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一 (1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13)

1. 千金翼方一十三首

又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其脈沉緊,心下痛,按之如石堅,宜陷胸湯主之方。

大黃(六兩切),甘遂末(一錢),芒硝(一升)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納芒硝,煮一二沸,乃納甘遂,小溫分再服,得快利,止後服。

又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又諸衄血家,不可與白虎湯,虛者亦不可與卒得之腹痛而利者,但可溫之。

又傷寒無大熱,而口乾渴心煩,其背微惡寒者,白虎湯主之。

又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湯主之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升碎綿裹),甘草(三兩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米熟,去米納藥,煮取六升,去滓,分六服,日三服。忌海藻菘菜。(千金傷寒論備急文仲崔氏範汪經心錄同諸家無療天行之病)

又白虎加人參湯方。

石膏,粳米(各一升),知母(六兩),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熟,納藥,煮取六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秋後,立春前,不可行白虎湯,正二三月時尚冷,亦不可與服。與之則嘔利而腹痛。忌海藻菘菜。

又療傷寒八九日下之後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柴胡(四兩),黃芩,生薑,龍骨,人參,牡蠣(熬),鉛丹,桂心,茯苓(各一兩半),半夏(二合半湯洗),大棗(六枚擘),大黃(二兩)

上十二味切,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納大黃,切如博棋子,煮取二升,去滓,溫分再服,忌羊肉餳生蔥酢物。

又陽明病,發熱而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其身無有,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宜服茵陳湯方。

茵陳(六兩),大肥梔子(十四枚擘),大黃(二兩)

上三味切,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小便當利如皂莢沫,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並出第九卷中)

白話文:

千金翼方一十三首

另外,傷寒病到了六七天,病情轉為胸部結實、發熱的實證,脈象沉而緊,胸口下方疼痛,按壓時感覺像石頭一樣堅硬,應該用陷胸湯來治療。

陷胸湯的藥方如下:

  • 大黃(六兩,切碎)
  • 甘遂末(一錢)
  • 芒硝(一升)

將以上三味藥,用水六升,先煮大黃,煮到剩下二升時,撈出藥渣,加入芒硝,再煮沸一兩次,接著放入甘遂,稍微溫熱後分兩次服用,如果服用後快速排便,就停止服用。

另外,傷寒病如果經過嘔吐或腹瀉後,七八天還沒好,熱邪反而鬱積在體內,出現表裡都發熱的症狀,時常怕風、口渴得厲害,舌頭乾燥而煩躁,想喝很多水,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

還有,所有有流鼻血病症的人,不可以使用白虎湯。體虛的人,或是突然腹痛並腹瀉的人,也都不可以使用白虎湯,只能用溫藥來調理。

另外,傷寒病如果沒有高熱,但是口乾舌燥、心煩,背部稍微怕冷,應該用白虎湯來治療。

還有,傷寒病如果脈象浮,發熱但沒有汗,表示表證還沒解除,不能用白虎湯。如果口渴想喝水,但沒有表證,應該用白虎湯來治療。

白虎湯的藥方如下:

  • 知母(六兩)
  • 石膏(一升,搗碎後用棉布包起來)
  • 甘草(三兩,炙烤過)
  • 粳米(六合)

將以上四味藥切碎,用水十二升,先煮米煮到熟,撈出米,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六升時,撈出藥渣,分六次服用,一天三次。忌吃海藻和菘菜。(《千金傷寒論》、《備急文仲》、《崔氏範汪經心錄》等醫書都說沒有治療流行病的方法)

另外,白虎加人參湯的藥方如下:

  • 石膏、粳米(各一升)
  • 知母(六兩)
  • 人參(三兩)
  • 甘草(二兩,炙烤過)

將以上五味藥切碎,用水十二升,先煮米煮到熟,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六升時,撈出藥渣,每次服用一升,一天三次。這個方子在立秋之後、立春之前不可以使用白虎湯。正月、二月、三月天氣還冷,也不適合服用,如果服用會引起嘔吐、腹瀉和腹痛。忌吃海藻和菘菜。

另外,治療傷寒病八九天後,經過腹瀉,出現胸悶、煩躁、驚慌、小便不順暢、胡言亂語、全身沉重、無法翻身等症狀,應該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來治療。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的藥方如下:

  • 柴胡(四兩)
  • 黃芩、生薑、龍骨、人參、牡蠣(熬過)、鉛丹、桂心、茯苓(各一兩半)
  • 半夏(二合半,用熱水洗過)
  • 大棗(六枚,掰開)
  • 大黃(二兩)

將以上十二味藥切碎,用水八升,煮到剩下四升時,放入大黃,切成棋子大小,煮到剩下二升時,撈出藥渣,稍微溫熱後分兩次服用。忌吃羊肉、麥芽糖、生蔥和醋。

另外,陽明病,發燒且出汗,這是因為熱邪向外散發,所以不會出現黃疸。如果只有頭部出汗,身體其他部位沒有出汗,並且汗水只到脖子就停止,小便不順暢,口渴想喝水,這是因為體內有瘀熱,身體一定會出現黃疸,應該服用茵陳湯來治療。

茵陳湯的藥方如下:

  • 茵陳(六兩)
  • 大肥梔子(十四枚,掰開)
  • 大黃(二兩)

將以上三味藥切碎,用水十二升,先煮茵陳,煮到剩下六升時,撈出藥渣,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三升時,分三次服用。小便會變得像皂莢沫一樣,顏色呈正紅色,一晚上腹部症狀就會減輕,黃疸會從小便排出。(以上內容出自第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