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二十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四 (6)

1. 癰疽發背雜療方二十六首

劉涓子療發背髮乳,口已合,皮上急痛,生肉摩踠折。丹參膏方。

丹參防風白芷細辛,芎藭,黃芩,芍藥,牛膝,大黃,槐子,獨活當歸(各一兩)

白話文:

丹參、防風、白芷、細辛、川芎、黃芩、芍藥、牛膝、大黃、槐子、獨活、當歸(各五十克)

上十二味切,以臘月豬脂五升,微火煎三上三下,膏摩病,日三四,不須向火。(古今錄驗同出第五卷中)

肘後療諸癰疽發背及乳方。

熬粢粉令黑,雞子白和之,以塗練上貼癰,小穿練上作小口,以泄毒氣令散,燥復易之。此藥神效。(文仲備急同)

白話文:

把糯米粉熬成黑色,加入蛋白混合,塗抹在癰上並用線縫合。如果癰很小,就在縫合處留一個小口,讓毒氣排出,等到乾燥後再更換敷料。這個藥方非常有效。(出自《文仲備急同》)

又方

以釜底上搗取散,以雞子中黃和塗之,加少豉彌良,以五月葫及少鹽佳。(文仲備急同一本無下一法)

白話文:

先將瓦釜底部用搗藥杵搗碎成粉末狀,再用雞蛋黃將粉末和勻塗抹患處。加入少許醬汁效果更好。最好在五月時用葫蘆(刮取葫蘆表面)和一些鹽一起使用。(《文仲備急方》中沒有記載後面的方法)

又方

取茱萸一升搗之,以苦酒和,貼癰上,干易之佳。

刪繁療癰疽發背,九物大黃薄貼方。

大黃,黃芩(各三兩),白芷(二兩),寒水石(五兩),白蘞(五兩),黃柏(二兩),石膏赤石脂黃連(各三兩)

白話文:

大黃:60 克 黃芩:60 克 白芷:40 克 寒水石:100 克 白蘞:100 克 黃柏:40 克 石膏:60 克 赤石脂:60 克 黃連:60 克

上藥下篩,以三合投粉麋二升中和之,薄塗紙貼腫上,燥易之,腫下止,不下厚敷之。忌生冷、熱面、大酢。

又蝟皮散,療諸瘻及浮核壞敗,並主男子發背,女子髮乳等癰疽,或膿血肉瘤方。

蝟皮(一具燒),杜仲(八分炙),續斷(五分),附子(炮),地榆(各五分),厚朴(八分),藁本(五分),當歸,桂心(各五分),小露蜂房(一具燒)

白話文:

刺蝟皮(一具,燒焦研末),杜仲(八分,炙過),續斷(五分),烏頭(炮製過),地榆(五分),厚朴(八分),藁本(五分),當歸,桂心(各五分),小露蜂窩(一具,燒焦研末)

上十味搗篩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酒進,取瘥止。忌豬肉、生蔥、冷水。

陵鯉甲散,療發背乳房癰腫方。

陵鯉(一頭取甲爪炙),桂心(三分),當歸(二分)

上三味搗篩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酒進。(出第九卷中)

千金療癰疽發背豬蹄湯方。

豬蹄(一具治如食法),黃耆,黃連,芍藥(各三分),黃芩(三兩),薔薇根,狼牙根(各八兩)

白話文:

豬蹄(整隻,烹飪方法見食譜),黃耆、黃連、芍藥(各三錢),黃芩(三兩),薔薇根、狼牙根(各八兩)

上七味以水三斗,煮蹄令熟澄取二斗清,切藥,煮取一斗,洗瘡一食頃,以綿拭燥,著生肉膏,日二瘥,生痂止痛,加當歸甘草各二兩。

白話文:

取上七種藥材,用三鬥水煮豬蹄至熟,過濾得到兩鬥清液。將藥材切細,用清液煮取一斗藥液。用藥液清洗傷口持續一餐時間,用棉籤擦乾。塗抹生肌膏,一天兩次。傷口癒合後長出痂皮,疼痛就會停止。此外,可再加入當歸和甘草,各兩錢。

又療癰疽發十指,或起膀胱及發背後生惡肉方。

豬蹄(一具),當歸,大黃,芎藭,芍藥,黃芩,獨活,莽草(各一兩)

上八味,蹄取膝下斷治如食法,以水二斗,煮取八升,納藥,煮取四升,去滓,漬瘡兩食頃,拭令燥,以麝香膏敷之。

白話文:

將以上八味藥材的蹄骨取自膝蓋以下的部位,切斷後按食療的方法處理。用二斗水煮沸後取八升,加入藥材煮沸後取四升。去除藥渣,將藥液浸泡傷口兩次,每次約持續一段時間。擦乾傷口後,塗敷上麝香膏。

其方在前發背部中,只有四味者是也。

又生肉膏,主癰疽發背已潰令生肉方

甘草(炙),當歸,白芷,蓯蓉,蜀椒,細辛(各二兩),烏啄(六枚),薤白(二十莖),乾地黃(三兩),續斷(一兩無以蛇銜替之)

白話文:

  • 甘草(炒過的)兩兩
  • 當歸兩兩
  • 白芷兩兩
  • 蓯蓉兩兩
  • 蜀椒兩兩
  • 細辛兩兩
  • 烏啄六枚
  • 薤白二十根
  • 乾地黃三兩
  • 續斷一兩(若沒有,可以用蛇銜代替)

上十味,以好酢半升相和,漬二宿,豬膏三斤,煎令三沸,三上三下膏成,使用。(劉涓子同)

又癰發腹背陰匿處,通身有數十者方。

取牛糞乾者燒,搗下重絹,以雞子白和以塗之,干復易。(肘後張文仲備急同)

又若已結膿使聚長者方。

以生栝蔞根細搗,苦酒和敷上,燥復易之,末赤小豆亦佳。

又凡發背為癰疽,已潰未潰者方。

以香豉三升,少與水和,熟搗成強泥,可腫作餅,厚三分,已有孔勿覆孔,可腫上布豉餅,艾列其上灸其豉,使溫溫熱而已,勿令破肉也其熱痛急易之,癰疽當減便得安,或一日二日灸之。若先有瘡孔,孔中汁出即差。(備急文仲並翼同)

白話文:

用香豉三升,加少量的水攪拌,搗成濃稠的泥狀。可以將其塗成三毫米厚的餅狀。如果已有膿孔,不要覆蓋膿孔。將這些香豉餅擺在布上,用艾條點燃並在香豉餅上灸,讓餅保持溫熱即可,不要灼傷皮膚。灸療可以快速緩解熱痛,瘡瘍會逐漸減小並得以癒合,通常只需灸治一到兩天。如果已經有膿液流出,膿孔一旦流出膿液就能康復。(備急文仲並翼中記載)

又癰腫發背初作,及經十日以上,腫勢焮熱,毒氣猛盛,日夜疼痛,百藥不治者方。

毈叚雞子(一枚),新出狗屎(如雞子大)

上二味攪令調和,微火熬之,今稀稠得所,捻作餅子,腫頭堅處貼之,以紙貼上,以綿抹之,時時看之,覺餅子熱即易,勿令動轉及歇氣,經一夜定,其多日患者,三日貼一度瘥止。(謹按千金論曰此方穢惡不可施於貴勝然其愈疾一切諸方皆不及又自外諸方還復備員作儀注而已學者常當曉斯以備諸急云耳並出第二十三卷中)

白話文:

把上面兩種藥材攪拌均勻,用小火熬煮,直到軟硬適中。搓成餅狀,貼在腫大的堅硬部位。再用紙貼上,用棉花包紮。時時查看,一旦藥餅感到發熱時,就立即更換。不要讓它移動或透氣。經過一夜後,固定下來。連續貼敷幾天,就能逐漸痊癒。

(《千金論》中特別提示:此方藥味難聞,不宜用於尊貴之人。但它的療效極佳,其他方劑都無法比擬。即使其他方劑復發,此方還能再次起效。因此,學者應熟記此方,以備不時之需。)

千金翼諸癰腫發背,及癰癤已潰爛疼痛方。

蒸糜谷更遞熨之,當即愈。(一云薔薇谷更炙熨之)

連翹五香湯,主一切惡核瘡腫方。

連翹,射干升麻,獨活(各二兩),桑寄生(二兩),通草(二兩),大黃(三兩),丁香(一兩),青木香(二兩),沉香(二兩),薰陸香(二兩),麝香(三兩)

白話文:

連翹、射干、升麻、獨活(各 120 公克)、桑寄生(120 公克)、通草(120 公克)、大黃(180 公克)、丁香(60 公克)、青木香(120 公克)、沉香(120 公克)、薰陸香(120 公克)、麝香(180 公克)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九升,煮減半,內竹瀝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未瘥,中間常服佳。

白話文:

將以上十二種藥材搗碎,加入九升水,煮到剩下一半,加入二升竹瀝,再煮到剩三升藥液。分成三份服下。症狀未痊癒的話,在服藥期間可以適當服用。

又五香湯,主惡氣毒腫方。

沉香,青木香,丁香(各一兩),薰陸香(一兩),麝香(半兩)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集驗方用雞舌香一兩不用丁香出第二十四卷中)

崔氏療發背及諸瘡,久不瘥有效方。

先以甘草湯洗瘡,拭極干,乃嚼胡麻敷上,干即易,從旦至日西,去胡麻,乃取黃連末滑石末,中半相和,以敷瘡上,數數易,明日又依前敷胡麻及黃連等末,更不須洗瘡,不過六七日。即瘥。(必效備急同)

白話文:

先用甘草湯清洗傷口,擦拭至完全乾燥,然後嚼碎芝麻敷在傷口上,乾燥後立即更換。從早上到傍晚,移除芝麻,再取黃連粉和滑石粉各一半混合,敷在傷口上,頻繁更換。第二天,再按照前一天的步驟敷上芝麻和黃連等粉末,無需再清洗傷口。大約六七天就會痊癒。(出自《必效備急同》)

連翹湯,療患瘡腫而渴方。

連翹,蜀升麻(各二兩),黃芩(三兩),枳實(二兩炙),干藍(三兩),芍藥(二兩),玄參(二兩),白蘞(二兩),甘草(二兩炙),羚羊角(屑二兩),通草(二兩),黃耆(二兩),大黃(三兩)

白話文:

連翹、蜀升麻(各 60 克),黃芩(90 克),枳實(60 克,炒焦),乾薑(90 克),芍藥(60 克),玄參(60 克),白茯苓(60 克),甘草(60 克,炒焦),羚羊角(研磨成粉,60 克),通草(60 克),黃芪(60 克),大黃(90 克)

上十三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利一兩行後,更服去大黃干藍,即不利。忌海藻菘菜

白話文:

將以上十三味藥材切好,加入八升水,煮沸後取二升半的藥液,分三次服用。服藥後順利排便一、兩次後,再服藥則去掉大黃和藍靛,此時服藥不再通便。服藥期間忌食海藻和菘菜。

犀角飲子方。

犀角(三兩屑),羚羊角(三兩屑)

上二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渴即飲,盡更作之,時熱恐壞,懸著井底,甚妙。

五香連翹湯,療惡瘡熱毒腫,恐惡毒氣入腹,兼取利以泄毒氣方。

連翹(三兩),蜀升麻(二兩),薰陸香(二兩),淡竹瀝(一升),麝香(一分研),青木香(二兩),丁香(一兩),獨活(二兩),寄生(三兩),射干(二兩),甘草(二兩),沉香(一兩),大黃(四兩水一升別漬),朴硝(二兩熬干別內)

白話文:

連翹(60克),升麻(40克),薰陸香(40克),竹瀝(500毫升),麝香(研磨成0.6克),沉香(20克),丁香(20克),獨活(40克),寄生(60克),射干(40克),甘草(40克),沉香(20克),大黃(80克用500毫升水單獨浸泡),朴硝(40克熬製後單獨放置)

上十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絞去滓,然後納大黃朴硝竹瀝,更煮一兩沸,去滓,納麝香,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十里久,以得利一二行為度。慎雞、豬、魚、蒜、生冷、酢滑、油膩、麵食、小豆、五辛、葵菜等。(備急文仲同並出第五卷中)

白話文:

將上面的 14 味藥切片,用一桶水煮,煮到剩 2.5 升,過濾掉渣滓,然後加入大黃、芒硝和竹瀝,再煮沸一兩分鐘,過濾掉渣滓,加入麝香,分三次溫熱服用,服用間隔時間類似於一個人走路十里路那麼長,以排出一兩次大便為度。服用期間忌食雞肉、豬肉、魚、蒜、生冷食物、酸性食物、油膩食物、麵食、小豆、辛辣食物和葵菜等。(出自《備急方》文仲同,第五卷)

備急葛氏療始發諸癰疽發背及乳房方。

皆灸上百壯,半夏末雞子白和塗良。姚云:生者神驗,以水和塗之。(肘後文仲古今錄驗小品並同)

白話文:

全部都灸了過百壯,並用半夏磨末加上雞蛋清塗抹患處。姚某說:活人神藥,用清水把它塗抹在患處上。(《肘後文仲古今錄驗小品》與上文相同)

又方

以酢和墓上土茱萸搗,姜小蒜薄貼並良。(肘後文仲同並出第四卷中)

救急療熱毒風丹併發背,犀角膏方。

犀角(六分屑),升麻(十大分),羚羊角(六分),梔子仁(二七枚),薤白(切一升),吳藍(八分大藍亦得),玄參(六分),續斷,大黃,白蘞,射干,白芷(各六分),蛇銜(切一升),寒水石(十二分),黃芩(六分),慎火草(切一升),麻黃(六分去節)

白話文:

  • 犀牛角(研磨成細粉,6克)
  • 升麻(10克)
  • 羚羊角(6克)
  • 梔子仁(27粒)
  • 薤白(切碎,1升)
  • 吳藍(8克,或用大藍8克)
  • 玄參(6克)
  • 續斷(6克)
  • 大黃(6克)
  • 白蘞(6克)
  • 射干(6克)
  • 白芷(6克)
  • 蛇銜(切碎,1升)
  • 寒水石(12克)
  • 黃芩(6克)
  • 慎火草(切碎,1升)
  • 麻黃(去節,6克)

上十七味,切,以竹瀝三升,生地黃汁五合,漬藥一宿,納豬脂二升,微火上煎,十上十下,候白芷黃,膏成,去滓,塗病上。(出第五卷中)

白話文:

上面所列 17 種藥物,切細,用竹瀝 3 升,生地黃汁 5 合,將藥物浸泡一晚,放入豬脂 2 升,用小火煎煮,煎 10 次上下,等白芷變黃,膏狀物形成,去除渣滓,塗抹於患處即可。(出自《外科大成》第五卷)

文仲療發背及婦人髮乳及腸癰木占斯散方。

木占斯,厚朴(炙),甘草(炙),細辛,栝蔞,防風,乾薑人參桔梗敗醬草(各一兩)

白話文:

方劑組成:

  • 木佔子(1兩)
  • 厚朴(炙製,1兩)
  • 甘草(炙製,1兩)
  • 細辛(1兩)
  • 栝蔞(1兩)
  • 防風(1兩)
  • 乾薑(1兩)
  • 人參(1兩)
  • 桔梗(1兩)
  • 敗醬草(1兩)

上十味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七夜四,以多為度。病在上當吐,病在下當下膿血,此謂腸癰之屬。凡癰腫即可服,兼療諸疽痔。若瘡已潰便早愈,發背無有不療,長服去敗醬,亦療婦人諸產癥瘕,益良。(是劉涓子方千金範汪刪繁古今錄驗同出第五卷中)

白話文:

以上十種藥材混合成散狀,用酒送服黃豆大小的量,一天服用七次,晚上服用四次,越多越好。如果疾病在上部,應催吐;如果疾病在下部,應排出膿血。這稱為腸癰的類型。所有癰腫都可以服用,兼治各種痔瘡。如果瘡口已經潰爛,很快就會痊癒;發生背部疾病的,沒有不治癒的;長期服用可以去除腐敗的醬汁,還可以治療婦女的各種產後病症,效果很好。(這是劉涓子方子,由千金範汪刪繁古今錄驗同出第五卷中)

古今錄驗療諸癰瘡發背有膿血,當歸貼方。

當歸(一分),蠐螬(一分),丹參(一分),附子(一分炮),蠟蜜(一分),梔子(十枚),桂心(一分),膠(一分)

白話文:

當歸(1 錢) 蠐螬(1 錢) 丹參(1 錢) 附子(1 錢,已炮製) 蠟蜜(1 錢) 梔子(10 顆) 桂心(1 錢) 膠(1 錢)

上八味合煎以貼瘡上。(出第二十一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