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二十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八 (3)

1. 鬼擊一十首

病源鬼擊者,謂鬼癘之氣擊著於人也,得之無漸,猝著如人以刀矛刺狀,胸脅腹內絞急切痛,不可抑按,或即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一名為鬼排,言鬼排觸於人也,氣血虛弱,精魂衰微,忽與鬼神遇相觸突致之,為其所排擊,輕者因而獲免,重者多死也。(出第二十三卷中)

肘後鬼擊之病,得之無漸,猝著如人以刀矛刺狀,胸脅腹內絞急切痛,不可抑按,或即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一名鬼排,治之方。

灸臍上一寸七壯,及兩踵白肉際瘥。(千金翼同)

又方

熟艾如鴨子大三枚,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頓服之。(並出第一卷中)

文仲療鬼擊方。

鹽一升,以水二升和攪飲之,並以冷水潠之,須臾吐即瘥。(備急肘後同)

又方

粉一撮於水中攪飲之。(備急肘後同)

又方

以淳苦酒吹令入兩鼻孔中。(肘後同並出第一卷中)

備急療鬼擊方。

燒鼠至末如黍米許,水和服,不能飲,以水和少許納喉中。(肘後文仲同)

又方

升麻,獨活,桂心(各等分)

上三味為末,酒服方寸匕,立愈。(肘後同)

又有諸丸散,並在備急條中,今巫覡實見人忽被神鬼所擊刺擺㗖者,或犯其行伍,或遇相觸突,或身神散弱,或愆負所招,輕者獲免,重者多死,猶如周宣燕簡輩事,不為虛也,必應死者亦不可療,要自不得不救之耳。(肘後同並出第一卷中)

刪繁倉公散方。

特生礬石(燒半日研),皂莢(炙去皮子),雄黃(研),藜蘆(熬)

上四味等分,搗為末,主療猝鬼擊鬼排,鬼刺心腹痛,下血便死,不知人,及臥魘,齧腳踵不覺者,諸惡毒氣病,取前散如大豆許,以管吹入鼻中,得嚏則氣通便活,若未嚏,復更吹之,得嚏為度,此藥能起死人,漢文帝太倉令淳于意以此方療如前病,勝余方,若別疾不若玉壺丸等法。(崔氏備急範汪等同出第六卷中)

千金翼療鬼擊方。

灸臍下一寸三壯。(出第二十七卷中)

白話文:

鬼擊一十首

所謂的「鬼擊」,指的是一種邪氣侵襲人體所造成的疾病。這種病來得很快,沒有徵兆,突然發作,就像被人用刀或矛刺中一樣。患者會感到胸部、兩側肋骨和腹部劇烈絞痛,無法按壓,有些人會直接吐血、流鼻血或便血。這種病也叫做「鬼排」,意思是邪氣撞擊人體。通常是患者氣血虛弱、精神衰弱時,意外與鬼神相遇或受到衝撞導致,被邪氣侵襲。病情輕微的可以自行痊癒,但嚴重的多半會死亡。

治療鬼擊的方法:

  1. 在肚臍上方一寸處艾灸七次,並在兩腳後跟的白色皮膚邊緣艾灸,就能治癒。(《千金翼》也有記載)

  2. 取像鴨蛋大小的熟艾草三塊,用水五升煮取二升,一次全部喝下。(出自《肘後備急方》第一卷)

  3. 用鹽一升,加水二升攪拌均勻後喝下,並用冷水噴灑全身,過一會兒吐出來就會痊癒。(《備急肘後方》也有記載)

  4. 取一撮藥粉,加入水中攪拌後喝下。(《備急肘後方》也有記載)

  5. 用純正的苦酒,吹入兩個鼻孔中。(《肘後備急方》也有記載)

  6. 將燒成灰的死老鼠磨成如黍米般大小的粉末,用水調服。如果患者無法吞嚥,就用水調少許,滴入喉嚨中。(《肘後備急方》和文仲的醫方都有記載)

  7. 取升麻、獨活、桂心等份,磨成粉末,用酒調服一小匙,立即見效。(《肘後備急方》也有記載)

此外,還有一些丸劑和散劑的配方,都記錄在《備急肘後方》中。現在的巫師或術士,常常會看到有人突然被神鬼擊打、刺傷或擺弄,這是因為患者可能冒犯了神鬼的隊伍、意外與之衝突、自身精神衰弱或是做了虧心事所招致。病情輕微的可以痊癒,嚴重的多半會死亡,這就像周宣王和燕簡等人的遭遇一樣,並非虛構。那些註定要死的人,即使想救也無能為力,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刪繁倉公散的配方:

取特生的礬石(燒半天後磨成粉)、皂莢(烤過後去除皮和籽)、雄黃(磨成粉)、藜蘆(熬煮)。以上四種藥材等份,搗成粉末。主要治療突然發作的鬼擊、鬼排,鬼刺導致的心腹疼痛,便血致死,神志不清,以及睡夢中受魘、啃咬腳後跟而不知覺等症狀。對於各種惡毒邪氣引起的疾病,取少許藥粉,像大豆大小,用管子吹入鼻孔,如果打噴嚏,則氣血暢通,就能活命。如果沒有打噴嚏,就再次吹入,直到打噴嚏為止。這種藥能起死回生。漢文帝時期的太倉令淳于意曾用此方治癒類似疾病,效果勝過其他藥方。如果不是這種病,效果就不如玉壺丸等其他藥方。(《崔氏備急方》、《範汪方》等都有記載)

治療鬼擊的方法:在肚臍下方一寸處艾灸三次。(出自《千金翼》第二十七卷)

2. 屍厥方一十二首

病源屍厥者,陰氣逆也,此由陽脈猝下墜,陰脈猝上升,陰陽離居,營衛不通,真氣厥亂,客邪乘之,其狀如死,猶微有息而不常,脈尚動而形無知也,聽其耳內,循循有如嘯之聲,而股間暖者是也,耳內雖無嘯聲,而脈動者,故當以屍厥療之,診其寸口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身溫而汗,此為入腑,雖猝厥不知人,氣復則自愈,若唇正青,身冷,此為入臟,亦猝厥不知人,即死,候其左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足厥陰足少陽俱虛也,病若恍惚不知人,妄有所見。

張仲景云,屍厥脈動而無氣,氣閉不通,故靜而死也,治方。

菖蒲屑納鼻兩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著舌下。

又方

取左角發方寸匕燒末,酒和灌令入喉,立起。

肘後方。

白馬尾二七莖,白馬前腳甲二枚,燒之以苦酒丸如小豆大,開口吞二丸,須臾服一丸。

又方

灸鼻人中七壯,又灸陰囊下,去下部一寸,百壯,若婦人灸兩乳中,又云爪刺人中良久,又針人中至齒,立起,此扁鵲法。

又方

以繩圍其臂脘,男左女右,繩從大椎上度,下行脊上,灸繩頭盡處五十壯,活,此是扁鵲法。

又方

熨其兩脅下,取炷中墨如彈丸大,漿和飲之,更以管吹耳中,令三四人更互吹之。

又方

以小管吹鼻孔,梁上塵如豆大著中吹之,令入。

又方

針百會,當鼻中入髮際五寸許,針入三分,補之,針足大趾甲下肉側,去甲三分,又針足中趾甲上各三分,大趾之肉去端韭葉許,又針手少陰銳骨之端各一分。

又方

灸膻中季肋間二七壯也。(肘後惟云灸膻中集驗同並出第一卷中)

千金論曰,風寒之氣客於臟間,滯而不能發,故喑不能言,及喉痹失聲,皆風邪所為也,入臟皆能殺人,凡屍厥如死,脈動如故,此陽脈下墜,陰脈上爭,氣閉故也,療方。

灸百會百壯,針入三分補之。

又方

針足中趾頭,去甲如韭葉,並刺足大趾甲下內側,去甲三分。

崔氏論曰,凡屍厥為病,脈動而形,無所知,陽脈下墜,陰脈上爭,營衛不通,其狀如死,而猶微有息,其息不常,人乃不知,欲殯殮者,療之方。

急可以蘆管吹其兩耳,極盡以氣吹之,立起,若人氣極,可易人吹之。(出第四卷中)

白話文:

屍厥的十二種治療方法

屍厥這種病,是因為體內的陰氣逆亂所導致的。這是因為陽氣突然下墜,陰氣突然上升,導致陰陽分離,體內氣血運行不暢,真氣紊亂,外邪趁虛而入。患者的狀況看起來像死了一樣,但還微微有呼吸,只是呼吸不規律,脈搏還在跳動,身體卻沒有知覺。仔細聽患者的耳朵裡面,會有像風聲一樣的聲音,而且大腿內側還是溫熱的。如果耳朵裡沒有風聲,但脈搏仍在跳動,就應該用治療屍厥的方法來治療。

檢查患者的寸口脈,發現脈象沉實而滑,沉脈表示體內有實證,滑脈表示氣血不暢,實證和氣血不暢相互搏擊,患者身體發熱並出汗,這是病情進入腑的表現。即使患者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只要氣血恢復就能自己好轉。如果嘴唇發青,身體冰冷,這是病情進入臟的表現,患者也會突然昏厥不省人事,這樣很快就會死亡。觀察患者左手關脈,如果發現陰陽之氣都虛弱,這是足厥陰經和足少陽經都虛弱的表現。患者如果神志不清,出現幻覺,也會有這種情形。

醫學家張仲景認為,屍厥的脈搏雖然在跳動,但是體內沒有氣,氣血閉塞不通,所以人會靜止而死。以下是治療屍厥的方法:

  1. 將菖蒲磨成粉末,吹入患者的兩個鼻孔,然後讓人把桂皮粉放在患者的舌頭下面。

  2. 取左邊頭角燒成灰,用酒調和後灌入患者的喉嚨,患者會立刻甦醒。

  3. 取七七共四十九根白馬尾毛,加上兩片白馬前腳的指甲,一起燒成灰,然後用苦酒調和成小豆大小的藥丸,讓患者開口吞服兩顆,等一下再服一顆。

  4. 艾灸患者的鼻下人中穴七壯,再艾灸陰囊下方一寸的位置,艾灸一百壯。如果是女性,則艾灸兩乳之間的位置。也有人說用指甲掐患者的人中穴,過一會兒就會好轉,或者用針刺人中穴直到牙齒,也可以讓患者立刻甦醒,這是扁鵲的方法。

  5. 用繩子圍住患者的手臂,男性圍左邊,女性圍右邊。繩子從頸椎的大椎穴開始,沿著脊椎向下,艾灸繩子末端處五十壯,患者就會甦醒,這也是扁鵲的方法。

  6. 用熱熨斗熨患者的兩肋下方,然後取燃燒過的艾柱中的黑灰,像彈丸一樣大,用米漿調和後讓患者喝下,再用管子往患者的耳朵裡吹氣,讓三四個人輪流吹氣。

  7. 用小管子吹患者的鼻孔,取房樑上的灰塵,像豆子那麼大,放在管子裡吹入鼻孔。

  8. 針刺患者的百會穴,位置在鼻子的正上方,進入頭髮邊緣五寸左右,針刺入三分,用補法。針刺患者的足大趾指甲下方靠內側的肉,距離指甲三分處。再針刺患者的足中趾指甲上方各三分處。另外,針刺患者手少陰經的銳骨端各一分處。

  9. 艾灸患者的膻中穴和季肋之間的地方,艾灸十四壯。(《肘後備急方》只提到艾灸膻中穴)

《千金要方》認為,風寒邪氣侵入臟腑之間,滯留在體內無法發散,所以會導致失語,咽喉腫痛失聲,這些都是風邪所為。邪氣入臟都可能致命。屍厥的病人雖然看起來像死了一樣,但脈搏卻依然在跳動,這是因為陽氣下墜,陰氣上爭,導致氣血閉塞所致。治療方法如下:

艾灸百會穴一百壯,針刺入三分,用補法。

針刺患者的足中趾指頭,距離指甲像韭菜葉一樣寬的地方。另外,針刺患者足大趾指甲下方靠內側,距離指甲三分處。

醫學家崔氏認為,屍厥這種病,雖然脈搏在跳動,身體卻沒有知覺,這是因為陽氣下墜,陰氣上爭,導致體內氣血運行不暢。患者的狀況看起來像死了一樣,但還微微有呼吸,只是呼吸不規律,所以人們通常不知道,可能會直接收屍。治療方法如下:

趕緊用蘆葦管子往患者的兩個耳朵裡吹氣,盡力吹氣,患者就會立刻甦醒。如果吹氣的人已經沒有力氣了,可以換人來吹。

3. 中蠱毒方二十一首

病源凡蠱毒有數種,皆是變惑之氣,人有故造作之多取蠱蛇之類,以器皿盛貯,任其自相啖食,唯有一物獨在者即謂之為蠱,便能變惑,隨逐酒食為人患禍,患禍於他,則蠱主吉利,所以不羈之徒而畜事之,又有飛蠱,去來無由,漸狀如鬼氣者,得之猝重,凡中蠱病多趨於死,以其毒害勢甚,故云蠱毒,著蠱毒,面青黃者,是蛇蠱,其脈洪壯,病發之時,腹內熱悶,胸脅支滿,舌本脹強,不喜言語,身體常痛,又心腹如似蟲行,顏色赤,唇口乾燥,經年不治,肝膈爛而死,其面色赤黃者,是蜴蜥蠱,其脈浮滑而短,病發之時,腰背微滿,手腳唇口悉皆習習,而喉脈急,舌上生瘡,二百日不治,啖人心肝,盡爛下膿血,羸瘦,顏色枯黑而死,其面色青白,又云,其脈沉濡,病發之時,咽喉塞,不欲聞人語,腹內鳴喚,或上或下,天陰雨轉劇,皮內如蟲行,手腳煩熱,嗜醋食,咳唾膿血,顏色乍白乍青,腹內脹滿,狀若蝦蟆,若成蟲吐出成蝌蚪形,是蝦蟆蠱,經年不治,啖人脾胃盡,唇口裂而死,其脈緩而散者,病發之時身體乍冷乍熱,手腳煩疼無時節吐逆,小便赤黃,腹內悶,胸痛,顏色多青,毒或吐出似蜣螂,有足翅是蜣螂蠱,經年不治,啖人血脈,枯盡而死,欲知是蠱與非,當令病人唾水內,沉者是蠱,浮者非蠱。

又云,旦起取井華水,未食前當令病人唾水內,唾如柱腳直下沉者,是蠱毒,沉散不至下者草毒。又云,含大豆,若是蠱,豆脹皮脫,若非蠱,豆不爛脫。又云,以鵠皮置病人臥下,勿令病人知,若病劇者,是蠱也。

又云,取新生雞子煮熟,去皮留黃白令完全,日晚口含,以齒微齧,勿令破,作兩炊時,夜吐瓦上,著霜露內,旦看大青,是蠱毒也,昔有人食新變鱧魚中毒,病心腹痛,心下硬發熱煩冤,欲得水洗沃身體,搖動如魚得水狀,有人診云,是蠱,其家云從無此毒,不作蠱治遂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兩手著頭相叉,坐地緩舒兩腳,以兩手從外抱膝中痛,低頭入膝間,兩手交叉頭,十二通,愈蠱毒及三尸毒,腰中大氣,又云,常度日月星辰清淨以雞鳴安身臥,漱口三咽之,調五臟,殺蠱蟲,令人長生,治心腹病,又云,治百病邪蠱,當正臥閉目,閉氣內視丹田,以鼻徐徐納氣,令腹極滿,徐徐以口吐之,勿令有聲,令入多出少,以微為故存視五臟,各如其形色,又存胃中,令鮮明潔白,如素為之,倦極汗出乃止,以粉粉身,摩捋形體,汗不出而倦者,亦可止,明日復為之,又當存作大雷電光,走入腹中,為之不止,病自除。(出第二十五卷中)

千金論曰:蠱毒千品,種種不同,或吐下鮮血,或好臥暗室,不欲見光明,或心性反常,乍嗔乍喜,或四肢沉重,百節痠疼,如此種種狀貌,說不可盡,亦有得之三年乃死,急者一月或百日即死,其死時,皆於九孔中或於脅下肉中出去。

所以出門,常須帶雄黃,麝香,神丹諸大辟惡藥,則百蟲貓鬼,狐貍,老物精魅,永不敢著人,養生之家,大須慮此,以下亦有灸法,初中蠱,於心下作艾炷灸一百壯,並主貓鬼亦灸得瘥。

又論曰:世有拙醫,見患蠱脹者,偏腹腫滿,四肢如故,小便不甚澀,以水病療之,近服水藥,經五十餘日,望漸痊愈,日復增加,奄致殂殞,如此者不一,學者當細尋方意,消息用之,萬不失一,醫方千卷,不盡其理,所以不可一一備述云爾。(出第二十五卷中)

廣濟療蠱毒方,服此升麻散,三四日後,即服前光砂丸方。

升麻,桔梗,栝蔞(各五兩)

上三味搗為散,以熟湯洗所患人陰中,再以濃汁服方寸匕,日二服,漸加至二匕,內消。忌黏食,豬肉。(出第四卷中)

肘後療中蠱毒諸方,人有養畜蠱毒以病人,凡診法,中蠱狀,令人心腹切痛,如有物齧,或吐下血,不即療之,食人五臟,盡即死矣,欲知是蠱與非,當令病人唾水,沉者是,浮者非也。(小品文仲備急集驗千金並翼同)

又欲知蠱主姓名方

取鼓皮一片,燒灰末以飲服,病人須臾自當呼蠱主姓名,可語令知,便即去,病愈矣,亦有以蛇涎合作蠱毒,著飲食中,使人得瘕病,此一種積年乃死,療之各自有藥,江南山間人,不可不信之。

又方

以蘘荷密著病人臥席上,亦能令呼蠱主姓名也。(文仲備急千金並翼同出第三卷中)

小品療蠱方。

鼓皮(廣五寸長一尺),薔薇根(五寸如足𧿹趾大細切本方云莨菪根)

上二味,以水一升,清酒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當下蠱即愈。(千金古今錄驗同千金治蠱吐下血)

又方

土瓜根大如拇指,長三寸切,以酒半升漬一宿,一服當吐下。(古今錄驗同)

又方

皂莢三挺,長一尺者,炙去皮子,美酒一升漬一宿,去滓頓服。(古今錄驗範汪同肘後云以酒五升分三服)

又方

取薺苨根搗為末,以飲服方寸匕。(古今錄驗同)

千金犀角丸,療蠱毒百病腹暴痛,飛屍,惡氣腫方。

犀角(末),羚羊角(末),鬼臼,桂心(各量四錢匕),天雄(炮),莽草(炙),真珠(研),雄黃(研各一兩),麝香(半兩研),貝齒(燒灰五枚),赤足蜈蚣(五節炙),射罔(如雞子黃三枚),巴豆(五十枚去皮心熬)

上十三味,各搗合篩之,以蜜和為丸如小豆大,服一丸,不知增一丸,猝得腹中痛,飛屍,服如大豆二丸,若惡氣腫,以苦酒和以塗之甚良,以絳囊盛藥,系男左女右臂辟惡,可以備急療萬病也。忌如常法。(崔氏古今錄驗範汪同出第一十五卷中)

千金翼療蠱毒方。

槲木北陰白皮一大握,長五寸,以水三升,煎取一升,空腹服之,即吐蠱出也。並療蠱下血。(出第十五卷中)

崔氏療蠱方。

黃栝蔞根乾者二兩搗,以綿裹,酒一升漬一日去滓,溫服之,少時即吐利,蠱即出,後煮粥飲服一兩盞,吐利即斷,不斷,即煮人參甘草炙生薑各一兩服之,此根唯山南者好。(出第三卷中)

備急療蠱方。

取白鴿毛糞燒灰,以飲和服之良。

又療蠱方,人家雖藏此方,而不知如此效驗。

搗生栝蔞根,取汁一升,醬汁少許和,溫服之,須臾吐蠱出,試驗。(並出第十六卷中)

必效療蠱毒大神驗方。

大戟,桃白皮(東引者以火烘之),斑蝥(去足翅熬等分)

上三味搗篩為散,以冷水服半方寸匕,一服其毒即出,未出,更一服蠱並出。李饒州法云奇效,若以酒中得,則以酒服,若食中得,以飲服之。(崔氏千金同肘後云斑蝥一分桃皮大戟各二分和棗核大米清飲服吐出蠱十日不瘥更一服千金崔氏云服八捻)

又方

胡荽根搗取汁半升,和酒服之立下。

又方

取未鑽相思子二七枚,搗碎為末,暖水半盞和攪,頓服之,令盡,即當欲吐,抑之勿吐,若耐不得,即大張口吐之,其毒即出,出訖,服稀粥,勿食諸肉,輕者但服七枚瘥,無問年月深淺,非常神效,勿輕之。

又試蠱法。

取銀匙若箸或釵含之,經宿色黑即是,不黑者非。(出第三卷中)

古今錄驗療蠱方。

巴豆(十枚去心皮熬),豉(半升熬),釜底墨(方寸匕)

上三味搗篩為散,清旦以酒服如簪頭大,小行,蠱主當自至門,勿應之,去到家,立自知其姓名。

又雄黃丸,主蠱毒中藥欲死方

雄黃(研),硃砂(研),藜蘆(炙),馬目毒公,皂莢(炙去皮子二分),莽草(二分炙),巴豆(去心皮熬各二分)

上七味搗篩,以蜜丸如大豆許,服三丸,當轉下,先利清水,次出蛇等,當煩悶者,依常法可用鴨羹補之。忌如常法。

又療中蠱毒方

取牡丹根搗末,服一錢匕,日三服至良。忌胡荽。(範汪同)

又療中蠱胡洽方

以豬膽導下部至良。(肘後集驗範汪同並出第四十五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