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二十七 (9)
卷第二十七 (9)
1. 小便不禁方二首
病源小便不禁者,腎氣虛,下焦受冷也,腎主水,其氣下通於陰,腎虛下焦冷,不能溫制其水液,故小便不禁也。(出第十四卷中)
千金翼小便不禁,日便一二斗,或如血色方。
白話文:
小便失禁是因為腎臟虛弱,下腹部受寒。腎臟主控水液,它的氣會向下運行到下半身,如果腎臟虛弱,下腹部受寒,就無法溫暖並控制水液,所以會造成小便失禁。
麥門冬(去心),乾地黃(各八兩),蒺藜子,桂心,續斷(各二兩),甘草(一枚炙)乾薑(四兩)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又久房散,主小便多或不禁方。
白話文:
麥門冬(去除中心)8兩、乾地黃8兩、蒺藜子2兩、桂心2兩、續斷2兩、炙甘草1枚、乾薑4兩
菟絲子(二兩酒漬),蒲黃(三兩),黃連(三兩),硝石(一兩),肉蓯蓉(二兩),五味子(三兩),雞膍胵中黃皮(三兩炙)
上八味搗篩為散,每服方寸匕,日三服,每服如人行三四里,又服。(並出第十五卷中)
白話文:
菟絲子(泡過酒,二兩),蒲黃(三兩),黃連(三兩),硝石(一兩),肉蓯蓉(二兩),五味子(三兩),雞胵的黃皮(烤過,三兩)
2. 小便數及多方五首
病源小便數者,膀胱與腎俱虛,而有客熱乘之故也,腎與膀胱為表裡,俱主水腎氣下通於陰,此經既虛,致受於客熱,虛則不能制水,故令數小便,熱則水行澀,澀則小便不快,故令數起也,診其脈,趺陽脈數,胃中有熱,即消穀引食,大便必硬,小便則數,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以兩踵布膝除數尿。(出第十四卷中)
範汪療小便數而多方。
白話文:
尿頻的原因:膀胱和腎臟都很虛弱,又有外來的熱邪侵襲所致。腎臟和膀胱密切相關,都主水。腎氣下達陰器官,此經既虛,遭受外來的熱邪,虛則不能控制水液,所以導致尿頻。熱則水液運行受阻,受阻則小便不暢,所以頻頻起身上廁所。診其脈象,趺陽脈數,說明胃中有熱,就會消穀引食,大便一定硬結,小便則頻頻。它的湯藥、針灸方法都有特定的方劑,先補養後調理。現在附在後面的養生方法引導法中說,用兩腳後跟放在膝蓋上可以消除尿頻。(出第十四卷中)
黃連(二分),苦參(二分),麥門冬(去心一兩),土瓜根,龍膽(各一分)
白話文:
黃連(0.6 公克),苦參(0.6 公克),麥門冬(去除中央芯,3 公克),土瓜根,龍膽(各 0.3 公克)
上五味搗篩,以蜜丸如梧子,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良。(一方無苦參有黃芩)
又方
栝蔞(十分),黃連(五分)
上二味搗篩為散,每服方寸匕,日三良。
又方
白話文:
將五種藥材搗碎並過篩,加入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10丸,逐漸增加至20丸。藥效顯著。(另一方劑不含苦參,而含有黃芩)
瞿麥(二兩),滑石(一兩),葵子(一升),黃芩,甘草(炙各一兩)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一服六合。
又方
白話文:
瞿麥(60公克),滑石(30公克),葵花子(600公克),黃芩(30公克),甘草(炙,30公克)
桃仁一味㕮咀,酒一升,煮三沸,去滓,分為三服,強人一服盡之。(並出第十七卷中)
集驗療小便數而多方。
白話文:
將桃仁搗碎,加入一升酒,煮沸三次,除去渣滓,分成三份,強者一次服完一份。(也出自第十七卷)
羊肺羹納少許羊肉合作之,調和鹽,如常食之法,多少任意,不過三具效。(範汪同出第五卷中)
白話文:
羊肺湯中加入少許羊肉一起燉煮,加入適量鹽調味,按照平常食用的方法烹煮即可。羊肺和羊肉的用量不限,只要食用不過量,使用三副藥即可見效。(出自《範汪同出第五卷中》)
3. 許仁則小便數多方四首
許仁則論此病有二種,一者小便多而渴,飲食漸加,肌肉漸減,乏氣力,少顏色,此是消渴,一者小便雖數而不至多,又不渴,食飲亦不異常,或不至多能食,但稍遇天寒冷,即小便多,更無別候,此是虛冷所致,大都兩種俱綠緣氣膀胱冷,不瘥便能殺人,腎虛腰冷,無所為害,若候知是消渴小便數,宜依後菝葜等八味湯,黃耆等十四味丸,並竹根等十味飲,小麥面等十四味煎,以次服之。
菝葜八味湯方。
白話文:
許仁認為這種病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小便多又口渴,飲食逐漸增加,肌肉日漸消瘦,精神不振,面色蒼白,這是消渴症。另一種是小便雖然頻繁但不多,不口渴,飲食也正常,或者不至於過度飢餓,只是遇到天氣寒冷,小便就會增多,沒有其他症狀,這是虛冷造成的。這兩種情況大多都是由於氣血虛弱,膀胱受寒所致。若不治療,會危及生命。腎虛腰寒,一般不會造成危害。如果症狀表現為消渴症,小便頻繁,應按後面的方劑服用:後菝葜等八味湯,黃耆等十四味丸,竹根等十味飲,小麥面等十四味煎,依次服用。
菝葜,土瓜根(各三兩),黃耆地骨皮,五味子(各四兩),人參(三兩),石膏(八兩碎),牡蠣(三兩)
白話文:
菝葜,土瓜根(各 15 克),黃耆、地骨皮,五味子(各 20 克),人參(15 克),石膏(40 克,搗碎),牡蠣(15 克)
上藥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十里服一劑,服至五六劑佳,隔五日服一劑,劑數滿,宜合後黃耆等十四味丸服之。
又黃耆十四味丸方。
白話文:
將上等藥材切碎,加上一斗水,煮成三升藥液,濾除渣滓,分為三份溫服,每次服用後像人走約十里的路程再服用下一劑,服用五到六劑為佳。每隔五天服用一劑,劑量服完後,宜將後黃耆等十四味藥材製成丸藥服用。
黃耆,黃連,土瓜根(各五兩),苦參(三兩),玄參(六兩),栝蔞,地骨皮,龍骨,菝葜,鹿茸(炙各四兩),牡蠣(熬),人參,桑螵蛸(炙各三兩),五味子(一升)
白話文:
- 黃耆:500 克
- 黃連:500 克
- 土瓜根:500 克
- 苦參:300 克
- 玄參:600 克
- 栝蔞:400 克
- 地骨皮:400 克
- 龍骨:400 克
- 菝葜:400 克
- 鹿茸(炒熟):400 克
- 牡蠣(熬製):400 克
- 人參:300 克
- 桑螵蛸(炒熟):300 克
- 五味子:1 公升
上藥搗篩為末,蜜和為丸,用後竹根飲下之,初服十五丸,日二服,稍加至三十丸,如梧桐子大。忌豬肉冷水。
又竹根飲子方。
白話文:
把上等的藥材搗碎篩成粉末,用蜂蜜和成藥丸,用後竹根熬的湯藥送服。一開始服用時每日兩次,每次 15 丸,逐漸增加至每次 30 丸,大小如梧桐子。服用期間忌食豬肉和冷水。
䈽竹根,生茅根,蘆根(各切五升),菝葜(切二升),石膏(一斤杵碎),烏梅(三十枚),生薑(切一升),小麥(三升),竹瀝(二升),白蜜(一升)
白話文:
竹根、生茅根、蘆根(各切五升),菝葜(切二升),石膏(一斤搗碎),烏梅(三十枚),生薑(切一升),小麥(三升),竹瀝(二升),白蜜(一升)
上藥以水五斗,煮取一斗,去滓,納竹瀝及蜜,著不津瓶貯之,用下前丸,縱不下丸,但覺口乾及渴即飲之,如熱月,即逐日斟酌煎之,多則恐壞也,如不能作此飲,且用烏牛乳下丸,及解渴,日服丸及飲,夜中恐虛熱,宜合後小麥面等十四味煎,細細含咽之。
又小麥面十四味煎方。
白話文:
上等的藥方:使用五斗水煮,煮到只剩一斗,去除渣滓,加入竹瀝和蜂蜜,裝入不會滲漏的瓶子中儲存。服用「前丸」時,如果沒有服用後感到口乾舌燥,就飲用此藥湯。在炎熱的月份,每天酌量煎煮。藥湯過多恐怕會變質。如果無法製作這種藥湯,就使用烏牛乳送服「前丸」,並且解渴。白天服用「前丸」和藥湯,晚上擔心有虛火,建議煎煮含有後小麥面等十四種成分的藥湯,細細地含在口中慢慢吞嚥。
小麥五升,以水硬溲之,別於水中揉挺,令麵粉盡,麵筋別成一塊即止,以此麵粉汁別器澄停,瀝卻清汁,即以稠粉盛於練袋子中漉,著令微燥,生葛根五挺,徑三寸長二尺,碎捶於水中揉挺,令葛根中粉汁盡,別器澄停,盛貯一如小麥面法,生栝蔞五斤,搗如上法,胡麻三升,去皮熬令熟為散,䈽竹根切一斤,生茅根切一斤,生蘆根切一斤,烏梅五十個,以上用水五斗,緩火煎取一升半,去滓,澄取清,冬瓜汁二升,生麥門冬汁三升,生薑汁一升,牛乳一升,白蜜二升,先取竹根等汁,和冬瓜以下汁,微火上煎減半,次納牛乳白蜜,又煎六七沸,投小麥麵粉生葛粉栝蔞粉胡麻散於諸汁中,煎和熟攪之勿住手,候如稠糖即成,成訖止火待冷,貯別器中,每夜含如此,初服一棗大,稍稍加至一匙,亦任性日日含之,欲作丸,飲服亦得。(出第十卷中)
白話文:
用五升小麥麵粉加水和成硬麵團,在水中揉搓出麵筋,直到麵粉全部洗盡,麵筋形成一個獨立的麵團。將洗出的麵粉水靜置,沉澱後將清澈的汁液倒掉,把濃稠的粉漿裝入過濾袋中過濾,使之略微乾燥。
取五根生葛根,直徑三寸,長二尺,搗碎後在水中揉搓出葛根中的澱粉汁,靜置沉澱,收集葛粉的方法與小麥麵粉相同。
搗碎五斤生栝蔞,方法同葛根。取三升胡麻,去皮炒熟磨成粉末。切一斤鮮竹根,一斤生茅根,一斤生蘆根。取五十個烏梅,以上藥材加五斗水,用小火煎煮,取一升半汁液,去掉藥渣,取澄清的汁液。
取二升冬瓜汁,三升生麥門冬汁,一升生薑汁,一升牛乳,二升白蜜。先將竹根等藥材的汁液與冬瓜以下的汁液混合,用小火煎煮至減半,再加入牛乳和白蜜,繼續煎煮六七次沸騰。
將小麥麵粉、生葛粉、栝蔞粉、芝麻粉加入混合汁液中,同時煎煮,邊煮邊攪拌,不可停手。煮至濃稠如糖漿即可。煮好後關火等待冷卻,裝入容器中。
每晚口含,最初服食棗子般大小,逐漸增加至一匙,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每天口含。也可以製成丸劑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