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九 (2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 (21)

1. 許仁則療咳嗽方一十二首

許仁則論,咳嗽病有數種,有熱嗽,有冷嗽,有肺氣嗽,有飲氣嗽。熱嗽者,年少力壯,體氣充滿,將息傷熱,積熱所成,故致熱嗽,此但食飲取冷,兼以藥壓之自歇。冷嗽者,年衰力弱,體氣虛微,如復寢食傷冷,故成冷嗽,此亦但將息以溫,兼進溫藥則當平復。肺氣嗽者,不限老少,宿多上熱,後因飲食將息傷熱,則常嗽不斷,積年累歲,肺氣衰便成氣嗽,此嗽不早療,遂成肺痿,若此將成,多不救矣。

飲氣嗽者,由所飲之物,停澄在胸,水氣上衝,衝入於肺,肺得此氣,便成嗽,久而不除,漸成水氣,若作此病,亦難療之。熱嗽之狀,更無其餘,但遇於熱便發此者,宜合生地黃等七味湯服之方。

生地黃(一升切),生薑(二合切),桑白皮根(切一升),射干(切二升),乾葛(切六合),紫蘇(三合),竹瀝(一升)

上藥細切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竹瀝攪調。每食後良久則服之,分一劑作四服。若覺可則重合服之,病輕者三數劑則瘥。忌蕪荑。

又依前生地黃等七味飲,雖得暫瘥,於後還發,宜合紫菀等十味丸方。

紫菀(五分),桑白皮(六合),射干(四兩),百部根(五兩),麻黃(二兩去節),乾葛(五兩),地骨皮,升麻(各四兩),乾地黃(六兩),芒硝(六兩)

上藥搗篩,蜜和丸如梧子。以竹瀝下之,初服十五丸,日再服,稍稍加至三十丸。忌蕪荑。

又冷嗽之狀,但遇諸冷,此疾便發,有如此者,宜合大棗等七味湯主之方。

大幹棗(三十枚擘),桂心(四兩),杏仁(一百枚去尖、皮、兩仁,研),細辛(五兩),吳茱萸,當歸(各三兩)

上藥,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溫分三服,每服如人行十里久,服一劑覺得力,至三四劑亦佳,隔三四日服一劑。此湯原欠一味。忌生蔥、生菜。

又依前大幹棗湯服之雖可,未能斷其根,遇冷便發,宜合當歸等十味丸服之方。

當歸(切),細辛,甘草(炙各五兩),桂心,吳茱萸,人參(各三兩),蜀椒(三合汗),橘皮,乾薑(各四兩),桑白皮(八兩)

上藥搗篩,蜜和丸。煮乾棗飲下之,初服十丸,日再服,稍加至三十丸,如梧子。服此丸經三五日覺熱,每服藥後,良久吃三數口,粥食壓之。豈海藻、菘菜、生蔥、生菜。

又肺氣嗽經久將成肺痿,其狀不限四時冷熱,晝夜嗽常不斷,唾白如雪,細沫稠黏,喘息氣上,乍寒乍熱,發作有時,唇口喉舌乾焦,亦有時唾血者,漸覺瘦悴,小便赤,顏色青白毛聳,此亦成蒸。有此狀者,宜合白前等七味湯服之,兼有麻黃等十味丸、桑白皮等十味煎。

又肺氣嗽經久有成肺癰者,其狀與前肺痿不多異,但唾悉成膿,出無多少,有此病者,於白前湯中加半夏五兩,黃耆三兩,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八合,於麻黃丸中加黃耆五兩,苦參六兩,芍藥三兩,於桑白皮煎中加黃耆切三升,共桑白皮、地骨皮同煎,又加水三升同煎,忌羊肉、餳。

白話文:

許仁則論述,咳嗽病有幾種,有熱咳、冷咳、肺氣咳、飲氣咳。

  • 熱咳:通常發生在年輕力壯、體力充沛的人身上,因為不注意保養、受到熱邪侵襲,積熱所導致的咳嗽。這種情況只要吃些涼性食物、飲料,再配合藥物降火,自然就會好轉。

  • 冷咳:通常發生在年老體弱、體力虛衰的人身上,如果又因為飲食或睡眠時受寒,就會形成冷咳。這種情況只要注意保暖,並服用溫補的藥物,就能康復。

  • 肺氣咳:不論年紀大小都可能發生,通常是因為原本體內就偏熱,後來又因為飲食或保養不當而受熱,導致咳嗽持續不斷。這種咳嗽日積月累,會使肺氣衰弱,形成氣咳。如果不盡早治療,可能會演變成肺痿,到那時就難以救治了。

  • 飲氣咳:是由於飲用的液體停留在胸腔,水氣向上衝擊,侵入肺部所造成的咳嗽。這種咳嗽如果久不根除,會漸漸形成水氣停留在體內,一旦罹患此病,也很難治療。

熱咳的症狀:沒有其他特別的症狀,只是遇到熱就會發作。這種情況適合服用生地黃等七味組成的湯劑。

  • 生地黃湯:生地黃(一升,切)、生薑(二合,切)、桑白皮根(一升,切)、射干(二升,切)、乾葛(六合,切)、紫蘇(三合)、竹瀝(一升)。將以上七味藥材切碎,用水一斗煮至三升,濾去藥渣,加入竹瀝攪拌均勻。每次飯後過一會服用,將一劑分成四次服用。如果覺得效果不錯,可以連續服用,病情較輕者,服用幾劑就可痊癒。忌食蕪荑。

  • 紫菀丸:如果服用生地黃湯後雖然暫時好轉,但之後又復發,適合服用紫菀等十味藥材製成的藥丸。紫菀(五分)、桑白皮(六合)、射干(四兩)、百部根(五兩)、麻黃(二兩,去節)、乾葛(五兩)、地骨皮(四兩)、升麻(四兩)、乾地黃(六兩)、芒硝(六兩)。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加入蜂蜜混合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用竹瀝水送服,剛開始每次服用十五丸,一天服用兩次,之後慢慢增加到三十丸。忌食蕪荑。

冷咳的症狀:遇到寒冷就會發作。這種情況適合服用大棗等七味組成的湯劑。

  • 大棗湯:大乾棗(三十枚,擘開)、桂心(四兩)、杏仁(一百枚,去尖皮、兩仁後研磨)、細辛(五兩)、吳茱萸(三兩)、當歸(三兩)。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八升煮至二升六合,濾去藥渣,溫熱服用,分三次服用。每次服用後,要像走了十里路一樣休息一下,服用一劑後如果覺得有效,可以再服用三四劑。隔三四天服用一劑。此方缺一味藥材。忌食生蔥、生菜。

  • 當歸丸:如果服用大棗湯後雖然有所改善,但無法根治,遇到寒冷又會發作,適合服用當歸等十味藥材製成的藥丸。當歸(切,五兩)、細辛(五兩)、甘草(炙,五兩)、桂心(三兩)、吳茱萸(三兩)、人參(三兩)、蜀椒(三合,汗)、橘皮(四兩)、乾薑(四兩)、桑白皮(八兩)。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加入蜂蜜混合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用煮過的乾棗水送服,剛開始每次服用十丸,一天服用兩次,之後慢慢增加到三十丸。服用此藥丸三五天後,身體會感覺發熱。每次服藥後,要過一會吃幾口粥來壓住藥性。忌食海藻、菘菜、生蔥、生菜。

肺氣咳:久咳不癒,可能會演變成肺痿,症狀不限於季節冷熱,白天晚上都咳個不停,咳出的痰呈白色如雪,細小泡沫且黏稠,呼吸急促,時而發冷時而發熱,發作時間不定,嘴唇、喉嚨、舌頭乾燥,有時還會咳血,漸漸消瘦,小便赤黃,臉色青白、毛髮豎立,這些也是虛熱的表現。有這些症狀,適合服用白前等七味組成的湯劑,同時服用麻黃等十味藥材製成的藥丸,以及桑白皮等十味藥材煎煮的湯劑。

肺氣咳:久咳不癒,有時會變成肺癰,症狀與肺痿很相似,只是咳出的痰都變成膿。有這種情況,在白前湯中加入半夏(五兩)、黃耆(三兩),用水一斗煮至二升八合。在麻黃丸中加入黃耆(五兩)、苦參(六兩)、芍藥(三兩)。在桑白皮煎中加入黃耆(三升,切),與桑白皮、地骨皮一起煎煮,再加入水三升一起煎煮。忌食羊肉、餳。

  • 白前湯:白前(三兩)、桑白皮(三兩)、生地黃(一升)、茯苓(五兩)、地骨皮(四兩)、麻黃(二兩,去節)、生薑(六兩)。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八升煮至二升六合,濾去藥渣,加入竹瀝五合。分溫四次服用,飯後服用,白天三次,晚上一次。如果覺得有效,可以連續服用五六劑,隔三天服用一劑。忌食醋、蕪荑。

  • 麻黃丸:如果服用白前湯後雖然感覺有好轉,但無法根除,適合服用麻黃等十味藥材製成的藥丸。麻黃(二兩,去節)、白前(二兩)、桑白皮(六兩)、射干(四兩)、白薇(三兩)、百部根(五兩)、乾地黃(六兩)、地骨皮(五兩)、橘皮(三兩)。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加入蜂蜜混合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用煮過的桑白皮水送服,剛開始每次服用十丸,一天服用兩次,之後慢慢增加到十五丸。此方缺一味藥材。忌食蕪荑。

  • 桑白皮煎:凡是胸膈以上的疾病,通常在晚上會感覺更嚴重。肺位於上方,屬於上焦的疾病,白天可以服用藥丸,晚上則無法準確用藥,因此適合服用桑白皮等十味藥材煎煮的湯劑,每晚含在口中慢慢吞服。桑白皮(一升,切)、地骨皮(三升,切)。將以上兩味藥材用水七升煎煮,取汁三升,濾去藥渣,澄清。

加入生地黃汁(五升)、生麥門冬汁(二升)、生薑汁(一升)、竹瀝(三升)、生葛根汁(三升)、白蜜(一升)、牛酥(三合)、大棗膏(一升)。先用小火將生地黃汁以下至生葛汁以上煎煮至減半,然後加入桑白皮、地骨皮的汁液一起煎煮,再減三分之一,加入酥油、蜂蜜、棗膏攪拌均勻,不要停止攪動,直到煮成濃稠的膏狀,放入其他容器中。每次睡覺前,取如胡桃大小的膏藥含在口中,慢慢吞嚥汁液,之後可以慢慢增加到雞蛋大小。白天也可以服用藥丸。忌食蕪荑。

飲氣咳:久咳不癒,漸漸會演變成水病,症狀也是不限於季節,白天晚上都咳個不停,遇到刺激就會加重,嚴重者甚至眼睛突出、呼吸困難、汗流不止、大小便不順暢、咳出痰飲、鼻涕口水流不停、呼吸急促、聳肩喘氣、每天早上眼睛腫脹無法平躺睡覺。有這些症狀,適合服用細辛等八味組成的湯劑,以及葶藶子等十五味藥材製成的藥丸。

  • 細辛湯:細辛(五兩)、半夏(五兩,洗)、桂心(五兩)、桑白皮(五兩)、乾薑(四兩)、當歸(四兩)、芒硝(六兩)、杏仁(六合,去尖皮、兩仁後研磨)。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九升煮至三升,濾去藥渣,加入芒硝。分溫三次服用,每次服用後,要像走了十里路一樣休息一下,當大便順暢後,就要注意調養,過三四天,再服用藥丸。忌食生蔥、生菜、羊肉、餳。

  • 葶藶子丸:葶藶子(六合,熬)、細辛(五兩)、五味子(五兩)、乾薑(四兩)、當歸(四兩)、桂心(三兩)、人參(三兩)、丁香(三兩)、大黃(三兩)、商陸根(三兩)、橘皮(四兩)、桑白皮(六兩)、皂莢肉(二兩,炙)、大腹檳榔(二十枚)、麻黃(二兩,去節)。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加入蜂蜜混合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用煮過的桑白皮水送服,剛開始每次服用十丸,一天服用兩次,之後慢慢增加到十五丸。如果腹瀉就減少用量,便秘就增加用量,以大便通暢為度,如果能拉出像鴨子糞便一樣的稀便也很好。忌食生蔥、生菜。

如果服用細辛湯和葶藶子丸後沒有明顯效果,水病會加重,其他症狀如前所述,而且會更加大小便秘澀、頭面身體浮腫,適合服用大幹棗三味藥材製成的藥丸。

  • 大棗丸:大棗(六十枚,擘開,去核)、葶藶子(一升,熬)、杏仁(一升,去尖皮、兩仁後熬)。將以上藥材搗碎混合,使其像膏狀,可以搓成丸子,如果太乾無法成丸,就加入少許蜂蜜來搓成丸子。用煮過的桑白皮水送服,剛開始每次服用七八丸,一天服用兩次,之後慢慢增加用量,以大便通暢為度,如果病情嚴重,拉出像鴨子糞便一樣的稀便也很好。也有人將以上三味藥材煮成湯服用。

如果服用大棗丸後雖然感覺氣喘暫時平息,但病根深固,藥力微弱,可以停止服用大棗丸,改為服用巴豆等五味藥材製成的藥丸,慢慢服用,清除體內宿疾。

  • 巴豆丸:巴豆(仁二十枚,熬,去心皮)、杏仁(一百顆,去尖皮、兩仁後熬)、牽牛子(五合,熬)、葶藶子(六合,熬)、大棗(六十枚,擘開,去核)。將以上藥材混合搗碎,做法與前面大棗丸相同。用煮過的桑白皮水送服,每次服用三四丸,一天服用兩次,如果腹瀉就減少用量,便秘就增加用量,以大便通暢為判斷標準,病情嚴重者,拉出像鴨子糞便一樣的稀便也很好。忌食蘆筍、野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