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十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二 (10)

1. 積聚方五首

少腹裡急。口乾咽腫傷爛。目䀮䀮。骨中寒。主髓厥。喜忘。色黑也。診得心腹積聚。其脈牢強急者生。脈虛弱急者死。又積聚之脈。實強者生。沉者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以左足踐右足上。除心下積。又云:病心下積聚。端坐柱腰。

向日仰頭。徐以口內氣因而咽之。三十過而止。開目。又云:左脅側臥。伸臂直腳以口內氣鼻吐之。通而復始。除積聚心下不便。又云:以左手按右脅。舉右手極形。除積及老血。又云:閉口微息。正坐向王氣。張鼻取氣。逼置臍下。小口微出十二通氣。以除結聚。低頭不息十二通。

以消飲食。令人輕強。行之冬月。令人不寒。又云:端坐拄腰直上。展兩臂。仰兩手掌。以鼻內氣閉之。自極七息。名曰蜀王橋。除脅下積聚。又云:向晨去桃正偃臥。伸臂脛。瞑目閉口不息極。張腹兩足。再息頃間吸腹仰兩足倍拳。欲息微定。復為春三夏五秋七冬九。盪滌五臟。

津潤六腑。所病皆愈。腹有病積聚者。張吸其腹。熱乃止。癥瘕散破。即愈矣。(出第十九卷中)

範汪破積丸。療積聚堅症方。

大黃(一斤),牡蠣(三兩),凝水石(一兩),石膏(一兩),石鐘乳(一兩),理石(一兩)

上六味搗合下篩。和以蜜丸如梧子。先食服。酒飲任下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又順逆丸。主久寒積聚。氣逆不能食方。

大黃(十分),黃芩(四分),厚朴(四分炙),乾地黃(四分),桂心(四分),滑石(四分),杏子(二分),黃連(四分),麥門冬(四分去心)

上九味搗合下篩。和以蜜。丸如梧子。服十丸。日再服。後食。不知稍增。以知為度。忌蕪荑生蔥豬肉。

又捶鑿丸療腹中積聚邪氣寒熱消穀方。

甘遂(一分),蕘花(一分),芫花(一分),桂心(一分),巴豆(一分),杏仁(一分),桔梗(一分)

上七味。蕘花芫花熬令香。巴豆杏仁去皮熬令變色已。各異搗。下細篩搗合丸。以白蜜搗萬杵。服如小豆一丸。日三行。長將服之。傷寒增服。膈上吐。膈下利。小兒亦服婦人兼身亦服。名曰捶鑿。以消息之。忌豬肉蘆筍生蔥。(並出第十三卷中)

延年療腹內積聚。癖氣衝心。肋急滿。時吐水不能食。兼惡寒方。

鱉甲(六分炙),防葵(四分),人參(四分),前胡(四分),桔梗(四分),檳榔(八分),白朮(八分),大黃(八分)枳實(四分炙),厚朴(三分炙),當歸(四分),附子(四分炮),乾薑(四分),甘草(五分炙),吳茱萸(三分)

上十五味搗篩。蜜和為丸梧子大。一服十五丸。酒下。日再服。加至三十丸。忌莧菜豬肉生冷魚蒜。

又白朮丸。主積聚癖氣不能食。心肋下滿。四肢骨節痠疼。盜汗不絕方。

白話文:

積聚方五首

腹部下方感覺緊繃,口乾、咽喉腫痛潰爛,眼睛昏花,骨頭裡發冷,主要病因是髓厥,容易健忘,臉色發黑。診斷為心腹有積聚,如果脈象強勁有力且急促,表示病情還能好轉;如果脈象虛弱又急促,表示病情危險。此外,積聚的脈象,如果感覺實在且強,表示病情可以好轉;如果感覺沉而無力,表示病情危險。針對這些情況,有湯藥、外敷、針灸等治療方法,另外還有調養身體的處方。現在將養生導引方法附在後面。

養生導引法說:用左腳踩在右腳上,可以消除心窩下的積聚。又說:如果心窩下有積聚,要端坐在椅子上,腰背挺直,面向太陽,頭部後仰,慢慢將口中的氣吞下去,重複三十次就停止,然後睜開眼睛。又說:側身向左臥,伸直手臂和腿,用口吸氣,鼻呼氣,這樣反覆做,可以消除心窩下的積聚不適。又說:用左手按住右脅,盡力舉起右手,可以消除積聚和舊的淤血。又說:閉上嘴,微微呼吸,端正坐姿,面向陽氣旺盛的方向,張開鼻孔吸氣,將氣逼到肚臍下方,然後微微張開嘴吐氣十二次,用來消除身體內的結塊。低下頭,不要呼吸,重複十二次,用來消化食物,讓人身體輕快有力。冬天這樣做,可以讓人不感到寒冷。又說:端正坐姿,腰背挺直,伸展兩臂,手掌向上,用鼻子吸氣並憋住,盡力堅持七次呼吸,這叫做「蜀王橋」,可以消除脅下的積聚。又說:早上起來,面朝天空平躺,伸直手臂和腿,閉上眼睛,閉上嘴,不要呼吸到極限,然後張開腹部,兩腳伸直。停頓一下後,吸氣,讓腹部膨脹,兩腳彎曲成拳頭狀。想要呼吸時稍微停頓一下。春天做三次,夏天做五次,秋天做七次,冬天做九次。這樣做可以洗滌五臟,滋潤六腑,所有的疾病都會好轉。腹部有積聚的人,張開腹部吸氣,直到感到發熱就停止,這樣癥瘕積聚就會消散,病就痊癒了。(出自第十九卷中)

範汪破積丸。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積聚堅硬腫塊的。

藥方:大黃(一斤),牡蠣(三兩),凝水石(一兩),石膏(一兩),石鐘乳(一兩),理石(一兩)。

將以上六味藥材搗碎混合,過篩後,用蜂蜜調和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飯前服用,用酒送服三丸,每天三次。如果沒有效果,可以稍微增加劑量,直到有效果為止。

順逆丸。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因長久受寒而引起的積聚,導致氣逆不能進食。

藥方:大黃(十分),黃芩(四分),厚朴(四分,炙),乾地黃(四分),桂心(四分),滑石(四分),杏子(二分),黃連(四分),麥門冬(四分,去心)。

將以上九味藥材搗碎混合,過篩後,用蜂蜜調和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服用十丸,每天兩次,飯後服用。如果沒有效果,可以稍微增加劑量,直到有效果為止。忌吃蕪荑、生蔥、豬肉。

捶鑿丸。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腹中積聚邪氣,出現寒熱,消化不良的。

藥方:甘遂(一分),蕘花(一分),芫花(一分),桂心(一分),巴豆(一分),杏仁(一分),桔梗(一分)。

將以上七味藥材,把蕘花和芫花炒香,將巴豆和杏仁去皮炒至變色,然後分開搗碎,再混合過篩搗在一起做成藥丸,用白蜜搗上萬次,做成藥丸,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一丸,每天三次。長期服用,感冒發熱可以增加劑量。藥性發作時,會使上腹部嘔吐,下腹部腹瀉。小孩和婦女都可以服用,這種藥丸被稱為「捶鑿」,有消除積聚的作用。忌吃豬肉、蘆筍、生蔥。(出自第十三卷中)

延年治療腹內積聚,因積聚導致的痞塊之氣上衝心臟,肋部急痛脹滿,時常吐水,不能進食,同時又怕冷的症狀。

藥方:鱉甲(六分,炙),防葵(四分),人參(四分),前胡(四分),桔梗(四分),檳榔(八分),白朮(八分),大黃(八分),枳實(四分,炙),厚朴(三分,炙),當歸(四分),附子(四分,炮),乾薑(四分),甘草(五分,炙),吳茱萸(三分)。

將以上十五味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五丸,用酒送服,每天兩次。可以逐漸增加到三十丸。忌吃莧菜、豬肉、生冷魚類、大蒜。

白朮丸。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因積聚導致的痞塊之氣,不能進食,心胸和肋部脹滿,四肢關節痠痛,盜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