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十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二 (8)

1. 癖硬如石腹滿方二首

廣濟療腹中痃氣癖硬。兩脅臍下硬如石。按之痛。腹滿不下食。心悶咳逆。積年不瘥。鱉甲丸方。

鱉甲(八分炙),牛膝(五分),芎藭(四分),防葵(四分),大黃(六分),當歸(四分),乾薑(四分),桂心(四分),細辛(四分),附子(四分炮),甘草(四分炙),巴豆(二七枚)

上十二味搗篩。蜜和丸。平旦空腹溫酒下。如梧子四丸。日三服漸加。以微利一兩行為度。忌生蔥莧菜。(出第二卷中)

必效療腹滿癖堅如石。積年不損方。

取白楊木東南枝去蒼皮細銼五升熬令黃。酒五升淋訖。即以絹袋盛滓。還納酒中。密封再宿。每服一合。日二。(出第三卷中)

白話文:

第一方:鱉甲丸

這個方子是治療腹部內有痃氣,導致兩側脅部、肚臍下方硬得像石頭,按壓會痛,肚子脹滿吃不下飯,胸口悶、咳嗽、想吐,而且這種狀況持續很多年都沒好的人。

藥方組成有:炙鱉甲(八分)、牛膝(五分)、芎藭(四分)、防葵(四分)、大黃(六分)、當歸(四分)、乾薑(四分)、桂心(四分)、細辛(四分)、炮附子(四分)、炙甘草(四分)、巴豆(十四枚)。

將以上十二種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早上空腹時用溫酒送服,每次服用像梧桐子大小的四顆藥丸,一天三次,然後逐漸增加藥量,以微微拉肚子一兩次為度。服用期間要忌吃生蔥和莧菜。

第二方:白楊木酒

這個方子是治療肚子脹滿,腹部有堅硬如石的腫塊,而且這種狀況持續多年沒有消退的人。

取用白楊樹東南方向的樹枝,去掉外面的粗皮,切成小塊,約五升,然後用火炒到變黃。接著倒入五升酒淋濕,用絹布袋將藥渣裝起來,放回酒中密封浸泡兩天。每次服用一合,一天兩次。

2. 食不消成症積方四首

集驗療凡所食不消方。

取其餘頻燒作末。酒服方寸匕。便吐去宿食。即瘥。(張文仲備急同陸光祿說有人食桃不消化作病時無桃就林間得槁桃子燒服之登時吐病即瘥千金同出第六卷中)

備急食魚鱠及生肉。住胸膈中不消化。吐之不出。多成症病方。

朴硝(如半雞子一枚),大黃(二兩)

上二味。以酒二升。煮取一升。去滓。盡服之。立消。無朴硝。用芒硝硝石亦佳。(肘後同)

又宿食不消。大便難。煉中丸方。

大黃(八兩),葶藶,杏仁(去皮尖),芒硝(各四兩)

上四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服七丸。日三。不知。稍加至十丸。(姚方並出第三卷中)

古今錄驗療卒食不消。欲成症積。艾煎丸方。

白艾(一束),薏苡根(一把)

上二味合煮汁。成如飴。取半升一服之。使刺吐去宿食。神驗。(出第十卷中)

白話文:

藥方一:

將燒過的頻婆(一種果實)研磨成粉末,用酒沖服一湯匙的量,就能夠吐出積存的食物,病就好了。(張文仲《備急方》和陸光祿說,有人吃桃子消化不良生病,當時沒有桃子,就在林間找到乾燥的桃子燒了服用,立刻吐出病就好了,《千金方》第六卷也有相同的記載。)

藥方二:

對於吃魚膾或生肉後,食物停留在胸口難以消化,吐又吐不出來,容易形成症積的病症。可用以下藥方:

樸硝(像半個雞蛋大小)、大黃(二兩)。

將這兩種藥材,用兩升酒煮成一升,濾掉藥渣,一次全部喝完,症積立刻消除。如果沒有樸硝,用芒硝或硝石也可以。(《肘後方》也有相同記載)

藥方三:

對於隔夜食物沒消化,且大便困難的情況,可用以下煉製的藥丸:

大黃(八兩)、葶藶子、杏仁(去皮尖)、芒硝(各四兩)。

將這四種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七顆,一天三次。如果效果不明顯,可以逐漸增加到十顆。(《姚方》記載於第三卷)

藥方四:

《古今錄驗》記載,治療突然消化不良,快要形成症積的情況,可用艾草煎煮製成的藥丸:

白艾草(一束)、薏苡根(一把)。

將這兩種藥材一起煮汁,熬成麥芽糖狀。每次服用半升,能讓病人嘔吐出積存的食物,效果神奇。(記載於第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