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十六 (1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六 (13)

1. 溫脾丸主脾胃中冷及不足方四首

深師療宿寒脾胃中冷。心腹脹滿。食不消化。溫脾丸方。

大黃(二兩),麥曲(熬),乾薑(各三兩),厚朴(炙),附子(炮),當歸,甘草(炙),桂心,人參,枳實(炙各一兩)

上十味搗下篩。蜜和服如梧子十五丸。日三。增至二十丸亦得。食已服之。無當歸者。用芎藭一兩代之。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生蔥等。

又療臟氣不足。溫養五臟。消水穀。下氣。令人能食。溫脾丸方。

法曲(五兩熬),乾薑(炮),枳實(炙各五兩),附子(三兩炮),人參,甘草(炙各二兩),蜀椒(一兩汗)

上七味搗篩。蜜和服如梧子十五丸。酒飲皆得。不知增之。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並出第十三卷中)

千金翼大溫脾丸。主脾胃中冷。水穀不化。脹滿。或時寒極方。

法曲(五合熬),甘草(炙),桔梗,人參,乾薑(各三兩),桂心(五兩),附子(炮),細辛(各二兩),枳實(三枚炙),吳茱萸,大麥櫱(熬各五兩)

上十一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酒服七丸。日三。加至十五丸。忌海藻菜豬肉生菜。

又溫脾丸。主脾胃氣弱大腹冷則下痢。少腹熱則小便難。氣響腹滿。喘氣虛乏。乾嘔不得食。溫中消穀。療脾益氣方。

法曲(熬),吳茱萸,小麥櫱(各五合熬),枳實(三枚炙),甘草(炙),桂心,厚朴(炙),當歸,茯苓(各三兩),細辛,乾薑,麥門冬(去心),人參,桔梗,附子(各一兩炮)

上十五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腹飲服七丸。日三。亦可加大黃二兩。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生蔥生菜酢物。(文仲肘後同並出第十七卷中)

白話文:

溫脾丸主治脾胃虛寒及不足,共有四個配方:

第一個配方(治療因寒邪導致脾胃虛寒):

用於治療因久病或受寒導致的脾胃虛寒,症狀包括心腹脹滿、消化不良。

藥材包含:大黃(二兩)、炒麥芽(三兩)、乾薑(三兩)、炙厚朴(一兩)、炮附子(一兩)、當歸(一兩)、炙甘草(一兩)、桂心(一兩)、人參(一兩)、炙枳實(一兩)。

將以上十味藥材搗碎過篩,再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五丸,一天三次。可以逐漸增加到每次二十丸。飯後服用。如果沒有當歸,可以用川芎一兩代替。服藥期間忌吃豬肉、冷水、海藻、菘菜、生蔥等食物。

第二個配方(治療臟腑氣虛):

用於治療臟腑氣虛,以溫養五臟,幫助消化水穀,降氣,增加食慾。

藥材包含:炒麥芽(五兩)、炮乾薑(五兩)、炙枳實(五兩)、炮附子(三兩)、人參(二兩)、炙甘草(二兩)、汗蜀椒(一兩)。

將以上七味藥材搗碎過篩,再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五丸,可用酒送服,劑量可依情況增加。服藥期間忌吃豬肉、冷水、海藻、菘菜。

第三個配方(千金翼大溫脾丸):

主要治療因脾胃虛寒導致的水穀不化、脹滿,或寒邪極盛的狀況。

藥材包含:炒麥芽(五合)、炙甘草(三兩)、桔梗(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三兩)、桂心(五兩)、炮附子(二兩)、細辛(二兩)、炙枳實(三枚)、吳茱萸(五兩)、炒大麥芽(五兩)。

將以上十一味藥材搗碎過篩,再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用酒送服七丸,一天三次。可逐漸增加到十五丸。服藥期間忌吃海藻、豬肉、生菜等食物。

第四個配方(溫脾丸):

主要治療因脾胃氣虛導致的腹部冷痛、下痢,而少腹熱則小便困難,或有腹脹、喘氣虛弱、乾嘔、食慾不振等症狀。此配方可以溫中消食,健脾益氣。

藥材包含:炒麥芽(五合)、吳茱萸(五合)、炒小麥芽(五合)、炙枳實(三枚)、炙甘草(三兩)、桂心(三兩)、炙厚朴(三兩)、當歸(三兩)、茯苓(三兩)、細辛(一兩)、乾薑(一兩)、去心麥門冬(一兩)、人參(一兩)、桔梗(一兩)、炮附子(一兩)。

將以上十五味藥材搗碎過篩,再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空腹用酒送服七丸,一天三次。也可以加入大黃二兩。服藥期間忌吃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生蔥、生菜、醋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