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二 (2)
卷第二 (2)
1. 傷寒中風方九首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出,不須吃熱粥助藥發汗余將息依桂枝法。忌海藻菘菜生蔥。(並出第三卷中張仲景傷寒論治中風汗出用桂枝此證云汗不出亦傷寒之病非中風也)
小品葳蕤湯,療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則發熱,頭眩痛喉咽干舌強,胸內疼,心胸痞結,滿腰背強方。
葳蕤(二兩),石膏(三分末綿裹),白薇(二兩),麻黃(二兩去節),獨活(二兩),杏仁(二兩去皮尖兩仁),芎藭(二兩),甘草(二兩炙),青木香(二兩無可用麝香一分代之)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熱者,加朴硝一分及大黃三兩下之。忌海藻菘菜。(並出第六卷中古今錄驗同一方有葛根二兩)
千金療傷寒中風五六日以上,但胸中煩乾嘔,栝蔞實湯方。
栝蔞實(一兩),柴胡(半斤),黃芩(三兩),甘草(三兩炙),生薑(四兩切),大棗(十枚擘破)
上六味切之勿令大碎,吹去末,以水一斗二升,煮得六升,絞去滓,更煎取三升,適寒溫服一升,日三服。忌海藻菘菜。(出第十卷中)
千金翼療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飲水而吐,此為水逆,五苓散主之方。
豬苓(三分),澤瀉(五分),茯苓(三分),桂心(二分),白朮(三分)
上五味搗篩水服方寸匕,日三,多飲暖水汗出愈。忌桃李醋物生蔥雀肉等。
又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水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堅而滿,乾嘔心煩,不能得安,醫見心下痞以為病不盡,復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之堅甘草瀉心湯主之方。
甘草(四兩炙),黃芩(三兩),大棗(十二枚擘),黃連(一兩),乾薑(二兩),半夏(半升洗去滑)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六服。忌海藻菘菜豬羊肉餳。(並出第九卷中一方有人參三兩)
古今錄驗療中風傷寒脈浮發熱往來汗出惡風項頸強鼻鳴乾嘔,陽且湯主之方。
大棗(十二枚擘),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三兩炙),黃芩(二兩)
上六味㕮咀,以泉水六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自汗者,去桂心,加附子一枚炮,渴者,去桂加栝蔞三兩,利者,去芍藥桂,加乾薑三兩,附子一枚炮,心下悸者,去芍藥加茯苓四兩,虛勞裡急者,正陽且主之,煎得二升,納膠飴半升,分為再服,若脈浮緊發熱者不可與也。忌海藻菘菜生蔥等物。(千金同)
又大青龍湯療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汗不出而煩躁方。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甘草(二兩炙),石膏(如雞子大碎綿裹),生薑(三兩),杏仁(四十枚去兩仁及尖皮),大棗(十枚擘)
白話文:
傷寒中風藥方九首
將上述七種藥材切碎,加水一斗煮,先煮麻黃和葛根至水量減少兩升,撈去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三升,濾掉藥渣,溫服一升,蓋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不需要喝熱粥來幫助發汗,之後的調養方法依照桂枝湯的原則。忌食海藻、菘菜、生蔥。(並在第三卷中提到,張仲景的傷寒論中治療中風的桂枝湯證是汗出的情況,此處說汗不出也是傷寒的病,不是中風。)
小品葳蕤湯,治療冬瘟或春季中風傷寒引起的發熱、頭暈頭痛、咽喉乾燥、舌頭僵硬、胸內疼痛、心胸悶脹、腰背僵硬。
藥材:葳蕤(二兩)、石膏(三分,研成粉末用棉布包好)、白薇(二兩)、麻黃(二兩,去節)、獨活(二兩)、杏仁(二兩,去皮尖取兩枚)、芎藭(二兩)、甘草(二兩,炙)、青木香(二兩,沒有的話可用麝香一分代替)。
將上述九種藥材切碎,加水八升煮至剩三升,分三次服用,服用後應出汗。如果出現忽冷忽熱的情況,加入朴硝一分和大黃三兩來通便。忌食海藻、菘菜。(並在第六卷《古今錄驗》中,提到同一個方子有加入葛根二兩)。
《千金方》治療傷寒中風五六天以上,出現胸中煩悶、噁心嘔吐的症狀,使用栝蔞實湯。
藥材:栝蔞實(一兩)、柴胡(半斤)、黃芩(三兩)、甘草(三兩,炙)、生薑(四兩,切片)、大棗(十枚,掰開)。
將上述六味藥材切碎,不要太碎,吹去粉末,加水一斗二升煮至剩六升,濾去藥渣,再煮至剩三升,根據溫度服用一升,一天三次。忌食海藻、菘菜。(出自第十卷)。
《千金翼方》治療中風發熱,六七天不退且感到煩躁,有表裡證,口渴想喝水,喝了又吐,這是水逆的現象,用五苓散治療。
藥材:豬苓(三分)、澤瀉(五分)、茯苓(三分)、桂心(二分)、白朮(三分)。
將上述五味藥材搗碎過篩,用水沖服一小勺,一天三次,多喝熱水幫助發汗,病就會好轉。忌食桃子、李子、醋、生蔥、麻雀肉等。
如果傷寒中風,醫生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病人會腹瀉一天數十次,水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脹滿、噁心煩躁、無法安寧。醫生見到心下痞硬,以為病沒治好,又再次瀉下,導致痞硬更加嚴重。這不是熱結,而是因為胃虛,客氣上逆,所以導致痞硬。用甘草瀉心湯治療。
藥材:甘草(四兩,炙)、黃芩(三兩)、大棗(十二枚,掰開)、黃連(一兩)、乾薑(二兩)、半夏(半升,洗去黏滑部分)。
將上述六味藥材切碎,加水一斗煮至剩六升,分六次服用。忌食海藻、菘菜、豬羊肉、麥芽糖。(並在第九卷中,提到有一個方子加入了人參三兩)。
《古今錄驗》治療中風傷寒,脈浮、發熱、時冷時熱、出汗、怕風、項頸僵硬、鼻鳴、噁心嘔吐,用陽且湯治療。
藥材:大棗(十二枚,掰開)、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三兩,炙)、黃芩(二兩)。
將上述六味藥材切碎,用泉水六升煮至剩四升,分四次,一天三次服用。如果是自汗的患者,去掉桂心,加入炮附子一枚。如果口渴,去掉桂枝,加入栝蔞三兩。如果腹瀉,去掉芍藥和桂枝,加入乾薑三兩和炮附子一枚。如果心悸,去掉芍藥,加入茯苓四兩。如果虛勞導致裡急,則用陽且湯的原方治療,煮至剩二升,加入半升麥芽糖,分兩次服用。如果脈浮緊,發熱,則不能服用此方。忌食海藻、菘菜、生蔥等。(與《千金方》相同)
大青龍湯,治療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怕冷、身體疼痛、不出汗、煩躁。
藥材: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甘草(二兩,炙)、石膏(如雞蛋大小,打碎用棉布包好)、生薑(三兩)、杏仁(四十枚,去皮尖取兩枚)、大棗(十枚,掰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