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十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三 (2)

1. 虛勞骨蒸方七首

急與芒硝一兩。以水一升半。和分為三服。三日服止訖。以冷水浸手。以熨脅間及腋下。並胸上及痛處亦可舉臂指灸側腋下第三肋間腋下空中七壯。立止

四曰肉蒸。其根在脾。體熱如火。煩躁無汗。心腹鼓脹。食飲無味。食訖便嘔。小便如血。大便秘澀。蒸盛之時。或體腫目赤。不得安寐方。

大黃一兩半切。如小豆大。以水一升浸一宿。明旦絞取汁。一服五合許。微利即止。若熱不定。亦可服芒硝一方寸匕。日三以體涼為度。

五曰內蒸。所以言內蒸者。必外寒內熱。把手附骨而熱也。其根在五臟六腑之中。其人必因患後得之。骨肉自消。食飲無味。或皮燥而無光。蒸盛之時。四肢漸細。足趺腫起方。

石膏十兩研如乳粉。法水和服方寸匕。日再。以體涼為度。(出第七卷中)

古今錄驗解五蒸湯方。

甘草(一兩炙),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竹葉(二把),葛根,乾地黃(各三兩),知母黃芩(各二兩),石膏(五兩碎),粳米(一合)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亦可以水三升煮小麥一升。乃煮藥。忌海藻菘菜蕪荑火醋。(範汪同一方無甘草茯苓人參竹葉止六味)

又五蒸丸方。

烏梅,雞骨(一本是鸛骨),紫菀,芍藥,大黃,黃芩,細辛(各五分),知母(四分),礬石(煉),栝蔞(各一分),桂心(二分)

上十一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飲服十丸。日二。忌生蔥生菜。(並出第五卷中一方無桂心)

白話文:

虛勞骨蒸方七首

急症處理:

如果情況緊急,可以服用芒硝一兩,用一升半的水調和,分三次服用,三天內服完。之後將手浸泡在冷水中,用冷手按壓肋骨、腋下、胸部以及任何疼痛的地方。也可以舉起手臂,在側腋下第三根肋骨之間的凹陷處進行艾灸,每次七壯,可以立即止住不適。

四種肉蒸:

肉蒸的根本原因在於脾臟功能失調,身體會像火燒一樣發熱,感到煩躁不安且不出汗,腹部會脹氣,沒有食慾,吃完東西就想吐,小便會像血一樣,大便會乾燥難解。在肉蒸嚴重的時候,身體可能會腫脹、眼睛發紅,難以入睡。

治療方法:

將大黃一兩半切成小豆大小,用一升水浸泡過夜。第二天早上將藥汁絞出,每次服用五合左右,微微腹瀉即可停止。如果發熱情況不穩定,也可以服用芒硝一方寸匕,每天三次,直到身體感到涼爽為止。

五種內蒸:

內蒸指的是體表寒冷但體內發熱的情況,手部觸摸骨頭會感到發熱。內蒸的根本原因在於五臟六腑功能失調,通常是生病後引起的。患者的肌肉會逐漸消瘦,沒有食慾,皮膚會乾燥無光澤。在內蒸嚴重的時候,四肢會逐漸變細,腳背會腫起來。

治療方法:

將石膏十兩研磨成粉末,用冷水調和,每次服用一方寸匕,每天兩次,直到身體感到涼爽為止。

古今錄驗解五蒸湯:

藥方組成:

炙甘草一兩,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竹葉兩把,葛根、乾地黃各三兩,知母、黃芩各兩兩,碎石膏五兩,粳米一合。

煎煮方法:

將以上十味藥材切碎,用九升水煎煮,取藥汁二升半,分三次服用。也可以先用三升水煎煮一升小麥,然後再用此藥水煎煮上述藥材。

服用禁忌:

忌食海藻、菘菜、蕪荑、火醋。

(範汪的藥方與此相同,但沒有甘草、茯苓、人參、竹葉,只有六味藥材。)

又五蒸丸:

藥方組成:

烏梅、雞骨(有版本為鸛骨)、紫菀、芍藥、大黃、黃芩、細辛各五分,知母四分,煉礬石、栝蔞各一分,桂心二分。

製作方法:

將以上十一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十丸,每天兩次。

服用禁忌:

忌食生蔥、生菜。

(此方出自第五卷,其中一個版本沒有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