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二十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五 (4)

1. 重下方六首

病源此謂今赤白滯下也,令人下部疼重,故曰重下,去膿血如雞子白,日夜數十行,繞臍痛也。(出第十七卷中)

白話文:

這種病是現在說的赤白帶下,讓人的下腹疼痛難忍,所以稱之為「重下」,膿血排出就像雞蛋清,一天會流出好幾十次,圍繞著肚臍疼痛。(摘自第十七卷)

肘後療重下方

黃連(一升)

上一味,以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臍當小絞痛則瘥。

又方

鼠尾草

上一味,以濃煮煎如薄飴糖,服五合至一升,日三,赤下用赤花者,白下用白花者,佳也。(文仲備急同)

白話文:

最後一種藥方:用濃汁煎煮藥湯,至稠度如薄麥芽糖,每次服用 500 到 1000 毫升,每天三次。用紅花治療赤痢,用白花治療白痢效果較好。(出自《文仲備急同》)

文仲隱居效驗方,主下部絞痛,重下,下赤白方。

當歸黃柏,黃連,乾薑(各二兩)

白話文:

當歸、黃柏、黃連、乾薑,各兩。

上四味搗篩,煮取烏梅汁服方寸匕,日三。若腹中絞痛,加當歸,下赤加黃連,下白加乾薑,大效神良秘之。(備急同出第三卷中)

白話文:

將上述四味藥材搗碎過篩,用烏梅汁煎煮後取方寸匕(約一湯匙)服用,每日三次。如果腹部絞痛,可加入當歸;下腹有紅色分泌物時,可加入黃連;下腹有白色分泌物時,可加入乾薑,效果顯著且靈驗,為祕傳良方。(摘自《備急同出》第三卷中)

備急療重下方,此即赤白痢下也,令人下部疼重,故名重下。(葛氏方)

豉(熬令少焦)

上一味搗,服一合,日再三服,又熬豉令焦,水一升淋取汁服,冷則用酒淋,日三服之。(肘後文仲同出第六卷中)

白話文:

把前一味藥材搗碎,服用一合(約30克),每天服用三次。另外,將豆豉燒焦,用一升水淋取汁液服用。如果冷了,可以用酒淋,每天服用三次。(出自《肘後方》卷六)

古今錄驗重下下赤者方。

取獺赤糞。(下白取白糞燒末)

上一味,以飲清旦空腹服一小杯,三旦飲之即愈。

又療得毒病後,得重下赤白絞痛方。

石鐘乳(一兩研),黃連,防風附子(炮),黃柏,蜀椒汗,當歸,乾薑(各二兩)

白話文:

石鐘乳(研磨至一兩)、黃連、防風、附子(炮製後)、黃柏、蜀椒汗、當歸、乾薑(各取二兩)

上八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適寒溫服。(並出第十卷中)

2. 卒暴冷下部疼悶方二首

千金療卒暴冷下部疼悶方。

燒磚令熱,大酢沃之,三重布覆,坐上取瘥。

又方

黍米(二升),臘,羊脂,膠(炙各二兩)

上四味合煮作粥,一頓令盡即瘥。(並出第十五卷中)

3. 冷熱痢方七首

病源夫冷熱利者,由腸胃虛弱,宿有寒而為客熱所傷,冷熱相乘,其痢乍黃乍白是也。若熱摶於血,血滲腸間,則變為血痢也,而冷伏腸內摶津液,則變凝白,則成白滯,亦變赤白痢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泄下有寒者,微一作引氣以息內腹,徐吹息,以鼻引氣,氣足復前即愈,其有熱者,微呼以去之也。(出第十七卷中)

白話文:

痢疾的病因是腸胃虛弱,體內有寒氣被外來熱氣所傷,冷熱交加,痢疾時而黃色時而白色。如果熱氣侵入血液,血液滲入腸內,則變為血痢;如果寒氣潛伏在腸內,與津液結合,則變為凝固的白濁物,形成白滯,也會變成赤白痢疾。至於湯熨針石等治療方法,另有專門的正方。補養宣導之法,現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說:泄下帶有寒氣的,微作吸氣動作,以吸入腹內,然後慢慢地呼氣,用鼻子吸入氣體,氣足後再向前呼出,這樣就能痊癒。如果泄下帶有熱氣的,微發呼聲將熱氣排出即可。

刪繁療下焦冷熱不調,暴下赤白痢。香豉湯方。

香豉(一升),白朮(六兩),薤白(切一升),升麻(二兩)

白話文:

香豉(一斤) 白朮(360克) 薤白(切碎,一斤) 升麻(120克)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出第四卷中)

古今錄驗生春石榴,將療熱不調,下或滯或水或赤白青黃者方。

酸石榴(五枚)

上一味合殼舂絞,取二升汁,分服五合,稍稍服二升盡,即斷,小兒以意服二三合佳。(千金同出第十卷中)

又深師無問冷熱新舊痢方。

黃連黃柏乾薑甘草(炙),艾,烏梅肉(熬各八分),附子(三枚),臘(一雞子大)

白話文:

  • 黃連
  • 黃柏
  • 炮薑
  • 甘草(炙)
  • 艾草
  • 熬製的烏梅肉(各取八分)
  • 附子(三枚)
  • 雞蛋大的豬板油

上八味搗篩,以蜜和臘於鐺中熔之,其著蜜須候臘熔盡,如干益蜜丸,空腹以飲服四十丸,日二,漸加至五六十丸。

白話文:

將上述八種藥材搗碎過篩,加入蜂蜜和蠟在鍋中熔化。等到蠟完全融化,再加入蜂蜜,製成和乾棗大小的蜜丸。空腹時服用 40 丸,每天兩次。逐漸增加到 50-60 丸。

近效療痢無問冷熱,神驗黃連丸方。

黃連(一兩),茯苓(二兩),阿膠(一兩炙)

上三味,先搗黃連茯苓為末,以少許水熔阿膠,和為丸。眾手丸之,曝乾,量患輕重,空腹以飲下三四十丸,漸漸加至六十丸,不過五六服必瘥,常用之極效。

白話文:

以上三種藥材,先將黃連和茯苓搗成粉末。用少許水溶解阿膠,與粉末混合製成丸劑。讓大家一起搓丸子,曬乾後保存。根據病情輕重,空腹服用 30-40 顆丸子,逐漸增加至 60 顆。一般服用 5-6 次即可痊癒,長期服用效果顯著。

又療苦下,無問冷熱,及膿血痢。悉主之方。

犀角(屑),黃柏(各二兩),黃連,苦參(各三兩)

白話文:

研磨犀牛角(兩兩) 黃柏(兩兩) 黃連(三兩) 苦參(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散,以糯米煮作飲,莫令生,每日空腹服一方寸匕,日再服便瘥,勿輕之。此方於度支王郎中處得曾用極效肘後有當歸云庚侍郎家方產後彌佳

白話文:

將上方的四味藥物搗碎篩過成散粉,用糯米煮成藥汁飲用。注意藥汁不可煮沸。每日空腹服用一方寸的藥粉,一天服用兩次,就可以痊癒。不要輕視這個方子。這個方子是我從度支王郎中那裡得到的,曾用過效果極好。肘後方中提到當歸,這是庚侍郎家產後調理的方子,效果非常好。

崔氏治痢無問冷熱赤白久新,並疳溫。(劉秘監積年患痢每服此即愈方)

阿膠(二兩一兩炙入藥一兩銷作清),黃連(一兩),乾薑(二兩)

入黃無食子(二枚久痢腸滑甚者量加至三四枚)

上四味搗篩為末,以醋熔膠清,頓和丸如梧子,飲服二十五丸,日再,漸加至三十丸,老小者以意斟酌,禁如常法。(一云若冷劑以酒下熱痢以粥飲下出第三卷中)

白話文:

將以上四種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醋溶解明膠,迅速和粉末混合,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天服用 25 粒,分兩次服用,逐漸增加到每次服用 30 粒。對於年老或體弱者,請酌情調整用量。忌諱事項與一般服藥相同。(另一版本中提到,如果用來治療寒證,可以用酒送服;如果用來治療熱痢,可以用粥湯送服。詳細記載在第三卷中。)

文仲治無問冷熱及五色痢,入口即定方。

黃連(四分),黃柏,當歸,黃芩(各一兩),阿膠(二兩炙),熟艾(一兩)

上六味搗篩為散,以醋二升煮膠烊,下藥煮,令可丸如大豆,飲服七八十丸,日二夜一服,特宜老人,若產婦痢加蒲黃一兩,蜜和為丸神驗。(出第三卷中)

白話文:

將上方的六種藥材搗碎成粉,用兩升醋煮沸溶解後,再放入藥粉煮,做成大豆大小的藥丸。每天服用七八十丸,早晚各一次,特別適合老人服用。如果是產婦腹瀉,可加入一兩蒲黃,用蜂蜜和勻做成藥丸,效果顯著。(出自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