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九 (17)
卷第九 (17)
1. 十咳方六首
茯苓(四兩),桂心(一兩),甘草(三兩炙),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以《千金》校之,亦脫此方,今於仲景方錄附之)
沖氣則抵,而反更咳胸滿者,與茯苓、甘草、五味子,去桂心,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方。
茯苓(四兩),甘草(炙),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菜、醋等物。
咳滿即止,而復更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納半夏以去其水方。
茯苓(四兩),甘草(炙),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菜、羊肉餳、酢等。
水去嘔則止,其人形腫,可納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納麻黃,乃納杏仁也。若逆而納麻黃者,其人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方。
茯苓(四兩),乾薑(三兩),細辛(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杏仁(半升去尖、皮、兩仁者),甘草(三兩炙)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菜、羊肉、餳、酢等。
若面熱如醉狀者,此為胃中熱,上衝熏其面令熱,加大黃利之方。
細辛,甘草(炙),乾薑(各三兩),茯苓(四兩),五味子,半夏(洗),杏仁(去皮、尖各半升),大黃(三兩蒸)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菜、餳、醋、羊肉。(並出第十八卷中)
白話文:
十種咳嗽藥方共六首
第一方: 茯苓(150克),桂心(37.5克),炙甘草(112.5克),五味子(約50毫升) 將以上四種藥材切碎,加入約1.5升的水,煮到剩下約750毫升,去除藥渣,溫熱分三次服用。服藥期間忌食海藻、大白菜、生蔥。
(此方依據《千金方》校對,發現遺漏,現將此方附於仲景的藥方記錄中。)
第二方: 如果咳嗽時氣往上衝,反而使咳嗽加劇、胸悶,則使用茯苓、炙甘草、五味子,去除桂心,加入乾薑、細辛來治療這種咳嗽胸悶。 茯苓(150克),炙甘草,乾薑,細辛(各112.5克),五味子(約50毫升) 將以上五種藥材切碎,加入約1.5升的水,煮到剩下約750毫升,去除藥渣,溫熱服用約250毫升,每天三次。服藥期間忌食海藻、大白菜、生菜、醋等。
第三方: 咳嗽胸悶停止後,如果又感到口渴,並且氣往上衝的情況再次發生,這是因為細辛、乾薑是熱性藥物。服用後應當感到口渴,如果口渴反而停止,這是體內有水飲的表現。治療水飲應當使用發汗的方法,發汗後必定會嘔吐,嘔吐後再加入半夏來去除體內的水。 茯苓(150克),炙甘草,乾薑,細辛(各112.5克),五味子(約50毫升),洗過的半夏(約50毫升) 將以上六種藥材切碎,加入約1.5升的水,煮到剩下約750毫升,去除藥渣,溫熱服用約250毫升,每天三次。服藥期間忌食海藻、大白菜、生菜、羊肉、麥芽糖、醋等。
第四方: 體內的水液去除,嘔吐停止後,如果病人出現身體浮腫,可以加入麻黃。但是因為病人出現了麻木的症狀,所以不加入麻黃,而是加入杏仁。如果強行加入麻黃,病人必定會昏厥,原因是病人血虛,麻黃會使陽氣過於發散。 茯苓(150克),乾薑(112.5克),細辛(112.5克),五味子(約50毫升),洗過的半夏(約50毫升),去除尖和皮的杏仁(約50毫升),炙甘草(112.5克) 將以上七種藥材切碎,加入約2升的水,煮到剩下約750毫升,去除藥渣,溫熱服用約250毫升,每天三次。服藥期間忌食海藻、大白菜、生菜、羊肉、麥芽糖、醋等。
第五方: 如果病人出現面部發熱像喝醉酒的樣子,這是胃中有熱,熱往上衝熏到面部導致發熱,應當加入大黃來疏通腸道。 細辛,炙甘草,乾薑(各112.5克),茯苓(150克),五味子,洗過的半夏,去除皮尖的杏仁(各約50毫升),蒸過的大黃(112.5克) 將以上八種藥材切碎,加入約2升的水,煮到剩下約750毫升,去除藥渣,溫熱服用約250毫升,每天三次。服藥期間忌食海藻、大白菜、生菜、麥芽糖、醋、羊肉。(以上內容皆出自第十八卷中)