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二 (1)

1. 面膏面脂兼療面病方一十三首

千金翼論曰,面脂手膏,衣香澡豆,士人貴勝,皆是所要,然今之醫門。極為秘惜,不許子弟泄漏一法,至於父子之間,亦不傳示,然聖人立法,欲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豈使愚於天下,令至道不行,壅蔽聖人之意,甚可怪也。

白話文:

又面脂方,主面及皴皺靨黑皯,凡是面上之病,皆悉主之。

丁香(十一分),零陵香桃仁(去皮),土瓜根,白蘞,白芨,防風當歸沉香,辛夷,商陸麝香(研),梔子花,芎藭(各十二分),蜀水花,青木香(各八分),白芷,葳蕤,菟絲子,藿香甘松香(各十五分),木蘭皮,白殭蠶,藁本(各十分),茯苓(十八分),冬瓜仁(十六分),鵝脂,羊髓(各一升半),羊腎脂(一升),豬胰(六具),清酒(五升),生豬肪脂(二大升)

* 丁香(3.3 克)

* 零陵香

* 桃仁(去皮)

* 土瓜根

* 白蘞

* 白芨

* 防風

* 當歸

* 沉香

* 辛夷

* 商陸

* 研磨後的麝香

* 梔子花

* 芎藭(各 3.6 克)

* 蜀水花

* 青木香(各 2.4 克)

* 白芷

* 葳蕤

* 菟絲子

* 藿香

* 甘松香(各 4.5 克)

* 木蘭皮

* 白殭蠶

* 藁本(各 3 克)

* 茯苓(5.4 克)

* 冬瓜仁(4.8 克)

* 鵝脂,羊髓(各 450 克)

* 羊腎脂(300 克)

* 豬胰(6 個)

* 清酒(1.5 升)

* 生豬脂肪(600 克)

上三十二味,挼生豬胰汁,漬藥一宿於脂中,煎三上三下,以白芷色黃,去滓,以上件酒五升,挼豬胰以炭火微微煎,膏成貯器中,以塗面。

白話文:

以上三十二味藥材,搗碎後加入生豬胰臟液,將藥材浸泡在豬油中一晚。然後煎煮三次,每次煎煮後再冷卻一次,直到白芷變黃為止。濾出藥渣,加入上述五升酒中。再搗碎豬胰臟,用炭火慢慢煎煮,製成膏狀,儲存在容器中,用來塗抹於臉上。

面膏方。

杜蘅,杜若,防風,藁本,細辛白附子,木蘭皮,當歸,白朮獨活,白茯苓,葳蕤,白芷,天門冬玉屑(各一兩),菟絲子,防己,商陸,梔子花,橘仁,冬瓜仁,蘼蕪花(各三兩),藿香,丁香,零陵香,甘松香,青木香(各二兩),麝香(半兩),白鵝脂(如無半升),白羊脂牛髓(各一升),羊胰(三具)

白話文:

杜仲、菖蒲、防風草、藁本、細辛、烏頭、木蘭樹皮、當歸、白朮、獨活、白茯苓、蕤草、白芷、天門冬、珍珠母(各1兩),菟絲子、防己、商陸、梔子花、橘子仁、冬瓜仁、蘼蕪花(各3兩),藿香、丁香、零陵香、甘松香、青木香(各2兩),麝香(0.5兩),白鵝油(如果沒有,可以用半升),白羊油、牛骨髓(各1升),羊胰臟(3具)

上三十二味,先以水浸膏髓等五日,日滿別再易水,又五日,日別一易水,又五日,二日一易水,凡二十日止,以酒一升,挼羊胰令消盡,去脈,乃細切香,於垍器中浸之,密封一宿,曉以諸脂等合煎,三上三下,以酒水氣盡為候,郎以綿布絞去滓,研之千遍,待凝乃止,使白如雪每夜塗面,晝則洗卻,更塗新者,十日以後色等桃花。(本方白蘞人參各三兩無蘼蕪花冬瓜仁此皆是面膏藥疑更有此二味)

白話文:

以上三十二種藥材,先用冷水浸泡五天,每天換一次水;再過五天,每隔一天換一次水;再過五天,每隔兩天換一次水,總共持續二十天。然後用一升酒,加入羊胰化開,去掉筋脈,再細切,放入器皿中浸泡一天。次日拂曉,把各種藥膏混合煎煮,重複加熱三次,然後把酒水氣煮乾為止。用棉布過濾掉渣滓,將藥膏研磨一千次,直到凝固。藥膏呈白色,每晚塗於臉上,白天洗掉,再塗抹新的藥膏。十天後,氣色會變得像桃花一樣紅潤。(此方原載有白蘞和人參各三兩,但無蘼蕪花和冬瓜仁。懷疑此兩味也應該包含在此面膏藥配方中。)

又方

香附子(十枚大者),白芷(二兩),零陵香(二兩),茯苓(一兩並以大兩),蔓菁油(二升無以豬膏充),牛髓,羊髓(各一升),水漬白臘(八兩),麝香(二分)

白話文:

香附子(10 粒大的) 白芷(2 兩) 零陵香(2 兩) 茯苓(1 兩或 2 兩,用大的) 蔓菁油(2 升,如果沒有,可以用豬油代替) 牛髓、羊髓(各 1 升) 浸泡在水中的白蠟(8 兩) 麝香(2 分)

上九味,以油髓微火煎五物令色變,去滓,納麝香,研千遍,凝用,澡豆洗面後塗敷之。

又方

杏仁(二升去皮),白附子(三兩),密陀僧(二兩研如粉),白羊髓(二升半),真珠(十四枚搗研如粉),白蘚皮(一兩),雞子白(七枚),胡粉(二兩以石米下)

白話文:

杏仁(二升,去除外殼),白附子(三兩),密陀僧(二兩,研磨成粉末),白羊骨髓(二升半),真珠(十四顆,研磨成粉末),白蘚皮(一兩),蛋清(七顆),胡粉(二兩,使用石米研磨)

又方

防風,白芨,芎藭(各三兩),白朮(八分),甘松,白蘞,木蘭皮,栝蔞,白芷,藁本,桃花,蜀水花,商陸,密陀僧,白殭蠶,零陵香,杜蘅,鷹屎,白葳蕤,土瓜根(各三分),麝香,丁香(各二兩),白附子,玉屑(各四分),鵝脂(五合),鹿髓(一升),羊髓(一升),白臘(四兩),豬膏(二升)

白話文:

防風、白芨、芎藭(各 60 克) 白朮(16 克) 甘松、白蘞、木蘭皮、栝蔞、白芷、藁本、桃花、蜀水花、商陸、密陀僧、白殭蠶、零陵香、杜蘅、鷹屎、白葳蕤、土瓜根(各 6 克) 麝香、丁香(各 40 克) 白附子、玉屑(各 8 克) 鵝脂(500 克) 鹿髓(1 公升) 羊髓(1 公升) 白臘(80 克) 豬膏(2 公升)

上二十九味細切,酢漬,密封一宿,明旦以豬膏煎,三上三下,白芷色黃為藥成,去滓,攪數萬遍,令色白以敷面,慎風日良。

白話文:

將上面二十九味藥材切碎,用醋浸泡一天一夜,第二天用豬油煎,翻炒三次,白芷顏色變成黃色就表示藥材製成。把渣滓去除,攪拌幾萬次,讓顏色變成白色就可以敷臉。過程中要注意避開風日,效果會更好。

又方

防風,芎藭,白芷,白殭蠶,蜀水花,白蘞,細辛,茯苓,藁本,葳蕤,青木香,辛夷仁,當歸,土瓜根,栝蔞仁(各三分),桃仁(去皮尖),豬脂(二升),鵝脂(一升),羊腎脂(一升)

白話文:

防風、川芎、白芷、白殭蠶、蜀水花、白蘞、細辛、茯苓、藁本、葳蕤、青木香、辛夷仁、當歸、土瓜根、栝蔞仁(各 9 克),桃仁(去皮尖)、豬油(400 克)、鵝油(200 克)、羊腎脂(200 克)

上十九味細切,綿裹酒二升,浸一日一夜,便納脂中急火煎之,三上三下,然後緩火,一夜藥成,去滓,以寒水石粉三分,內脂中以柳木篦熟攪。任用之。(並出第五卷中)

白話文:

將上述十九種藥材切碎,用棉布包裹,浸泡在二升酒中一天一夜,然後放入豬脂中,用大火煎煮。煎煮三遍後,再轉為小火,熬煮一個晚上即可。過濾掉渣滓,加入三份寒水石粉,用柳木筷子徹底攪拌均勻。此時藥膏即可使用。(此方出自《醫方類聚》第五卷)

千金面膏去風寒令面光悅,耐老去皺方。

青木香,白附子,芎藭,白蠟,零陵香,白芷,香附子(各二兩),茯苓,甘松(各一兩),羊髓(一升半煉之)

白話文:

青木香、白附子、川芎、白蠟、零陵香、白芷、香附子(各 60 克),茯苓、甘松(各 30 克),煉羊髓(450 毫升)

上十味,以酒水各半升,漬藥經宿,煎三上三下,候酒水氣盡,膏成,去滓,收貯任用,塗面作妝皯𪒟皆落。

又方

玉屑,芎藭,土瓜根,白芷,冬瓜仁,木蘭皮,葳蕤,桃仁(去皮),白附子(各四兩),商陸根(五分),辛夷,菟絲子,藁本,白殭蠶,當歸,黃耆,藿香,細辛,防風,麝香,青木香(各三分),豬胰(三具),蜀水花(一合),鷹屎白(一合),白狗脂(一升),鵝脂(一升),熊脂(二升)

白話文:

玉屑、川芎、土瓜根、白芷、冬瓜仁、木蘭皮、葳蕤、桃仁(去皮)、白附子(各 200 克),商陸根(25 克),辛夷、菟絲子、藁本、白僵蠶、當歸、黃耆、藿香、細辛、防風、麝香、青木香(各 15 克),豬胰(3 個),蜀水花(500 毫升),鷹屎白(500 毫升),白狗脂(500 毫升),鵝脂(500 毫升),熊脂(1000 毫升)

上二十七味細切,以清酒漬一宿,微火煎一日以新布絞去滓,以塗面,切慎風,任用之。(出第六卷中)

崔氏蠟脂方。

白蠟(十兩煉令白),桃花,菟絲子,白芷,木蘭皮,細辛,辛夷仁,白茯苓,土瓜根,栝蔞根,白附子,杜蘅,桃仁(去皮),杏仁(去皮各三分),蔓菁子油(二升半),羊髓,牛髓,鹿髓脂(各合)

白話文:

**白蠟(**10 兩,精煉至白色) 桃花 菟絲子 白芷 木蘭皮 細辛 辛夷仁 白茯苓 土瓜根 栝蔞根 白附子 杜蘅 桃仁( 去皮) 杏仁( 去皮,各 3 分) 蔓菁子油( 2.5 升) 羊骨髓 牛骨髓 鹿髓脂( 適量混合)

上十八味並細切,以苦酒漬一宿,用上件臘油髓脂等,煎如面脂法,其蔓菁油酒在前,煎令煙出後,始下蠟髓訖,納諸藥,候白芷色黃膏成,任用,每以澡豆洗面後以塗之。

白話文:

將上述 18 味藥材全部切細,用苦酒浸泡一晚。再加入臘油、髓脂等材料,按照製作面脂的方法煎煮。先加入蔓菁油和苦酒,煎到冒煙後,再放入蠟和髓脂,最後加入中藥材。等到白芷變成黃色,膏狀物成型,即可使用。每次洗臉後,將膏狀物塗抹在臉上。

又常用臘脂方。

蔓菁油(三升),甘松香(一兩),零陵香(一兩),辛夷仁(五分),白朮(二升),細辛(五分),竹茹(一升),竹葉(切五合),白茯苓(三分),蘼蕪花(三分),羊髓(半升以水浸去赤脈煉之),麝香(任炙)

白話文:

蔓菁油(3 升) 甘鬆香(1 兩) 零陵香(1 兩) 辛夷仁(5 錢) 白朮(2 升) 細辛(5 錢) 竹茹(1 升) 竹葉(切碎 5 合) 白茯苓(3 錢) 蘼蕪花(3 錢) 羊骨髓(半升,以水浸泡去除血脈,再煉製) 麝香(適量,經過炙烤)

上十二味切,以綿裹酒浸經再宿,絞去酒以脂中煎緩火令沸,三日許香氣極盛,膏成,乃煉蠟令白。看臨熟下臘調,瓷硬得所貯用之。(出第九卷中)

白話文:

將以上十二種藥材切碎,用棉布包好,浸泡在酒中過夜。取出後,擰乾酒,在豬油中用小火煎,讓它沸騰,大約三天後,香味會非常濃鬱。膏狀物製成後,將蠟燭提煉成白色。等膏狀物快熟了,加入蠟燭調勻,達到瓷器般堅硬的程度後,即可儲存使用。(出自第九卷中)

文仲療人面無光潤,黑及皺常敷面脂方。

細辛,葳蕤,黃耆,白附子,薯蕷,辛夷,芎藭,白芷(各一分),栝蔞,木蘭皮(各二分),豬脂(二十煉成)

白話文:

細辛、葳蕤、黃耆、白附子、薯蕷、辛夷、芎藭、白芷(各 1 兩) 栝蔞、木蘭皮(各 2 兩) 豬脂肪(煉製 20 次)

上十一味切,以綿裹。用少酒漬一宿,納脂膏煎之。七上七下,別出一斤白芷煎,色黃藥成,去滓,攪凝以敷面,任用之,亦主金瘡止血良。

白話文:

將上述十一種藥材切碎,用棉布包裹。用少量的酒浸泡一晚,放入豬油中煎煮。每七次煎煮,將煮好的藥液倒出,再重新煎煮七次。另外,再用一斤白芷煎煮。當藥液變成黃色時,煮好後,過濾出藥渣,攪拌冷卻後用來敷臉,可以長期使用。這道藥方也可用於止血,治療金瘡。

延年面脂方。

白朮,茯苓,杜蘅(各六分),葳蕤,藁本,芎藭,土瓜根,栝蔞(各五分),木蘭皮,白殭蠶,蜀水花,辛夷仁,零陵香,藿香(各四兩),菟絲子(八分),梔子花,麝香(酒浸綿裹),鷹屎白(各三分),冬瓜仁(五分),桃仁(五合併令碎),白蠟(三兩),羊脂(腎邊者一升),豬脂(三升水浸七日日別易水),豬胰(一具),白附子(四分)

白話文:

白朮茯苓杜蘅(各六錢) 葳蕤藁本芎藭土瓜根栝蔞 (各五錢) 木蘭皮白殭蠶蜀水花辛夷仁零陵香藿香 (各四錢) 菟絲子 (八錢) 梔子花麝香(以酒浸泡棉花包覆)、鷹屎白 (各三錢) 冬瓜仁 (五錢) 桃仁 (五錢,研碎) 白蠟 (三錢) 羊脂 (腎臟旁的,一升) 豬脂 (三升,浸泡於水中七天,每天更換水) 豬胰臟 (一個) 白附子 (四錢)

上二十五味,並細切,酒二升,取豬胰桃仁冬瓜仁綿裹納酒中,挼令消絞取汁,用漬藥一宿別煎豬脂令消去滓,以鵝脂羊脂白蠟於鐺中用綿裹內鐺微火煎三上三下,藥黃色,去滓,待澄候凝,納鷹屎末攪令勻,以塗面妙。

白話文:

將上述二十五種藥材切細,加入二升酒中。用豬胰臟、杏仁和冬瓜仁用布包裹,放入酒中,揉搓使它們化開,取出汁液。用此汁液浸泡藥材一晚,另煮豬油,將其過濾去除殘渣。將鵝脂、羊脂和白蠟放入鍋中,用布包裹在鍋內,用小火煎煮,反覆三次。藥材變成黃色後,去除殘渣,待藥液凝固,加入鷹屎粉末攪拌均勻。將藥膏塗抹於面上,效果極佳。

又方

防風,葳蕤,芎藭,白芷,藁本,桃仁(去皮),白附子(各六分),茯苓(八分),細辛甘松香,零陵香(各二分),當歸,栝蔞(研各四分),蜀椒(五十粒),鸕鷀屎,冬瓜仁(研各三分),麝香(一分)

白話文:

當歸、防風、葳蕤、芎藭、白芷、藁本、桃仁(去掉外殼)、白附子(各 0.36 公克) 茯苓(0.48 公克) 細辛、甘松香、零陵香(各 0.12 公克) 栝蔞(研磨,0.24 公克) 蜀椒(50 粒) 鸕鷀屎、冬瓜仁(研磨,各 0.18 公克) 麝香(0.06 公克)

上十七味,酒浸淹潤一夕,明日以綿薄寬裹之,以白鵝脂三升,羊脂三升並煉成者以煎之,於銅器中微火上煎,使之沸勿使焦也,乃下之三上。看白附子色黃,膏成去滓,又入鐺中上火,納麝香,氣出仍麝香,更以綿濾度之,乃納栝蔞仁桃仁冬瓜仁等脂,並鷹屎鸕鷀屎粉等攪令調,膏成待凝,以瓷器貯,柳木作槌子,於缽中研,使輕虛得所生光,研之無度數,二三日研之方始好,唯多則光滑任用。

白話文:

以上十七味藥材,用酒浸泡一晚。第二天用薄棉布包裹,用煉製好的白鵝油三升、羊脂三升來煎製。在銅器中以小火煎,煎到沸騰但不要焦。然後倒出來再倒回去,一共三次。觀察白附子變成黃色,膏脂製成後過濾掉渣滓,再放入鍋中加熱,加入麝香,待香氣散出後,再加入麝香。再用棉布過濾,然後加入栝蔞仁、桃仁、冬瓜仁等脂,以及鷹屎、鸕鷀屎的粉末,攪拌均勻。膏脂製成後,待其凝固,用瓷器盛裝。用柳木製成槌子,在缽中研磨,讓膏脂變得輕盈、光亮。研磨沒有特定次數,二三日研磨後才會達到最佳效果。研磨次數越多,膏脂會更加光滑細膩,使用起來更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