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二十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二 (4)

1. 蚰蜒入耳方三首

肘後療蚰蜒入耳方。

熬胡麻搗,以葛囊盛枕之,蟲聞香則自出。

又方

水銀大豆許瀉耳中,歆臥空耳,向下擊銅器,叩齒十下,即出蚰蜒,呼為土蛄,似蜈蚣黃色細長是也。

白話文:

把水銀豆子般大小放進耳朵裡,側著耳朵入睡,用手指敲擊空耳,嘴巴上下叩動十下,蚰蜒就會爬出來。有人稱呼它為「土蛄」,形狀類似蜈蚣,顏色為黃色,身體細長。

備急療蚰蜒入耳神效方

以牛酪滿耳灌之,即出,當半消,若入腹,空腹食好酪一二升,即化為黃水,不盡更服,神效。(肘後同)

2. 飛蛾入耳方二首

肘後療飛蛾入耳方。

先大吸氣,仍閉口掩鼻呼氣,其蟲隨氣一口出。

又方

閉氣,以筆管極吹之,即出。

3. 蟻入耳方二首

肘後療蟻入耳方。

燒陵鯉甲末,以水和灌之,即出。

備急療蟻入耳方。

炙豬脂安耳孔上,即出,或兩邊。

4. 耳雜療方八首

廣濟療耳鳴或聾,漬酒方。

菖蒲(一斤),通草(一斤),磁石(一升碎綿裹)

上三物切,以絹袋盛,清酒二斗浸之,春夏三日,秋冬五日,溫服三合,漸加之至五合以下,丸藥亦甚良。

又療兩耳腫,膿水出,不聞人語聲方。

黃耆升麻犀角(屑),梔子(各六分),玄參(八分),干藍,芍藥,人參(各四分),大黃(八分),青木香黃芩芒硝(各六分)

白話文:

黃芪、升麻、犀角粉、梔子(各 1.2 公克) 玄參(1.6 公克) 乾藍根、芍藥、人參(各 0.8 公克) 大黃(1.6 公克) 青木香、黃芩、芒硝(各 1.2 公克)

上十二味搗篩,蜜和丸,食後少時以枸杞根湯下二十丸,漸增之。忌如常。

白話文:

將以上十二種藥材搗碎篩過,用蜂蜜揉成丸子。飯後不久,用枸杞根湯服下 20 顆,逐漸增加服用的數量。忌口與平常相同。

又療兩耳腫方。

青木香,防己,芍藥,玄參,白蘞,大黃,芒硝,黃芩(各八分),赤小豆(十分),紫葛(八分)

白話文:

青木香、防己、芍藥、玄參、白蘞、大黃、芒硝、黃芩(各 4 克) 赤小豆(5 克) 紫葛(4 克)

上十味搗散,以榆木白皮搗汁和之,塗布帛上,貼腫取消。

千金療卒聾方。

細辛(一分),菖蒲(一分),杏仁(三分),曲末(三分)

白話文:

細辛(0.5 克),菖蒲(0.5 克),杏仁(1.5 克),曲末(1.5 克)

上四味搗篩,研杏仁合之如脂,棗核大以綿裹塞耳中,日一易,小瘥,二日一易,夜去之,旦即著。

白話文:

將上方的四種藥材磨成粉,和杏仁粉混和成膏狀。取棗核大小的一團藥膏,用紗布包裹後塞入耳朵。每天更換一次藥膏。症狀稍有好轉後改為兩天更換一次。晚上取出藥膏,早晨再重新塞入。

又底耳方。

黃礬搗末,綿裹塞耳中,二三日即瘥。

又療耳干耵聹不可出方。

爛搗自死蚯蚓,取汁灌耳,不過數灌,即挑出之。(並出第六卷中)

千金翼赤膏,主耳聾齒痛方。

丹參(五兩),蜀椒(一升),大黃,白朮,細辛,芎藭(各一兩),大附子(十枚),乾薑(二兩),巴豆(十枚去心),桂心(四寸)

白話文:

丹參:兩百五十克 花椒:五百克 大黃:五十克 白朮:五十克 細辛:五十克 川芎:五十克 附子:十顆,切片後去除毒性 乾薑:一百克 巴豆:十顆,去除內仁 桂心:十二公分

上十味銼,以苦酒漬一宿,以豬膏三斤煎,三上三下,藥成去滓,可服可摩,耳聾者,綿裹膏納耳中,齒冷痛,著齒間,諸痛皆摩,腹內有痛,以酒服一棗許大,咽喉痛,吞一棗核大一枚。(出第十一卷中)

白話文:

將以上十種藥材碾碎,浸泡在苦酒中一晚。用豬油三斤煎炒,反覆煎煮三次。將藥液過濾去除藥渣,可以口服或外用。如果是耳聾,可以用棉花包裹藥膏放入耳中。如果是牙齒冷痛,將藥膏塗在牙齒上。各種疼痛都可以外抹藥膏。腹內疼痛,用酒送服一棗子大小的藥膏。咽喉痛,吞服一棗核大小的一粒藥膏。(摘自卷十一)

崔氏療風氣及腰腳,並耳聾方。

磁石(十二兩碎),石菖蒲(四兩),通草(三兩),瞿麥(二兩),山茱萸(三兩),白朮(三兩),獨活(四兩),芎藭(二兩),薯蕷(三兩),甘草(二兩炙),附子(二兩炮),桂心(三兩),生薑(五兩),杏仁(二兩去皮尖熬碎),茯神(二兩),人參,前胡(各三兩),蔥白(切一升),竹葉(一握),石膏(二兩碎)

白話文:

磁石(半斤,敲碎) 石菖蒲(4兩) 通草(3兩) 瞿麥(2兩) 山茱萸(3兩) 白朮(3兩) 獨活(4兩) 芎藭(2兩) 山藥(3兩) 甘草(2兩,炙烤) 附子(2兩,炮製) 桂心(3兩) 生薑(5兩) 杏仁(2兩,去皮尖,磨碎) 茯苓(2兩) 人蔘(3兩) 前胡(3兩) 蔥白(切1升) 竹葉(一把) 石膏(2兩,敲碎)

上二十味切,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宜向暮服之,令盡。慎如常法,五日禁食羊肉

白話文:

上述二十種藥材切碎,加入約五公升的水,熬煮至剩下一公升,過濾後分成三份。建議在傍晚服用,務必喝完。服用期間應遵守一般服藥原則,並在服用藥物的五天內避免食用羊肉。

5. 鼻中息肉方一十一首

病源肺氣通於鼻,肺臟為風冷所乘,則鼻氣不和,津液壅塞,而為鼻齆,冷搏於血氣停結鼻內,故變生息肉,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端坐伸腰,徐徐以鼻內氣,以右手捻鼻,除目暗,淚苦出,徐徐閉目吐氣,鼻中息肉耳聾亦能除。又云;東向坐不息三通,以手捻鼻兩孔,治鼻中息肉。(出第二十九卷中)

白話文:

呼吸系統和鼻子相通。如果肺部受寒,鼻腔氣息就會不順暢,體液瘀滯,形成鼻涕。寒氣侵襲血氣,導致鼻腔內氣血凝滯,於是產生息肉。

對於治療鼻息肉的方法,有特殊方劑,包括藥物治療、針灸、推拿等。另外,還有一些養生保健的方法:

導引法:

  • 端坐伸腰,緩緩吸氣。
  • 用右手捏住鼻子,閉目養神。
  • 緩緩閉目吐氣。

此法可以治療鼻息肉和耳聾。

另一種方法:

  • 面朝東方端坐,不要間斷地呼吸三次。
  • 用手捏住鼻孔,可以治療鼻息肉。

肘後療鼻中塞肉不通利方。

又方

礬石(一兩燒),通草(半兩),真珠(一兩)

上三味末,以綿裹如棗核納鼻中,日三易之,有加桂心細辛各一兩,同前搗末,和使用之。

白話文:

將前面提到的三種藥材(連翹、牛蒡子、忍冬藤)磨成粉末,用棉花包成棗核的大小,塞進鼻孔裡。每天更換三次。如果症狀嚴重,可以加入桂心和細辛,各一兩,一起搗成粉末,和前面提到的藥材一起使用。

又方

陳瓜帶搗末,以敷塞肉上,取瘥。

礬石(燒),胡粉(熬各等分)

上二味末之,以青羊脂和塗塞肉上,以瘥。

又方

細辛,瓜蒂各等分末,以吹鼻中,須臾涕出,頻吹之即瘥。千金方以絮裹如棗大塞鼻中須臾通張文仲亦治鼻齆不聞香臭

白話文:

取細辛和瓜蒂,等量研磨成粉末,用鼻子吸入。過一會兒就會流鼻涕,經常吸入就會痊癒。

《千金方》記載,將藥粉用棉花包成棗子大小,塞進鼻孔,一會兒鼻塞就會通暢。

張文仲也用這種方法治療鼻炎,患者可以聞到香味和臭味。

小品療鼻中塞肉。通草散方。

通草(半兩),真珠(六銖碎),礬石(一兩燒),細辛(一兩)

上四物搗末,以綿裹如棗核,沾散如小豆,並綿頭納鼻中,日三取瘥。(千金同)

千金療鼻中息肉方。

灸上星二百壯,入髮際一寸,又夾上星兩傍相去三寸,各百壯灸之,取差。(出第六卷中)

千金翼鼽鼻鼻中息肉不得息方。

礬石(三分燒),藜蘆(二分),瓜蒂(二七枚),附子(二分炮)

白話文:

  • 礬石:三分,燒製
  • 藜蘆:二分
  • 瓜蒂:二十七枚
  • 附子:二分,炮製

上四物搗末,蘆管吹小豆許於鼻孔中,或以綿裹塞鼻中,日再,以差為度,一方加葶藶半兩。(出第十一卷中)

崔氏療鼻中息肉,不聞香臭方。

燒礬石末,以面脂和著鼻中,數日息肉隨藥出。(千金同)

必效療鼻中清涕生塞肉方。

細辛(六分),附子(五分炮),甘遂(六分),通草(五分),乾薑(四分),吳茱萸(三合),桂心(四分)

白話文:

細辛(0.36 公克),附子(0.3 克,炮製過),甘遂(0.36 公克),通草(0.3 克),乾薑(0.24 公克),吳茱萸(0.18 公克),桂心(0.24 公克)

上七味搗篩末,蜜丸如杏仁,綿裹塞鼻,臥時著,即涕出,日三,避風,以瘥為度,或以帛裹頭,甚良妙。

白話文:

取上述的七味藥材搗碎成粉末,加蜂蜜製成如杏仁大小的丸子。用棉花包裹後塞入鼻腔,晚上睡覺時使用。使用後會流出鼻涕,每天使用三次。注意避風,直到痊癒為止。或者也可以用布巾包裹頭部,效果更佳。

古今錄驗療鼻中息肉。通草散方。

通草,細辛,蕤仁雄黃(研),皂莢(去皮子各一分),白礬(二分燒),礜石(三分泥裹燒半日研),藜蘆(三分炙),地膽(三分熬),瓜蒂(三分),巴豆(十枚去皮),閭茹(三分),地榆(三分)

白話文:

通草、細辛、蕤仁、雄黃(研磨成粉)、皁莢(去皮,各取一份)、白礬(取二份,燒焦研磨成粉)、礜石(取三分,裹上泥巴燒半日後研磨成粉)、藜蘆(取三分,炙烤過)、地膽(取三分,熬煮過)、瓜蒂(取三分)、巴豆(取十枚,去皮)、閭茹(取三分)、地榆(取三分)

上十三味搗篩末,以細辛白芷煎湯,和散敷息肉上,又以膠清和塗之,取瘥。

又療鼻中息肉方。

生地膽(一枚),細辛,白芷末

上三味,以地膽押取汁,和藥以塗貼息肉上,取消,亦只以地膽汁於竹筒中盛,當上灌之即消,無生者,干即酒煮汁用之。

白話文:

將上(列出)的三味藥材(地膽、押取汁、和藥),研磨成汁,敷貼在息肉上。如果沒有息肉,也可以用地膽汁裝在竹筒裡,施用於患處,就能消退。沒有息肉的人,可以用乾地膽加酒煮成汁液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