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十四 (22)
卷第十四 (22)
1. 許仁則療諸風方七首
又療風熱未退。頻服湯飲。力不能攻。宜合苦參十二味丸服之方。
苦參,乾薑,芎藭(各六兩),玄參,丹參,人參,沙參,白朮(各五兩),地骨白皮,獨活(各四兩),薏苡仁(二升),蜀升麻(二升)
上藥搗篩。蜜和為丸。用薏苡仁飲下之。初服十五丸。日再服。稍稍加至三十丸如梧子大。若覺冷。即去玄參沙參。加桂心四兩。細辛三兩。若覺熱。別加十兩生地黃。若覺有痛處。去沙參。加當歸六兩。若覺有氣。去玄參。加橘皮四兩。若大便澀加大檳榔仁二十枚。忌桃李生蔥生菜蕪荑。
又至九月以後。二月以前。宜合五加皮等入味藥酒。細細用下前丸飲之方。
五加皮,薏苡仁,大麻仁(熬各五升),丹參(五兩),生薑,生地黃(各四斤),桂心(五兩),大豆(一斗熬)
上藥切。以絹袋盛。用無灰清酒六斗。浸六七日。細細取下前丸。初服一二合。再服稍稍加至五六合。能至一升亦佳。忌生蔥蕪荑。
又預防熱病急黃賊風。乾葛散方。
乾葛,乾地黃(各三斤),新香豉心(一升)
上三味。曝令乾。搗篩為散。每食後服一方寸匕。日再服。稍稍加至三匕。牛乳蜜湯竹瀝粥飲梅漿任意下之。
又依前乾葛等三味散服之。雖覺熱氣少退。熱未能頓除。宜合黃連等八味散服之方。
黃連,黃芩,乾薑,蜀升麻,知母,乾地黃(各一斤),梔子仁,大青(各半斤)
上藥搗篩為散。每食後。飲服一方寸匕。日再服。稍加至二匕。若能食飲適寒溫。男女節勞逸。候體氣服前方。乃至終身無熱病急黃暴風之慮。忌豬肉冷水蕪荑。(吳升同並出上卷中)
白話文:
治療風熱病還沒好的情況,如果頻繁喝湯藥,藥力又不足以攻克病邪,可以服用這個苦參十二味丸的藥方。
藥方組成:苦參、乾薑、川芎(各六兩),玄參、丹參、人參、沙參、白朮(各五兩),地骨白皮、獨活(各四兩),薏苡仁(二升),蜀升麻(二升)。
製法: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用薏苡仁湯送服。開始服用十五丸,一天服用兩次,慢慢增加到每次三十丸,藥丸大小像梧桐子。如果覺得身體發冷,就去掉玄參、沙參,加入桂心四兩、細辛三兩;如果覺得身體發熱,就另外加入生地黃十兩;如果覺得身體有疼痛的地方,就去掉沙參,加入當歸六兩;如果覺得胸悶有氣,就去掉玄參,加入橘皮四兩;如果大便乾澀,就加入大檳榔仁二十枚。忌食桃子、李子、生蔥、生菜和蕪荑。
另外,從九月以後到二月以前,可以將五加皮等藥材加入藥酒中,用藥酒慢慢送服前面的藥丸。藥酒的藥方是:
五加皮、薏苡仁、大麻仁(炒過,各五升),丹參(五兩),生薑、生地黃(各四斤),桂心(五兩),大豆(炒過,一斗)。
製法:將以上藥材切碎,用絹袋裝好,放入六斗無灰清酒中浸泡六七天,然後用藥酒慢慢送服前面的藥丸。開始服用一二合(古代容量單位),每天服用兩次,慢慢增加到每次五六合,能喝到一升也很好。忌食生蔥和蕪荑。
還有一個預防熱病、急黃病和突然發作的風病的藥方,是乾葛散:
藥方組成:乾葛、乾地黃(各三斤),新香豉心(一升)。
製法:將以上三味藥材曬乾,搗碎過篩製成散劑。每次飯後服用一方寸匕(古代計量單位),一天服用兩次,可以慢慢增加到每次三匕。可以用牛奶、蜂蜜水、竹瀝粥或梅漿等任意送服。
如果服用乾葛等三味藥散後,雖然覺得熱氣稍微消退,但熱還沒有完全去除,可以服用這個黃連等八味散的藥方:
藥方組成:黃連、黃芩、乾薑、蜀升麻、知母、乾地黃(各一斤),梔子仁、大青(各半斤)。
製法: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散劑。每次飯後,用開水送服一方寸匕,一天服用兩次,可以慢慢增加到每次二匕。如果能注意飲食,適應寒溫變化,男女節制勞累,根據身體情況服用前面的藥方,就可以終身沒有熱病、急黃病和突然發作的風病的憂慮。忌食豬肉、冷水和蕪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