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十八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八 (5)

1. 大小續命湯中風方二首

唐侍郎大續命湯,主手足攣急及不隨,此方療苦腳氣上,又中風四肢壯熱如火攣急,或縱不隨,氣衝胸中方

白話文:

唐朝侍郎劉擯所創的「大續命湯」,主要治療手腳抽筋和不靈活。此方治療嚴重腳氣,以及中風後四肢發熱如火、抽筋,或四肢不靈活,氣衝胸中的病症。

當歸(二兩),芎藭(一兩),桂心(一兩),麻黃(二兩去節),芍藥(一兩),石膏(一兩),生薑(三兩),人參(一兩),防風(二兩),黃芩(一兩),杏仁(四十枚),甘草(一兩炙)

白話文:

當歸(120 克),赤芍(60 克),桂枝(60 克),麻黃(120 克,去掉節),芍藥(60 克),石膏(60 克),生薑(180 克),人參(60 克),防風(120 克),黃芩(60 克),杏仁(40 粒),炙甘草(60 克)

上十二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忌海藻菘菜生蔥等。(深師同)

白話文:

將以上十二種藥材切片。用水九升煮成三升,去除藥渣,分四次服用。忌諱食用海藻、菘菜、生蔥等食物。(與深師版本相同)

又小續命湯,療中毒風,口不能言,咽中如塞,或緩或急,身體不自收,冒昧不知痛處,拘急不得轉側方。

白話文:

小續命湯可以治療中毒後引發的中風,症狀包括:無法言語、喉嚨感覺堵塞、動作緩慢或急促、身體無法控制、不知道疼痛部位、僵硬無法轉動身體。

麻黃(三兩去節),甘草(一兩炙),桂心(一兩),石膏(二兩),芎藭(二兩),乾薑(二分)黃芩(一兩),當歸(二分),杏仁(二十枚)

白話文:

麻黃(180克,去節) 甘草(60克,炙過的) 桂心(60克) 石膏(120克) 芎藭(120克) 乾薑(1.2克) 黃芩(60克) 當歸(1.2克) 杏仁(20顆)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薄取汁,莫見風,不瘥復作,禁如藥法,並療久失聲,上氣嘔逆,面目腫,皆愈。服湯已,多體虛,宜兼補,忌海藻菘菜生蔥等。

白話文:

將上九味藥材切好。使用九升水煮沸,留下剩餘的一升湯汁,去除渣滓,分成兩次服用。服用時稀釋一點,避開風吹。如果病情未癒,可再次服用。請遵照藥品使用說明。此湯方亦能治療長期失聲、氣往上衝、嘔吐反胃,以及臉部浮腫等症狀,服用後效果顯著。服用湯藥後,身體通常虛弱,應同時補充養分。服用期間應忌食海藻、大白菜、生蔥等食品。

2. 不仁不能行方三首

千金風引湯。療兩腳疼痹腫或不仁拘急,屈不得行方。

白話文:

「風引湯」這劑藥方,用於治療兩腳疼痛、麻木、腫脹或是活動不靈活,彎曲難以行走的病症。

麻黃(二兩去節),吳茱萸(一兩),獨活(二兩),秦艽(一兩),石膏(二兩),杏仁(六十枚),白朮(三兩),茯苓(二兩),桂心(一兩),人參(一兩),細辛(一兩),乾薑(一兩碎),防風(一兩),防己(一兩),芎藭(一兩),甘草(一兩炙),附子(一兩炮)

白話文:

麻黃(80 克,去除節點) 吳茱萸(40 克) 獨活(80 克) 秦艽(40 克) 石膏(80 克) 杏仁(60 枚) 白朮(120 克) 茯苓(80 克) 桂心(40 克) 人參(40 克) 細辛(40 克) 乾薑(40 克,搗碎) 防風(40 克) 防己(40 克) 芎藭(40 克) 甘草(40 克,炙用) 附子(40 克,炮製)

上十七味切。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佳。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桃李雀肉醋等物。

又小風引湯,主中風腰腳疼痛弱者方。

白話文:

將上面 17 味藥材切碎,用 1.6 公升水煮到剩 300 毫升,分成 3 次服用,發汗後效果更佳。服用期間忌諱食用海帶、白菜、生蔥、生菜、桃子、李子、麻雀肉和醋。

獨活(二兩),防風(二兩),當歸(二兩),茯苓(三兩),大豆(二升),人參(三兩),乾薑(二兩),附子(一枚炮),石斛(二兩),甘草(二兩炙)

白話文:

獨活(80克),防風(80克),當歸(80克),茯苓(120克),大豆(500克),人參(120克),乾薑(80克),附子(1枚,已炮製),石斛(80克),甘草(80克,已炙)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酒三升,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服別如人行十里久,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醋等。(一方無干姜石斛有桂心黃耆)

又金牙側子酒,療風濕痹不仁。弱不能行,常用古方,今新出。

白話文:

將以上十味藥材切片。用九升水和三升酒煮沸,煮到只剩三升,濾去渣滓,分四次服用。每次服用後休息片刻,像是走了十里路那麼久。忌口海藻、菘菜、豬肉、冷水和醋等。(另一個方子不使用乾薑和石斛,但加入桂心和黃耆)

側子(炮),牛膝,丹參,山茱萸,蒴藋根,杜仲(去皮炙),石斛(各四分),防風,乾薑椒(汗),細辛,獨活,秦艽,桂心,芎藭,當歸,白朮,茵芋(炙各三分),五加皮(五分),薏苡仁(一升碎)

白話文:

  • **側子(炮):**4 分
  • **牛膝:**4 分
  • **丹參:**4 分
  • **山茱萸:**4 分
  • **蒴藋根:**4 分
  • **杜仲(去皮炙):**4 分
  • **石斛:**4 分
  • **防風:**3 分
  • **乾薑椒(汗):**3 分
  • **細辛:**3 分
  • **獨活:**3 分
  • **秦艽:**3 分
  • **桂心:**3 分
  • **芎藭:**3 分
  • **當歸:**3 分
  • **白朮:**3 分
  • **茵芋(炙):**3 分
  • **五加皮:**5 分
  • **薏苡仁(碎):**1 升

上二十味並細切。絹袋盛,清酒四五升,漬五六宿。初服三合,日再服稍加,以知為度,患目昏頭旋者彌精,忌豬肉冷水生蔥生菜桃李雀肉等。(方中無金牙未詳其名並出第七卷中。)

白話文:

以上二十味藥物洗淨切碎。用絹袋裝好,加入四五升黃酒浸泡五六天。開始服用時用三合,每天服用二次並逐漸加量,以身體反應為準。患有眼花頭暈的人服用後會有明顯療效。忌食豬肉、冷水、生蔥、生菜、桃李、雀肉等。(方劑中沒有記載「金牙」這個藥材,詳情見第七卷。)

3. 因腳氣續生諸病方四首

千金云:雖患腳氣,不妨乳動石發,皆須服壓石藥療之,夫因腳氣續生諸病者,則以余藥對之,或大小便不,利則以豬苓茯苓及諸利小便藥療之,大便極堅者,則用五柔麻仁等丸療之,遍體腫滿成水病者,則取療水方中諸療水之藥療之,余皆仿此,更無拘忌。(出第七卷中)

又豬苓散,主虛滿通身腫利,三焦通水道方。

白話文:

《千金方》說:即使患有腳氣病,也不妨礙使用乳動石發,但都必須服用壓石藥物進行治療。由於腳氣病會導致後續出現其他疾病,因此可以使用其他的藥物進行治療。如果大小便不通暢,則使用豬苓、茯苓以及其他利小便的藥物進行治療。如果大便非常堅硬,則使用五柔麻仁等丸劑進行治療。如果全身腫脹並形成水腫,則使用治療水腫方的各種治療水腫的藥物進行治療。其他情況以此類推,沒有什麼特別需要忌諱的。(出自第七卷中)

茯苓,葶藶(熬),人參,防風,澤瀉,甘草(炙),桂心,白朮,狼毒,椒目,乾薑(各三分),赤小豆(二合),大戟(二分),蓯蓉(二分半),豬苓(三分),女葳(三合熬),五味子(三分)

白話文:

茯苓、葶藶(煎熬)、人參、防風、澤瀉、甘草(炙烤)、桂心、白朮、狼毒、椒目、乾薑(各取三分) 赤小豆(兩合) 大戟(兩分) 蓯蓉(兩分半) 豬苓(三分) 女葳(熬製後取三合) 五味子(三分)

上十七味搗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老小一錢匕,以小便利為度,忌海藻菘菜生蔥桃李雀肉醋等物。

又茯苓丸主水脹。(甄權為安康公處得差方)

白話文:

以上十七味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藥一茶匙,一日三次,夜間一次,老年人或小孩減半茶匙。服藥後出現小便,即可停止服藥。服用期間忌食海藻、菠菜、生蔥、桃李、雀肉、醋等食物。

茯苓,白朮,椒目(各四分),葶藶(六分熬),澤瀉,防己(各五分),赤小豆,前胡,芫花(熬),桂心(各三分),甘遂(十二分),芒硝(五分)

上十二味搗末。蜜和丸如梧子,湯服五丸,日一,稍加,以知為度,忌桃李雀肉生蔥醋物。(並第二十一卷中)

白話文:

茯苓、白朮、苦參(各 40 克) 葶藶(60 克,熬煮) 澤瀉、防己(各 50 克) 赤小豆、前胡、芫花(熬煮)、桂心(各 30 克) 甘遂(120 克) 芒硝(50 克)

又淮南五柔丸,療秘澀及澼,飲食不生肌膚,虛損不足,三焦不調,和榮衛,利腑臟,補三焦方。

白話文:

淮南五柔丸,用於治療大便不通和便血,食慾差導致皮膚肌肉消瘦,身體虛弱不足,三焦功能紊亂,調和氣血陰陽,通利臟腑,補益三焦。

葶藶(熬各一兩),前胡(二兩),半夏(洗),蓯蓉,芍藥,茯苓,細辛,當歸,大黃(一斤熬三斗半下)

白話文:

葶藶(各一兩,熬製) 前胡(二兩) 半夏(清洗乾淨) 蓯蓉 芍藥 茯苓 細辛 當歸 大黃(一斤熬製三鬥半藥液)

上九味搗篩蜜和,搗萬杵,食後服十五丸如梧子,日三服,忌羊肉餳生菜醋物。(一方有黃芩)

又麻仁丸,療大便堅小便利而不渴方。

白話文:

將上方的九種藥材研磨過篩,加入蜂蜜攪拌均勻,用搗杵搗製一萬次,製作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天服用三次,每次 15 丸。服用期間忌食羊肉、生菜和醋類食物。(另一種配方中還加入了黃芩)

麻子仁(一升),枳實(八兩炙),杏仁(一升),芍藥(八兩),大黃(一斤),厚朴(一尺炙)

白話文:

麻子仁(1升) 枳實(8兩,炙過) 杏仁(1升) 芍藥(8兩) 大黃(1斤) 厚朴(1尺,炙過)

上六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飲服五丸,日三,加至十丸。

一本芍藥六兩。(此本仲景傷寒論脾約丸方肘後無杏仁並出第十五卷中)

大法春秋宜服散湯方六首(千金但云宜服散此又兼湯煎)

白話文:

將六味藥材搗碎過篩,加入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丸,每天三次,逐漸增加到每次十丸。藥方中包含六兩的芍藥,這個方子出自《傷寒論》中的「脾約丸」,《肘後備急方》中沒有杏仁,這個方子記載在《傷寒論》的第十五卷。

根據季節變化,春天和秋天應該服用散劑和湯劑,這個方子就是結合了散劑和湯劑的用法。

千金八風散,療風虛,面青黑土色,不見日月光,腳氣痹弱,准經面青黑主腎,不見日月光主肝,補腎治肝方。

白話文:

千金八風散,用於治療虛寒的風病,症狀表現為面色青黑發黃,不見陽光照射,手腳冰冷麻木,水腫。根據準經,面青黑主治腎臟虛弱,不見陽光主治肝臟虛弱。所以,治療方法需要補腎和養肝。

蓯蓉(八分),烏頭(二分炮),鍾乳(四分研),薯蕷(四分),續斷(四分),黃耆(四分),麥門冬(四分去心),五味子(二分),澤瀉(四分),遠志皮(四分去心),菟絲子(十四分酒漬),細辛(四分),龍膽草(四分),秦艽(四分),石葦(四分去毛),柏子仁(四分),牛膝(四分),杜仲(四分),菖蒲(四分),蛇床子(四分),山茱萸(四分),防風(四分),白朮(四分),乾薑(四分),乾地黃(四分),茯苓(四分),附子(五分炮),甘草(五分炙),石斛(六分),天雄(六分炮),萆薢(四分),人參(五分),菊花(十二分)

白話文:

  • 蓯蓉:8 分
  • 烏頭(炮製過的):2 分
  • 鍾乳(研磨過的):4 分
  • 山藥:4 分
  • 續斷:4 分
  • 黃耆:4 分
  • 麥門冬(去除中心):4 分
  • 五味子:2 分
  • 澤瀉:4 分
  • 遠志皮(去除中心):4 分
  • 兔絲子(用酒浸泡過的):14 分
  • 細辛:4 分
  • 龍膽草:4 分
  • 秦艽:4 分
  • 海金沙(去除絨毛的):4 分
  • 柏子仁:4 分
  • 牛膝:4 分
  • 杜仲:4 分
  • 菖蒲:4 分
  • 蛇牀子:4 分
  • 山茱萸:4 分
  • 防風:4 分
  • 白朮:4 分
  • 生薑(乾的):4 分
  • 熟地黃(乾的):4 分
  • 茯苓:4 分
  • 附子(炮製過的):5 分
  • 甘草(炙烤過的):5 分
  • 石斛:6 分
  • 天雄(炮製過的):6 分
  • 萆薢:4 分
  • 人參:5 分
  • 菊花:12 分

上三十三味搗篩,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加至二匕。

又大八風散,療諸緩風濕痹腳弱方。

白話文:

將以上三十叁種藥材研磨過篩製成藥粉,每次用酒送服一方寸匕的量,每日三次;如果效果不明顯,可增加到兩方寸匕。

另外還有「大八風散」的處方,用於治療各類風濕引起的肢體無力及腳部虛弱。

巴戟天(二分去心),芎藭(一分),附子(三分炮),黃耆(二分),白蘞(二分),桂心(二分),細辛(二分),桔梗(二分),人參(二分),芍藥(二分),牛膝(四分),薯蕷(二分),菊花(二分),葳蕤(二分)秦艽(二分),烏喙啄(四分),牡荊子(二分),天雄(二分炮),蓯蓉(一分),萆薢(二分),茯苓(四分),遠志(四分去心),山茱萸(二分),黃芩(二分),石斛(二分),白朮(二分),菖蒲(四分),礜石(二分裹燒半日),厚朴(二分炙),龍膽草(一分),蜀椒(二分汗),五味子(二分)

上三十二味搗篩。溫酒服半方寸匕,日三,不知稍增,取令微覺為度。(一本有甘草乾姜無芍藥牛膝)

白話文:

  • 巴戟天(去掉中心,二分)
  • 芎藭(一分)
  • 附子(三份,已炮製)
  • 黃耆(二分)
  • 白蘞(二分)
  • 桂心(二分)
  • 細辛(二分)
  • 桔梗(二分)
  • 人參(二分)
  • 芍藥(二分)
  • 牛膝(四分)
  • 薯蕷(二分)
  • 菊花(二分)
  • 葳蕤(二分)
  • 秦艽(二分)
  • 烏喙啄(四分)
  • 牡荊子(二分)
  • 天雄(二分,已炮製)
  • 蓯蓉(一分)
  • 萆薢(二分)
  • 茯苓(四分)
  • 遠志(四分,去掉中心)
  • 山茱萸(二分)
  • 黃芩(二分)
  • 石斛(二分)
  • 白朮(二分)
  • 菖蒲(四分)
  • 礜石(二分,用布包裹,燒製半日)
  • 厚朴(二分,已炙)
  • 龍膽草(一分)
  • 蜀椒(二分,已去汗)
  • 五味子(二分)

又凡腳氣之疾,皆由氣實而死,終無一人以服藥致虛而殂故腳氣之人,皆不得大補。亦不可大瀉,終不得畏虛故。預止湯不服也,如此者皆死不療,世間大有病人,親朋故友遠來問疾。其人曾不經一事,未讀一方,自騁了了,詐作明能,談說異端,或言是虛,或言是實,或云是風,或云是蠱,或道是水,或云是痰,紛紜謬說種種不同,破壞病人心意,莫知孰是。

白話文:

此外,凡是腳氣病,都是因為氣過盛而導致死亡。沒有人因為服用藥物而導致虛弱而死亡。因此,腳氣患者不能大補。也不可以大瀉,不要因為害怕虛弱而猶豫不決。不服預止湯的話,這些人都是死路一條,無法救治。世間有許多病人,親朋好友遠道前來問病。那些人往往什麼都不懂,沒有讀過任何醫書,卻自以為聰明,裝作知曉病情,胡說八道。有的說虛,有的說實,有的說是風,有的說是蠱,有的說是水,有的說是痰,各種謬論紛紜,讓病人不知所措,無法判斷哪個纔是正確的。

遷延未定,時不待人,欻然致禍,各自散走,是故大須好人及好名醫,識疾深淺,探順方書,博覽古今,是事明解者看病,不爾,大誤人事,竊悲其如此者眾。故一一顯析具述病之繇狀,令來世病者讀之,以自防備也。但有一狀,憂恚積思,喜怒悲歡,復隨風濕結氣,咳時嘔吐食以變。

白話文:

病情不斷變化,時間不等人,疾病突然發作,各自逃走。所以非常需要德才兼備的好人以及醫術高明的醫生,能深刻了解疾病的輕重,查閱順應各種方書,廣泛學習古今醫學知識,這樣的人才能看病。如果不是這樣,就會延誤病情,我私下對於這樣的人感到悲哀。所以我逐一詳細地說明疾病的症狀和成因,讓後世的病人讀了以後,能夠自我防範。只有一種情況,憂愁積累、沉思過度、喜怒悲歡隨之而來,與風濕結合後凝結成氣,咳嗽時嘔吐帶有食物的味道。

大小便不利,時泄利重,下溺血,上氣吐下,乍寒乍熱,臥不安席,小便赤黃,時時惡夢,夢與死人共食飲,入塚神室,魂飛魄散,筋極則傷肝,傷肝則腰背相引,難可俯仰,氣極則傷肺,傷肺則小便有血,目不明,髓極則陰痿不起,住而不卒,骨極則傷腎,傷腎則短氣,不可久立,陰疼,惡寒甚者卵縮,陰下生瘡,濕癢搔之不欲止汁出。

此皆為腎病,甚者多遭風毒,四肢頑痹,手足浮腫,名曰腳弱,一名腳氣,醫所不療,此皆主之方。

白話文:

大小便不通暢,時而腹瀉嚴重,排尿帶血,同時伴有嘔吐和氣喘,時冷時熱,難以安穩入睡,小便呈紅黃色,時常做噩夢,夢見與死人同吃同喝,進入墳墓或靈堂,魂魄散亂,筋脈極度受傷則損傷肝臟,肝臟受損則導致腰背疼痛,難以彎腰或仰頭,氣血極度受傷則損傷肺臟,肺臟受損則小便帶血,視力模糊,骨髓極度受傷則陽痿,無法正常勃起,骨氣極度受傷則損傷腎臟,腎臟受損則氣短,無法長時間站立,陰部隱隱作痛,怕冷嚴重時陰囊縮小,陰部生瘡,濕癢難耐,搔抓後傷口滲出液體不止。

天門冬(三斗半去心搗壓取令汁盡),獐骨一具(碎以水一石煮取五斗澄清),枸杞根(切三斗半淨洗水二石五斗煮取一斗三升澄清),酥(三升煉),生地黃(切三斗半搗壓如天門冬法),白蜜(三升煉)

白話文:

天門冬(3.5 鬥,去除中心並搗碎,榨取全部汁液) 獐骨 (1 具,搗碎並加 10 鬥水煮沸,取 5 鬥澄清的湯汁) 枸杞根 (3.5 鬥,切碎並清洗乾淨,加 25 鬥水煮沸,取 13.5 升澄清的湯汁) 酥油 (3 升,經過煉製) 生地黃 (3.5 鬥,切碎並搗碎,採用與天門冬相同的方法) 白蜜 (3 升,經過煉製)

上六味。並大斗銅器中,微火先煎門冬地黃汁減半,乃合煎取大十二斗,下後散藥煎,取一斗,納銅器中,重釜煎,令隱掌可丸,平旦空腹酒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二,稍加至五十丸,擇四持王相日合之。

散藥如下

白話文:

將上六種藥材放入一個大銅器中。用小火先煎煮麥冬和生地黃,使其汁液減半。然後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得到濃縮的藥液十二斗。再將散藥放入煎煮,得到一斗濃縮藥液。將藥液倒入銅器中,再煎煮。待藥液變得濃稠,可以製成丸子。在清晨空腹時,用酒送服二十顆丸子,每天兩次,逐漸增加到五十顆。選擇週四或週六這兩天,在正午時分服用。

茯苓,柏子仁,桂心,白朮,葳蕤,菖蒲,遠志肉(去心),澤瀉,薯蕷,人參,石斛,牛膝,杜仲,細辛,蔓荊子,獨活,枳實(炙),芎藭,黃耆,蓯蓉,續斷,狗脊(黑者),萆薢,白芷巴戟,五加皮,覆盆子,橘皮,胡麻仁,大豆黃卷(各二兩),甘草(六兩炙),薏苡仁(一升),蜀椒(一兩汗),阿膠(十兩炙),鹿角膠(五兩炙),大棗(一百枚煮作膏),石南(二兩),茯神(二兩)

白話文:

茯苓、柏子仁、桂心、白朮、葳蕤、菖蒲、遠志肉(去除中心)、澤瀉、薯蕷、人參、石斛、牛膝、杜仲、細辛、蔓荊子、獨活、枳實(炒過)、芎藭、黃耆、蓯蓉、續斷、狗脊(黑色的)、萆薢、白芷、巴戟、五加皮、覆盆子、橘皮、胡麻仁、大豆黃卷(各 2 兩)、甘草(6 兩,炒過)、薏苡仁(1 升)、蜀椒(1 兩,出汗用)、阿膠(10 兩,炒過)、鹿角膠(5 兩,炒過)、大棗(100 枚,煮成膏狀)、石南(2 兩)、茯神(2 兩)

上三十八味搗。絹下篩,納煎中,有牛髓鹿髓各加三升大佳,小便澀去柏子仁,加秦艽二兩,乾地黃六兩,陰痿失精,去葳蕤,加五味子二兩,頭風去柏子仁,加菊花二兩,防風二兩小便利,陰氣弱,去細辛防風,加山茱萸二兩,腹中冷,去防風,加乾薑二兩,無他疾,依方合之。凡此煎至九月下旬採藥,立冬日合而服之,至五月上旬止。

白話文:

將上文所列的 38 味藥材搗碎,用絹布過篩,放入煎鍋中煎煮。如果加入牛髓和鹿髓,每種各三升,效果更佳。

如果小便困難,去除柏子仁,加入秦艽兩兩,乾地黃六兩。 如果陰莖軟弱,失去精液,去除葳蕤,加入五味子兩兩。 如果頭疼,去除柏子仁,加入菊花兩兩,防風兩兩。 如果小便不暢,陰氣衰弱,去除細辛和防風,加入山茱萸兩兩。 如果腹中寒冷,去除防風,加入乾薑兩兩。 如果沒有其他疾病,按照方子配藥即可。

以上藥材均在九月下旬採摘,於立冬日合製服藥,直到五月上旬為止。

若十二月臘日合者,經夏至七月下旬即服之。若停經夏不壞,當於舍北陰處入地深六尺,填沙置藥,沙中上加少土覆之,即經夏不壞也。女人先患熱者得服,冷者勿服。

白話文:

如果在臘月(十二月)病情復發,要在夏至後的七月下旬服用藥物。如果停留在夏天不變壞,可以埋在屋宅北邊陰涼處地底下六尺深,填上沙子,放入藥物,沙子上面覆蓋少許泥土,這樣就能在夏天不變壞。女性先出熱症的可以服用,出寒症的不要服用。

又大鱉甲湯,療腳弱風毒,攣痹氣上,及傷寒惡風溫毒,及山水瘴氣熱毒,四肢痹弱方。

白話文:

另外,(使用)大鱉甲熬的湯,治療腳部無力、風毒,手腳抽筋麻痺,氣往上竄,以及傷寒惡風、溫毒,還有山水瘴氣引起的熱毒,以及四肢麻痺虛弱的方子。

鱉甲(二兩炙),防風(一兩),麻黃(一兩去節),白朮(一兩),吳茱萸(五合),知母(一兩),升麻(一兩),大棗(二十枚擘),貝齒(七枚燒),茯苓(一兩),橘皮(一兩),芎藭(一兩),杏仁(一兩),犀角(半兩屑),生薑(三兩),人參(一兩),赤小豆(三合),青木香(半兩),麝香(三銖研),羚羊角(一分屑),麥門冬(一兩去心)大黃(一兩半),薤白(十四枚),烏頭(七枚炮),石膏(一兩碎),雄黃(二分研),半夏(一兩洗),當歸(一兩),葳蕤(一兩),芍藥(一兩),甘草(一兩炙)

白話文:

鱉甲(60 克,烤炙過) 防風(30 克) 麻黃(30 克,去節) 白朮(30 克) 吳茱萸(15 克) 知母(30 克) 升麻(30 克) 大棗(20 枚,剖開) 貝齒(7 枚,烤過) 茯苓(30 克) 橘皮(30 克) 芎藭(30 克) 杏仁(30 克) 犀角(15 克,研成粉末) 生薑(90 克) 人參(30 克) 赤小豆(9 克) 青木香(15 克) 麝香(0.9 克,研成粉末) 羚羊角(0.3 克,研成粉末) 麥門冬(30 克,去心) 大黃(45 克) 薤白(14 枚) 烏頭(7 枚,炮製過) 石膏(30 克,搗碎) 雄黃(0.6 克,研成粉末) 半夏(30 克,洗淨) 當歸(30 克) 葳蕤(30 克) 芍藥(30 克) 甘草(30 克,烤炙過)

上三十一味切。以水二斗,煮取四升,去滓,分六服,相去十里久,得下止,一方用大黃二分,畏下可用一分也。一方用羚羊角二分,毒盛可用三分也,忌海藻菘菜莧菜桃李雀肉醋物羊肉餳等。(一方有山茱萸翼方無知母升麻橘皮芎藭當歸葳蕤)

白話文:

將上面提到的 31 種藥材都切好。用 2 鬥水煎煮,取 4 升藥液,過濾後分成 6 份,每服之間隔 10 里路的時間。服用後能止住痢疾,另一種藥方可以使用 2 錢大黃,擔心腹瀉可用 1 錢。另一種藥方使用 2 錢羚羊角,毒性嚴重時可用 3 錢。服用時忌諱食用海藻、菘菜、莧菜、桃李、雀肉、醋類、羊肉、餳類等。(另一種藥方中含有山茱萸,但翼方中沒有知母、升麻、橘皮、芎藭、當歸、葳蕤這些藥材)

又小鱉甲湯,療身體虛脹如微腫,胸心痞滿有氣壯熱,少腹厚重,兩腳弱方。

白話文:

此外,「小鱉甲湯」用於治療身體虛弱浮腫,如輕微腫脹,胸部和心臟感覺堵塞脹滿,伴有氣喘和發熱,小腹厚重,雙腿無力。

鱉甲(三兩炙),升麻(三兩),黃芩(三兩),麻黃(三兩去節),羚羊角(三兩屑),前胡(四兩),桂心(三兩),烏梅(二七枚擘),杏仁(三兩),薤白(二十一莖)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三服,此常用。若體強壯須利者,加大黃二兩,忌莧菜生蔥。

白話文:

龜殼(三兩,烤過),升麻(三兩),黃芩(三兩),麻黃(三兩,去除節),羚羊角(三兩,磨成粉),前胡(四兩),桂樹心(三兩),烏梅(二十七枚,剖開),杏仁(三兩),薤白(二十一根)

又療風虛腳弱,手足拘急攣疼,痹不能行動,腳趺腫上膝,少腹堅如繩約,氣息常如憂患不能食飲者,皆由五勞七傷,腎氣不足,受風濕故也,宜服內補石斛秦艽散方。

白話文:

此外,對於治療因風虛導致的腳部虛弱、手腳抽筋疼痛、肢體麻痹而無法活動、腳踝腫脹至膝蓋、小腹แข็ง緊如繩索纏繞、經常嘆息憂慮,無法進食的人來說,這些問題都是由過度勞累、身體虛弱、腎氣不足,加上受風濕所造成的。建議服用能補益身體的「石斛秦艽散」方劑。

石斛(四分),秦艽(五分),山茱萸(三分),蜀椒(二分汗),五味子(二分),麻黃(三分去節),桔梗(三分),前胡(三分),白芷(二分),白朮(二分),附子(炮),獨活,天門冬(去心),桂心(各四分),烏頭(五分炮),人參(五分),天雄(四分炮),乾薑(五分),防風(五分),細辛(三分),杜仲(五分),莽草(三分炙),當歸(五分)

白話文:

石斛 (12 克),秦艽 (15 克),山茱萸 (9 克),蜀椒 (6 克,出汗用),五味子 (6 克),麻黃 (9 克,去節),桔梗 (9 克),前胡 (9 克),白芷 (6 克),白朮 (6 克),附子 (炮製),獨活 (各適量),天門冬 (去心),桂心 (12 克),烏頭 (15 克,炮製),人參 (15 克),天雄 (12 克,炮製),乾薑 (15 克),防風 (15 克),細辛 (9 克),杜仲 (15 克),莽草 (9 克,炙用),當歸 (15 克)

上二十三物,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服,不知加至二匕,虛人三建皆炮,實人亦可生用,風氣者本因腎虛,既得病後,毒氣外滿,則灸泄其氣,內滿則藥馳之,當其救急,理必如此,至於風消退,四體虛弱,餘毒未除,不可便止,宜服此散。推陳致新,極為良妙,此既人情可解者,無可疑焉,忌桃李雀肉豬肉冷水生蔥生菜鯉魚。(並出第七卷中)

白話文:

上述二十三種藥材,搗成散末。用酒送服一湯匙,每天服用兩次。不知不覺中可以增加到兩湯匙。體質虛弱的人需要先將藥材炒至三成熟,體質強健的人可以直接生用。風氣主要是由腎虛引起的。生病後,毒氣外散,則要用艾灸洩除毒氣;毒氣內滯,則要用藥物驅散。當務之急,必須按照這個原則。至於風氣消退後,四肢虛弱,餘毒未除,不可輕易停止服用,應繼續服用此散。此散能促進新陳代謝,極為有效。這是人人都能理解的,不用懷疑。服用此散時忌食桃子、李子、麻雀肉、豬肉、冷水、生蔥、生菜、鯉魚。(此內容出自第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