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二 (7)
卷第二 (7)
1. 傷寒小便不利方九首
病源傷寒發汗後,而汗出不止,津液少,胃中極干,小腸有伏熱,故小便不通也。(出第八卷中)
仲景傷寒論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或咳,或小便自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方。
茯苓(三兩),白芍藥(三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白朮(三兩),生薑(三兩去皮)
上五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一兩乾薑一兩,若小便自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斤。忌酢豬肉桃李雀肉等。(出第六卷中深師同兼主天行大效)
又傷寒六七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未解也,屬小柴胡桂薑湯主之方。
柴胡(半斤),桂心(三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熬),甘草(二兩炙),栝蔞根(四兩),乾薑(二兩)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初一服微煩,後汗出便愈。忌生蔥海藻菘菜。(出第四卷中)
又療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湯主之方。
茵陳(六兩),肥梔子(十四枚擘),大黃(二兩去皮酒洗破三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二升,去滓,納二物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日三,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沫,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出第五卷中張文仲千金並同)
又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熻熻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方。
芍藥,生薑(切),白朮,茯苓(各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個擘)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忌海藻菘菜酢桃李雀肉等。
肘後療小腹滿,不得小便方,兼療天行。
細末雄黃,蜜和為丸如棗核,納溺孔中,令入半寸。(出第二卷中文仲同)
千金翼療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方。
甘草(十分炙),枳實(十分炙),柴胡(十分),芍藥(十分)
上四味搗細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嗽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下利胸中悸者,加桂心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二升,取三升,以散三方寸匕,納湯中煮之,取一升半,分再服。忌海藻菘菜。(仲景範汪同出第十卷中)
崔氏療傷寒熱盛,小便不利,滑石湯方,兼療天行。
滑石(屑二兩),葶藶子(一合熬)
上二物,以水二升,煮取七合,去滓,頓服之。
又方
搗生蔥敷臍下,橫文中燥則易之。
又瞿麥湯方。
瞿麥(三兩),甘草(三兩炙),滑石(四兩),葵子(二合半),石葦(三兩去毛令盡)
上五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忌海藻菘菜。(並出第一卷中古今錄驗同)
白話文:
傷寒小便不利的九個處方
病因是因為傷寒發汗後,汗卻流個不停,導致體液減少,胃裡非常乾燥,小腸內有潛藏的熱,所以小便不通暢。(出自第八卷中)
張仲景的《傷寒論》提到,少陰病如果兩三天沒有好,拖到四五天,出現腹痛、小便不順暢、四肢沉重、疼痛,並且伴隨腹瀉,這表示體內有水氣。可能還會有咳嗽、小便自利(小便次數多而量少)、腹瀉或嘔吐等症狀,這時應該服用真武湯。
真武湯的配方:茯苓(三兩)、白芍藥(三兩)、炮製過的附子(一枚,去皮切成八片)、白朮(三兩)、生薑(三兩,去皮)。
將以上五味藥切好,用水八升煮至三升,濾掉藥渣,溫服七合,一天三次。如果咳嗽,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一兩、乾薑一兩。如果小便自利,就去掉茯苓;如果腹瀉,就去掉芍藥,加乾薑二兩。如果嘔吐,就去掉附子,加生薑到半斤的量。忌食酸味的豬肉、桃子、李子、麻雀肉等。(出自第六卷中,深師認為此方兼治流行性疾病效果也很好)
另外,傷寒六七天,已經發過汗又進行了瀉下治療,出現胸脅脹滿、小便不通暢、口渴卻不嘔吐,只有頭部出汗,時而發冷時而發熱,心中煩躁,這表示病還沒好,屬於小柴胡桂薑湯的適應症。
小柴胡桂薑湯的配方:柴胡(半斤)、桂心(三兩)、黃芩(三兩)、熬製過的牡蠣(二兩)、炙甘草(二兩)、栝蔞根(四兩)、乾薑(二兩)。
將以上七味藥切好,用水十二升煮至六升,濾掉藥渣,再煎至三升,溫服一升,一天三次。初服時可能會稍微煩躁,之後出汗就會痊癒。忌食生蔥、海藻、白菜。(出自第四卷中)
還有,治療傷寒七八天,全身皮膚黃得像橘子一樣,小便不通暢,腹部稍微脹滿的,應該服用茵陳湯。
茵陳湯的配方:茵陳(六兩)、肥梔子(十四枚,掰開)、大黃(二兩,去皮用酒洗過,切成三片)。
將以上三味藥,先用水十二升煮茵陳至剩下十升,濾掉藥渣,再加入其他兩味藥煮至三升,濾掉藥渣,分三次溫服,一天三次。小便應會通暢,尿液會像皂莢沫一樣,顏色呈正紅色,一晚上腹脹會減輕,黃疸會從小便排出。(出自第五卷中,張文仲和《千金方》都有相同的記載)
又,服用桂枝湯或者瀉下後,仍然頭部和頸部僵硬疼痛,微微發熱卻沒有汗,心下脹滿輕微疼痛,小便不通暢的,應該服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的配方:芍藥、生薑(切片)、白朮、茯苓(各三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個,掰開)。
將以上六味藥切好,用水八升煮至三升,濾掉藥渣,溫服一升,小便通暢就會痊癒。忌食海藻、白菜、酸味的桃子、李子、麻雀肉等。
《肘後備急方》裡治療小腹脹滿,小便不通暢的方子,也適用於治療流行性疾病。
將雄黃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調和成棗核大小的藥丸,塞入尿道口,深入半寸。(出自第二卷中,張文仲也有相同記載)
《千金翼方》裡治療少陰病出現四肢冰冷,病人可能有咳嗽、心悸、小便不通暢、腹痛、腹瀉伴隨裡急後重的症狀,可以用四逆散。
四逆散的配方:炙甘草(十分)、炙枳實(十分)、柴胡(十分)、芍藥(十分)。
將以上四味藥搗成細末過篩,用白開水調服一勺(方寸匕),一天三次。如果咳嗽,加五味子和乾薑各五分;兼治腹瀉和胸中悸動的,加桂心五分;小便不通暢,加茯苓五分;腹痛,加附子一枚;腹瀉伴隨裡急後重,先用水五升煮薤白二升至三升,將藥粉三勺(方寸匕)加入湯中煮一下,取一升半,分兩次服用。忌食海藻、白菜。(仲景和範汪都有相同的記載,出自第十卷中)
崔氏的方子治療傷寒熱邪旺盛,小便不通暢,用滑石湯,也適用於治療流行性疾病。
滑石湯的配方:滑石粉(二兩)、葶藶子(一合,熬過)。
將以上兩味藥,用水二升煮至七合,濾掉藥渣,一次服用。
又一方:將生蔥搗碎敷在肚臍下方,橫紋處乾燥就更換。
還有瞿麥湯方。
瞿麥湯的配方:瞿麥(三兩)、炙甘草(三兩)、滑石(四兩)、葵子(二合半)、石葦(三兩,去掉毛)。
將以上五味藥切好,用水八升煮至二升半,分三次服用。忌食海藻、白菜。(以上方子出自第一卷中,《古今錄驗》也有相同的記載)
2. 傷寒下痢及膿血黃赤方一十六首
病源傷寒病若表實裡虛,熱氣乘虛而入,攻於腸胃,則下黃赤汁,若溫毒氣盛,則腹痛壯熱,下膿血如魚腦,或如爛肉汁,若寒毒入胃,則腹滿身熱下清穀,下清穀者,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表裡俱虛故也。
傷寒六七日下利,便發熱而痢,其人汗出不止者死,但有陰無陽故也。
下利有微熱,其人渴,脈弱者今自愈,脈沉弦者下重,其脈大者為未止,脈微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少陰病八九日,而一身手足盡熱,熱在膀胱,必便血下利,脈反浮數,尺中自澀,其人必圊膿血,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欲蜷,手足溫者可療,陽明病下利,其人脈浮大,此皆為虛弱強下之故也。
傷寒下利日十餘行,其人脈反實者死。(出第八卷中張仲景傷寒論陽明無下利證不可下或有云下利其脈浮大者此皆為虛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當溫之與水即噦)
仲景傷寒論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之下之不解者,寒格更逆吐下,食入還吐出者,屬乾薑黃連人參湯主之方。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各三兩)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之。忌豬肉冷水等。(出第六卷中)
又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屬葛根黃連湯方。
葛根(八兩),黃連(三兩金色者),黃芩(三兩切),甘草(二兩)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掠去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分再服。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出第七卷中)
肘後療傷寒若下膿血者,赤石脂湯方。
赤石脂(二兩碎),乾薑(二兩切),附子(一兩炮破)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後臍下痛者,加當歸一兩,芍藥二兩,用水六升煮。忌豬肉。(範汪張文仲同)
又主下利不能食者,兼療天行,黃連丸方。
黃連(一兩),烏梅(二十枚炙燥)
上二味搗末,臘如博棋子一枚,蜜一升於微火煎,令可丸如梧子,一服十五丸日三。忌豬肉冷水。(出第一卷中)
又白通湯,療傷寒泄痢不已,口渴不得下食,虛而煩方。
大附子(一枚生削去黑皮破八片),乾薑(半兩炮),甘草(半兩炙),蔥白(十四莖)
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溫分再服,渴微嘔心下停水者,一方加犀角半兩大良。忌海藻菘菜豬肉。(範汪同出第十四卷中張仲景傷寒論白通湯惟主少陰下利厥遊無脈乾躁而煩者白通加豬膽湯主之本無甘草仍不加犀角)
範汪療傷寒腹中微痛不止下利,秦皮湯方。
秦皮(三兩),黃連(四兩),白頭翁(二兩),阿膠(三兩)
上四味㕮咀三味,以水八升,煮得二升,絞去滓,納膠令烊,適寒溫,先食飲七合,日二服。忌豬肉冷水。
又豉薤湯,療傷寒暴下,及滯利腹痛方。
豉(一升),薤白(一把寸切)
上二物,以水三升,煮令薤熟,漉去滓,分為再服,不瘥復作。
又蕙草湯,療傷寒除熱止下利方。
蕙草(二兩),黃連(四兩),當歸(二兩)
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得二升,適寒溫,飲五合,日三。忌豬肉冷水等物。
又療傷寒下利脈微,足厥冷,通草湯方。
通草(一兩),乾薑(一兩),枳實(四兩炙),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炮令裂破)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適寒溫,飲五合,日三,不瘥稍加至七合。忌豬肉。(並出第三十卷中)
小品犀角湯,療熱毒下黃赤汁,及赤如腐爛血,及赤滯如魚腦,腹痛壯熱,諸藥無效方。
黃柏(一兩半),黃芩(一兩半),白頭翁(一兩),黃連(二兩),當歸(一兩),牡蠣(一兩半熬),犀角(屑半兩),艾葉(半兩),石榴皮(一兩半),桑寄生(一兩),甘草(一兩炙)
上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出第六卷中古今錄驗同)
集驗療傷寒後下利膿血,柏皮湯方。
黃柏(二兩),黃連(四兩),梔子仁(十四枚擘),阿膠(一兩炙)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納膠令烊,溫分再服。忌豬肉冷水。(範汪同出第二卷中)
千金翼熱利下重,白頭翁湯主之方。
白頭翁(二兩),黃柏(三兩),黃連(三兩),秦皮(三兩切)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服一升,不愈更服。忌豬肉冷水。(範汪同出第十卷中此張仲景傷寒論方)
崔氏療傷寒後赤白滯下無數,阮氏桃花湯方。
赤石脂(八兩冷多白滯者加四兩),粳米(一升),乾薑(四兩冷多白滯者加四兩切)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服一升,不瘥復作,熱多則帶赤,冷多則帶白。(千金翼方不同加減稍別傷寒論千金範汪同張仲景傷寒論煮湯和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服)
又療傷寒熱利,黃連丸方。
黃連(三兩去毛),當歸(三兩),乾薑(二兩),赤石脂(二兩切)
上四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服三十丸,日三,叔尚書以療熱痢,是歲傳與東都當方諸軍營,及夏口戍人發者數千餘人,余時亦復用之,亦佳,但時用之,不及諸湯速耳,當服百丸許乃斷。忌豬肉冷水。(並出第一卷中)
張文仲陶氏傷寒下利,豉薤湯方。
豉(一斤綿裹),薤白(一握),梔子(十四枚擘破)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分三服,小品云,此方主溫毒,及傷寒內虛,外熱攻腸胃,下黃赤汁,及如爛肉汁,並去赤滯,下伏氣腹痛諸熱毒,悉土之,水四升,先煮梔子薤白令熟,納豉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備急方同)
又療傷寒下利,惡血不止,犀角湯方。
乾薑(一兩),犀角(一兩末),地榆(一兩),蜜(二合)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蜜更煮至一升,分三服,自愈,此治熱毒蠱利。(千金同並出第十五卷中)
白話文:
傷寒下痢及膿血黃赤的十六個治療方
傷寒病如果體表看起來是實證,但體內是虛弱的,熱邪就會趁虛而入,侵犯腸胃,導致排出黃色或紅色的液體。如果體內溫熱毒氣很盛,就會腹痛、高燒,排出像魚腦或腐肉汁的膿血。如果寒毒侵入胃部,就會腹脹、發熱,卻排出清稀的糞便。如果排出清稀糞便,就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因為發汗會導致腹脹更加嚴重,這是因為表裡都虛弱的緣故。
傷寒病第六七天出現腹瀉,同時發燒並拉痢疾,而且汗流不止的人,會死亡,這是因為體內只有陰氣而沒有陽氣的緣故。
腹瀉時有輕微發熱,口渴,脈搏虛弱的人,會自行痊癒。脈象沉細而有力的人,會感到肛門有下墜感。脈搏大的,表示腹瀉不會停止。脈搏細弱而快的,表示腹瀉快要自行停止。即使發燒也不會死。少陰病第八九天,全身手腳發熱,熱在膀胱,一定會出現血便和腹瀉,脈象反而浮大而數快,尺部脈象澀滯,這個人一定會拉膿血。少陰病腹瀉,如果腹瀉自行停止,怕冷想蜷縮,手腳溫熱的可以治好。陽明病腹瀉,脈象浮大,這都是因為身體虛弱卻強行用藥瀉下的緣故。
傷寒腹瀉一天拉十幾次,如果脈象反而變得有力,就會死亡。(張仲景《傷寒論》中說,陽明病沒有腹瀉症狀,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或者有人說,腹瀉時脈象浮大,這都是因為虛弱而強行用藥瀉下的緣故。假設脈象浮革,同時有腸鳴,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如果喝水就打嗝。)
張仲景《傷寒論》中說,傷寒本來是由寒邪引起的,醫生又用吐、瀉的方法治療,結果病情沒有好轉,反而導致寒邪阻隔,氣機逆亂,出現嘔吐和腹瀉,吃進去的東西又吐出來,這種情況應該用乾薑黃連人參湯來治療。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各三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切碎,用水六升煎煮,取二升藥液,去渣,分兩次服用。忌食豬肉和冷水等。
又,太陽病使用桂枝湯治療,醫生反而用瀉下的方法,導致腹瀉不止,脈象急促,表示體表邪氣未解。出現喘息、出汗的,應該用葛根黃連湯治療。
葛根(八兩),黃連(三兩,最好是金黃色的),黃芩(三兩,切開),甘草(二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切碎,用水八升,先煎葛根,煎至剩六升時,撈去泡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煎至二升,去渣,溫熱分兩次服用。忌食豬肉、冷水、海藻、菘菜。
《肘後備急方》記載,治療傷寒拉膿血的,可以使用赤石脂湯。
赤石脂(二兩,搗碎),乾薑(二兩,切開),附子(一兩,炮裂)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五升煎煮,取三升藥液,去渣,溫熱分三次服用。如果服用後臍下疼痛,可以加當歸一兩,芍藥二兩,用水六升煎煮。忌食豬肉。
又,治療腹瀉不能進食的,兼治瘟疫,可以使用黃連丸。
黃連(一兩),烏梅(二十枚,烤乾)
將以上兩味藥材搗成末,用蜜在微火上煎熬,使之可以搓成丸子,大小像圍棋子一樣,然後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一次服用十五丸,一天三次。忌食豬肉和冷水。
又,白通湯,治療傷寒腹瀉不止,口渴不能進食,身體虛弱而煩躁。
大附子(一枚,生的,削去黑皮,破成八片),乾薑(半兩,炮製),甘草(半兩,炙),蔥白(十四根)
將以上四味藥材切碎,用水三升煎煮,取一升二合藥液,去渣,溫熱分兩次服用。如果口渴、輕微嘔吐、胸腹部有停水,可以加犀角半兩。忌食海藻、菘菜、豬肉。(張仲景《傷寒論》的白通湯只用來治療少陰病腹瀉、手腳冰冷、脈搏微弱、乾燥而煩躁的情況,而白通加豬膽湯方劑沒有甘草,也不加犀角)
範汪記載,治療傷寒腹中輕微疼痛、腹瀉不止的,可以使用秦皮湯。
秦皮(三兩),黃連(四兩),白頭翁(二兩),阿膠(三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中的前三味切碎,用水八升煎煮,取二升藥液,去除藥渣,加入阿膠使其溶化,待藥液溫度適中,先喝七合藥液,一天兩次。忌食豬肉和冷水。
又,豉薤湯,治療傷寒突然腹瀉,以及痢疾腹痛。
豆豉(一升),薤白(一把,切成寸段)
將以上兩味藥材,用水三升煎煮,使薤白煮熟,濾去藥渣,分兩次服用,如果沒有好轉,可以再次服用。
又,蕙草湯,治療傷寒發熱、止腹瀉。
蕙草(二兩),黃連(四兩),當歸(二兩)
將以上三味藥材切碎,用水六升煎煮,取二升藥液,溫度適中,飲用五合,一天三次。忌食豬肉和冷水等物。
又,治療傷寒腹瀉、脈搏微弱、手腳冰冷的,可以使用通草湯。
通草(一兩),乾薑(一兩),枳實(四兩,炙),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炮裂)
將以上五味藥材切碎,用水六升煎煮,取二升藥液,溫度適中,飲用五合,一天三次,如果沒有好轉,可以稍加至七合。忌食豬肉。
小品犀角湯,治療熱毒引起的黃紅色液體腹瀉,以及像腐爛血一樣的紅色,像魚腦一樣的紅色黏液,腹痛高熱,各種藥物無效的情況。
黃柏(一兩半),黃芩(一兩半),白頭翁(一兩),黃連(二兩),當歸(一兩),牡蠣(一兩半,熬製),犀角(半兩,磨成粉末),艾葉(半兩),石榴皮(一兩半),桑寄生(一兩),甘草(一兩,炙)
將以上十一味藥材切碎,用水八升煎煮,取三升藥液,分三次服用。忌食豬肉、冷水、海藻、菘菜。
《集驗方》記載,治療傷寒後腹瀉膿血的,可以使用柏皮湯。
黃柏(二兩),黃連(四兩),梔子仁(十四枚,擘開),阿膠(一兩,炙)
將以上四味藥材中的前三味切碎,用水六升煎煮,取二升藥液,去除藥渣,加入阿膠使其溶化,溫熱分兩次服用。忌食豬肉和冷水。
《千金翼方》記載,治療熱性腹瀉和肛門下墜感的,可以使用白頭翁湯。
白頭翁(二兩),黃柏(三兩),黃連(三兩),秦皮(三兩,切開)
將以上四味藥材切碎,用水七升煎煮,取二升藥液,去渣,分一次服用一升,如果沒有好轉,可以再次服用。忌食豬肉和冷水。(張仲景《傷寒論》的方劑)
崔氏記載,治療傷寒後出現紅白黏液腹瀉不止的,可以使用阮氏桃花湯。
赤石脂(八兩,如果是冷性腹瀉白黏液多的,可以加四兩),粳米(一升),乾薑(四兩,如果是冷性腹瀉白黏液多的,可以加四兩,切開)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一斗煎煮,將粳米煮熟,湯藥煮成後去除藥渣,服用一升,如果沒有好轉,可以再次服用,熱性腹瀉以紅色為主,冷性腹瀉以白色為主。(《千金翼方》有所不同,加減有所區別。張仲景《傷寒論》、《千金方》、《範汪方》都有記載用赤石脂末和湯藥一起服用)
又,治療傷寒熱性腹瀉的,可以使用黃連丸。
黃連(三兩,去毛),當歸(三兩),乾薑(二兩),赤石脂(二兩,切開)
將以上四味藥材搗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丸,大小如梧桐子,一次服用三十丸,一天三次,叔尚書用這個方子治療熱性痢疾,當年將此方傳給東都各軍營,以及夏口戍守的數千人,我也曾經使用過,效果很好,但是起效較慢,不如湯藥快,通常要服用一百丸左右才能停止腹瀉。忌食豬肉和冷水。
張文仲、陶氏記載,治療傷寒腹瀉的,可以使用豉薤湯。
豆豉(一斤,用棉布包裹),薤白(一把),梔子(十四枚,擘開)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五升煎煮,取二升半藥液,去除藥渣,溫熱分三次服用。小品記載,這個方子主要治療溫熱毒邪,以及傷寒體內虛弱、體表發熱侵犯腸胃,導致排出黃紅色液體,以及像腐肉汁一樣的膿血,同時能消除紅色黏液,疏散伏藏的邪氣,緩解腹痛等各種熱毒症狀,用水四升,先煮梔子和薤白,待煮熟後再放入豆豉,煎煮至二升,分三次服用。
又,治療傷寒腹瀉、惡血不止的,可以使用犀角湯。
乾薑(一兩),犀角(一兩,磨成粉末),地榆(一兩),蜂蜜(二合)
將以上四味藥材切碎,用水五升煎煮,取一升半藥液,去除藥渣,加入蜂蜜再次煮至一升,分三次服用,能夠自行痊癒,這個方子治療熱毒引起的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