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五 (1)

1. 小兒方序例論一首

千金論曰,夫生民之道,莫不以養小為大,若無小卒不成大,故易稱積小以成高大。詩有厥初生民,傳云,聲子生隱公,此之一義,即是從微至著,自少及長,人情共見,不待經史,故今斯方,先婦人小兒,後丈夫耆老者,則是崇本之義也。小兒氣勢微弱,醫人慾留心救療,立功差難,今之學者,多不存意,良由嬰兒在於襁褓之內,乳氣腥臊,醫者操行英雄。詎肯瞻視,靜而言之,可為太息者矣。

白話文:

千金要方論說,養育小生命是成大事的根基,沒有小人物的努力,便無法成就偉業,所以《易經》中說一磚一瓦累積起來才能建成高樓大廈。《詩經》中提到「生民之初」,傳說周聲子生下隱公,這就是從細微到顯著,從幼年到成人的道理,這是人人都認同的,不用書籍論述也能明白。因此,在醫療上,我們應該優先照顧婦女和兒童,然後纔是壯年人和老年人,這纔是尊重根本的意義。兒童身體虛弱,醫生應該用心救治,但在現實中卻很難做到,現在的醫者大多不重視兒童的治療。這是因為嬰兒在襁褓之中,奶氣腥臭,而醫生都是胸懷大志之人,不願意屈尊救治,實在令人嘆息。

小品方云,凡人年六歲以上為小,十六以上為少,三十以上為壯,五十以上為老,其六歲以下,經所不載,所以乳下嬰兒,有病難療者,皆為無所承據也,中古有巫妨者,立小兒顱囟經,以占夭壽。判疾病死生,世相傳授,始有小兒方焉。

白話文:

《小品方》中提到,人的年齡在六歲以下為嬰兒,十六歲以下為少年,三十歲以下為青年,五十歲以下為中年,其餘為老年。而對於六歲以下的嬰兒,經書中並沒有記載,因此當嬰兒患病難以治療時,往往找不到依據。後來,民間有巫醫制定了《小兒顱囟經》,通過觀察嬰兒頭骨囟門的大小和形狀來預測孩子是否夭折。他們還能判斷孩子的疾病會否導致死亡,後人世代相傳這套方法,最終纔有了小兒科的醫書。

逮於晉宋,江左推諸蘇家,傳習有驗,流於人間,齊有徐王者,亦有小兒方三卷,故今之學者,頗得傳授,然徐氏位望隆重,何暇留心於少小,詳其方意,不甚深細,小有可採,未為至秘,今博撰諸家及自經用有效者,為上下兩卷,可披而尋之,凡百居家,皆宜達茲養小之術,則無夭橫之禍也。(出第五卷中)

白話文:

到了晉朝和南朝,長江以南地區開始推崇蘇家醫學,他們傳授的經驗有成效,因而流傳於民間。齊朝的徐君王也有三卷小兒科藥方。所以,現在的醫學生能得到不少傳授。不過,徐君王的地位崇高,哪有時間專注於小兒科呢?他所編著的藥方,內容不是很深入仔細,雖然有些地方值得借鑑,但還稱不上是什麼絕密祕方。現在,我廣泛收集了各家有效的方劑,以及自己臨牀應用的有效驗方,編成上下兩卷,供大家參閱。每家每戶都應該瞭解這些養育小兒的方法,這樣才能避免孩子發生意外的災禍。

2. 小兒初生將護法一十七首

崔氏療小兒初生,便以綿裹指拭口中及舌上青泥惡血。此為之玉銜。一作衡,若不急拭,啼聲一發,即入腹成百病矣。

白話文:

崔氏治療剛出生的嬰兒,馬上用綿布包住手指,擦拭嬰兒口腔和大舌頭上的黏糊青血。這個動作稱為「玉銜」,又叫「衡」。如果不及時擦拭,一旦嬰兒啼哭,這些物質就會進入腹中,形成各種疾病。

又療兒生落地不作聲方。

取暖水一器灌之,須臾自當啼。

又兒生不作聲者,此由難產少氣故也,可取兒臍帶向身卻捋之,令氣入腹,仍呵之至百度,啼聲自發。

又方

蔥白徐徐鞭之,即啼。

又方

小兒初生,即當舉之,舉之遲晚,則令中寒腹內雷鳴。乃先浴之,然後速斷臍,不得以刀子割之,須令人隔單衣物咬斷,兼將暖氣呵七遍,然後纏結,所留臍帶。當令長至兒足跌上,短即中寒,令兒腹中不調,常下痢,若先斷臍然後浴者,則臍中水,中水則發腹痛,其臍斷訖,連臍帶中若有蟲,宜急剔撥去之,不爾,當入兒腹成疾矣。

白話文:

嬰兒出生後,應立即抱起來。抱起來的時間太晚,會導致嬰兒受寒,腹中雷鳴。先用溫水給嬰兒洗澡,然後迅速剪斷臍帶。不要用刀子剪臍帶,而是請人隔著單衣用牙齒咬斷。接著,向臍帶哈七口熱氣,然後將臍帶打結。所保留的臍帶長度應為嬰兒腳踝的長度。如果臍帶太短,嬰兒會受寒,導致腹中不適和腹瀉。如果先剪斷臍帶再洗澡,臍帶中會進水,進水後會引起腹痛。剪臍帶後,如果臍帶中還有蟲子,要馬上用工具挑出來。如果不挑出來,蟲子會進入嬰兒的腹中,導致疾病。

又兒中水及中冷,則令兒腹中絞痛,夭糾啼呼,面青黑。此是中水之過,兒尿清(一云糞青)者冷也。與兒臍中水即同方。

白話文:

如果小兒感染水氣或寒氣,就會導致腹中絞痛,不停哭鬧,臉色發青發黑。這是感染水氣造成的,小兒小便清澈(一說大便青色)則是感染寒氣。治療小兒臍中水的方法與此相同。

當灸粉絮熨之,不時治護,臍至腫者,當臍中隨輕重。重者便灸之,乃可至八九十壯,若輕者臍不大腫,但出汁,時時啼呼者,但搗當歸末和胡粉敷之,仍灸絮日日熨之,至百日乃愈,以啼呼止為候。

白話文:

當用艾絨灸後,再用棉花鋪上熨燙,不斷施灸並護理。肚臍腫脹時,應根據腫脹程度決定灸治。腫脹嚴重者,立即灸治,可灸八九十壯。若腫脹較輕,肚臍未明顯腫脹,但有滲出液並時常啼哭,可將當歸研成細末與滑石粉混合敷上,再用灸過的棉花每日熨燙。連續一百天後,待啼哭停止即可痊癒。

又兒初生法。

宜用父故衣裹之,若生女宜以母故衣,勿用新帛,切須依之,令兒長壽。

又一晬之內,兒衣皆須用故綿帛為之善,兒衣綿帛特忌厚熱,慎之慎之。

又兒洗浴斷臍訖,䙀抱畢,未可與朱蜜,宜與甘草湯,取甘草可中指一節,捶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綿纏沾取與兒吮之,可得一蜆殼入腹止,兒當快吐,吐去心胸中惡汁也。如得吐,余藥更不須與,若不得吐,可消息計如飢渴,須臾復與之若前所服,及更與並不得吐者。

白話文:

洗完澡後,剪斷臍帶,拍打安撫好後,不要立即給孩子喝紅糖水,應當給他甘草湯喝。取一節甘草,捶成碎末,用兩杯水煮,煮出一杯湯,用紗布包著,沾取湯水給孩子吮吸,大約能喝一湯匙。能夠讓孩子腹中停止啼哭,孩子就會自然吐出,把胸腹中的穢氣吐出。如果吐出來了,其他藥物都不用給。如果沒有吐出來,可以根據孩子飢餓口渴的情況,隔一會兒再給他喝一些,像之前一樣。如果反覆多次都沒吐的話。

但稍稍與之,令盡此一合止,得吐去惡汁,令兒心神智慧無病也,吮一合盡都不吐者,是兒不含惡血耳。勿復與之,乃可與朱蜜,以鎮心神安魂魄也。

白話文:

只要稍微給他一點,讓這一合完全停止,讓小孩吐出悪い汁液,小孩的心神智力就會沒病。如果給他一合他都不吐,那說明小孩沒有含著壞血。不要再給他吃了,可以給他朱蜜,用來安撫心神,安定魂魄。

又小兒初生三日中,須與朱蜜,只不宜多,多則令兒脾胃冷,腹脹,喜陰癇氣急,變噤痓而死也,與朱蜜法。

以真經飛煉朱如大豆,以赤蜜一蜆殼和之,以綿纏沾取與兒吮之,得三沾止,一日令盡此一豆許,可三日與之,則用三豆許也,亦勿過,過此則傷兒,與朱蜜訖,可與牛黃如朱蜜多少也,牛黃益肝膽,除熱,定精神,止驚避惡氣,除小兒百病,三日後應開腸胃,助穀神可研米作厚飲如乳酪厚薄,以大豆粒多與嗍之。嗍三豆許止,日三與之,滿七日乃可與哺也。

白話文:

將真經藥用硃砂磨成大豆大小的粉末,加入一蜆殼的赤蜜混合,用棉花沾取讓嬰兒吸吮,吸吮三次即可,一天給予一豆大小的量,連續三天,共用三豆大小的量。不要過量,過量會傷害嬰兒。

給予硃砂蜜後,可以給予牛黃,用量與硃砂蜜相同。牛黃有益肝膽,清熱降火,安神定驚,避邪祛惡,治療小兒各種疾病。

三天後,應開始幫助嬰兒開通腸胃,幫助消化。可以用碾碎的大米沖泡成濃稠的米飲,類似乳酪的濃稠度。用大豆大小的量多次給嬰兒餵食,一天三次,餵食七天後就可以開始餵食母乳。

又兒生十日,始哺如棗核,二十日倍之五十日如彈丸,百日如棗,若乳汁少,不得依此法,當用意少少增之,若至二十日而哺者,令兒無病,兒若早哺之及多者。令兒頭面身體喜生瘡,愈而復發令兒尫弱難長,乳兒不用太飽,飽則令吐。候兒吐者,乳大飽也,當以空乳乳之,即消。

白話文:

嬰兒出生十天後,開始餵養的食物量如棗核般小,二十天後增加一倍,五十天後如彈丸般大,一百天後如棗子般大。如果乳汁較少,不能按照此方法餵養,應適時少量增加餵養量。如果滿二十天後才開始餵養,孩子應沒有疾病,如果過早餵養或餵養過多,會導致孩子頭面身體長濕疹,癒合後又會復發,讓孩子虛弱難以長高。餵養嬰兒不要太飽,如果太飽了,要讓孩子吐出來。如果孩子吐出來,說明餵養過飽,應該用空瓶子餵,就會消退。

夏不去熱乳,令兒嘔逆,冬不去寒乳,令兒咳痢,乳母奶兒,當先以手按散其熱氣,勿令乳汁奔出。以令兒噎,如噎即便奪其乳,令得氣息定,復乳之。如是十反五反,視兒飢飽以節度之,一日之中,幾乳而足,以為常准,又常捉去宿乳也,乳母與兒臥,當以臂與兒枕之,使乳與兒頭平,乃可乳之,令兒不噎,母欲睡即奪去其乳,勿令填兒鼻口,乳不知飢飽,忌之。

白話文:

在夏天,如果母親乳汁過熱,會導致嬰兒嘔吐、反胃;在冬天,如果乳汁過冷,會導致嬰兒咳嗽、痢疾。

母親給嬰兒餵奶時,應先用手按散乳汁的熱氣,不要讓乳汁快速流出。這樣可以防止嬰兒嗆奶。如果嬰兒嗆奶,應立即奪去乳頭,讓嬰兒平息呼吸,再繼續餵奶。

餵奶時,應根據嬰兒的飢餓程度適當調整餵奶次數,一天餵奶幾次為佳,以此作為常規。此外,應定期擠出前一天殘留的乳汁。

母親與嬰兒同牀睡覺時,應以手臂為嬰兒枕頭,使乳頭與嬰兒的頭部在同一水平線上,這樣可以防止嬰兒嗆奶。當母親想睡覺時,應拿走乳頭,不要讓乳汁堵住嬰兒的鼻子和嘴巴。因為嬰兒不會判斷飢飽,母親要特別注意這一點。

又兒初生著口噤不開不收乳方。

赤足蜈蚣半枚,去足炙令焦,末研之絹篩,以豬乳二合和之,分三四服與之瘥。

又兒著口噤體熱者方。

竹瀝二合,分四五服之。

又兒新生,慎不可逆灸,灸之忍痛,動其五脈,因喜成癇,是以田舍小兒,任其自然,皆無此夭也。

又兒初生有鵝口者,其舌上有白屑如米,劇者鼻外亦有。療之法。

以發纏筯頭,沾井花水撩拭之,三旦如此便去,不者,可煮慄荴汁令濃,以綿纏筯頭沾拭之,無慄荴,煮慄木皮如井花水法。(千金同並出第十上卷中)

白話文:

使用纏繞著絲線的筯頭,沾上井水花瓣水輕輕擦拭患處,連續三天這樣做就能消除病症。如果不行,可以煮濃慄荴汁,用纏繞著棉花的筯頭沾取塗抹患處。如果沒有慄荴,可以用慄木皮煮成水,用法與井花水相同。

文仲療兒生有連舌,舌下有膜如石榴子,中隔連其舌下。漸漸喜令兒聲不發不轉法。以爪摘斷之,微有血出無害,若血出不止,可燒發作末以敷之,即止。(千金同)

白話文:

文仲治療他兒子的連舌症。舌頭下面有一層像石榴籽一樣的膜,將舌頭中間隔開。他逐漸讓孩子發不出聲音,不轉動舌頭。用指甲掐斷膜,會有少量出血,但無害。如果出血不止,可以用燒焦的頭髮敷上止血。(《千金同》)

又兒初生六七日後,血氣收斂成肉,則口舌喉頰裡清淨也,若喉里舌上有物,如蘆蘀盛水狀者,若懸癰有脹起者,以綿纏長針,留刃處如粟米許大,以刺決之,令氣泄,去青黃赤血汁也,一刺之止,消息一日若不消,又刺之,不過三刺自消,或余小小未消,三刺之亦止,自然消也,有著舌下如此者,名重舌,有著頰裡及上齶如此者,名重齶,有著齒齦上者,名重齦,皆刺之去血汁,瘥止。(千金同)

白話文:

嬰兒出生後六七天,血氣斂聚成肉,口腔黏膜就乾淨了。假如有異物在喉嚨或舌頭上,像蘆葦稈裡蓄著水那樣,或者是像突起的癰腫,應以棉花纏繞長針,針尖留下穀米般大小的刃口,用它刺破異物,讓氣體釋放出來,排出青、黃、赤色的血汁。刺一次就能止痛,如果一天後沒消,再刺一次。不會超過三次刺就自癒,或者殘留一些小的異物尚未消除,三次刺也就能止痛,自然會消退。若在舌頭下面有這種情況,稱為「重舌」;若在臉頰裡或上顎有,稱為「重齶」;若在牙齦上,稱為「重齦」。這些情況都可用刺破放血的方法治療,就能痊癒。

又療兒初生出腹,骨肉未斂,肌肉猶是血也,血凝乃堅成肌肉耳,其血阻(一作沮)敗。不成肌肉,則使面目繞鼻口左右悉黃。而啼(一作不啼)閉目,聚口撮面口中乾燥,四肢不能伸縮者,皆是血脈不斂也,喜不育,如此者,宜與龍膽湯方,在客忤部中十味者是也。(千金同)

白話文:

此外,治療初出生的嬰兒,骨肉尚未完全收斂,肌肉還是血,血凝固後才變成堅硬的肌肉,如果血凝固受阻,無法形成肌肉,就會導致嬰兒的臉部、鼻子、嘴巴周圍都發黃。他們可能會哭鬧閉眼,嘴巴聚攏,臉部抽搐,嘴巴乾燥,四肢無法伸縮,這些都是血脈沒有收斂的症狀。這種情況不適合生育。如果有這樣的症狀,應使用「龍膽湯方」,在「客忤部」中有十種藥材組成的方子。(出自《千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