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二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五 (1)

1. 水穀痢方一十首

病源水穀痢者,由體虛腠理開,血氣虛,春傷於風,邪氣留連在肌肉之間,後遇脾胃大腸虛弱,而邪氣乘之,故為水穀痢也,脾與胃為表裡,胃者脾之府也。為水穀之海,脾者胃之臟也,其候身之肌肉,而脾氣主消水穀,水穀消,其精化為榮衛,以養其臟,充實肌膚,大腸,肺之腑也。

白話文:

水穀痢疾是由於身體虛弱,腠理(皮膚)鬆弛,血液和氣虛弱所致。春天受到風邪侵襲,邪氣滯留於肌肉之間。後來,如果脾胃和大腸虛弱,邪氣就會乘虛而入,導致水穀痢疾。

脾和胃是表裡關係,胃是脾的倉庫,是水穀的海洋。脾是胃的臟器,負責調節全身肌肉。脾氣能消化水穀,將水穀化為精華,滋養臟腑,充實肌膚。大腸是肺的腑器。

為傳道之官,化物出焉,水穀之精化為血氣者,行於經脈,其糟粕行於大腸也,肺與大腸為表裡,而肺主氣,其候身之皮毛,春陽氣雖在表,而血氣尚弱,其飲食居處,運動勞役,血氣虛者,則為風邪所傷,客在肌肉之間,後因脾胃氣虛,風邪又乘虛而進入於腸胃。

白話文:

作為傳道的官員,要教化人民,而教化的基礎在於人體。食物被消化後轉化為精血,運行在經脈中,而殘渣則排入大腸。肺和大腸是表裡關係,肺主氣,主管身體的皮毛。春季,陽氣雖在外表,但血氣還很弱。如果飲食起居失調,過度勞累,血氣不足的人,就容易被風邪侵襲,停留在肌肉之間。後來由於脾胃氣虛,風邪又乘機侵入腸胃。

其脾氣弱者,不能剋制水穀,故糟粕不結聚,而變為痢也,又新食竟取風,名為胃風,其狀惡風頭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飲不下,腹脹形瘦,腹大失衣則䐜滿,食寒則洞泄,洞泄者,痢無度也。

白話文:

脾氣虛弱的人,不能消化食物,所以食物殘渣無法凝聚,變成痢疾。如果剛吃飽飯就受了風寒,就稱為胃風,症狀是怕風、頭部多汗、胸悶不通、不能進食、腹脹消瘦、或腹部脹滿脫了衣服就會消退、吃了寒涼的食物就會腹瀉不止,腹瀉不止就是沒有規律的痢疾。

若胃氣竭者,痢絕即死,診其脈小,手足寒,難療也,脈大手足溫,易療也,下白沫,脈沉則生,浮則死,身不熱,脈不懸絕滑大者生,懸澀者死,以藏期之也,脈絕而手足寒,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脈緩時小結者生,洪大數者死,懸絕而澀者死,細微而澀者生,緊大而滑者死,得代絕脈者不死。

白話文:

如果胃氣耗盡,痢疾會立即死亡。診脈時,脈搏微弱,手腳冰冷,難以治療。脈搏大,手腳溫暖,較易治療。拉出白色泡沫,脈搏沉穩者生,脈搏浮者死。身體不發熱,脈搏不緊且滑動有力者生,脈搏緊澀者死,因為這代表臟腑受損。脈搏消失且手腳冰冷,但早上脈搏恢復有力、手腳溫暖者生,脈搏沒有恢復者死。脈搏緩和時略有結促者生,脈搏洪大有力者死。脈搏消失且澀滯者死,脈搏細微且澀滯者生。脈搏緊促有力且滑動者死,脈搏恢復有力者不死。

養生方云: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又云:五月勿食未成核果及桃李,發癰癤,不爾,發寒熱,變黃疸,又為泄痢。

(出第十七卷中)

廣濟療赤白水穀冷熱等痢方。

白話文:

養生方法中說:

秋天三個月叫做「容平」。這個時候,天時變化急促,地氣開始明朗。應該早睡早起,和雞一起起牀,保持心靈安寧,緩和秋天的肅殺之氣,收斂神氣,讓秋天之氣平和。不要讓精神外散,這樣可以使肺氣清肅,這是順應秋氣、養生收藏的原則。

如果違背這個原則,就會損傷肺氣,到了冬天就會出現腹瀉。

又說:

五月不要吃那些還沒有長出果核的水果,比如桃子和李子,否則容易生瘡癤(化膿性皮膚病)。如果不聽從,還會發熱、變黃疸,甚至拉肚子。

地榆(六分),白朮(五分),赤石脂(七分研),厚朴(六分炙),乾薑(六分),熟艾(四分),龍骨(七分),甘草(四分炙),黃連(十分),烏梅(六分熬),人參(六分),當歸(五分)

白話文:

地榆(0.6克),白朮(0.5克),赤石脂(0.7克 研磨成粉),厚朴(0.6克 炙烤處理),乾薑(0.6克),熟艾(0.4克),龍骨(0.7克),甘草(0.4克 炙烤處理),黃連(1克),烏梅(0.6克 熬煮),人參(0.6克),當歸(0.5克)

上十二味搗篩為末,蜜丸以米飲汁服二十丸如梧桐子大,日三服,加至三十丸。(出第四卷中)

白話文:

將以上十二種藥材搗碎成粉,用蜂蜜和米湯(發酵過的米水)製成米粒大小的丸子,每天服用 20 丸,連續三天後增加為 30 丸。

集驗論黃帝問曰:人若溏泄下痢者,何也。對曰:春傷於風,夏生溏泄,腸澼久風,亦為溏泄也。

又療熱水穀下痢。黃連阿膠湯方。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人如果出現了腹瀉或者下痢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春天時如果受到風邪的侵害,到了夏天就會產生腹瀉。長期被風邪所困擾,也會導致腹瀉的發生。

另外,治療因為熱性而引起的飲食後下痢的情況,可以使用「黃連阿膠湯」這一方劑。

黃連,阿膠(炙各二兩),梔子(三十枚),烏梅(二十枚),黃柏(一兩)

白話文:

黃連、阿膠(各炙兩) 梔子(三十顆) 烏梅(二十顆) 黃柏(一兩)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再服神良。(備急同肘後名烏梅湯療熱下䘌)

白話文:

把上等五味藥材切碎,加入七升水煮沸,熬煮到剩兩升半,分成兩次服用,具有神效。(在備急肘後方中稱之為烏梅湯,用於治療熱性腹瀉)

又方

黃連(一升金色者),陳米(五合)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肘後文仲同並出第四卷中)

刪繁療中焦熱水穀下痢。藍青丸方。

白話文:

另一個處方是這樣的:

黃連(需要的是金色的,用量為一升),陳年米(五合)。

將這兩味藥材用七升水來煎煮,最後收取兩升的藥湯,分兩次服用。

這個處方用於治療中焦熱引起的水樣或食物樣的腹瀉。以下是「藍青丸」的處方。

藍青(汁三升),黃連(八兩),黃柏(四兩),阿膠(五兩),白朮,地榆,地膚子,烏梅肉(各三兩)

白話文:

藍靛草汁(三升) 黃連(八兩) 黃柏(四兩) 阿膠(五兩) 白朮、地榆、地膚子、烏梅肉(各三兩)

上八味搗篩為散,用藍汁和,微火上煎取可為丸,丸如杏子大,飲進三丸。(出第四卷中)

崔氏療水穀痢方。

乾薑(三分),雞子(二枚),小豆(二百粒炒令香),黃連(三分)

白話文:

將以上八種藥材研磨篩製成散劑,使用藍草的汁液調和,然後在微火上煎煮至可以製成丸藥的濃度,做成像杏子一樣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丸。

這是崔氏治療水瀉與腹瀉的方劑。

所需藥材如下: 乾薑(三分),雞蛋(兩枚),紅小豆(二百粒,炒香),黃連(三分)。

上四味,搗篩三味,納雞子黃白中,熟攪令相得,微火上炒,令可丸。一服五十丸如小豆大,旦以飲服,瘥即停。(出第三卷中)

白話文:

上述四種藥材,將其中三種搗碎篩過,加入雞蛋黃和蛋清中,攪拌均勻後,放到微火上炒,炒到可以做成藥丸的程度。每次服用五十丸,藥丸大小如小豆子,早上用溫水服用。症狀痊癒後即停服。(出自第三卷)

文仲療因仲夏熱多,令人發水谷痢,腸中鳴轉,一瀉五六升水方。

黃連(去毛),厚朴(各三兩)

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出第三卷中)

必效療水穀痢方。

小豆(一升煮),臘(二兩煮)

上三味和,頓服之即愈。

又方

棕䕡皮(燒灰)

上一味研,以水和服三方寸匕。(並出第二卷中)

古今錄驗療熱水穀下痢方。

黃連,阿膠(各二兩),梔子(二十枚)

上三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

又方

黃連,當歸,甘草(炙各二兩),酸石榴皮(三兩)

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為三服。(並出第十卷中)

白話文:

仲夏天氣炎熱,容易讓人患上水谷痢,也就是腹瀉,伴隨腸鳴和大量水樣便排出。治療這種病症,可以用黃連和厚朴各三兩,切碎後用三升水煮成一升,趁熱服用。另外,也可以用小豆一升煮熟,再加入臘肉兩兩一起煮,然後混合在一起,趁熱服用,即可痊癒。還有一種方法是用棕櫚皮燒成灰,研磨成粉,用水調和後服用,每次三方寸匕。另外,也可以用黃連、阿膠各二兩,梔子二十枚,切碎後用七升水煮成二升,分三次服用。還有一種方法是用黃連、當歸、甘草各二兩(甘草需炙)、酸石榴皮三兩,切碎後用三升水煮成一升半,分三次服用。

2. 水痢方六首

廣濟療水痢及霍亂,崔氏方同云冷痢,食不消化,及有白膿,日夜無節度,但疑是冷。悉主之方。

白石脂,乾薑(各八分)

上二味搗篩為末,以沸湯和少許面薄糊和藥,並手捻作丸如食法,下不止,加乾薑八兩。忌如常法。

又療水痢腹中氣方。

白話文:

這方子可以治療水痢和霍亂,崔氏方也說可以治冷痢,就是吃東西消化不良,還伴有白膿,而且拉肚子沒有規律,疑似是受寒引起的。方子如下:

白石脂和乾薑各八分,搗碎過篩,用沸水調和少許麵粉,做成薄糊,再把藥粉和進去,用手搓成丸子,像吃飯一樣服用。如果拉肚子不止,就再加八兩乾薑。忌用一般方法。

另外還有個方子可以治療水痢腹中氣虛。

茯苓(八分),白龍骨(八分研),訶黎勒皮(八分),黃連(八分),酸石榴皮(八分)

白話文:

茯苓:八錢 白龍骨:八錢研磨 訶黎勒果皮:八錢 黃連:八錢 酸石榴皮:八錢

上五味搗篩為末,蜜丸,空心以飲服如梧子大三十丸,日二服瘥止。(出第四卷中)

文仲療水痢百起者。馬藺散方。

馬藺子,乾薑,黃連(原無分兩)

上三味為散,熟煮湯取一合許,和二方寸匕,入腹即斷,冷熱皆治。常用神效,不得輕之。

又方

朽骨灰,牛骨灰(亦得),神麯(炒黃)

上三味等分為散,空腹飲服一方寸匕,無六月六日曲時,用常曲亦得,御敷。(並出第三卷中)

經心錄主水痢方。

雞子(二枚),黃臘(一兩)

上二味熬熟食之,宜空肚食之,日三服佳。

又方

黃連,倉米(各三兩)

白話文:

將五味藥材搗碎過篩,製成蜜丸,空腹服用,每次三十丸,如梧桐子大小,一天服用兩次,直到症狀停止。這個方子出自《經心錄》第四卷。

文仲治療水痢百發百中,他使用的方子叫做「馬藺散」。

馬藺子、乾薑、黃連(份量不限)

將三味藥材研成粉末,用熱水煮沸,取一合左右的湯汁,加入兩方寸匕的藥粉,服用後立即止痢,不論寒熱皆可治療。此方效果顯著,不可輕視。

另一個方子:

朽骨灰、牛骨灰(也可使用)、神麴(炒黃)

將三味藥材等量研成粉末,空腹服用一方寸匕,若不是六月六日,可以用普通的麴,不用神麴,也可以治癒水痢。這兩個方子都出自《經心錄》第三卷。

《經心錄》中治療水痢的方子:

雞蛋(兩個)、黃蠟(一兩)

將兩種藥材熬熟食用,空腹食用最佳,一天服用三次。

另一個方子:

黃連、倉米(各三兩)

上二味作散,和雞子七枚,令熟並捻作丸,煮赤豆作漿粥,服三十丸,日三服。若渴但飲豆漿粥。(並出第二卷中)

白話文:

將葛根和葛花這兩種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七個雞蛋,煮熟後搗碎揉成丸子。將赤小豆煮成粥狀,每天服用三十丸藥丸,一天服用三次。若感到口渴,可以飲用赤小豆粥。(此方見於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