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二十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五 (2)

1. 久水痢不瘥腸垢方四首

病源腸垢者,腸間津液垢膩也,由熱痢蘊積,腸間虛滑,所以因下痢而便腸垢也。(出第十七卷中)

肘後療水下積久不瘥,腸垢已出者方。

烏梅(二十枚)

上一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又方

石榴(一枚)

上一味合皮搗,絞取汁,隨多少服之,最良。

備急療水下積久不瘥,腸垢已出者方。

白話文:

腸垢病是腸道津液積聚污濁引起的,往往是由於熱痢積聚,腸道虛滑造成的,所以會因為下痢而排出腸垢。

治療水瀉積聚久治不愈,且已排出腸垢的方子:

烏梅二十枚,加水二升,煮至一升,一次服用。

另一個方子:

石榴一枚,連皮搗碎,榨汁服用,劑量可根據情況調整,效果最佳。

這兩個方子都適用於水瀉積聚久治不愈,且已排出腸垢的情況。

赤石脂,桂心,乾薑,附子(炮)

上四味等分,搗篩,蜜丸如小豆,每服三丸,日三服飲下。(肘後同出第六卷中)

文仲治久水痢難斷方。

白話文:

  • 赤石脂
  • 桂皮
  • 乾燥生薑
  • 烏頭(炮製過)

黃連(二兩),黃柏(二兩),阿膠(二兩炙)

上三味搗篩為散,以苦酒蜜各半升煮,納阿膠令烊,又納諸藥,令可丸,飲服三丸,日四,此是古方極要。

白話文:

黃連:2 兩 黃柏:2 兩 阿膠:2 兩(烤炙後使用)

2. 冷痢方二十二首

病源冷痢者,由腸胃虛弱,受於寒氣,腸虛則泄,故為冷痢也,凡痢色青色白色黑,皆為冷也。色黃色赤,並是熱也。故痢色白,食不消,謂之寒中也,診其脈沉則生,浮則死。(出第十七卷中)

白話文:

發病原因:冷痢是由於腸胃虛弱,受到寒氣的侵襲所導致的。腸道虛弱就會腹瀉,因此形成冷痢。一般而言,腹瀉的便便顏色如果呈現青色、白色或黑色,都屬於冷痢。而如果便便是黃色或赤色,則屬於熱痢。因此,如果腹瀉的便便顏色是白色,而且沒有消化好的食物,這表示有寒氣侵襲腹中。如果檢查脈象發現脈象沉穩,表示病情會改善;如果脈象浮浮的,則病情可能危及生命。(出處:第十七卷中)

廣濟療冷痢青白色,腹內常鳴,其痢行數甚疏,出太多,此是冷痢。宜服調中散方。

白話文:

廣濟方中治療青白色糞便的痢疾,患者經常腹中鳴叫,痢疾發作次數頻繁且稀疏,排出大量糞便,這是冷痢。宜服用調中散方。

龍骨,人參,黃連,阿膠(炙),黃柏(各一兩)

白話文:

龍骨、人參、黃連、阿膠(經炙烤)、黃柏(各 60 克)

上五味搗篩為散,煮米飲服兩方寸匕,日兩服,瘥停。(出第四卷中)

肘後療水下痢色白,食不消者,為寒下方。

黃連,乾薑(各三兩)

白話文:

將以上五種藥材研磨過篩製成散劑,用煮好的米湯送服藥粉兩方寸的量,每日服用兩次,病情好轉後則停止服用。

此方用於治療水瀉且大便色白、食物不易消化的情況,屬於治療寒性下痢的處方。

所需藥材為黃連和乾薑,兩者各取三兩。

上二味搗篩,白酒一升半合煎,令可丸,飲服如梧桐子二十丸。忌豬肉冷水。

又方

白話文:

將上兩味藥材搗碎過篩,用一升半的白酒煎煮,熬成可用來製丸的稠度。服用時,取梧桐子大小的丸劑 20 顆,配水服用。服用期間應忌食豬肉和冷水。

黃連(二兩),甘草(炙半兩),附子(炮半兩),阿膠(半兩炙)

白話文:

黃連兩錢,甘草炙半錢,附子炮半錢,阿膠半錢炙。

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之。

又方

半夏(洗),烏頭(炮),甘草(炙各等分)

上三味搗篩,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三丸,日再服。

又方

生薑汁(二升),白蜜(一升半)

上二味相和,分再服之。

又方

腥(二兩切),乾薑(三兩末)

上二味,以水六升半著米一合,煮作糜糜熟,納姜,一食令盡,不瘥更作。(備急同)

又方

酸石榴皮(燒灰)

上一味為末,服方寸匕。(文仲同)

又方

乾薑(二兩末),雜麵(一升)

上二味為燒餅,熟食之盡,更作,不過三劑瘥。(文仲同)

又療純下白如鼻涕者方。

龍骨,乾薑,附子(炮)

上三味等分,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飲下五丸,漸至十丸,日一服。(文仲同)

又方

黃連(末),臘,阿膠(各一兩)

上三味,先以酒半升令沸,下膠臘合烊,乃納黃連末,頓服之。(本云姚氏療卒注下並痢血一日夕數十行)

又方

灸臍下一寸五十壯良。(文仲同並出第二卷中)

白話文:

將藥材切好,用三升水煮到剩下一升半,分兩次服用。

另外一種方法:

將半夏洗淨,烏頭炮製,甘草炙烤,三味藥材等量搗碎過篩,用蜜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丸,一天服用兩次。

另外一種方法:

將生薑汁兩升和白蜜一升半混合,分兩次服用。

另外一種方法:

將腥肉切成兩兩,乾薑研成三兩末,用六升半水和一合米一起煮成粥,粥煮熟後加入乾薑,一次吃完,如果沒有好轉就繼續服用。

另外一種方法:

將酸石榴皮燒成灰,研成末,每次服用方寸匕。

另外一種方法:

將乾薑研成兩兩末,和一升麵粉混合,做成燒餅,烤熟後一次吃完,繼續服用,最多服用三劑就會好轉。

治療純粹下白如鼻涕的藥方:

龍骨、乾薑、炮製的附子等量搗碎過篩,用蜜調和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丸,逐漸增加到十丸,一天服用一次。

另外一種方法:

黃連研成末,臘肉和阿膠各一兩,先用半升酒煮沸,加入臘肉和阿膠烊化後,再加入黃連末,一次服用。

另外一種方法:

在肚臍下 一寸處灸五十壯。

千金論曰:凡五臟絕於內者,下不自禁,下甚者,手足不仁也。細尋取之,萬不失一,下病體例,略如此耳。素問曰:春傷於風,夏為膿血,夏多滯下也,夏傷於風,秋必洞泄,秋下水者,患必是冷也。

白話文:

《千金論》說:凡是五臟虛弱的人,容易腹瀉和尿失禁。嚴重的話,手腳還會麻木不仁。仔細觀察,十有八九都能得到證實。腹瀉的體徵大致如此。

《素問》說:春天受風寒後,夏天會化為膿血,發生腹瀉。夏季過度腹瀉,秋天肯定會大便溏稀。秋天受寒腹瀉,必定是受了寒氣所致。

又療久冷痢下純白者,此由積臥冷處,經久病發,遂令脾胃俱冷,日夜五六十行,大小腹痛不可忍之,凡白痢屬冷。赤痢屬熱方。

上好曲末(五升微熬令香)

白話文:

另外,針對長期的冷痢導致大便呈純白色的情況,這是由於長期處於寒冷的環境中,導致疾病發作,進而使脾胃都變冷,每天大小便次數會多達五六十次以上,大小腹疼痛難忍。一般來說,白色痢疾屬於寒症,而紅色痢疾屬於熱症。

上一味,溫清淳酒熱,和曲末一升,空腹一頓服之,日三。若至食時,搗蒜一升令至熟,下姜椒末,調如常食法,惟須稠,勿加鹽,以水和麵二升,作索餅,極熟爛煮之干漉,熱納蒜齏中相和,一頓食之,少與餘食,至飢時仍准前食曲末酒,比至差來,少食餘食,以此法療,不過二日必瘥。

又烏梅丸,療冷痢久下方。

白話文:

上一帖藥,用溫熱醇厚的清酒一升,空腹時一次服用。然後搗碎大蒜一升,煮熟後加入薑末和花椒末,調成膏狀,但要稠一點,不要加鹽。用兩升水和麵,做成索餅(細長麵包),煮得很爛很軟後撈出晾乾,然後放入熱的大蒜醬中混合,一次全部吃完,其他食物少吃。等到飢餓時,再用前面的方法喝清酒服藥。直到病症好轉,再逐漸少喝清酒,慢慢恢復正常飲食。用這個方法治療,最多兩天一定會痊癒。

烏梅(三百粒),當歸(四兩),乾薑(十兩),桂心(六兩),附子(六兩炮),黃連(十六兩),蜀椒(汗四兩),細辛(六兩),人參(六兩),黃柏(六兩)

白話文:

中藥材:

  • 烏梅:300 顆
  • 當歸:4 兩
  • 乾薑:10 兩
  • 桂心:6 兩
  • 附子(炮製後):6 兩
  • 黃連:16 兩
  • 蜀椒(發汗後):4 兩
  • 細辛:6 兩
  • 人參:6 兩
  • 黃柏:6 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如五斗米,下搗如泥,盤中揉合相得,蜜和搗二千杵,食前飲服如梧子大十丸,日三,稍增至二十丸。(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白話文:

將十種藥材分別搗碎篩選,混合在一起。用苦酒浸泡烏梅一個晚上,去掉果核並蒸熟(約五升米的分量),搗成泥狀。在一個盤中,將所有材料混合揉捏均勻。加入蜂蜜,繼續搗杵兩千次。在飯前服用,每次十丸(約梧桐子的大小),一天三次。逐漸增加用量,直到一天服用二十丸。

又舊療痢於貴勝,用健脾丸多效,今療積久冷痢,先以溫脾湯下訖,後以健脾丸補之,未有不效者,貧家難以充辦,亦不可將息,溫脾湯方。療積久冷痢赤白者。

白話文:

過去治療痢疾時,使用健脾丸效果很好。現在治療長期的冷痢,先使用溫脾湯清除,然後用健脾丸補虛,沒有不有效的。對於貧窮人家來說,可能難以負擔,但也不能掉以輕心。下面是溫脾湯的方子,用於治療長期的冷痢,無論是赤痢還是白痢。

大黃(三兩),桂心(三兩),附子(炮),乾薑,人參(各二兩)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日再。(並出第十五卷中)

備急葛氏療痢色白,食不消者,為寒下方。

豉(一升綿裹),薤白(一把)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及熱頓服之,陶效方云,療暴下大去血痢,姚療赤白下痢並效。(肘後同)

又方

牛角腮(燒灰)

上一味搗篩,白飲服方寸匕,日三。(肘後同)

又方

好面(炒)

上一味搗篩,煮米粥,納面方寸匕,日四五,云此療日百行,師不救者。(肘後同出第六卷中)

古今錄驗白頭翁湯。療寒急下及滯下方。

白話文:

這個方子用大黃、桂心、附子、乾薑、人參等五味藥,加水煮成藥液,分三次服用,每天兩次。這方子可以治療寒性腹瀉,患者會出現白色大便、食慾不振的症狀。

另一種方法是將豉和薤白加水煮成藥液,趁熱服用,可以治療急性腹瀉和血痢。

另外,牛角腮燒成灰,用白水送服,也可以治療腹瀉。

最後,炒熟的面粉加入煮好的米粥中食用,可以治療嚴重腹瀉,甚至可以救治醫生都束手無策的患者。

還有一種叫做白頭翁湯的藥方,可以治療寒性腹瀉和食物積滯引起的腹瀉。

白頭翁,乾薑(各二兩),甘草(炙一兩),當歸(一兩),黃連,秦皮(各一兩半),石榴皮(一兩生者二兩)

白話文:

白頭翁(2 兩)、乾薑(2 兩)、炙甘草(1 兩)、當歸(1 兩)、黃連(1.5 兩)、秦皮(1.5 兩)、生石榴皮(1 兩)、熟石榴皮(2 兩)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為四服。(出第十卷中)

近效療冷痢方。

肉豆蔻(五顆合皮碎),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頓服之。(戶部李尚書處得云療冷痢極者有效自用得力)

又療久冷痢方。

白話文:

將七味藥材切碎,用八升水煮至三升,分四次服用。

這個方子是治療寒痢的有效方法。

將肉豆蔻(五顆帶皮切碎)和甘草(二兩炙炒)切碎,用三升水煮至一升半,一次服用完畢。這個方子是戶部李尚書家傳的治療寒痢的秘方,對病情嚴重者效果顯著,李尚書自己也曾用此方治愈。

此外,還有治療久寒痢的方子。

赤石脂搗作末,和麵作餛飩,空腹服一碗以下,不過兩頓瘥,老人尤佳,體中先熱者,不可服之。(以上二方新附)

白話文:

將赤石脂研磨成粉末,和麵粉做成餛飩,空腹食用一碗以下,最多兩餐後就會痊癒。老年人服用效果更佳。體質較熱的人不適合服用。(以上兩方是新增的藥方)

文仲治青下白下。姜附散方。

乾薑,附子(炮),皂莢(炙去子)

上三味等分,搗篩為散,飲服方寸匕,不可再服即愈,亦可丸服。(小品肘後同)

又治冷痢。姜艾餛飩子方。

乾薑(末),熟艾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古代中醫治療兩種疾病的方子:

第一種疾病:青下白下

治療方子:姜附散

  • 藥材:
  • 乾薑:適量
  • 附子(炮):適量
  • 皂莢(炙去子):適量
  • **製法:**將三味藥材等分,搗碎過篩,製成散劑。
  •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方寸匕,不可再次服用,即可痊癒。也可製成丸劑服用。

第二種疾病:冷痢

治療方子:姜艾餛飩子方

  • 藥材:
  • 乾薑(末):適量
  • 熟艾:適量

這段文字中,使用了許多古文詞彙,例如「青下白下」,指的是一種不明確的疾病,可能指的是腹瀉或痢疾等症狀。 「方寸匕」指的是古代的藥量單位,約為現代的 2.5 克。

上二味等分,作面餛飩如酸棗大,煮熟,服四五十枚,日二服,腹脹者,炙厚朴煮汁服藥。此熱服訖,即須食飯大效,曾有產婦冷痢如白膏,服之立瘥,腹痛亦定。

白話文:

以上兩味藥材等份,做成酸棗大小的面餛飩,煮熟後,一次服用四五十個,一天服用兩次。腹脹的人,可以將厚朴烤焦後煮成汁,再服用藥物。服用後趁熱吃飯,效果顯著。曾經有一個產婦得了寒痢,腹瀉物像白膏一樣,服用此藥後立即痊癒,腹痛也止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