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十六 (1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六 (11)

1. 脾實熱方六首

千金療脾實熱。舌本強直。或夢歌樂而體重不能行瀉熱湯方。

前胡,茯苓(各三兩),龍膽,細辛(各三兩),芒硝(三兩),玄參,大青(各二兩),苦竹葉(切一升),杏仁(四兩去尖皮兩仁者)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酢物生菜。

又射干湯。主療與前方同。

射干(八兩),大青(三兩),石膏(十兩碎綿裹),赤蜜(一升)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蜜煎取二升。分三服。

又療脾熱脅痛。熱滿不歇。目赤不止。口唇乾裂方。

石膏(一斤碎綿裹),生地黃汁(一升),赤蜜(一升),淡竹葉(切五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取七升。去滓。澄清。煮石膏。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黃汁兩沸。下蜜。煎取三升。細細服之。忌蕪荑。

又療脾熱偏一邊痛。胸滿脅偏脹方。

茯苓,橘皮,澤瀉(各三兩),石膏(八兩碎綿裹),桑白皮根(一升),芍藥,白朮(各四兩),桂心,人參(各二兩),生薑(切一升),半夏(六兩洗)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若須利。加芒硝二兩。忌羊肉餳桃李雀肉生蔥酢物。(並出第十五卷中)

千金翼瀉脾湯。主脾臟病。氣實胸中滿。不能食方。

茯苓,厚朴(炙各四兩),甘草炙,人參,黃芩(各二兩),桂心(五兩),生薑(八兩),半夏(一升洗)

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此方又主冷氣在脾臟。走出四肢。手足流腫。亦逐水氣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酢等物。

又主脾氣實。其人口中淡。甘臥憒憒。痛無常處。嘔吐反胃方。

大黃六兩

上一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分再服。又主食即吐。並大便不通者。加甘草二兩。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忌海藻菘菜。(並出第十七卷中)

白話文:

脾實熱方六首

第一個方子(適用於脾胃實熱,導致舌根僵硬,或做夢唱歌、玩樂,但身體沉重無法行走的情況):

  • 藥材:前胡、茯苓(各12克)、龍膽、細辛(各12克)、芒硝(12克)、玄參、大青(各8克)、苦竹葉(切碎,約200毫升)、杏仁(去皮尖,取兩顆果仁,共約16克)。
  • 做法:將以上九味藥材切碎,加水約2100毫升,煎煮至剩約700毫升。分三次服用。服用期間忌食酸味食物和生冷的蔬菜。

第二個方子(射干湯,適用症狀與前方相同):

  • 藥材:射干(32克)、大青(12克)、石膏(40克,搗碎後用棉布包裹)、赤蜜(約200毫升)。
  • 做法:將以上四味藥材切碎,加水約1200毫升,煎煮至剩約350毫升,去除藥渣,加入蜂蜜再煎煮至約500毫升。分三次服用。

第三個方子(適用於脾熱引起的脅肋疼痛,熱感持續不退,眼睛發紅不止,口唇乾裂的情況):

  • 藥材:石膏(500克,搗碎後用棉布包裹)、生地黃汁(約200毫升)、赤蜜(約200毫升)、淡竹葉(切碎,約1000毫升)。
  • 做法:先用12升水煎煮竹葉,取約1700毫升的藥汁,去除藥渣並澄清。然後用此藥汁煮石膏,取約350毫升的藥汁,去除藥渣。加入生地黃汁,煮沸兩次,再加入蜂蜜,煎煮至剩約700毫升,慢慢服用。服用期間忌食蕪荑。

第四個方子(適用於脾熱引起的單側疼痛,胸悶、脅肋脹痛):

  • 藥材:茯苓、橘皮、澤瀉(各12克)、石膏(32克,搗碎後用棉布包裹)、桑白皮根(約200毫升)、芍藥、白朮(各16克)、桂心、人參(各8克)、生薑(切碎,約200毫升)、半夏(洗淨,約24克)。
  • 做法:將以上十一味藥材切碎,加水約2800毫升,煎煮至剩約700毫升,分三次服用。若需要通便,可加入芒硝8克。服用期間忌食羊肉、麥芽糖、桃李、雀肉、生蔥、酸味食物。

第五個方子(千金翼瀉脾湯,適用於脾臟疾病,氣滯胸悶、無法進食):

  • 藥材:茯苓、厚朴(炙,各16克)、甘草(炙)、人參、黃芩(各8克)、桂心(20克)、生薑(32克)、半夏(洗淨,約200毫升)。
  • 做法:將以上八味藥材切碎,加水約1700毫升,煎煮至剩約700毫升,分三次服用。此方也適用於脾臟有寒氣、導致寒氣蔓延至四肢,手腳浮腫的情況,也可排除體內水氣。服用期間忌食海藻、大白菜、羊肉、麥芽糖、生蔥、酸味食物。

第六個方子(適用於脾氣過盛,導致口中無味,嗜睡昏沉,疼痛部位不固定,嘔吐、反胃):

  • 藥材:大黃(24克)。
  • 做法:將大黃加水約1400毫升,煎煮至剩約350毫升,分兩次服用。此方也適用於吃東西就吐,以及大便不通的情況。若有上述情況,可加入甘草8克,煎煮至剩約600毫升,分三次服用。服用期間忌食海藻、大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