩耳後完骨上的青筋,也可針刺放血。

再次,灸玉枕,在項後正中凸出的骨頭上。

再次,灸兩風池穴,在項後兩條肌肉外側髮際凹陷處。

再次,灸風府,在項後正中髮際,與風池三穴高低相等。

最後,灸頭兩角,位於漩渦兩邊突起的骨頭上。

上頭部凡二十九處,兒生十日可灸三壯,三十日灸五壯,五十日灸七壯,病重者具灸之,輕者唯灸囟中風池玉枕也,艾使熟,炷令平正著肉,火勢乃至病所也,艾若生,炷不平正不著肉,徒灸多炷無益也。

白話文:

頭部的穴位共有 29 處,嬰兒出生 10 天後可以針灸 3 次,30 天後針灸 5 次,50 天後針灸 7 次,病情嚴重的全部針灸,輕微的只針灸囟中、風池、玉枕。艾條要先點燃,炷頭要平正地貼在肉上,火勢才能深入病處。如果艾條沒點燃,炷頭不平正或沒有貼在肉上,即使針灸很多次也沒有用。

又若腹滿短氣轉鳴(灸肺募穴在兩乳上第二肋間宛宛中垂繩取之當瞳子是也),次(灸膻中),次(灸胸堂),次(灸臍中),次(灸薜息穴薜息在兩乳下第一肋間宛宛中是也),次(灸巨闕穴巨闕人人鳩尾下一寸小兒去臍作六分分之去心鳩尾下一寸是也並灸兩邊),次(灸胃管),次(灸金門穴金門在穀道前囊之後當中央是也從陰囊下度至大孔前中分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腹脹、氣短、腹部鳴響的症狀,(可以灸肺的募穴,位於兩乳上第二根肋骨間凹陷處,垂線取穴到瞳孔處),接著(灸膻中穴),下一順位(灸胸堂穴),再(灸臍中穴),然後(灸薜息穴,位於兩乳下第一根肋骨間凹陷處),之後(灸巨闕穴,位於鳩尾下1寸,小兒則由臍中量6分去心,鳩尾下1寸並灸兩側),再(灸胃管穴),最後(灸金門穴,位於肛門前囊之後,從陰囊下到肛門前中央處平分)。

上腹部一十二處,胸堂,巨闕胃脘十日兒三炷。一月以上可五炷,陰下縫三炷,或云隨年壯以灸之。

又若脊強反張(灸大椎並灸諸臟俞及督脊上當中央從大椎度至窮骨中屈更從大椎度之灸度下頭是督脊也)

上背部一十二處,十日兒灸三壯,一月以上灸五壯。

又若手足掣瘲驚者(灸尺澤),次(灸陽明),次(灸少商),次(灸勞宮),次(灸心主),次(灸合谷),次(灸三間穴),次(灸少陽)

白話文:

如果手腳因驚嚇而出現痙攣,依序灸以下穴位:

  • 尺澤穴
  • 陽明穴
  • 少商穴
  • 勞宮穴
  • 心主穴
  • 合谷穴
  • 三間穴
  • 少陽穴

上手部一十六處,其要者陽明少陽心主尺澤合谷少商也,壯數如上。

又(灸伏兔),次(灸三里),次(灸腓腸),次(灸鹿溪),次(灸陽明),次(灸少陽),次(灸然谷)

上足部一十四處,皆要可灸如上壯數,手足陽明謂人四指,凡小兒驚癇皆灸之,若風病大動,手足掣瘲者,盡灸手足十指端,又灸本節後。

白話文:

上半身有 14 個穴位,都可使用如上述壯數灸法。手腳陽明穴位位於人的四根手指上,所有兒童的驚風和癲癇都可灸此穴位。如果風疾發作嚴重,導致手腳抽搐拘攣,則應灸手腳十個手指的指尖,並在手指根部上方再灸一次。

又論曰:若病家始發,便來告師,師可診候,所解為法,作次序療之,以其節度首尾取瘥也,病家已經雜療無次序,不得制病。病則變異其本候。後師便不知其前證虛實,直依其後證作療,亦不得瘥也,要應精問察之,為前師貫者所配,依取其前蹤。

白話文:

另外還有個說法:如果病人剛發病,就來找醫生診治,醫生可以根據病情進行診脈,制定適當的治療方法,按照一定的順序治療,這樣才能控制病情,讓病人逐漸康復。如果病人已經接受了雜亂無章的治療,醫生很難控制病情。因為疾病會根據治療情況而發生變化。後來的醫生如果不知道病人的既往病史和虛實情況,只依據現在的症狀治療,也很難讓病人康復。所以醫生一定要精確地詢問和觀察,瞭解之前的主治醫生給病人開的藥方,根據之前的情況來制定治療方案。

續以為療,乃無逆耳,前師處湯,本應數劑乃瘥,而病家服一兩劑求效,便謂不驗,以後更問他師,師不尋前人為療寒溫次序,而更為療,而不依次前師療則斃也,或前已下之,後須平和療以接之,而得瘥也或前人未下之,或不去者,或前療寒溫失度,後人應調理之,是為療敗病,皆須邀射之,然後免耳,不依次第,及不審察,必反重斃也,又茵芋丸,療少小有風癇疹,至長不除,或遇天陰節變便發動,食飲堅強亦發,百脈攣縮,行步不正,言語不便者,服之不發方。

白話文:

如果繼續治療,那麼就不會出現病情惡化的情況。之前的老師開的藥方,本來應該服用幾劑就能治癒,但病人只服用了兩三劑就要求見效,便認為藥方沒有效果。以後再問別的老師,新老師沒有按照之前老師治療寒症溫症的順序,而是採用了不同的治療方法,不遵循之前老師的治療順序,病人就會死掉。或者之前已經進行了瀉下,之後必須用平和的藥物治療來銜接,才能痊癒。或者之前的老師沒有進行瀉下,或者沒有去除病因,或者之前治療寒症溫症時失當,後來的醫生應該進行調理,這就是治療敗壞的疾病,都必須先了解病情,才能避免出現問題。如果不按照順序,或者不仔細檢查,必定會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另外,茵芋丸可以治療少兒患有風癇痙疹,到了長大以後也不見好轉,或者遇上天氣陰沉時就會發作,吃東西過硬也會發作,全身經脈抽搐,行走不正,言語不便。服用茵芋丸後就能夠防止復發。

茵芋(炙),鉛丹(熬),鉤藤(炙),杜蘅,防葵,石膏(研),秦艽(各四分),菖蒲,黃芩(各六分),松蘿(二分),蜣螂(十枚炙),甘草(十四分炙)

白話文:

  • 淮山(炒)
  • 鉛丹(炒製)
  • 鉤藤(炒)
  • 杜蘅
  • 防葵
  • 石膏(研磨)
  • 秦艽(各四錢)
  • 菖蒲
  • 黃芩(各六錢)
  • 松蘿(二錢)
  • 金龜子(十隻炒)
  • 甘草(十四錢炒)

上十二味搗篩,丸如小豆。三歲以下服五丸,三歲以上服七丸,五歲以上服十丸,十歲可至十五丸,大小量之,又神農本草經說,小兒驚癇有一百二十種,其證候微異於常,便是癇候也,初出胎,血脈不斂,五臟未成,稍將養失宜,即為病也,時不成人,其經變蒸之後有病,餘證並寬,唯中風最暴卒也。

白話文:

將上述十二種藥材搗碎過篩,製成小如綠豆的丸藥。三歲以下服用五丸,三歲至五歲服用七丸,五歲以上服用十丸,十歲可增至十五丸,依據服者體型增減分量。神農本草經記載,小兒驚癇有 120 種,其症狀與一般不同,即為癇症前兆。剛出生時,血脈未收斂,五臟尚未發育成熟,稍有不當養育即可能致病,時間一久就治不好了。病情會隨著發育而改變,後續徵狀好轉,唯獨中風最為嚴重且猝發。

又小兒四肢不好,驚掣,氣息小異,欲作癇。

又凡小兒不能乳哺,當與紫丸下之,小兒始生,生氣尚盛,但有微惡,則須下之,必無所損,及其愈病則致深益。及變蒸日滿不解者,並宜龍膽湯也。(方在客忤中)若不時下,則成大病,病成則難療矣。

白話文:

此外,凡是不能哺乳的嬰兒,應當服用紫丸通便。因為剛出生的嬰兒,生命力旺盛,只要稍有不舒服,就需要通便,這對他們沒有害處,反而會讓他們更快康復。如果發燒或滿身出疹久治不癒,都應當服用龍膽湯。(處方可見「客忤」一章)如果不及時通便,就會演變成大病,大病形成後就難以治療了。

凡下,四味紫丸最善,雖下不損人,足以去疾,若四味紫丸不得下者,以赤丸下之,赤丸不下,當倍之,若已下而有餘熱不盡,當按方作龍膽湯,稍稍服之,摩赤膏,風癇亦當下之後,以豬心湯下之。驚癇但按圖灸之,及摩膏,不可大下也,何者,驚癇,心氣不定。下之內虛,益令甚耳,驚癇甚者,特為難治如養小兒,嘗慎驚,勿令兒聞大聲,抱持之間,當安徐勿令怖也,又天雷時便掩塞兒耳,並作余細聲以亂之。

白話文:

各種原因引起的腹瀉,四味紫丸最有效,雖然瀉下,但是不傷身,可以治病。如果四味紫丸不能瀉下,就用赤丸瀉下,赤丸不能瀉下,就加倍用量。如果已經瀉下,但是餘熱未消,就按照方子製成龍膽湯,少量多次服用。塗上摩赤膏,風癇也要在瀉下後,服用豬心湯瀉下。驚癇只用艾灸和塗抹藥膏,不要大量瀉下,因為驚癇是心氣不穩。瀉下會導致內虛,反而會加重病情。驚癇嚴重者,特別難治,就像照顧嬰兒一樣,注意避免驚嚇,不要讓嬰兒聽到巨響,抱著時要安撫,不要讓他們害怕。此外,打雷時要掩住嬰兒的耳朵,同時發出其他細小的聲音來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凡養小兒,皆微驚以長血脈,但不欲大驚,大驚乃灸驚脈,若五六十日灸者,驚復重甚,生百日後灸驚脈,乃善。

白話文:

養育幼兒的原則是適度的驚嚇來促進血液循環,但不要太過分。如果驚嚇過度,就需要針灸驚脈。如果在出生後 50-60 天針灸,驚嚇的症狀會加重。最好在出生 100 天後才針灸驚脈。

治少小心腹熱,除熱丹參赤膏方。

丹參雷丸芒硝,戎鹽,大黃各三兩

白話文:

丹參、雷丸、芒硝、戎鹽、大黃,各三兩

上五味切,以苦酒半升浸四種一宿,以成煉豬脂一斤煎,三上三下,去滓內芒硝。膏成,以摩心下,冬夏可用一方,但丹參雷丸亦佳。(並出第五卷中)

白話文:

取苦味藥材(黃連、黃芩、梔子、黃柏、木通)切片,用半升苦酒浸泡一晚。第二天,用煉豬脂一斤煎炸三次,將藥渣取出,加入芒硝。膏狀煮好後,塗抹在心窩部位。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這個方子。丹參雷丸也是不錯的選擇。(此方出自《醫宗金鏡》第五卷)

千金翼凡小兒之癇有三種,有風癇,有驚癇,有食癇,然風癇驚癇。時時有耳,十人之中,未有一二是食癇者,凡是先寒後熱發癇者,皆是食癇也,驚癇當按圖灸之,風癇當與豚心湯下之,食癇當下乃愈,紫丸佳,凡小兒所以得風者。

白話文:

《千金翼方》中將小兒癲癇分為三種類型:風癇、驚癇和食癇。而風癇和驚癇比較常見,十個孩子中,只有一兩個是食癇。

所有先發冷然後發熱的癲癇,都是食癇。驚癇應該按圖示進行艾灸治療;風癇應該服用豬心湯後再治療;食癇應該用藥物治療才能痊癒,紫丸是種很好的藥。通常,小兒會因為外感風邪而導致癲癇。

緣衣暖汗出,風因而入也,風癇者,初得之時,先屈指如數乃發作,此風癇也,驚癇者,起於驚怖,先啼乃發作,此驚癇也,驚癇微者,急療,勿復驚之,或自止也,其先不哺乳,吐變熱後發癇。此食癇也,早治則瘥,四味紫丸逐澼飲最良。去病速而不虛人,赤丸瘥快,病重者當用之。

白話文:

過度穿著保暖的衣服導致出汗,風邪因此侵入身體,就會產生「風癇」。風癇發作前,會先彎曲手指像在數數,然後才開始發作。

「驚癇」是由於受到驚嚇引起,發作時會先大哭,然後才發作。驚癇症狀較輕者,要緊急治療,不要再讓患者受到驚嚇,可能就會自行停止。

「食癇」是因沒有及時餵母乳,導致吐出變質的熱奶後發作。食癇如果能及時治療,就能痊癒。

「四味紫丸」可以祛除水飲,是治療驚癇的最佳藥物。它可以快速治病,且不會虛弱患者。如果病情較重,可以使用「赤丸」,效果會更快。

小兒衣甚寒薄,則腹中乳食不消,其大便皆酢臭,此欲為癖之漸也,便將紫丸以微消之,服法,先從小起,常令大便稀,勿使大下也,稀後便漸減之,屎不酢臭,乃止藥。

白話文:

嬰兒穿著較為單薄寒冷時,腹中的母乳或奶粉會消化不良,大便會變酸臭,這是想要生病的徵兆。這時候應該用紫丸幫助輕微消食。服用方法是先從少量開始,經常讓大便變稀,不要讓大便完全排乾淨。大便變稀後,逐漸減少藥量。當大便不再酸臭時,就可以停止服藥。

又凡小兒冬月下無所畏,夏月下難瘥,然有病者不可不下。後腹中當小脹滿,故當節哺乳,將紫丸數日,又乳哺小兒,常令多少有常劑,兒漸大,當稍稍增之,若減少者,此腹中已有小不調也,便微服藥,停哺,但與乳,甚者十許日,微者五六日止,哺自當如常,若不肯哺而欲乳者,此是癖,為重要當下之,無不瘥者,不下則致寒熱,或反吐而發癇,或更致下痢,此皆病重,不早下之所為也,此為難療。

白話文:

小孩在冬季月子期間,通常不會感到畏寒,但在夏季月子期間,則不易痊癒。然而,如果有生病,還是不能不下奶。

孩子的後腹部會有點脹滿,因此要控制哺乳的量,服用幾天紫丸後,再以乳汁哺餵孩子,通常會量多量少都有固定劑量。隨著孩子逐漸長大,這種劑量可以稍微增加,如果減少了,表示孩子腹中有輕微不適,就應立即服用少量藥物,停止哺乳,只給孩子喝乳汁。症狀嚴重的,需要十幾天,症狀較輕的,五六天就能好。哺餵的次數和時間應該和平常一樣,如果孩子不想吃奶而想喝乳汁,這表示孩子有癖好,應該立即矯正,這樣孩子的病一定會好。不下奶,孩子就會發燒、嘔吐、抽搐,甚至腹瀉,這些都是因為沒有及時下奶所致,這時病情就會難以治療。

又凡小兒有熱,不欲哺乳,臥不安,又數驚,此癇之初也,服紫丸便愈,不瘥更服之,兒立夏後有病,療之慎勿妄灸。不欲吐下,但以除熱湯浴之,除熱散粉之,除熱赤膏摩之,又臍中以膏塗之,令兒在涼處,勿禁水漿,常以新水飲之。

白話文:

對於幼兒出現以下症狀:發熱、拒絕哺乳、無法安睡、經常驚嚇,這些都是癲癇的前兆。服用紫丸即可痊癒,若未痊癒,可以再次服用。幼兒在立夏後如果生病,在治療時務必謹慎,不要隨意針灸。不要讓幼兒嘔吐或瀉下,應採取以下措施:

  • 用除熱湯幫幼兒洗澡
  • 用除熱散粉幫幼兒敷身
  • 用除熱赤膏幫幼兒按摩
  • 在幼兒臍部塗抹藥膏
  • 讓幼兒待在涼爽的地方
  • 不要限制幼兒攝取水份,並經常給予幼兒新鮮的水飲用。

又凡小兒屎黃而臭者,此腹中有熱,宜微將服龍膽湯,若白而酢者,此寒不消也,當服紫丸,微者少與藥令內消,甚者小增令小下,皆須節乳哺數日,令胃氣平和,若不節乳哺,則病易複復下之則傷其胃氣,令腹脹滿,再三下之尚可,過此傷矣。(並出第十一卷中)

白話文:

此外,如果小兒的大便呈黃色且有臭味,說明腹中有熱,應酌情服用龍膽湯。如果大便呈白色且酸臭,說明有寒邪未消,應服用紫丸。如果症狀輕微,少服一些藥即可使寒邪從體內排出;如果症狀嚴重,則應稍加用量以使小便排出。在服藥期間,都必須控制乳汁的餵養量,數日後,胃氣會恢復平和。如果不控制乳汁的餵養量,病情容易反覆。瀉下會損傷胃氣,導致腹脹腹滿,偶爾瀉下還可以,但次數過多就會傷到胃氣了。(出自第十一卷)

備急療少小百二十種癇病,胸中病,蛇蛻皮湯方。

蛇蛻皮(三寸炙),細辛,甘草(炙),鉤藤,黃耆(各二分),大黃(四分),蚱蟬(四枚炙),牛黃(五大豆許)

白話文:

蛇蛻皮(三寸,炙過) 細辛,甘草(炙過) 鉤藤,黃耆(各二錢) 大黃(四錢) 蚱蟬(四枚,炙過) 牛黃(五顆大豆大小)

上八味切,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一合,百日兒一服二合,甚良,窮地無藥物,可一二味亦合,不可備用,然大黃一味不得常用效。

白話文:

將這八種藥材切碎,加入二升半的水,煮成一升一合。百天大的嬰兒,每次服用二合,效果很好。如果找不到所有藥材,可以只用一兩味也可以,但不能備用太久。但是大黃這味藥,不能經常服用,否則會降低療效。

又療少小二十五癇,大黃湯方。

甘草(炙),大黃,甘皮,當歸(各一兩),細辛(半兩)

上五味搗篩,以指撮著水一升,煮取二合,一歲兒服一合,日二。

古今錄驗赤湯療二十五種癇,吐痢,寒熱百病,不乳哺方。

大黃(五兩),當歸,芍藥,黃芩,栝蔞,甘草(炙),桂心,人參赤石脂牡蠣(熬),紫石英麻黃(去節各二兩)

白話文:

大黃(250 克),當歸,芍藥,黃芩,栝樓,炙甘草,桂枝,人參,赤石脂,熬牡蠣,紫石英,去節麻黃(各 100 克)

上十二味搗篩令調,盛以韋囊,八歲兒以干棗五枚,用水八合煮棗,取五合,兩指撮藥入湯中煮,取三沸,去滓與兒服之,取利,微汗自除,十歲用棗十枚,三指撮藥,水一升煮三沸服之,此湯療小兒百病及癇,神驗。

白話文:

將上述 12 種草藥搗碎篩勻,裝入皮囊中。對於八歲的孩子,用五顆紅棗加八杯水煮棗,取五杯湯汁,用兩根手指把藥物取出一部分放入湯汁中煮,煮沸三次,過濾渣滓,再給孩子服用。只要服用後能順利排便,輕微出汗現象將自然消失。對於十歲的孩子,用十顆紅棗,用三根手指取藥,用一升水煮沸三次後服用。此湯對小兒的各種疾病和癲癇都有奇效。

又療未滿月及出月兒壯熱發癇,鉤藤湯方鉤藤(一分),蚱蟬(一枚去翅),柴胡升麻,黃芩(各二分),蛇蛻皮(二寸炙),甘草(炙),大黃(各二分),竹瀝(三合),石膏(三分碎)

白話文:

治療未滿月或出生後發高燒、抽搐的鉤藤湯方劑:

鉤藤(1錢) 蚱蟬(1只,去除翅膀) 柴胡(2錢) 升麻(2錢) 黃芩(2錢) 蛇蛻皮(炙烤,2寸) 甘草(炙烤,2錢) 大黃(2錢) 竹瀝(3合) 石膏(搗碎,3錢)

上十味切,以水一升,煮取三合半,和竹瀝服一合,得利,見湯色出停,後服至五十六十日,兒一服一合,乳母忌海藻菘菜等。(崔氏云若連發不醒加麻黃一分去節)

白話文:

將以上十味藥材切片,加入一升水煮沸,煮到還剩三合半的水量。然後加入竹瀝,服用一合。如果腹瀉得厲害,看到煮出來的湯液呈現黃綠色,就停止服用。服用天數可長達五十六到六十天。小孩服用一合,哺乳的母親應避免食用海帶、白菜等食物。(崔氏說:如果服用後還是沒有改善,可以加入一錢去節麻黃。)

又療百日及過百日兒發癇,連發不醒,及胎中帶風,體冷麵青反張,宜服麻黃五癇湯方。

白話文:

此外,治療百日齡以內及超過百日齡的嬰兒發癇,發作連續不止,甚至昏迷不醒,以及胎帶風邪,導致身體寒冷、面色青紫、面色反張的情況,都適合服用麻黃五癇湯。

麻黃(去節),羌活,乾葛,甘草(炙),枳實(各二分炙),杏仁(二十枚),升麻,黃芩,大黃(各四分),柴胡,芍藥(各三分),鉤藤皮(一分),蛇蛻(三寸炙),蚱蟬(二枚炙去羽),石膏(六分碎)

白話文:

麻黃(去節)、羌活、乾葛、炙甘草、炙枳實(各 10 克)、杏仁(20 顆)、升麻、黃芩、大黃(各 5 克)、柴胡、芍藥(各 3.75 克)、鉤藤皮(1.25 克)、炙蛇蛻(3.75 克)、炙蟬蟲(2 隻,去羽)、碎石膏(7.5 克)

上十五味切,以水二升並竹瀝五合,煎取六合,每服一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