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二十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四 (5)

1. 緩疽方四首

集驗論有緩疽者,初結腫形似癰,回回無頭尾,其色不異,但痛深有根核,又與皮肉相親著外耳,一名內癰,其有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李狀,積日不消,喜變紫色黯黑。久即皮內俱爛,如牛領瘡狀,便通體遍青黯色,而不作頭穿潰出膿。初作服五香連翹湯,鑱去血,以小豆薄塗之,其間數針,鑱去血又薄之取消也。

若不消,色未變青黯者,以煉石薄之。若失時不得療,已爛者猶服五香連翹湯,及漏蘆湯下之,隨熱多少投方也,外以升麻湯拓洗之,薄升麻膏。若生臭惡肉者,可以單行一物白䕡茹散敷之,青肉去盡便停也,好肉既生,但敷升麻膏良,不生,單敷一物黃耆散也。

若敷白䕡茹散,積日青惡肉不盡者,可以漆頭赤皮䕡茹取半錢匕,和三大錢匕白䕡茹散中,合和敷之,惡肉去盡,還以淳用白䕡茹散也,視好肉欲生,可敷黃耆散也,黃耆散方,白䕡茹散方,漆頭䕡茹散方。並一味單行,隨多少搗篩為散。(出第八卷中)

範汪飛黃散,療緩疽惡瘡,食惡肉方。

取丹砂著瓦盆,南雌黃,著中央磁石,北曾青,東白石英,西礜石,上石膏,次鍾乳,下雄黃,覆雲母,薄布下,各二兩,先搗篩瓦盆中,以一盆覆上羊毛泥令厚,作三隅灶,燒之以陳葦,一日成,取其飛者使之,甚妙。

又療緩疽,以飛黃散食惡肉令盡,作土灶熏之方。

雄黃(一兩),雞白屎(一兩),藜蘆(一兩),丹砂(一兩),干鰻鱺魚(一兩)

上五味搗下篩,青布裹之,熏經三日乃止,止畢,要以蛇銜膏摩之良。(簡範汪方無蛇銜膏崔氏方附於後並出第三十一卷中)

崔氏蛇銜膏,療癰腫瘀血,產後血積,耳目暗等,牛領馬鞍瘡方。

蛇銜(一兩),大黃,附子(去黑皮),芍藥,當歸,細辛,黃芩,大戟,椒(去目),莽草獨活(各一兩),薤白(十四莖)

上十二味並切之,以苦酒淹之一宿,以不中水成煉豬膏二升,龍銜藤一兩,合膏,煎名龍銜膏,今又有龍草,似蛇銜而葉大耳,亦有取其根合煎者,亦名龍銜膏。(出第二卷中)

小品療緩疽,初作即以小豆薄塗之,亦消也。(出第十卷中)

白話文:

緩疽的四種治療方法

《集驗論》提到一種叫做緩疽的疾病,初期腫塊的形狀像癰,但沒有明顯的頭部或尾部,顏色與皮膚差異不大,但疼痛感深入,觸摸有根狀硬塊,而且與皮肉緊密相連,也稱為內癰。大的腫塊像拳頭,小的像桃子或李子,長期不消退,容易轉變成紫色或暗黑色。時間久了,皮膚和肌肉都會腐爛,呈現類似牛脖子上的瘡的樣子,全身皮膚會變成青黑色,但不會化膿穿破。

初期發病時,服用五香連翹湯,然後用尖銳器刺破腫塊放出瘀血,再用小豆薄薄地敷在上面,並在周圍針刺數次,放出瘀血後再薄敷小豆,這樣有助於消腫。

如果腫塊沒有消退,顏色也沒有轉成青黑色,就用煉石敷在患處。如果延誤治療,腫塊已經潰爛,仍然可以服用五香連翹湯和漏蘆湯來治療,根據發熱情況調整藥方。外用方面,可以用升麻湯清洗患處,再敷上升麻膏。如果長出惡臭的腐肉,可以用單味白蘡薁粉末敷在上面,等腐肉去除乾淨就停止使用。等長出好的肌肉後,只需敷升麻膏就可以了。如果仍然不長肌肉,就單獨敷用黃耆粉末。

如果敷用白蘡薁粉末,長時間腐肉仍未清除乾淨,可以將半錢匕的漆頭赤皮蘡薁,混合三大錢匕的白蘡薁粉末一起敷用,等腐肉去除乾淨,再恢復單獨使用白蘡薁粉末。觀察到快要長出新肉時,就可以改敷黃耆粉末了。這裡還提供了黃耆粉末、白蘡薁粉末和漆頭蘡薁粉末的配方,這三種藥粉都可以單獨使用,根據需要取適量搗碎篩成粉末。

範汪的飛黃散,可以用來治療緩疽惡瘡,去除腐肉。

取丹砂放在瓦盆中,南方放雌黃,中央放磁石,北方放曾青,東方放白石英,西方放礜石,上方放石膏,接著放鍾乳,下方放雄黃,最上面覆蓋雲母。然後在下方鋪上薄布,每種藥材各取二兩,先搗碎過篩放入瓦盆中,再用一個瓦盆覆蓋在上面,用羊毛泥封厚,做成三腳灶,用曬乾的蘆葦燃燒,一天後藥就煉成了。取其中飛散的粉末使用,效果非常好。

另一種治療緩疽的方法,是用飛黃散去除腐肉,方法是搭建土灶進行熏蒸。

藥材包括:雄黃(一兩),雞白屎(一兩),藜蘆(一兩),丹砂(一兩),乾鰻鱺魚(一兩)。

將以上五味藥搗碎過篩,用青布包裹起來,熏蒸患處三天。熏蒸結束後,要用蛇銜膏塗抹患處,效果很好。(簡範汪的方子中沒有提到蛇銜膏,這裡附上崔氏的方子,兩方都出自第三十一卷。)

崔氏蛇銜膏,可以用來治療癰腫瘀血、產後血積、視力模糊等症狀,以及牛脖子上的瘡和馬鞍瘡。

藥材包括:蛇銜(一兩),大黃,附子(去掉黑皮),芍藥,當歸,細辛,黃芩,大戟,花椒(去掉籽),莽草,獨活(各一兩),薤白(十四莖)。

將以上十二味藥切碎,用苦酒浸泡一夜,然後用不沾水的煉豬油二升,再加入龍銜藤一兩,一起熬成膏,稱為龍銜膏。現在還有一種叫龍草的植物,外形像蛇銜,但葉子較大,也有人取其根來熬膏,也叫龍銜膏。

《小品方》提到,緩疽初期發病,可以用小豆薄敷在患處,也能達到消腫的效果。

2. 發背方四十一首

(其乳石發背自有正方在第三十八卷中具述)

千金論曰:凡發背皆由服餌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單服鍾乳而發者,又有生平不服諸石而自發背者。此是上代有服之者,其候率多於背兩胛間,起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癢,仍作赤色,人皆初不以為事,日漸長大,不過十日,遂至不救,其臨困時,方圓徑三四寸,高一寸,瘡有數十孔,以手按之,諸孔之膿皆反出,尋即失音不言。

所以養生者,小覺背上痛癢有異,即取淨土冷水和泥捻作餅子,徑一寸半,厚二分以粗艾大作炷灸泥上,貼著瘡上灸之,一炷一易餅子。若粟米大時,可灸七餅即瘥,若榆莢大,灸二七炷即瘥,至錢許大,日夜灸不住乃瘥,並服五香連翹湯,及鐵漿諸藥攻之,乃愈,又常以冷水射之,漬冷石熨之,日夜勿止,待瘥,住手,此病忌面酒肉五辛等,亦有當兩腎上發者。

又論曰凡服石人皆須大勞役,四體無得自安,如其不爾,多有發動,亦不得遂便恣意取暖,稱適已情,必須違欲以取寒凍,雖當時不寧,於後在身多有所益,終無發動之慮。

又發背方。

凡腫起於背胛中,頭白如黍粟,四面相連,腫赤黑,令人悶亂者,名發背也。即禁房,慎蒜面,不速灸治,即入內殺人,灸當瘡上七八百壯,有人不識,多作雜腫療之皆死。

又方

取亂髮灰酒服方寸匕。

又方

以三年酢滓,微火煎,令調和牛脂封上,日一易。

又方

取狗牙灰酢和敷之。

又方

取豬羊脂封之,亦療髮乳。

又方

以蛇頭灰水和敷之。

又方

飲鐵漿三升,下利為佳。

又方

以鹿角灰酢和塗之。古今錄驗同

又方

燒古蜯末之如粉,雞子白和敷上,日三,即瘥止。

又發背及癰疽潰漏,並未潰毒腫方。

栝蔞,榆皮,胡燕窠,鼢鼠土

女人月水布洗取汁

上五味並須等分,以月水汁和如泥,封腫上,干即易之。潰者四面封,已覺即封,從一日至五日,令瘥。(翼同)

又療癰疽潰漏發背,及小小瘰癧,李根散方。

李根,半夏(洗),栝蔞(各一升),甘草(二兩炙),葛根(三兩),桂心(四兩),當歸(二兩),通草(一兩),芎藭(一兩半),白蘞(一兩),桔梗(二兩),厚朴(炙),黃芩(各一兩),芍藥(四兩),附子(一兩炮)

上十五味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瘡大困者,夜再服,有患發背骨出,身有三十餘癰癤,服此瘥。忌羊肉、餳、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生蔥。(範汪同)

又治諸虛不足,發背癰疽經年,瘥後復發,或由大風聚結毒氣,在內閉塞,夏月已來,出攻於背,久不療,積聚作膿血。為瘡內漏大內塞排膿散方。

山茱萸,五味子,茯苓,乾薑(各六分),當歸(四分),附子(二分炮),肉蓯蓉(八分),石斛(五分),菟絲子(三分酒漬),巴戟天(八分),瞿麥(三分一云地麥地膚地膚子也),遠志(八分去心),人參(五分),甘草(五分炙),麥門冬(八分去心),石葦(四分),芎藭(四分),芍藥(五分),乾地黃(八分),桂心(五分)

上二十味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稍加至兩匕,長服終身不發癰癤。忌同前。

又內補散,療癰瘡發背方。

蜀升麻,黃芩,人參(各二分),乾薑,白蘞,桂心,甘草(炙),附子(炮),防風(各一兩),芎藭(一兩),赤小豆

上十一味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一云蜀椒非)

又內補散,主癰疽發背,已潰排膿生肉方。

當歸,桂心,人參(各二兩),芎藭,厚朴(炙),桔梗,甘草(炙),防風,白芷(各一兩)

上九味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瘡未合,服勿停。忌。(範汪同)

又瞿麥散,主排膿止痛利小便方。

瞿麥(二兩),芍藥(二兩),桂心(半兩),赤小豆(半合),芎藭(半兩),白蘞(半兩),黃耆(一兩),當歸(二兩),麥門冬(二兩去心)

上九味為散,先食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忌生蔥。翼深師同

又薏苡仁散,主令癰自潰長肌肉方。

薏苡仁,桂心,乾薑,白蘞,當歸,肉蓯蓉(各一兩)

上六味為散,先食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翼同)

又黃耆竹葉湯,主胸背遊熱癰疽方。

生地黃(八兩),黃耆,甘草(炙),芍藥,黃芩(各三兩),人參,石膏(碎),芎藭,當歸(各二兩),生薑(五兩),大棗(三十枚擘),半夏(四兩洗),淡竹葉(切一升),麥門冬(去心三兩)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取九升,去滓,納藥煮取三升,分四服,相去如人行五六里,再服。日三夜一。忌海藻菘菜羊肉餳。(古今錄驗同)

又排膿內塞散,主大瘡熱已退,膿血不止,瘡中肉虛疼痛方。

防風,茯苓,白芷,桔梗,遠志(去心),甘草(炙),人參,芎藭,當歸,黃耆(各一兩),桂心(二分),附子(炮二枚),厚朴(二兩),赤小豆(五合熬)

上十四味搗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忌同前。

又麝香膏,主諸惡瘡及癰疽發背上惡肉方。

麝香(研),雄黃(研),真珠(研各一兩),礬石(一兩熬)

上四味細篩,以豬膏攪令如泥,塗惡肉盡止,更敷生肉膏佳。

又療癰疽敗壞生肉膏方。

生地黃(一斤),辛夷,獨活,當歸,黃耆,大黃,芎藭(各一兩),薤白(五兩),白芷,芍藥,黃芩,續斷(各一兩)

上十味切,以臘月豬脂四升煎,敷之佳。

又方

大黃,附子(炮),芎藭,雄黃,真珠(各一兩),白蘞,礬石(燒),黃芩,䕡茹(各二兩),雌黃(一兩),莽草(一兩)

上十一味,先以豬膏一升半,煎六沸,去滓,納䕡茹礬石末攪之,塗瘡上,惡肉盡止。(劉涓子同)

又方

䕡茹(漆頭者),礬石(各二分熬),雄黃(二分研),硫黃(二分)

上四味為散,納瘡口中,惡肉盡止,勿使過好肉也。

又發背上初欲作腫即服此方。

梔子仁(一百枚),大黃,升麻,黃芩,甘草(炙各三兩)

上五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使利便止,不下更進一服。忌海藻菘菜,從瞿麥散以下九方。並療發背部中已次之。(文仲備急同並出第二十三卷中)

範汪療癰腫發背虎牙散方。

虎牙(炙),乾薑,附子(炮),當歸,甘草(炙),防風,桂心,王不留行,茯苓(各一兩)

上九味搗下篩,服方寸匕,日三。忌同前。(出第三十一卷中)

又療癰發背,排膿內補,鐵屑散方。

當歸,人參,細辛,甘草(炙),蓯蓉,黃耆,桂心,防風,黃苓,鐵屑,芎藭,芍藥

上十二味,各等分合搗為散,服方寸匕。忌同前。

又療癰腫牢核,發背成膿。莽草膏方。

莽草,芎藭,當歸,細辛,附子(炮),黃芩,烏頭(炮),牛膝,躑躅,野葛,茯苓,防風,杜蘅(各一兩),豬脂(二斤)

上十四味切,用豬肪合煎,去滓,敷瘡上,日再。忌同前。

又卓氏白膏,療癰疽發背,金瘡已壞,及未敗火瘡。諸瘑疥患療之方。

當歸,附子(炮),細辛,芎藭,續斷,牛膝,通草,甘草(炙),白芷(各二兩),蜀椒(三合),芍藥,黃耆(各一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豬膏二升,煎之微火上,以白芷色黃,藥成,絞去滓,以敷瘡上。日三,忌同前。

又療發背髮乳房及諸惡瘡膏方。

黃連,當歸,馬齒,芎藭,薯蕷(各一兩),珍珠(十四枚),礬石(半兩燒),黃柏(半兩),石葦(三分去毛),生竹皮(三合),豬肪(一斤)

上十一味㕮咀,細切肪,美酒一升合煎,石葦焦,膏成去滓,有病稍稍敷上,亦可酒服棗核大一枚。忌同前。(並出第四十一卷中)

救急療發背,百無不瘥方。

取豬羊脂切作片,冷水浸取貼上,暖徹易之,五六十片即瘥。若初貼少許即寒,寒定好眠甚妙。

又療發背,若初覺赤腫,腫上作小瘡,疼不可近方。

急用針刺上七八針,取冷水用筒擊射腫上,日夜不止,疼歇腫消。(出第五卷中)

又療發背方。

取白麵搜,圍腫四畔,令童子七人尿漬之。

又方

以馬糞封之,干易,婦人髮乳亦瘥。

又方

取蔚臭草搗取汁,服一雞子,滓封上,熱即易之。

又方

搗地菘汁一升,日再服,以瘥止。

又方

大黃,石灰(熬),小豆

上三味等分末,白酒和塗,立效。忌羊肉、熱面、大酢。(並出第六卷中)

近效凡發背皆發出自腸胃,流入五臟,仕流多腳氣為主,或有先服乳石並熱肉面,並失飢房室過度,皆作此疾,縱身不曾服乳石,先代服亦有此病,或有下里人服面過度。亦有患者,請依後方,萬不失一,發背亦覺有腫,即須審看根硬軟,如硬頭一點白,燒四邊紫黑色,時掣痛,憎寒不食,狀若天行,此石癰,知是此狀,即須當上灸一百壯,艾炷大如鼠屎許大。

凡發背初亦一點白,四邊赤色,漸漸長大,或杯盞並碗許大,四邊生飯漿小小瘡如粟米許大,亦時時抽掣痛,此兩狀。皆是死病。一日內堪醫,十日以外不濟,就中冬月得此病,即延得三五日,其發背初覺,即須當頭灸二十一壯,如杯許大,即五花灸之,各二十一壯,即服牛蒡子栝蔞葛粉,第二服犀角湯瀉之,不然服犀角丸。亦得大效也。

忌梨、鯉魚、面、酒、肉漿水粥。(真臚肪賈顯錄)

凡發背候,憎寒壯熱,身如拘束,或口乾不用食,瘡初出如青紫色者毒重,赤者輕,膿如稀泔者極重,膿稠白赤者輕。(張道士升玄房陵口錄留)

又療惡寒嗇嗇,似欲發背,或已生瘡腫癮疹起方。

硝石(三兩)

上一味,以暖水一斗和令消,待冷。取故青布疊三重,可似欲赤處方圓濕布㩉根,熱即換之,頻易瘥。

又療發背及一切毒腫方。

生麻油(六合),黃丹(二兩半),地膽(兩錢搗碎篩),生栗子(四十九枚取大小中者熬焦去皮碎絹篩)

上四味,和於銅器中盛,用炭火重湯煎候沫溢出,與器口欲平,取小麥一合,分二人嚼取筋,急納藥中攪,使與相和,膏擎下,安銅器冷水中,成膏訖,以故綿塗膏貼所苦處,晨夕換膏。

又療前瘡定訖,令生肌方。黃四員外云極效

麝香(兩錢),棗皮灰(半兩),生麻油(六合)

上三味,依法和,用火重湯上煎十餘沸,稀稠前藥相似,取故綿塗膏貼瘡上,膏漸取瘳減。唯得吃白羊頭肉,但是豆並不得吃,余如藥法。

又療癰腫犀角丸,主腸癰乳癰發背,一切毒腫,服之化為水神驗方。

犀角(十二分),蜀升麻,黃芩(各四分),大黃(五分),防風(四分),巴豆(二十二枚去心皮熬令黃),人參(四分),當歸(四分),黃耆(四分),干蓼藍,黃連,甘草(炙),梔子仁(各四分)

上十三味搗為末,別搗巴豆,成膏納末和,以杵研搗令相得,煉蜜和搜,更搗二三百杵,暖湯服三丸如梧子,得利三兩行,吃冷粥止即瘥,不利,加至四五丸,初服取快利,後漸減丸數,取鴨溏微泄為度,老小以意增減,腫消及和潤乃止,利卻黃水即覺輕,皮皺色變,一切腫皆內消,神驗不可論。忌熱面、蒜、豬肉、蘆筍、魚、海藻、菘菜、生冷、黏食。

以上並主發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