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二十五 (3)
卷第二十五 (3)
1. 冷痢食不消下方六首
廣濟療脾胃氣微,不能下食,五內中冷,及微下痢方。
白話文:
這份處方適用於治療脾胃功能弱,導致無法正常進食,身體內部感覺寒冷,以及有輕微腹瀉的情況。
白朮(八兩),神麯末(五兩炒),甘草(炙),乾薑,枳實(炙各二兩)
白話文:
白朮八兩,神麴末五兩炒,甘草炙,乾薑、枳實炙各二兩。
上五味搗篩,蜜和丸,空腹以溫酒服如梧桐子大二十丸,日二服,漸加至三十丸,腹中痛者加當歸。(出第四卷中)
文仲華佗治老小下痢,柴立不能食,食不化,入口即出,命在旦夕。久痢神驗方。
白話文:
將五種藥材搗碎篩勻,用蜂蜜做成丸子,空著肚子用溫酒送服,每一丸的大小約如梧桐子,每天早晚各服一次,逐漸增加劑量到每天早晚各服三十丸,如果肚子疼痛,可以加用當歸。
黃連末(半雞子殼),亂髮灰(准上),淳苦酒(准上),蜜(准上),白臘(方寸匕),雞子黃(一枚)
白話文:
- 黃連粉(半個雞蛋殼)
- 燒焦頭髮的灰(同黃連粉)
- 苦酒(同黃連粉)
- 蜂蜜(同黃連粉)
- 白蠟(一寸見方的小勺)
- 雞蛋黃(一個)
上六味,於銅器中炭火上,先納苦酒蜜臘雞子黃攪調,乃納黃連末發灰,又攪煎,視可摶,出為丸,久困者一日一夜盡之,可者二日盡之。(肘後同出第三卷中)
延年增損黃連丸,主腹內冷,食不消,及冷痢兼補方。
白話文:
先將六種藥材放入銅器中,放在炭火上。首先加入苦酒、蜂蜜和雞蛋黃攪拌均勻,再加入黃連粉末,攪拌煎煮。觀察藥物的狀態,如果可以捏成丸狀,就將其取出搓丸。患病時間較長的患者,一天一夜服完;症狀較輕的患者,兩天服完即可。
黃連,黃耆(各三分),龍骨(三分),當歸,甘草(炙五分),乾薑,厚朴(炙各六分),地榆,白朮,人參(各一分)
白話文:
黃連,黃耆(各 9 克),龍骨(9 克),當歸,炙甘草(15 克),乾薑,炙厚朴(各 18 克),地榆,白朮,人參(各 3 克)
上十味搗篩,蜜丸如梧子大,飲酒任下服十五丸,日再服,加至二十丸。(蔣仲璋處)
又地榆丸,主冷痢,不消食,腹中脹痛,氣滿不能食方。
白話文:
將以上十種藥材研磨過篩,製成蜜丸,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可服用十五丸,用酒送服,每日兩次,可逐漸增加到二十丸。(出自蔣仲璋處)
另外的地榆丸,用於治療冷性下痢,食物不易消化,腹部脹痛,以及因氣滯導致無法進食的情況。
地榆(六兩炙),赤石脂(七分),厚朴(六分),白朮(五分),乾薑(六兩),龍骨(七分),黃連(十分),當歸(五分),熟艾(五分),烏梅肉(六分),甘草(四分炙)
白話文:
地榆(120 克,烤過) 赤石脂(14 克) 厚朴(12 克) 白朮(10 克) 乾薑(120 克) 龍骨(14 克) 黃連(20 克) 當歸(10 克) 熟艾(10 克) 烏梅肉(12 克) 甘草(8 克,烤過)
上十一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二十丸,日二服,加至二十五丸。(並出第七卷中)
又深師療冷痢下膿血,絞臍痛,食不消,腹脹方。
白話文:
將以上十一味藥材研磨過篩後,用蜂蜜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每日兩次,可逐漸增加到二十五丸。
另有一方,是深師用來治療冷痢、便中帶有膿血、肚臍周圍劇烈疼痛、飲食不易消化及腹部脹大的處方。
吳茱萸,乾薑(各六分),赤石脂,曲末(炒各八分),厚朴(炙),當歸(各四分)
上六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腹以飲下四十丸,日再,又療冷氣久痢,臍下痛出白膿,食不消方。
白話文:
吳茱萸:6 分 乾薑:6 分 赤石脂:8 分 炒曲末:8 分 炙厚朴:4 分 當歸:4 分
吳茱萸,人參,芎藭,桔梗,甘草(炙各四分),枳實(炙三枚),乾薑(十二分),附子(炮八分),曲味(二十分炒)
白話文:
吳茱萸、人參、川芎、桔梗、甘草(均炙製,各取四分) 枳實(炙製,取三枚) 乾薑(取十二分) 附子(炮製,取八分) 麥芽(炒製,取二十分)
上九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腹飲下七丸,日二服,漸加之。(文仲云溫脾丸療久寒氣逆脹滿面目痿黃食不消化)
白話文:
將前九味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將藥粉做成梧桐子般大小的丸藥。空腹時服用七丸,每天服用兩次,逐漸增加劑量。(文仲說:溫脾丸可以治療長期寒氣導致的腹脹、面黃肌瘦、消化不良的症狀。)
2. 白痢方八首
病源白滯痢者,腸虛而冷氣客之,薄於腸間,津液凝滯成白。故為白滯痢。(出第十七卷中)
廣濟療白膿痢方。
白話文:
病因是因為腸道虛弱且受到寒氣影響,寒氣在腸道內聚集,導致津液凝結不流通,形成白色的物質,所以會出現白色的痢疾。
廣濟治療白色膿痢的處方。
甘草(六分炙),厚朴(十二分炙),乾薑,枳實,茯苓(各八分)
白話文:
甘草(6 克,已烤焦),厚朴(12 克,已烤焦),乾薑、枳實、茯苓(各 8 克)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絞去滓,分為二服,日再服。
又療心腹脹滿,不能下食,及痢白膿方。
厚朴(五兩炙),豆蔻(五枚),甘草(一兩炙),乾薑(一兩)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絞去滓,分為二服,日再。(並出第四卷中)
千金大桃花湯,主冷白滯痢腸痛方。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用五升水煮至剩下一升六合,過濾去除雜質,分成兩份,每天服用兩次。
此方還能治療心腹脹滿,食慾不振,以及白膿痢疾。
將厚朴(五兩,炙)、豆蔻(五枚)、甘草(一兩,炙)、乾薑(一兩)切碎,用五升水煮至剩下一升五合,過濾去除雜質,分成兩份,每天服用兩次。
千金方中「大桃花湯」主治因寒邪引起的腹痛、白痢等症。
赤石脂(八兩),乾薑,當歸,龍骨(各三兩),附子(炮),牡蠣(各二兩熬),芍藥,甘草(炙各一兩),人參(一兩半),白朮(一升)
白話文:
赤石脂(400克) 乾薑(150克) 當歸(150克) 龍骨(150克) 附子(炮製後,100克) 牡蠣(熬煮後,100克) 芍藥(50克) 甘草(炙製後,50克) 人參(75克) 白朮(500克)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白朮,取九升,納藥,煮取三升,分為三服,膿者加厚朴三兩,嘔者加橘皮二兩。
又方
龍骨(六兩),厚朴(三兩炙),赤石脂(五兩),當歸(一兩)
白話文:
將以上十種藥材切片,用一斗二升的水煮白朮,取九升藥液,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到三升,分成三份服用。如果膿液較多,可額外加入三兩厚朴;如果出現嘔吐,可額外加入二兩橘皮。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日再服,熱加白頭翁十分,牡蠣三兩。
白話文:
將以上四種藥材切碎後,加入七升水煎煮,煎至剩兩升半,分為三服,每天服用二次。服用時再添加白頭翁十分,牡蠣三兩。
延年烏梅肉丸,主冷白膿痢,食不消方。
烏梅肉(熬),熟艾,黃柏,甘草(炙各八分)
上四味搗篩,蜜丸如梧子,以飲服十五丸,日三服。忌同前。(出第七卷中)
必效白痢方。
麻子汁
上一味,以汁煮取綠豆,空腹飽服極效。
又方
黃連末
上一味以水和,每服三匕即愈。(並出第二卷中)
古今錄驗療白滯下,晝夜無複數,龍骨湯方。
白話文:
延年烏梅肉丸方
主治: 脾胃虛寒導致的冷白膿痢,以及食不消化的症狀。
藥方:
- 烏梅肉(熬製):八分
- 熟艾:八分
- 黃柏:八分
- 甘草(炙):八分
製法: 上述四味藥材搗碎過篩,用蜜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五丸,每日三次,服用時用溫水送服。忌食生冷、油膩等食物。
出處: 《本草綱目》第七卷
功效顯著的白痢方:
麻子汁方:
- 取新鮮麻子汁,用汁煮綠豆,空腹食用,效果極佳。
黃連末方:
- 黃連末,用溫水調服,每次服用三匕,即可痊癒。
出處: 《本草綱目》第二卷
古今驗方:
龍骨湯方:
- 治療白痢,日夜不止的症狀。
注:
- 此處所使用的「分」為中藥材的重量單位,一般指一兩的十分之一。
- 「匕」為古代量具,約相當於現代的湯匙。
- 以上藥方僅供參考,實際用藥請遵醫囑。
龍骨,牡蠣(各三兩煉),烏梅肉,熟艾,白頭翁,乾薑(各一兩),女萎,黃連,當歸(各二兩),甘草(六兩炙)
上十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二合,分服,日三夜一,斷便止。忌同前。(出第十卷中)
白話文:
龍骨、牡蠣(各 120 克,經過煉製),烏梅肉、艾草(曬乾的)、白頭翁、乾薑(各 40 克),女萎、黃連、當歸(各 80 克),甘草(240 克,經過炙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