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十九 (10)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九 (10)

1. 灸用火善惡補寫法一首

張仲景云:四肢者,身之支幹也,其氣繫於五臟六腑,其分度淺薄,灸之不欲過多,須依經數也,過謂余病則宜依之。若腳氣不得拘此例,風毒灸之務欲多也,依此經數,則卒難愈疾,小品論灸有八木火,明堂論灸有補寫之法;若能依之,應有道理,八木之火,凡灸用松木火則難愈,柏木火則瘡多汁,橘木火則傷皮,桑木火則肉枯,棗木火則髓消,竹木火則傷筋,多壯則筋縱,枳木火則陷脈漬,榆木火則傷骨,多壯則骨枯。

凡八木之火,皆不可用也,火用陽燧之火,其次用䃈石之火,天陰則用槐木之火,陽燧是以火珠向日下,以艾於下承之,便得火也,䃈石似玉堅。以此石擊實鐵即火出,仍以極爛榆木承之即得,亦用艾取之。此是匈奴取火法,今胡人猶爾,灸有補寫者,甲乙經云,用灸補者,無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灸寫者,疾吹其火,拊其艾,須其火滅也。此言以口炊艾炷令疾滅,即是寫也。

不吹聽自滅者,即補也,小品又云。黃帝曰:灸不過三分,是謂從穴。此言作艾炷,欲令根下闊三分也。若滅此則不覆孔穴,不中經脈,火氣不行,不能除病也,若江南嶺南寒氣既少,當二分為準,燧小不得減一分半也,嬰兒以意減之。凡灸瘡得膿增壞,其病乃出,瘡不壞則病不除矣。

甲乙經云:灸不發者,灸故履底熨之。三日即發也,甚宜解此,又近有蘇恭善醫此疾,馳名於上京,顯譽於下邑,換腳氣方卷論,方則信為指南,敘灸亦未成膠柱,乃云毒氣如賊出,何必要在大門,腹背手足皆須灸也,愚謂灸痛風毒所攻腹,則引賊入室,如何令賊出門特宜知之,不可輕脫。若手指疾悶,灸無妨也。

(出第一卷中)

白話文:

張仲景說:四肢是身體的枝幹,它們的氣血與五臟六腑相連。四肢的經絡分佈較淺薄,所以用艾灸不宜過度,必須依照經脈的穴位次數來進行。如果艾灸過度,反而會造成其他疾病,這時就應該按照經脈的運行方式來治療。但是,對於腳氣病則不能拘泥於這個原則,因為風毒引起的腳氣,艾灸反而要多一些,如果依照一般經脈的次數來灸,疾病很難痊癒。

《小品方》中提到艾灸的用火有八種木材,而《明堂經》則有關於艾灸的補瀉之法。如果能夠掌握這些方法,應該是有道理的。八種木材的火,如果用松木燃燒的火來艾灸,病很難好;用柏木的火,傷口會有很多汁液;用橘木的火,會損傷皮膚;用桑木的火,會使肌肉乾枯;用棗木的火,會使骨髓消減;用竹木的火,會傷到筋,艾灸太多次會使筋鬆弛;用枳木的火,會使血管塌陷積水;用榆木的火,會損傷骨骼,灸太多次會使骨頭枯槁。

以上八種木材的火,都不應該用來艾灸。艾灸最好用陽燧(一種取火的鏡子)取來的火,其次用䃈石(一種堅硬的石頭)的火,如果陰天就用槐木的火。陽燧是利用火珠在太陽下聚焦光線,在下方放置艾絨,就可以取得火。䃈石很像玉,質地堅硬,用這種石頭敲打鐵塊就能產生火花,用極為乾爛的榆木接住火花就能取火,然後再用艾絨引燃。這是古代匈奴人取火的方法,現在一些胡人也這樣做。

艾灸有補瀉之分,《甲乙經》說,用艾灸來補益的,不要吹滅火焰,要讓它自然熄滅;用艾灸來瀉的,要快速吹滅火焰,用手輕拍艾炷,讓火熄滅。這表示用口吹艾炷讓它快速熄滅,就是瀉法。

不吹任由火焰自然熄滅的,就是補法。《小品方》又說,黃帝說:「艾灸不要超過三分,這才算是對準穴位。」這裡說的艾炷,要讓它的根部寬約三分,這樣火才能覆蓋穴位,不會偏離經脈,火氣才能運行,才能夠去除疾病。如果江南、嶺南這些地方寒氣較少,可以以二分為標準,即使艾炷較小也不能少於一分半。嬰兒可以根據情況酌情減量。一般來說,艾灸後如果傷口化膿潰爛,病邪才能排出,如果傷口不潰爛,病就不會好。

《甲乙經》說:「艾灸如果沒有起效,可以用艾灸的工具在腳底熨燙。」三天就能起效,這個方法很值得了解。最近有一位叫蘇恭的醫生,很擅長醫治這個疾病,在上京和地方都很有名望,他改寫了腳氣病的治療方法,他的方子可謂指南針,但是他對艾灸的闡述卻沒有理解透徹,他認為毒氣就像小偷一樣,沒有必要一定要從大門排出,身體的腹背、手腳都應該艾灸。我認為,如果因為風毒攻擊腹部而進行艾灸,就像引小偷入室一樣,怎麼能讓小偷出門呢?這一點特別需要注意,不可輕忽。如果手指出現疾病,艾灸是沒有問題的。

(出自第一卷)

2. 雜療腳氣方一十五首

千金防風湯,療肢體虛風,微經內發熱,肢節不隨,恍惚狂言,來去無時,不自覺悟,南方支法存所用多得力,溫和不損人,為勝於續命越婢風引等湯,羅廣州一門南州人士常用,亦療腳弱甚良方。

防風(三兩),麻黃(三兩去節),秦艽(三兩),獨活(三兩),當歸(三兩),遠志(二兩去心),木防己(二兩),甘草(二兩炙),人參(二兩),黃芩(二兩),升麻(二兩),芍藥(二兩),石膏(一兩碎),麝香(二分),生薑(二兩),半夏(二兩洗)

上十六味切。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一服一升,初服厚覆取微汗,亦當三兩行下,其間相去如人行十里久更服,有熱加大黃二兩。先有冷心痛疾者,倍當歸,加桂心三兩,去大黃。忌海藻菘菜羊肉餳。(一方有白朮出第七卷中)

千金翼青丸主腳氣皮肉身體諸風方。

烏頭(一兩),附子(三兩炮),麻黃(四兩去節),加枳實(四兩炙)

上四味搗篩,蜜和丸梧子,酒服五丸,日三。忌豬肉冷水,如生用烏頭附子,服如麻子五丸。(出第十六卷中)

必效曰楊皮酒,主腳氣偏廢,及主一切風,緩風手足拘攣並效方。

取白楊東南面皮,去地三尺以上,去蒼皮,勿令見風,細切。熬令黃赤色,即止,納不津器中,以酒浸隨皮多少,每令酒浸皮二三寸,乃以泥封,冬月二七日,春夏一七日開飲,晝二夜一,隨性多少,有酒氣為度,得脊口為佳,病可者飲至一石。若重者乃至兩石,以瘥為度,酒唯須不灰,其白楊不得取丘塚者,服每日一兩行鴨溏利。

(蘇恭文仲備急同出第三卷中)

蘇恭療諸氣方。

杏仁(一百二十枚),大棗(六十枚去皮核),香豉(三百粒熬令乾)

上三味。先搗豉,次搗杏仁,次搗棗,令極熟,取如彈丸大,含之,細細嚥之。忌如藥法,此方雖少,深有效驗。

又凡腳氣內須服藥攻擊,外須膏摩火灸發泄等,並是腳氣之要。若有攣急及有不仁之處,不問冬夏常用膏,摩之,冶葛膏療江南風毒。先從手腳上腫痹,及上頸痹,及面,卻入腹即殺人。宜用此膏摩之方。

冶葛(二兩),蛇銜(二兩),犀角(二兩屑),烏頭(二兩),桔梗(二兩),茵芋(二兩),防風(三兩),蜀椒(二兩),乾薑(二兩),巴豆(三十枚又方云二兩去心皮),升麻(二兩),細辛(二兩),雄黃(半兩),鱉甲(一兩炙)

上十四味細切。以酒四升漬藥一宿,以不中水豬膏五斤,以煎藥於微火上,三上三下,令藥色變黃,勿令焦黑,膏成。絞去滓,乃下之,攪令調和,以摩病上。忌豬肉冷水生菜莧菜蘆筍等。(一方有石南白芷為十六味千金無茵芋細辛有莽草丹參躑躅花)

又療風痹,手足疼弱,鼠漏惡瘡毒,所有腹內絞痛,百病摩之皆愈方。

莽草(三分),牡丹皮(二兩),蜀椒(四分),藜蘆(三分),芫花(二兩),大黃(四分),皂莢(二分),附子(三兩)

上八味搗篩,以苦酒三升漬一宿,以不中水豬脂三斤,微火上煎之,三上三下,令藥色黃,膏成去滓,以摩腫敷瘡,有毒不可服,及近孔要處,合藥勿令婦人孝子雞犬見之。其二膏療風毒最善,然冶葛膏救急勝於曲魚膏,久摩不已。令人肉漸枯細,曲魚膏雖稍緩,常用為佳,常以臘月合一劑用之極效。忌豬肉冷水胡荽。

又冶葛膏有巴豆,摩多損皮肉,用莽草膏方。

莽草(五兩),附子(八兩生用去皮),丹參(四兩),漢防己(三兩),芎藭(四兩),椒(三兩),吳茱萸(四兩),白芷(三兩),沉香(半兩),零陵香(半兩),雞舌香(半兩),犀角(二兩屑),當歸(三兩),商陸根(四兩),青木香(半兩)

上十五味切。以酢漬一宿,以好酥三大斤煎,九上九下,布絞去滓,用摩頑痹並腫處好,膏入肉亦無損傷,服諸藥不相妨,神效。忌豬肉冷水。

又冶葛膏方。

冶葛(二兩),犀角(二兩屑),漢防己(二兩),莽草(二兩),烏頭(五兩生用),吳茱萸(五兩),椒(三兩生用),丹參(三兩),躑躅花(一升),升麻(三兩),乾薑(二兩),附子(五兩),白芷(一升),當歸(三兩),桔梗(三兩)

上十五味切。酢漬以成,煎豬肪七升,煎五上五下,去滓用之,以酥代肪善。忌豬肉冷水,舊方無白芷防己茱萸附子當歸有巴豆雄黃蛇銜防風鱉甲。

又神明膏方。

附子(十四枚小者三十枚炮),吳茱萸(一升生用),蜀椒(一升半),白芷(一升),前胡切一升),芎藭(切一升),白朮(切一升),桂心(三兩),當歸(三兩),漢防己切一升風多去之腫者去細辛),細辛(二兩)

上十一味切。酢淹漬一宿以成,煎豬肪五升,煎五上五下,去滓,摩腫及不仁,大試有驗,有牛酥代豬脂大佳。忌豬肉冷水生蔥生菜桃李等。

又腳氣風毒發,不與人期,攻心即死。若居僻遠無藥物處,致斃為橫死,其要藥常宜備隨身。

半夏(洗),青木香,吳茱萸,木瓜,犀角(屑),大黃,生薑,橘皮9常須備之),檳榔,茯苓,昆布,蓽茇,紫蘇,杏仁,前胡,細辛,桂心,旋覆花(亦其次也)

並須備急救命。若卒患無藥處,隨病所在,三五味濃煮服之,後依方合藥服之。

又凡人入八月,氣自漸定,非意氣大發者,作半夏獨活湯,多唾或睡覺心忪心悶,風熱故也。竹葉湯食後服之為佳,如不已,作後湯服。

麥門冬(三兩去心),茯苓(二兩),石膏(四兩碎),小麥(五合),竹葉(切一升),生薑(二兩)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二合,食後分再服,相去七八里久。忌酢物。

又尋常氣滿,三日兩日服一劑,湯方。

檳榔(七枚碎),橘皮(一兩),厚朴(二兩炙),生薑(四兩),吳茱萸(二兩)

上五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分三服,相去五六里久,復服之。此藥性溫,去冷氣。

又蒼耳酒,去皮節頭足諸熱,風藥性冷不便熱方。

六月以後收取日乾,至九月銼一大斛,水三斛,煮取四斗,漬二大斗曲三度,總以米一大斛漬三日,如凡釀法將息酘之,酒熟。日二三服五合,身諸風骨髓中風若瘥,或發瘡,瘡瘥後,皮痛膚堅實,光悅腰腳甚便。

若虛熱羸瘦弱人,無問男女,加生地黃五升,牛膝根銼三升,丹參二升,天門冬二升,松葉五升,枸杞根五升,杏仁一升去皮尖,荊根若子二升,水三石,別煮牛膝丹參松葉等取六斗,並蒼耳汁總一石漬五斗曲。

用米二石五斗,分四度酘,杏仁末著第一酘飯中下,生地黃搗如泥,著第二酘飯中下,天門冬蒸熟剝去皮搗如泥,著第三酘飯中下,又大麻子一大斗搗碎,著第四酘中下,大去皮膚風,補虛大良效多,頭風者得甘菊花一升漬第五酘糟中下,攪之調酒熟,大小同服並得,余無禁忌,毒魚肉並勿食,有藥處可辨,無藥處可以蒼耳為本,如或少三兩物亦得,不必俱備,年常釀至三月服,極攘眾疾,復延齡輕身,將漬石斛等藥灑彌佳。忌鯉魚蕪荑。

又單釀鼠黏根酒,和蒼耳單酒法,大去風疼癢,止咳嗽,消淡癖,差疽瘻,亦是良藥,腳氣人作漬側子等酒彌佳,一名牛蒡根,草名⿳⺮中而責根,又患昏昏頭旋彌甚,氣滿背痛,取前蒼耳酒漬此後藥方。

獨活,山茱萸,天門冬(去心),黃耆,甘菊花,防風,天雄(炮),側子(炮),防己,白朮,茯苓,牛膝(各四兩),枸杞(三兩),丹參(四兩),生薑(六兩),磁石(十兩),貫眾(三兩),生地黃(八兩切)

上十八味切。以絹袋盛,酒二大斗漬七日,溫服一盞,日二三服。忌豬魚陳臭物,余無禁,主腰腳,兼去酒風。忌豬肉冷水桃李雀肉鯉魚蕪荑酢物。(並出第一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