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二十五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五 (7)

1. 腸蠱痢方一首

病源腸蠱痢者,冷熱之氣入在腸間,先下赤後下白,連年不愈,侵傷於臟腑,下血雜白如病蠱之狀,名為腸蠱也。(出第十七卷中)

白話文:

患有腸蠱痢的人,是因為病邪入侵腸道造成,一開始會拉出紅色大便,後來會拉出白色大便,連續好幾年都無法痊癒,會損傷到臟腑,拉出的血便中混雜著白色物質,就像得病時的寄生蟲一樣,稱為腸蠱。

肘後凡病下,應先下白後下赤,若先下赤後下白,為腸蠱方。

牛膝三兩搗碎,以酒一升漬經宿,每服一兩杯,日二三服,姚同。(出第二卷中)

白話文:

凡是處理疾病時,應該先排泄白色的痰液後再排泄紅色的血,如果先排血後排痰,這會是腸道寄生蟲的病症處理方式。

取牛膝三兩並搗碎,用一升的酒浸泡一夜。每次服用約一杯,每天服用二到三次。這是姚氏的同樣做法。(出自第二卷中)

2. 膿血痢方七首

病源夫春陽氣在表,人運動勞役,腠理則開,血氣虛者傷於風,至夏又熱氣乘之,血性得熱則流散也,其遇大腸虛,而血滲入焉,與腸間津液相搏,積熱蘊結,血化為膿,腸虛則泄,故成膿血痢也,所以夏月多苦膿血痢者,腸胃虛也。秋冬診其脾脈微澀者為內潰,多下血膿,又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脈微小者生,實急者死,脈沉細虛遲者生,數疾大而有熱者死。(出第十七卷中)

肘後療熱病久下痢膿血。柏皮湯方。

白話文:

疾病的成因是,春天陽氣在體表,人們運動勞累,導致腠理(皮膚)開張。氣血虛弱的人容易受到風邪侵襲,到了夏天,暑熱之氣又乘虛而入。血液由於受熱而流散,如果遇到大腸虛弱的情況,血液就會滲入大腸,與大腸中的津液結合。積熱蘊結,血液化為膿液。大腸虛弱就會導致腹瀉,所以形成膿血痢疾。因此,夏季膿血痢疾多發,原因就在於腸胃虛弱。

秋冬兩季,脈搏微澀的人是內部潰瘍,容易大便出血膿液。脈搏懸浮、中斷的人會死去,脈搏滑大的人會存活,脈搏微小的人會存活,脈搏實而急促的人會死去,脈搏沉細、虛弱、遲緩的人會存活,脈搏數急、大而有熱的人會死去。(出自《證治指南》第十七卷中部)

黃柏(二兩),梔子(二十枚),黃連(四兩),阿膠(炙二兩)

白話文:

黃柏(80 公克),梔子(40 枚),黃連(160 公克),阿膠(經過炙烤的,80 公克)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又一方加烏梅二十枚。(文仲同出第二卷中)

白話文:

將上述四味藥材切片後,加入六升水一起煮,直到水分蒸發至二升,分成三份服用。另有一種方法,可以在藥方中加入二十顆烏梅。

文仲治熱痢,及下黃赤水及黃膿血,四肢煩,皮上冷者方。

黃連(八兩),熟艾(一兩),黃柏(四兩),黃芩(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以黃臘二兩安一升蜜中煮,令消,及暖和藥,白飲服六七十丸如小豆,日二夜一,即驗。

又久下痢膿血方。

白話文:

文仲治疗热痢,以及出现腹泻黄色或赤色水样便,或黄脓血,四肢发热烦躁,皮肤发冷的病症。

用黄连八两,熟艾一两,黄柏四两,黄芩三两。

将以上四味药捣碎过筛,取黄蜡二两放入一升蜜中煮,直至蜡融化,并且将药物充分煮热,然后用白水服用,每次服用六七十丸,大小如小豆,每天两次,晚上服用一次,即可见效。

另外,还有治疗久泻下脓血的方子。

赤石脂(一升),烏梅(二十個),乾薑(四片),粳米(一升)

白話文:

赤石脂 (一公斤) 烏梅 (20 個) 乾薑 (4 片) 粳米 (一公斤)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令熟藥成,服七合,日三。(肘後同並出第三卷中)

刪繁療下焦熱,或痢下膿血。赤石脂湯方。

白話文:

將以下的四味藥材切好,用七升水煎煮,直到藥材成分完全溶解於水中,製成藥湯後,每次服用七合,每天三次。

這是用來治療下焦熱症,或是有帶有膿血的痢疾的赤石脂湯的配方。

赤石脂(八兩),烏梅(二十枚去核),梔子(十四枚),白朮,蜀椒(汗),麻(各三兩),乾薑(二兩),粟米(一升)

白話文:

赤石脂(400 克),烏梅(20 枚,去核),梔子(14 枚),白朮(150 克),蜀椒(幹)、麻(各 150 克),乾薑(100 克),粟米(1 升)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熟,去滓,取七升下諸藥,煮取五合服之。(出第四卷中)

備急葛氏云:若挾熱者多下赤膿雜血方。

黃連,灶突中塵(各半兩)

上二味末之,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後云以棗膏和分作三丸日服一丸姚氏同出第六卷中)

古今錄驗療腸澼溏便膿血,乾薑散方。

乾薑,黃連,桂心(各一分)

上三味搗篩,服方寸匕,著麋中食,日三,多膿加姜,多血加桂。有驗。

又療中寒下痢膿血,附子散方。

蜀附子(一枚炮),曲,乾薑(各三分)

上三味下篩為散,先食以酒服方寸匕,日二,並療婦人漏下。忌如前。(並出第三卷中)

白話文:

將八味藥材切碎,用一斗二升的水煮米飯至熟透,濾掉米糠,留下七升米湯,加入所有藥材,煮到剩下五合藥汁,服用。如果患者有內熱,可以用多加赤膿雜血的藥方。

黃連和灶突中塵各半兩,磨成粉末,用酒送服,每次服用方寸匕,一天服三次。

古今驗方中治療腸澼溏便膿血的藥方是乾薑散:乾薑、黃連、桂心各一分,搗碎過篩,每次服用方寸匕,佐以麋肉食用,一天服用三次。如果膿多就加姜,血多就加桂。此方驗效。

另外,治療中寒下痢膿血的藥方是附子散:蜀附子一枚炮製,曲和乾薑各三分,三味藥材研磨過篩,飯前用酒送服,每次服用方寸匕,一天服二次,也能治療婦女漏下。忌口如前。

3. 赤白痢方六首

病源凡痢,皆由榮衛不足,腸胃虛弱,冷熱之氣乘虛而入,客於腸間,腸虛則泄,故為痢也,然其痢而赤白者,是熱乘於血。血滲腸內則赤也,冷氣入腸搏於腸間,津液凝滯則白也,冷熱相交,故赤白相雜,重者狀如膿涕而血雜之,輕者白膿上有赤脈薄血,狀如魚腦,世謂之魚腦痢也。(出第十七卷中)

文仲鹿茸散,治青黃白黑魚腦痢,日五十行方。

白話文:

痢疾的發生,通常是因為氣血不足,腸胃虛弱,冷熱之氣趁虛而入,停留在腸道中。腸道虛損,就會導致腹瀉,形成痢疾。

其中,赤痢是由熱邪侵犯血液導致,血滲入腸道就會呈現紅色;白痢是由寒氣進入腸道,與腸液凝結所形成。冷熱之氣交雜,所以會出現赤白相雜的痢疾。

嚴重的赤白痢疾,症狀類似膿液混血;較輕微的則為白膿中帶有紅色細脈細血,形狀酷似魚腦,俗稱「魚腦痢」。

鹿茸(二分炙),石榴皮(二兩),乾薑(二分),棗核中仁(七枚),赤地利(一兩燒作灰服後云赤𣩄如三指)

白話文:

鹿茸(2錢,烤乾後使用),石榴皮(2兩),乾薑(2錢),棗核內仁(7顆),地利根(1兩,燒成灰後服用,據說灰末呈三指寬的紅色)

上五味搗篩為散,先食飲服方寸匕,日三夜一。若下數者,可五六服。(肘後同)

小品卒久赤白下方。

燒馬屎一丸作灰,分服,酒水隨意服,已試良。(肘後同)

深師療赤白下者,黃連湯方。

白話文:

將上等五味藥搗碎過篩,製成散劑,每次服用一小匙,每天三次,晚上一次。如果病情嚴重,可以增加到每天服用五到六次。

針對久患赤白痢疾的患者,可以將馬糞燒成灰,分成幾次服用,用酒或水送服,效果良好。

治療赤白痢疾,可以用黃連湯。

黃連,黃柏,乾薑,石榴皮,阿膠(炙各三兩),甘草(一兩炙)

白話文:

黃連、黃柏、乾薑、石榴皮,各三兩(先炙過);阿膠三兩(先炙過);甘草一兩(炙過)。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為三服,日再。(出第二十六卷中)

延年駐車丸,主赤白冷熱痢腹痛方。

黃連(六兩),乾薑(二兩),當歸(三兩),阿膠(炙三兩)

上四味搗篩,三年酢八合消膠令熔和,並手丸如大豆,以飲服三十丸,日再。(肘後同出第七卷中)

救急療赤白痢無問新舊,入口即斷方。

香豉心(豉心謂合豉其中心者熟而且好不是去皮取心勿浪用之)

白話文:

上六味切片,用水七升煮到剩下二升,分三次服用,每天服用两次。

延年駐車丸,主要用于治疗赤白冷热痢疾、腹痛。

黄连六两,干姜二两,当归三两,阿胶(炙烤三两)。

以上四味药捣碎过筛,用三年陈醋八合溶化阿胶,使之混合均匀,用手搓成如大豆大小的丸子,用温水送服三十粒,每天服用两次。

救急疗赤白痢,不论新旧,入口即止。

用香豉心(豉心指的是合豉中心熟透且好的部分,不是去皮取心,不要浪费使用),…

上一味,以取豉爆令乾香,搗為末,壯年者一大升豉心為四服,小兒量與之。(出第九卷中)

必效主赤白痢方。

黃連(二兩),阿膠(四片)

白話文:

最後一種藥材,用豆豉爆炒到香乾後搗成粉末。成年人用一大升豆豉粉分成四份服用,兒童根據體重酌情減量。(出自第九卷)

上二味,以好酒二大升合黃連煎十五沸,漉出滓,然後納膠令烊,溫分三服。(出第二卷中)

白話文:

取上述兩種藥材,加入兩大升(約一公升)好酒,與黃連一起煎煮十五次,過濾掉渣滓,然後加入膠(明膠)煮融,溫熱後分成三份服用。(出自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