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十九 (10)
卷第十九 (10)
1. 灸用火善惡補寫法一首
張仲景云:四肢者,身之支幹也,其氣繫於五臟六腑,其分度淺薄,灸之不欲過多,須依經數也,過謂余病則宜依之。若腳氣不得拘此例,風毒灸之務欲多也,依此經數,則卒難愈疾,小品論灸有八木火,明堂論灸有補寫之法;若能依之,應有道理,八木之火,凡灸用松木火則難愈,柏木火則瘡多汁,橘木火則傷皮,桑木火則肉枯,棗木火則髓消,竹木火則傷筋,多壯則筋縱,枳木火則陷脈漬,榆木火則傷骨,多壯則骨枯。
白話文:
張仲景說:四肢是身體的支幹,其氣息與五臟六腑相連繫,它的分度淺薄,艾灸時不宜過多,要根據經穴數目進行。如果灸量過多導致其他疾病,就應當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但是腳氣病不適用此例,風毒性疾病艾灸時必須灸量足夠。如果按照經穴數目進行艾灸,疾病就很難治癒。在《小品》中論述艾灸有八種木火,在《明堂》中論述艾灸有補寫之法。如果能按照這些原則進行艾灸,就會有道理。八種木火:凡是用松木火艾灸,就會很難治癒;用柏木火艾灸,傷口會流出很多膿汁;用橘木火艾灸,會損傷皮膚;用桑木火艾灸,會使肌肉枯萎;用棗木火艾灸,會使骨髓消散;用竹木火艾灸,會損傷筋脈;如果艾灸過多,會使筋脈鬆弛;用枳木火艾灸,會使脈絡陷入膿汁中;用榆木火艾灸,會損傷骨骼;如果艾灸過多,會使骨骼枯萎。
凡八木之火,皆不可用也,火用陽燧之火,其次用䃈石之火,天陰則用槐木之火,陽燧是以火珠向日下,以艾於下承之,便得火也,䃈石似玉堅。以此石擊實鐵即火出,仍以極爛榆木承之即得,亦用艾取之。此是匈奴取火法,今胡人猶爾,灸有補寫者,甲乙經云,用灸補者,無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灸寫者,疾吹其火,拊其艾,須其火滅也。此言以口炊艾炷令疾滅,即是寫也。
白話文:
所有以木製成的火都不可以使用。點火時應使用陽燧(用火鏡對著太陽,聚集陽光點燃)產生的火,其次是使用燧石產生的火。如果天氣陰沉,則可以使用槐木產生的火。
陽燧是用火鏡對著太陽,在下方用艾草接住陽光,就能點燃艾草。燧石像玉一樣堅硬。用這種石頭敲擊堅實的鐵器就能產生火花,然後用非常柔軟的榆木接住火花就能得到火,也可以用艾草取出火花。這是匈奴人的取火方法,現在的北方人仍然使用這種方法。
灸法有補益和寫字兩種。甲乙經中說,使用灸法進行補益的,不要吹滅它的火,讓它自然熄滅。使用灸法寫字的,要快速吹滅它的火,拍打艾條,讓它的火熄滅。這是說用嘴吹艾柱讓它快速熄滅,就是寫字。
不吹聽自滅者,即補也,小品又云。黃帝曰:灸不過三分,是謂從穴。此言作艾炷,欲令根下闊三分也。若滅此則不覆孔穴,不中經脈,火氣不行,不能除病也,若江南嶺南寒氣既少,當二分為準,燧小不得減一分半也,嬰兒以意減之。凡灸瘡得膿增壞,其病乃出,瘡不壞則病不除矣。
白話文:
不會自行熄滅的艾炷,也就是補灸。另一本醫書《小品方》也提到,黃帝說:「艾灸的深度不要超過三分,這樣才能達到穴位。」這句話的意思是製作艾炷時,底部要留出三分寬的空間。如果艾炷熄滅了,那就不能覆蓋到穴位,也不會通過經絡,火氣也就不能運行,也就無法祛除疾病。不過,如果是在江南或嶺南等寒冷地區,艾灸深度可以減為二分,艾炷再小也不能低於一分半。對於嬰兒,可以根據情況酌情減少。一般來說,灸瘡化膿破壞後,疾病才能排出,如果瘡不化膿,疾病就無法根除。
甲乙經云:灸不發者,灸故履底熨之。三日即發也,甚宜解此,又近有蘇恭善醫此疾,馳名於上京,顯譽於下邑,換腳氣方卷論,方則信為指南,敘灸亦未成膠柱,乃云毒氣如賊出,何必要在大門,腹背手足皆須灸也,愚謂灸痛風毒所攻腹,則引賊入室,如何令賊出門特宜知之,不可輕脫。若手指疾悶,灸無妨也。
(出第一卷中)
白話文:
《甲乙經》上說:艾灸沒有反應時,可以把艾灸過的艾灰裝在鞋底來熨貼。三天後就會起作用,非常適合治療這種情況。
最近,有一位姓蘇的醫生擅長治療這種疾病,在京城名聲大噪,在各地也頗有好評。他的「換腳氣方捲論」中的藥方非常可靠,指導作用像指南針一樣。對於艾灸的方法,他並沒有拘泥於固定的模式,而是說:毒氣就像盜賊出來,何必要守著大門?肚皮、後背、手腳都應該艾灸。
我認為:艾灸痛風毒氣聚集的地方(腹部),就像引賊入室,怎麼能讓賊逃走呢?這個道理一定要明白,不可輕視。如果手指有疾病疼痛,艾灸就沒有問題。
2. 雜療腳氣方一十五首
千金防風湯,療肢體虛風,微經內發熱,肢節不隨,恍惚狂言,來去無時,不自覺悟,南方支法存所用多得力,溫和不損人,為勝於續命越婢風引等湯,羅廣州一門南州人士常用,亦療腳弱甚良方。
白話文:
千金防風湯,用於治療身體虛弱,內部發熱輕微,四肢不靈活,神志恍惚,言行瘋狂,發病時間不定,自己不能意識到,南方分支機構的存用效果顯著,溫和不傷人,比續命越婢風引等湯劑更勝一籌。羅廣州的一門人,南方人經常使用,也是治療腳部虛弱的良方。
防風(三兩),麻黃(三兩去節),秦艽(三兩),獨活(三兩),當歸(三兩),遠志(二兩去心),木防己(二兩),甘草(二兩炙),人參(二兩),黃芩(二兩),升麻(二兩),芍藥(二兩),石膏(一兩碎),麝香(二分),生薑(二兩),半夏(二兩洗)
白話文:
防風(150克),麻黃(150克,去節),秦艽(150克),獨活(150克),當歸(150克),遠志(100克,去心),木防己(100克),甘草(100克,炙),人參(100克),黃芩(100克),升麻(100克),芍藥(100克),石膏(50克,碎),麝香(1克),生薑(100克),半夏(100克,洗淨)
上十六味切。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一服一升,初服厚覆取微汗,亦當三兩行下,其間相去如人行十里久更服,有熱加大黃二兩。先有冷心痛疾者,倍當歸,加桂心三兩,去大黃。忌海藻菘菜羊肉餳。(一方有白朮出第七卷中)
千金翼青丸主腳氣皮肉身體諸風方。
白話文:
將上述十六味藥材切片。用一斗三升水煮沸,取四升藥液。每次服用一升。服用時,蓋緊被子,微微出汗,並用通便藥幫助排便。服用的間隔時間,就像一個人走十里地那麼久。如果有發熱的症狀,再加二兩大黃。如果有心痛、畏寒等症狀,則加倍當歸,並加入三兩桂心,去除大黃。服用期間忌食海藻、菘菜、羊肉和餳。
烏頭(一兩),附子(三兩炮),麻黃(四兩去節),加枳實(四兩炙)
白話文:
烏頭(6克),附子(12克已炮製),麻黃(16克去枝節),另加枳實(16克已炙烤)
上四味搗篩,蜜和丸梧子,酒服五丸,日三。忌豬肉冷水,如生用烏頭附子,服如麻子五丸。(出第十六卷中)
必效曰楊皮酒,主腳氣偏廢,及主一切風,緩風手足拘攣並效方。
白話文:
將上述四種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將梧子做成丸子。用酒送服五丸,每天三次。忌食豬肉和冷水。如果使用生烏頭附子,則服用時以麻子五丸為例。
取白楊東南面皮,去地三尺以上,去蒼皮,勿令見風,細切。熬令黃赤色,即止,納不津器中,以酒浸隨皮多少,每令酒浸皮二三寸,乃以泥封,冬月二七日,春夏一七日開飲,晝二夜一,隨性多少,有酒氣為度,得脊口為佳,病可者飲至一石。若重者乃至兩石,以瘥為度,酒唯須不灰,其白楊不得取丘塚者,服每日一兩行鴨溏利。
(蘇恭文仲備急同出第三卷中)
蘇恭療諸氣方。
白話文:
取自白楊樹東南側樹皮,離地面約三尺以上的部分,去除外層棕色樹皮,並避免接觸風。將樹皮切成細絲。
用小火熬製直至樹皮變成黃紅色,然後停止加熱。將樹皮放入密閉容器中,用酒浸泡,酒量應能覆蓋樹皮兩三寸。用泥巴封住容器口。
在冬季,浸泡27天,在春季和夏季,浸泡17天後即可飲用。每天白天喝兩次,晚上喝一次,用量根據個人情況而定,以酒氣為度。有脊口味道為佳。
對於有病症的人,可飲用至一石(約120斤)。病情嚴重者可飲用兩石,直至痊癒。
使用的酒不能是陳舊的酒,白楊樹皮不能取用於墳墓附近。
服用時,每天服用一兩,早晚各一次,服後可用鴨肉湯送服。
杏仁(一百二十枚),大棗(六十枚去皮核),香豉(三百粒熬令乾)
白話文:
- 杏仁 120 枚
- 紅棗 60 枚(去皮去核)
- 臭豉 300 粒(先煮熟後晾乾)
上三味。先搗豉,次搗杏仁,次搗棗,令極熟,取如彈丸大,含之,細細嚥之。忌如藥法,此方雖少,深有效驗。
白話文:
用大豆、杏仁和棗子這三味藥。先把大豆搗碎,再把杏仁搗碎,最後把棗子搗碎,使其均細碎如彈丸。含在嘴中,慢慢嚥下。需要像服藥一樣忌口。雖然這個藥方包含的藥材很少,但效果顯著。
又凡腳氣內須服藥攻擊,外須膏摩火灸發泄等,並是腳氣之要。若有攣急及有不仁之處,不問冬夏常用膏,摩之,冶葛膏療江南風毒。先從手腳上腫痹,及上頸痹,及面,卻入腹即殺人。宜用此膏摩之方。
白話文:
此外,腳氣的治療必須裡服藥物內攻,外用膏劑塗抹、火灸發散等方法,這些都是治療腳氣的要點。如果出現抽筋急縮和麻木不仁的情況,不論冬夏,都要經常使用膏劑塗抹治療。
冶葛膏可以治療南方風濕毒。腳氣患者最初會出現手腳腫脹麻痺,然後向上蔓延至頸部和麪部,最後侵入腹中,危及生命。此時應使用冶葛膏塗抹治療。
冶葛(二兩),蛇銜(二兩),犀角(二兩屑),烏頭(二兩),桔梗(二兩),茵芋(二兩),防風(三兩),蜀椒(二兩),乾薑(二兩),巴豆(三十枚又方云二兩去心皮),升麻(二兩),細辛(二兩),雄黃(半兩),鱉甲(一兩炙)
白話文:
熟地(2兩),黃連(2兩),犀牛角(2兩,磨粉),烏頭(2兩),桔梗(2兩),澤蘭(2兩),防風(3兩),花椒(2兩),乾薑(2兩),巴豆(30粒,另一方說2兩,去皮去芯),升麻(2兩),細辛(2兩),雄黃(半兩),鱉殼(1兩,炙烤)。
上十四味細切。以酒四升漬藥一宿,以不中水豬膏五斤,以煎藥於微火上,三上三下,令藥色變黃,勿令焦黑,膏成。絞去滓,乃下之,攪令調和,以摩病上。忌豬肉冷水生菜莧菜蘆筍等。(一方有石南白芷為十六味千金無茵芋細辛有莽草丹參躑躅花)
又療風痹,手足疼弱,鼠漏惡瘡毒,所有腹內絞痛,百病摩之皆愈方。
白話文:
將上述十四種藥材切碎。用四升酒浸泡藥材一晚。用五斤豬油,用文火煎煮藥材。煮三遍,讓藥液變黃,但不要燒焦。藥膏煮好後,將藥渣過濾掉,加入藥膏中,攪拌均勻。用藥膏塗抹患處。忌食豬肉、冷水、生菜、莧菜、蘆筍等。
(另一種配方有石南和白芷,共十六味。該配方中沒有茵芋、細辛、莽草、丹參和躑躅花。)
莽草(三分),牡丹皮(二兩),蜀椒(四分),藜蘆(三分),芫花(二兩),大黃(四分),皂莢(二分),附子(三兩)
白話文:
莽草 三分 牡丹皮 二兩 蜀椒 四分 藜蘆 三分 芫花 二兩 大黃 四分 皁莢 二分 附子 三兩
上八味搗篩,以苦酒三升漬一宿,以不中水豬脂三斤,微火上煎之,三上三下,令藥色黃,膏成去滓,以摩腫敷瘡,有毒不可服,及近孔要處,合藥勿令婦人孝子雞犬見之。其二膏療風毒最善,然冶葛膏救急勝於曲魚膏,久摩不已。令人肉漸枯細,曲魚膏雖稍緩,常用為佳,常以臘月合一劑用之極效。忌豬肉冷水胡荽。
又冶葛膏有巴豆,摩多損皮肉,用莽草膏方。
白話文:
將上方的八種藥材搗碎成粉,用苦酒三升浸泡一晚。再加入三斤不中水豬脂,用小火煎煮。煎煮時,每煎三次後就翻動一次,讓藥材和豬脂充分混合。煮到藥材顏色變黃,油膏形成後,去除雜質。可以用來按摩腫脹處或塗抹於患處。
注意:此膏有毒,不可服用,也不可敷在身體重要部位,且在製作過程中避免讓婦女、孝子、雞和狗看到。
兩種藥膏中,第二種藥膏對風毒治療效果最好。然而,葛膏在緊急情況下的效果優於曲魚膏,但若長時間使用,會使皮膚逐漸枯萎。曲魚膏雖然見效較慢,但長期使用效果較好,尤其是在臘月製作時效果最佳。
忌諱使用豬肉、冷水和胡荽。
莽草(五兩),附子(八兩生用去皮),丹參(四兩),漢防己(三兩),芎藭(四兩),椒(三兩),吳茱萸(四兩),白芷(三兩),沉香(半兩),零陵香(半兩),雞舌香(半兩),犀角(二兩屑),當歸(三兩),商陸根(四兩),青木香(半兩)
白話文:
莽草(250 克) 附子(400 克,生用去皮) 丹參(200 克) 漢防己(150 克) 芎藭(200 克) 花椒(150 克) 吳茱萸(200 克) 白芷(150 克) 沉香(25 克) 零陵香(25 克) 雞舌香(25 克) 犀角(100 克,研成粉末) 當歸(150 克) 商陸根(200 克) 青木香(25 克)
上十五味切。以酢漬一宿,以好酥三大斤煎,九上九下,布絞去滓,用摩頑痹並腫處好,膏入肉亦無損傷,服諸藥不相妨,神效。忌豬肉冷水。
又冶葛膏方。
白話文:
將上述 15 種藥材切細。醋醃漬一夜。用上等酥油三斤煎煮,九次向上翻攪,九次向下推勻。用布過濾去除渣滓,用於按摩頑固的麻痺和腫脹部位。藥膏滲入皮膚也不會造成損傷。同時服用其他藥物也不會產生衝突,療效顯著。忌食豬肉和冷水。
冶葛(二兩),犀角(二兩屑),漢防己(二兩),莽草(二兩),烏頭(五兩生用),吳茱萸(五兩),椒(三兩生用),丹參(三兩),躑躅花(一升),升麻(三兩),乾薑(二兩),附子(五兩),白芷(一升),當歸(三兩),桔梗(三兩)
白話文:
葛根(120克),犀角(120克,屑成粉末),漢防己(120克),莽草(120克),烏頭(250克,生用),吳茱萸(250克),花椒(180克,生用),丹參(180克),躑躅花(600毫升),升麻(180克),乾薑(120克),附子(250克),白芷(600毫升),當歸(180克),桔梗(180克)
上十五味切。酢漬以成,煎豬肪七升,煎五上五下,去滓用之,以酥代肪善。忌豬肉冷水,舊方無白芷防己茱萸附子當歸有巴豆雄黃蛇銜防風鱉甲。
又神明膏方。
白話文:
將上面 15 種藥材切碎。用醋醃漬成熟後,用豬脂肪 7 升煎熬,煎 5 次,每次上下煎熬 5 次,去掉渣滓後使用。用酥油代替豬脂肪更好。
請注意:
- 忌食豬肉和冷水。
- 舊藥方中沒有白芷、防己、茱萸、附子、當歸,但有巴豆、雄黃、蛇銜、防風和鱉甲。
附子(十四枚小者三十枚炮),吳茱萸(一升生用),蜀椒(一升半),白芷(一升),前胡切一升),芎藭(切一升),白朮(切一升),桂心(三兩),當歸(三兩),漢防己切一升風多去之腫者去細辛),細辛(二兩)
白話文:
附子(小顆的用14枚,大的用30枚,用炮製法處理) 吳茱萸(生的,用1升) 川椒(用1升半) 白芷(用1升) 前胡(切成小段,用1升) 川芎(切成小段,用1升) 白朮(切成小段,用1升) 桂心(用3兩) 當歸(用3兩) 漢防己(切成小段,用1升,有風熱時用,腫脹時去掉,小細辛) 細辛(用2兩)
上十一味切。酢淹漬一宿以成,煎豬肪五升,煎五上五下,去滓,摩腫及不仁,大試有驗,有牛酥代豬脂大佳。忌豬肉冷水生蔥生菜桃李等。
又腳氣風毒發,不與人期,攻心即死。若居僻遠無藥物處,致斃為橫死,其要藥常宜備隨身。
白話文:
將上述十一種草藥切碎。用醋醃漬一夜即可。煎豬油五升,煎五次,每次煎五分鐘,去掉渣滓。用藥膏塗抹腫脹和麻木處,實驗證實效果顯著。如果有牛油,可以用牛油代替豬油,效果會更好。忌食豬肉、冷水、生蔥、生菜、桃子、李子等。
半夏(洗),青木香,吳茱萸,木瓜,犀角(屑),大黃,生薑,橘皮9常須備之),檳榔,茯苓,昆布,蓽茇,紫蘇,杏仁,前胡,細辛,桂心,旋覆花(亦其次也)
並須備急救命。若卒患無藥處,隨病所在,三五味濃煮服之,後依方合藥服之。
白話文:
常用中藥材:
- 半夏(洗淨)
- 青木香
- 吳茱萸
- 木瓜
- 犀角(磨成粉)
- 大黃
- 生薑
- 橘皮
- 檳榔
- 茯苓
- 昆布
- 蓽茇
- 紫蘇
- 杏仁
- 前胡
- 細辛
- 桂心
- 旋覆花(也可備用)
又凡人入八月,氣自漸定,非意氣大發者,作半夏獨活湯,多唾或睡覺心忪心悶,風熱故也。竹葉湯食後服之為佳,如不已,作後湯服。
白話文:
一般來說,到了八月,天氣逐漸涼爽,體內燥熱減緩。如果不是很容易上火的體質,可以服用半夏獨活湯。如果經常咳痰或睡覺時感到心煩意亂、胸悶,這可能是風熱引起的。餐後服用竹葉湯效果較好。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可以服用後半湯。
麥門冬(三兩去心),茯苓(二兩),石膏(四兩碎),小麥(五合),竹葉(切一升),生薑(二兩)
白話文:
- 麥門冬:3 兩,去心
- 茯苓:2 兩
- 石膏:4 兩,搗碎
- 小麥:5 升
- 竹葉:1 升,切碎
- 生薑:2 兩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二合,食後分再服,相去七八里久。忌酢物。
又尋常氣滿,三日兩日服一劑,湯方。
白話文:
將六種藥材分別切好。用五升水煎煮,濃縮至剩下一升二合的藥汁,飯後分兩次服用,每次間隔約七八個時辰。服用期間避免食用醋類食品。
另外,對於平常有氣脹的狀況,可以每兩三天服用一劑,這是湯藥的處方。
檳榔(七枚碎),橘皮(一兩),厚朴(二兩炙),生薑(四兩),吳茱萸(二兩)
白話文:
檳榔(七顆,搗碎)、橘子皮(一兩)、厚朴(二兩,先炙烤過)、生薑(四兩)、吳茱萸(二兩)
上五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分三服,相去五六里久,復服之。此藥性溫,去冷氣。
又蒼耳酒,去皮節頭足諸熱,風藥性冷不便熱方。
白話文:
將以上五味藥材切好。使用兩升水煎煮,煎至剩下一升二合的藥汁,將其分為三次服用,每次間隔約五到六個時辰後再服用。此藥屬性溫和,可以去除體內的寒氣。
另外還有蒼耳酒,可以去除皮膚、關節、四肢的熱症,由於此藥材性質偏涼,因此不適合體質虛寒的人使用。
六月以後收取日乾,至九月銼一大斛,水三斛,煮取四斗,漬二大斗曲三度,總以米一大斛漬三日,如凡釀法將息酘之,酒熟。日二三服五合,身諸風骨髓中風若瘥,或發瘡,瘡瘥後,皮痛膚堅實,光悅腰腳甚便。
白話文:
在六月以後,蒐集曬乾的植物。到了九月,將一斛植物碾碎,加三斛水煮沸,取四鬥液體。將三斗酒麴浸泡在液體中三次,最後再加入一斛米浸泡三天。接著按照一般的釀酒方法操作,讓酒發酵成熟。
每天喝二至三次,每次五合(約250毫升)。身體中風、骨髓中風會逐漸好轉,連帶發瘡的現象也會減緩。瘡癒合後,皮膚會變厚實、光澤,腰腿也會更靈活。
若虛熱羸瘦弱人,無問男女,加生地黃五升,牛膝根銼三升,丹參二升,天門冬二升,松葉五升,枸杞根五升,杏仁一升去皮尖,荊根若子二升,水三石,別煮牛膝丹參松葉等取六斗,並蒼耳汁總一石漬五斗曲。
白話文:
對於體虛發熱、身體瘦弱、體力差的人,無論男女,可以加入:
- 生地黃:5升
- 牛膝根(切片):3升
- 丹參:2升
- 天門冬:2升
- 松葉:5升
- 枸杞根:5升
- 杏仁(去皮去尖):1升
- 荊根(切成小塊):2升
用水3石(約180公斤),將牛膝、丹參、松葉等材料分開煮,取6鬥(約90公斤)的湯汁。將蒼耳汁和6鬥湯汁混合,再加入5鬥曲(約75公斤)浸泡。
用米二石五斗,分四度酘,杏仁末著第一酘飯中下,生地黃搗如泥,著第二酘飯中下,天門冬蒸熟剝去皮搗如泥,著第三酘飯中下,又大麻子一大斗搗碎,著第四酘中下,大去皮膚風,補虛大良效多,頭風者得甘菊花一升漬第五酘糟中下,攪之調酒熟,大小同服並得,余無禁忌,毒魚肉並勿食,有藥處可辨,無藥處可以蒼耳為本,如或少三兩物亦得,不必俱備,年常釀至三月服,極攘眾疾,復延齡輕身,將漬石斛等藥灑彌佳。忌鯉魚蕪荑。
白話文:
使用二石五斗米,分為四次煮飯,杏仁末加入第一鍋飯中下鍋,生地黃搗成泥,加入第二鍋飯中下鍋,天門冬蒸熟剝皮搗成泥,加入第三鍋飯中下鍋,再加入一斗大麻子搗碎,加入第四鍋中下鍋。
這樣可以有效去除皮膚風,補虛效果極佳。如有頭風,可取甘菊花一升漬於第五鍋糟中,攪拌後煮酒,大人小孩皆可服用,沒有禁忌。服藥期間禁止食用有毒的魚類和肉類,有藥物時可以藥物為主,沒有藥物時可以使用蒼耳代替。如果缺少三兩種材料,也可以製作,不必全部齊全。
常年釀製此酒,到三月服用的時候,可以預防各種疾病,延年益壽,身體輕盈。在釀製過程中可以加入石斛等藥材,效果會更好。忌食鯉魚和烏桕花。
又單釀鼠黏根酒,和蒼耳單酒法,大去風疼癢,止咳嗽,消淡癖,差疽瘻,亦是良藥,腳氣人作漬側子等酒彌佳,一名牛蒡根,草名⿳⺮中而責根,又患昏昏頭旋彌甚,氣滿背痛,取前蒼耳酒漬此後藥方。
白話文:
另外,單獨釀製鼠黏根酒,和蒼耳單方釀製的藥酒方法一樣,具有良好的驅風止痛、止咳平喘、消除淡斑、治療膿腫和癤的功效。對於患有腳氣病的人來說,用鼠黏根酒泡側子等食材效果更佳。鼠黏根別名牛蒡根,是一種生長在山野中的植物,取其根部入藥。另外,如果出現頭暈目眩加重、氣滯背痛的情況,可以使用前面提到的蒼耳酒浸泡後服用的藥方。
獨活,山茱萸,天門冬(去心),黃耆,甘菊花,防風,天雄(炮),側子(炮),防己,白朮,茯苓,牛膝(各四兩),枸杞(三兩),丹參(四兩),生薑(六兩),磁石(十兩),貫眾(三兩),生地黃(八兩切)
白話文:
獨活、山茱萸、天門冬(去中心)、黃耆、甘菊花、防風、炮天雄、炮側子、防己、白朮、茯苓、牛膝(各4兩) 枸杞(3兩) 丹參(4兩) 生薑(6兩) 磁石(10兩) 貫眾(3兩) 生地黃(8兩,切片)
上十八味切。以絹袋盛,酒二大斗漬七日,溫服一盞,日二三服。忌豬魚陳臭物,余無禁,主腰腳,兼去酒風。忌豬肉冷水桃李雀肉鯉魚蕪荑酢物。(並出第一卷中)
白話文:
將上列 18 種藥材切碎。用絹布袋盛裝,加入兩大斗的酒浸泡七天。在溫熱的時候服用一盞,一天服兩到三次。忌諱食用豬肉、魚肉、陳腐氣味的食物,其他飲食沒有特別禁忌。此方用於改善腰腿疼痛,兼具解除酒癮的作用。忌諱食用豬肉、冷水、桃子、李子、雀肉、鯉魚、貓柳、醋類食物。(以上各條出自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