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二十 (7)
卷第二十 (7)
1. 水症方二首
病源水症者,由經絡痞澀,水氣停聚,在於腹內,大小腸不利所為也,其病腹內有結塊,堅強在兩脅間,膨膨脹滿,遍身腫,所以謂之水症。(出第二十一卷中)
深師療水症,腹內胸脅牢強,通身腫,不能食,海藻丸方。
白話文:
水腫是由於經絡不通暢,體內水氣積聚,存在於腹內,導致大小腸功能失調所致。患者腹內有硬塊,位於兩側肋間,腹部膨脹滿脹,全身水腫,因此稱為水腫。
海藻(一兩洗),水銀(一兩),椒目(一兩),芒硝(一兩),葶藶(一兩熬),大黃(一兩),甘遂(一兩熬),杏仁(三十枚去尖皮熬),桂心(一兩),附子(一兩炮),茯苓(一兩),大戟(一兩),松蘿(一兩),乾薑(一兩),巴豆(三十枚去心皮熬)
白話文:
海藻(6克,洗淨) 水銀(6克) 花椒(6克) 芒硝(6克) 葶藶(6克,燉煮) 大黃(6克) 甘遂(6克,燉煮) 杏仁(30克,去皮燉煮) 桂枝(6克) 附子(6克,炮製) 茯苓(6克) 大戟(6克) 松蘿(6克) 乾薑(6克) 巴豆(30克,去皮燉煮)
上十五味下篩,蜜和服如小豆二丸,日三,不知,稍稍加之。忌豬肉大酢生蔥蘆筍。(範汪同出第十九卷中)
範汪療水腫大腹水症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十五種藥材過篩,用蜂蜜調和成小豆大小的丸子,每日三次服用。服藥期間,不知道藥效的話,可以逐漸增加劑量。禁忌食用豬肉、醋、生蔥、蘆筍等食物。(引自範汪所著的《傷寒論》第十九卷)
礬石(十分熬),躑躅花(十分),細辛(十分),半夏(十分洗),藜蘆(十分),丹參(十分),承露(十分承露是落葵),巴豆(十枚去心皮熬),苦參(十分),雄黃(十分),大黃(十分),芒硝(十分),大戟(十分),烏頭(二十分炮),狼毒(十分),野葛(二分)
白話文:
明礬(熬十分鐘) 杜鵑花(十分) 細辛(十分) 半夏(十分,洗淨) 藜蘆(十分) 丹參(十分) 落葵(十分,即「承露」) 巴豆(十顆,去心皮熬煮) 苦參(十分) 雄黃(十分) 大黃(十分) 芒硝(十分) 大戟(十分) 烏頭(二十顆,炮製) 狼毒(十分) 野葛(二分)
上十六味搗下篩,蜜和藥成,以置腫上,並服如黍米三丸,日三。欲取下者服五丸。禁食生魚生菜肥肉,千金不傳,謂之千金丸。(並出第三十五卷中)
白話文:
以上 16 種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成藥丸,敷在腫脹處。同時服用藥丸,每次 3 粒,一天 3 次。想要通便的話就服用 5 粒藥丸。服用期間忌食生魚、生菜和肥肉。此藥方價值千金,不可外傳,故名「千金丸」。(另見第 35 卷中部)
2. 水瘕方一首
病源水瘕者,由經絡痞澀,水氣停聚,在於心下,腎經又虛,不能宜利溲便,致令水氣結聚而成形,瘕在於心腹之間,抑按作水聲,但欲飲而不用食,遍身虛腫是也。(出第二十一卷中)
白話文:
水腫病的病源,是由於經絡不通暢,水液聚集,在心窩以下,腎經又虛弱,不能順利排尿排便,導致水液積聚成形,水腫在心腹之間,按壓有水聲,只渴而不思飲食,全身浮腫。
古今錄驗水瘕病,心下如數升油囊,滎滎作聲,日飲三斗,不用食,但欲飲,久病則為瘕,堅有蝦䗫鱉,療之方。
白話文:
自古至今記載的驗證水脹病,症狀是心窩部位像裝著幾升油的囊袋,發出響聲,每天喝三鬥水都不夠,不想吃東西,只想要喝水。長期患病就會演變成瘕病,堅硬如蝦、蚌、鱉殼,以下是治療方法。
取蓖麻成熟好者二十枚去皮,杯中研令熟,不用搗,水解得三合,宿不餐,清旦一頓服盡,日中許當吐下青黃如葵汁,當囊結裹,其病不盡,即三日更增服三十枚蓖麻如上法。若病如故復不盡,復增十枚服如上法,其以盡病根為限,藥但去病,不令人悶亂,下病之後,慎不可飲。當五日斷飲,止進白糜,關高方已試神良。(範汪同出第十一卷中)
白話文:
選取成熟的蓖麻籽20枚,去皮後在杯子中研磨至細膩,不要用搗的方式。用三合(約600毫升)水和勻,晚上不要吃飯。第二天早上一次性服下,中午一定會吐下青黃色的液體,像葵花汁一樣。吐下物應成囊結,如果症狀沒有全部消失,三天後再服用30枚蓖麻籽,做法同上。如果症狀仍然沒有消失,再增加10枚蓖麻籽,服用方法同上。以症狀全部消失為止。此藥只治病,不會引起腹悶或精神錯亂。服藥後,切忌飲水。連續五天禁飲,只吃白粥。服用此方時已經過驗證,效果很好。(範汪同出第十一卷中)
3. 石水方四首
病源腎主水,腎虛即水氣妄行,不依經絡,停聚結在臍間,少腹腫大鞭如石。故云石水,其候引脅下脹痛而不喘是也,脈沉者名曰石水,脈微大亦曰石水,腫起臍下至少腹垂垂然,上至胃管則死不療。(出第二十一卷中)
集驗膀胱石水,四肢瘦腹腫方。
白話文:
病症的根源在於腎臟主管水液,腎虛就會導致水液亂竄,不循經絡,停留在臍中,使小腹部腫脹堅硬如石頭。因此稱之為「石水」。它的症狀是兩脅以下脹痛而不喘。脈象微弱的稱為「石水」,脈象微大也稱為「石水」。腹部腫脹從臍部以下,一直垂到大腿,如果向上蔓延到胃部,就會死亡無法救治。
大豆(五升),防己(四兩),桑根白皮(切三升),白朮(四兩),澤漆葉(切三升),射干(四兩),榖白皮(四兩一云切三升)
白話文:
大豆(2.5 公斤),防己(120 克),桑樹根白皮(切片,1.5 公斤),白朮(120 克),澤瀉葉(切片,1.5 公斤),射干(120 克),穀殼白皮(120 克,或切片 1.5 公斤)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半,煮取六升,去滓,納好酒三升,更煎取五升,分五服,日再夜一,余煎明日服之。(千金同出第六卷中)
千金療膀胱石水,四肢瘦,腹腫方。
白話文:
將上述七種藥材切好,用一斗半的水煮,煮到剩六升,去掉藥渣,加入三升好酒,繼續煮到剩五升,分成五份服用,白天二次,晚上一次,剩餘的湯藥留到第二天服用。(千金方卷第六中)
桑根白皮(六兩),射干(四兩),澤湯(五兩),澤漆(切一升),茯苓(四兩),防己(一兩)黃芩(四兩),白朮(四兩),大豆(三升)
白話文:
桑樹根的白色樹皮(600克),射干(400克),澤湯(500克),澤漆(切成碎片,1000毫升),茯苓(400克),防己(100克),黃芩(400克),白朮(400克),大豆(3000克)
上九味切,以水五斗,煮大豆取三斗,去滓澄清,取汁一斗,下藥煮,取三升,空腹溫分三服。(出第二十一卷中)
集驗療石水痛引脅下脹,頭眩痛,身盡熱,灸法。
灸關元
又灸石水法。
灸章門然谷。
白話文:
將上方的九味中藥材切片,使用五斗水煮熟大豆,取出三斗大豆,去除豆渣後澄清,取出一斗豆汁。將中藥材放入豆汁中一起煮,煮到剩三升藥汁。趁熱空腹分三次服用。(出自第二十一卷)
4. 暴腫滿方四首
集驗療暴患遍身腫滿方。
大豆
上一味,搗篩為散,粥清服三方寸匕,日再,甚良驗。
又療身體暴腫如吹方。
巴豆(三十枚合皮㕮咀)
白話文:
集驗治療急性全身浮腫的方法:
- 大豆
將大豆搗碎過篩,用粥清服用三方寸匕,每日兩次,效果顯著。
治療急性全身腫脹如吹氣般的方子:
- 巴豆(三十枚,帶皮切碎)
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綿納汁中以拭腫上,隨手減矣,日五六拭,勿近目及陰。(範汪同並出第六卷中)
白話文:
之前提到的一種藥方,用水五升煎煮,取三升藥汁,用棉花沾取藥汁敷在腫脹處,腫脹就會逐漸消退。一天敷五六次,不要靠近眼睛和生殖器。(此方出自範汪所編的《別錄》,第六卷中)
備急療身體暴腫滿方。
榆白皮搗屑隨多少,雜米作粥食,小便利即消,陶效方。(出第三卷中)
古今錄驗澤漆湯,療寒熱當風,飲多暴腫身如吹,脈浮數者方。
白話文:
如果身體突然腫脹,可以用榆白皮搗碎成粉末,加入米煮粥食用,排便通暢後腫脹就會消退。另外,對於因風寒引起發熱,並且大量飲水後身體腫脹、脈搏浮而數的症狀,可以服用澤漆湯來治療。
澤漆(二兩炙),知母(二兩),海藻(二兩),茯苓(二兩),丹參(三兩),秦艽(二兩),木防己(二兩),豬苓(二兩去皮),大黃(三兩),通草(二兩),青木香(二兩)
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酢物。(出第十一卷中)
白話文:
澤漆(120 克,炒) 知母(120 克) 海藻(120 克) 茯苓(120 克) 丹參(180 克) 秦艽(120 克) 木防己(120 克) 豬苓(120 克,去皮) 大黃(180 克) 通草(120 克) 青木香(120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