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二十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二 (11)

1. 牙齒雜療方七首

集驗療齒楚痛方。

生地黃,桂心

上二味合,以含嚼,咽汁無妨。(千金同)

刪繁療心虛寒,口氣臭衝入,又蟲齒痛,芎藭散方。

白話文:

集驗治療牙痛的方子。

生地黃和桂心這兩味藥合用,可以將它們含在口中嚼碎,吞下藥汁也沒有關係。

另有一簡化版治療心虛寒、口氣臭及蛀牙疼痛的方子,名為芎藭散。

芎藭(八分),白芷(七分),甘草(五分炙),桂心(四分),杜蘅(四分),當歸(五分)

白話文:

川芎(0.8兩),白芷(0.7兩),炙甘草(0.5兩),桂心(0.4兩),杜蘅(0.4兩),當歸(0.5兩)

上六味搗篩為末,以酒和方寸匕服之,日二服。

千金療酒醉,牙齒湧血出方。

燒釘赤,炷血孔中即止。

又療齒痛方。

當歸,桂心,甘草(炙各二兩),礬石(六分燒)

上四味切,以漿水二升,煮取一升含之,日五六,瘥止。

張文仲療齒痛,風引腫搖動發作,不療蟲蝕盡方。

白話文:

將六味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酒調和,每次服用方寸匕(約莫一茶匙),一天服用兩次。

這是千金方中治療酒醉導致牙齒出血的藥方。

將鐵釘燒至赤紅,用它來灼燒出血的牙齒孔,出血就會停止。

這是另一個治療牙齒疼痛的藥方。

將當歸、桂心、甘草(分別炙烤至兩兩)和礬石(六分,燒過)四味藥材切碎,用漿水二升煮取一升,含在口中,每天服用五到六次,直到痊癒。

張文仲治療風寒引起的牙齒疼痛,牙齒腫脹搖動的藥方,不適用於蟲蝕牙齒。

礬石(燒),乾薑,藜蘆,蛇床子,甘草(炙),細辛,蜀椒,防風(各一兩)

白話文:

  • 礬石(燒製過)
  • 乾薑
  • 藜蘆
  • 蛇牀子
  • 甘草(烤過)
  • 細辛
  • 蜀椒
  • 防風(各一兩)

上八味搗散,以一錢匕和溫酒二合含之。勿咽汁,冷即吐出,日三度,瘥止,齒落自復生甚效。

又療歷齒稍碎壞欲盡方。

礬石如棗大,以綿裹含之,取瘥。

古今錄驗療牙齒根搖擬欲墮者齲齒方。

取生地黃,綿裹含之,微嚼,候汁味盡棄之,乃更含之。

白話文:

將八味藥材搗碎,取一錢匕的藥粉,用溫酒兩合調和,含在口中,不要吞咽藥汁,冷了就吐出來,一天三次,症狀減輕後停止,掉落的牙齒會自然長回來,效果很好。

另外,針對牙齒逐漸碎裂、快掉光的情況,可以將礬石磨成棗子大小,用棉花包裹後含在口中,直到症狀減輕。

古今驗證有效的治療牙齒根部搖晃、快要掉落、以及蛀牙的方子:

取生地黃,用棉花包裹後含在口中,輕輕咀嚼,等到汁液和味道都消失後吐掉,然後再繼續含。

2. 緊唇方一十三首

病源脾與胃合,胃為足陽明,其經脈起鼻,環於唇,其支脈入絡於脾胃,脾胃有熱,氣發於唇,則唇生瘡,而重被風邪寒濕之氣搏於瘡,則微腫濕爛,或冷或熱,乍瘥乍發,積月累年,謂之緊唇,亦名瀋唇。(出第三十卷中)

廣濟療緊唇,水銀膏方

白話文:

嘴脣生瘡是因為脾胃出了問題。胃屬於足陽明經,這條經脈起於鼻子,環繞著嘴脣,它的分支與脾胃相連。如果脾胃上火,火氣就會發散到嘴脣,導致嘴脣生瘡。如果瘡口又受到風邪寒濕之氣的侵襲,就會稍微腫脹,發紅化膿,時而冷時而熱,反覆發作,經年累月都不會好,這種情況叫做「緊脣」,也叫「瀋脣」。

水銀,熏黃(研),青礬(研),苦參(各二兩末),絳緋(一方),亂髮(一雞子大),細辛(二兩末)

白話文:

水銀(研磨至金黃色),青礬(研磨),苦參(2 兩,研磨),絳緋(1 方),亂髮(1 雞蛋大小),細辛(2 兩,研磨)

上七物,以緋裹發,用麻油一斤蠟二兩先煎苦參細辛,以緋發消盡,入水銀石藥及蠟,候膏成,收凝定,以敷病上,取瘥為度,水銀和石藥兩味研令盡,入煎之。

又療緊唇瘡久不瘥,石硫黃膏方。

白話文:

上述七種藥材,用紅色布包裹頭髮,然後用一斤麻油和二兩蠟先煎苦參和細辛,直到紅色頭髮消失,再加入水銀、石藥和蠟,等到膏體形成,凝固後,將膏體塗敷在患處,治癒後停止。水銀和石藥這兩種藥材要研磨至完全混合,然後加入煎制的藥材中。

石硫黃(研),白礬(燒),硃砂(研),水銀,麝香,黃柏(末各一分)

白話文:

硫磺研成粉末 白礬燒製成粉末 硃砂研成粉末 水銀 麝香 黃柏研成末(各取一分量)

上六味和水銀,研於瓷缽中,以水銀盡,用臘月豬脂和如泥,先拭淨,塗之,日三五,以瘥為度,甚良。

小品療緊唇方。

以白布纏作燭,著空斧中燒布,斧刃有汗出,以指歷取,塗病上取瘥。(千金同)

千金療緊唇方。

灸虎口男左女右七壯。

又方

灸承漿三壯良。

又方

青布燒灰酒服之,又以脂和塗。

又方

以蠟片灸貼之,一宿瘥。

又方

灸松脂貼上。

又方

先灸瘡,燒蛇皮灰以敷之。(並出第六卷中)

崔氏療緊唇方。

取膝頭垢,綿裹燒敷之。

又方

取屠兒肉几上垢,燒塗之。

又方

燒人屎灰敷之。

又方

馬芥亦名刺芥,搗取汁,日曝令濃,先揩唇,使血出,以藥匕塗之,亦療刺風。(並出第四卷中)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了治療嘴唇緊縮的許多方法,包括:

  1. 將六味藥和水銀研磨在瓷碗中,直到水銀完全消失,再用臘月豬油混合成泥狀,塗抹患處,每天塗抹三到五次,直到病癒為止。

  2. 用白布纏繞成燭,放在空斧頭中燃燒,斧刃上會出現汗水,用手指取汗水塗抹患處,直到病癒為止。

  3. 灸虎口穴,男性灸左手,女性灸右手,灸七壯。

  4. 灸承漿穴三壯。

  5. 將青布燒成灰,用酒服用,再用豬油混合塗抹患處。

  6. 用蠟片灸貼患處,一宿即可痊癒。

  7. 灸松脂貼。

  8. 先灸瘡口,再用燒蛇皮灰敷在上面。

  9. 取膝蓋上的垢,用棉花包裹燒成灰敷在患處。

  10. 取屠夫案板上的垢,燒成灰塗抹患處。

  11. 燒人屎灰敷在患處。

  12. 將馬芥搗碎取汁,日曬濃縮,先擦拭嘴唇使血流出,再用藥匕塗抹,可以治療刺風。

3. 瀋唇瘡爛方五首

肘後療瀋唇常瘡爛方。

以五月五日鯉魚血,墨和塗。

集驗療瀋唇緊唇方。

以青布卷燒炷著斧上,取汁塗之良。(千金同)

又方

取亂髮蜂房六畜毛燒作灰,以豬脂和如膏敷。(千金同)

又方

鱉甲及頭垢,燒灰敷之。(千金同)

又方

礬石燒末,和胡粉敷之差。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治療嘴唇經常潰爛的藥方:五月五日用鯉魚血與墨混合塗抹。

另外還有幾種治療嘴唇緊繃的藥方:用青布包裹燒過的艾條放在斧頭上,取汁塗抹。

還有用亂髮、蜂房、六畜毛燒成灰,和豬油混合成膏狀塗抹。

此外,用鱉甲和頭垢燒成灰敷在患處,以及用礬石燒成粉末混合胡粉敷抹,都可以改善症狀。

4. 唇瘡方三首

肘後療唇瘡方。

以頭垢敷之,日三。(千金同)

又方

以東壁土敷之。

千金療唇瘡方。

胡粉敷之。

白話文:

治療嘴唇生瘡的方法。

使用頭皮屑敷在瘡上,一天三次。

另一個方法,

用東邊牆壁的泥土敷在上面。

另外有一種治療嘴唇生瘡的方法。

使用胡粉敷在瘡上。

5. 口瘡方一十一首

廣濟療口瘡煎方。

龍膽,黃連,升麻,槐白皮,大青(各二兩),苦竹葉(一升),白蜜(半升)

白話文:

龍膽草、黃連、升麻、槐樹白皮、大青葉(各80公克),苦竹葉(400公克),蜂蜜(200毫升)

上七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下蜜煎之,塗口瘡瘥。

又療口舌生瘡,含煎方。

白話文:

將七種藥材切好,用五升的水來煎煮,濃縮至剩下一升的藥汁後,將藥渣濾掉,接著加入蜂蜜繼續煎煮,然後將煮好的藥塗在口腔的瘡上。

另外治療口腔和舌頭生瘡的煎劑方法如下。

升麻,大青,射干(各三兩),梔子,黃柏(各一升),蜜(八合),薔薇白皮(五兩),苦竹葉(一升切),生地黃(汁五合),生玄參(汁五合無用乾者二兩)

白話文:

升麻、大青、射干(各 120 克) 梔子、黃柏(各 400 克) 蜂蜜(400 毫升) 薔薇白皮(200 克) 苦竹葉(400 克,切碎) 生地黃汁(200 毫升) 生玄參汁(200 毫升,或者乾品 80 克)

上十味切,以水六升,煎取二升,去滓,入生地黃汁蜜,煎成一升如餳,細細含之,取瘥即止。

又心脾中熱,常患口瘡,乍發乍瘥,積年不瘥方。

白話文:

將以上十種藥材切碎,加六升水煎煮,取二升藥液,濾去渣滓,加入生地黃汁和蜂蜜,繼續煎煮至液體濃縮成一升,像糊狀一樣。每次含一小口,慢慢嚥下,直至症狀消失為止。

升麻(八分),大青,枳實(炙),甘草(炙各六分),苦參(七分),黃連(八分),生乾地黃(八分)

白話文:

升麻(1.6 克),大青(1.2 克),枳實(炙)(1.2 克),甘草(炙)(1.2 克),苦參(1.4 克),黃連(1.6 克),生乾地黃(1.6 克)

上七味搗羅,蜜丸,以水服二十丸,日再。忌如常法。

集驗療口瘡方。

升麻,黃柏,大青

上三味切,以水煮含之,冷吐,瘥止。

又方

蘆根(四兩),黃柏,升麻(各三兩),生地黃(五兩)

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含,取瘥,含極冷吐卻,更含之。

千金療口瘡不歇,生牛膝漱口煎方。

生牛膝,生蘘荷根(各三兩),刺柏葉(一兩)

上三味銼,綿裹,以酒三升積一宿,微煎一兩沸,含之。

必效口瘡方。

白話文:

將上列七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用水送服,每天服用兩次。忌食平常的飲食。

治療口瘡的驗證方:

升麻、黃柏、大青,將這三味藥材切碎,用水煮沸後含在口中,待藥液變涼後吐出,直到口瘡痊癒。

另一種治療方法:

蘆根四兩,黃柏、升麻各三兩,生地黃五兩。將以上四味藥材切碎,用水四升煮至二升,去渣後含在口中,待口瘡痊癒後,將藥液吐出,再繼續含服。

《千金方》治療口瘡不癒的方劑:

生牛膝、生蘘荷根各三兩,刺柏葉一兩。將以上三味藥材切碎,用布包好,加入酒三升浸泡一夜,微火煮沸後含在口中,效果顯著。

黃芩,芍藥,羚羊角(屑),黃柏,大青,苦竹葉(各二兩),升麻(三兩)

白話文:

黃芩、芍藥、羚羊角粉、黃柏、大青葉、苦竹葉(各 80 克),升麻(120 克)。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煎取二升,去滓納蜜二合,攪含,冷吐,以瘥止。(肘後同)

古今錄驗療口瘡湯方。

細辛,甘草,桂心(各三兩)

上三味切,以酒一升,煮取六合,含之。

又黃芩湯,療口瘡,喉咽中塞痛,食不得入方。

黃芩,黃連,甘草(炙),黃柏(各一兩)

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含之,冷吐取瘥。

又方

大青(四分),山梔子,黃柏(各一兩),白蜜(半斤)

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下蜜,更煎一兩沸,含之,取瘥止。

又升麻散,主口瘡方。

升麻(六分),黃柏

上二味搗末,以綿裹含之。

白話文:

取七味藥材切碎,用七升水煎煮,煎至剩兩升,濾去藥渣,加入兩合蜂蜜,攪拌均勻,冷卻後含在口中,待病症消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